為什麼美國人從來不敢喝中國白酒?

Hey130555233

歪果仁不是不敢喝中國白酒,是中國的白酒魅力深沉,沒喝過的不敢喝,喝過幾次的會痴迷。



俄羅斯的葉利欽第一次到訪我國,用的是茅臺招待,那是他第一次喝中國白酒。第二次到訪,因為他剛做過心臟搭橋,就沒上白酒。他說上次喝的酒呢?於是上了茅臺,連喝三大杯,老婆當場不高興。

美國、俄羅斯喝酒人酒量都挺大。對中國白酒的不適應表現在三個方面:①不瞭解,和他們平常喝的酒不一樣;②喝酒的方法不一樣;③酒文化不一樣。所以猛地接觸受不了。也就反映了中國白酒和西方洋酒最大的不同,一是味道,二是度數,三是喝法。

先說味道。中國白酒都是糧食釀造,沿用9000年古法原理,通過糧食發酵,加入酒麴,在活酵母作用下,先把澱粉變糖,再把糖變成酒精,因此生成特有的曲香味道。洋酒的原材料大都是水果蜂蜜等類,直接的糖變酒精,少了加曲,也少了酒麴帶有的味道。這就是中國白酒和洋酒的根本區別。說白了,歪果仁不接受的不是酒本身,而是這個酒麴的味道。

再說度數。洋酒裡同樣有60度的果酒,這個不難,蒸餾就可得到。可是中國白酒普遍度數高,而且味道單一,不能和其他品種的酒兌著喝。不像洋酒,多種酒不僅能兌一塊喝,還能兌出繽紛世界來。所以,喝他們的酒,無論口感和味道,內容豐富多彩。

最後說說喝法,這個既是生活習慣,也是飲酒文化。中國白酒是結合吃飯,一起進行;洋酒卻是與飯分離,吃飯是吃飯,喝酒是喝酒,不繚纏。所以,喝酒場景截然不同,酒的作用也完全相反。洋酒是輔助,用來說話聊天細品的;白酒是主導,聚會辦事就靠灌酒了。
但是中國白酒不是蓋的,歪果仁一旦習慣了味道,就沒有不喜歡的,比洋酒還要痴迷,尤其是清香型和醬香型。當然不包括酒精勾兌的白酒。


普濟

在中國喝洋酒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伏特加、啤酒、香檳、威士忌等各種洋酒越來越被中國人所認可。而就在各種中國味道、中國創造走出國門的今天,我們的白酒卻不受外國人歡迎,甚至讓他們聞白酒色變。為什麼嗜酒如命的外國人,不敢喝白酒呢?

難道是因為白酒度數高,外國人沒那麼能喝嗎?

當然,五大三粗的外國人可沒我們想象中那麼弱雞,在匈牙利也有高達60°的水果酒。

首先,對於中國人來說白酒是歷史產物,代代相傳,早已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但是外國人卻不是,他們覺得喝酒是一種消遣享受,所以喜歡慢慢喝一口口抿,而不像我們對瓶吹,甚至要把對方灌倒。喝酒方式來說,兩者差別太大。

其次,美國人、歐洲人為首的西方人都喜歡喝比較柔軟的酒,白酒勁兒衝辛辣。不少外國人光是聞,就覺得白酒難以下嚥,喝過更加覺得簡直就像喝中藥。

除此之外,外國人除了喜歡喝酒,還喜歡調酒。不同種類的酒可以進行調和,酒和果汁也可以進行搭配,以創造出味道紛呈,色彩絢麗的雞尾酒。而白酒太過單一,不能用來調酒,就算強行要用白酒做雞尾酒,味道也很難分出層次。

不過,中國又不止白酒,黃酒、果酒、米酒千千萬萬,其實這些都受到不少歐洲人、美國人的青睞。甚至連做菜用的料酒,他們喝一口都停不下來。

白酒想要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可能還需要做出各種調整,改變一些口味呀。但是白酒的味道變了,大家還會喜歡嗎?


找靚機二手機

這個問題我不敢贊同。不是美國人不喝,可能是你見的美國人不喝吧。

去年,準確的說是2017年12月份,為了一個項目,第一次去到了江西的一個年輕的縣級市--共青城。說年輕,這個地方從一片荒地建成一座城市也就半個多世紀的事情。我們一行的還有幾個硅谷的團隊,有來自寶島臺灣的,其中比較特別的還有一個韓籍美國人,說的英語…真心聽不懂。廢話不多說,說說我們一行人喝酒的事。

晚上和一些領導吃飯,當然了大家剛開始還比較拘謹,大家都說有國際友人嘛,隨便喝點紅酒就行。在翻姐的努力下,大家溝通的還算比較開心。席間我和寶島臺灣同胞鄰座,我倆一直溝通著大陸和臺灣的問題,從歷史到當下,從美食到白酒,過程中我吐槽了一下金門高粱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我問寶島同胞要不要喝點本地白酒,我倆開了一瓶當地的酒,口感確實不錯。一美國人忽然說喝點白酒。說話的美國人是個模特,還參演過美國的電視劇和電影,具體什麼電影我也沒去關心。

此國際友人喝了第一口中國白酒就順口說了一句感嘆語,反正就是類似北京話:臥槽!!然後半高腳杯一飲而盡。然後就f…k s…t的沒玩沒了。看著很滿足的樣子。其他同行的國際友人都表現出很希望嘗試的樣子。席間送走了領導,大家徹底放開。最後大家意猶未盡的同行至賓館。

在賓館一樓大廳有人提出去ktv。在ktv喝了假洋酒和啤酒我就不贅述。重點是在ktv結束後。大家一起往賓館趕。

共青城的夜景真是秀色可餐。夜風從湖面送來的風,些許的寒意。可能是這邊人生活節奏慢吧,一路上小超市和店鋪基本都關門了。

在路徑一家已經打烊還沒關燈的小超市,演員美國友人,再次提出要喝酒。我們都以為要喝點啤酒啥的呢,誰知道他堅持要喝白酒。最後兩瓶白酒加十幾聽啤酒。被我們帶回了賓館。

我們基本在賓館的同一層,於是我們就在中間的房間內席地而坐。大家也沒有準備下酒菜。最後在行李箱找出一包恰恰瓜子。就這樣大家一邊聊天,一邊乾杯。國際友人一直對白酒讚不絕口。到了凌晨四點多才解釋。本人也喝五迷三道的,直接錯過了第二天回北京的飛機。

我說的是我親身經歷事情,我只想說不管是美國人還是外國人對中國白酒都是非常喜愛。要不茅臺酒怎麼在遙遠的上世紀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金呢!

最後推薦牛欄山和古井給大家。


愛情海215972455

美國人敢不敢喝白酒這個問題呢,應該是一個偽命題。其實他沒有敢不敢的問題。

而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他喜歡不喜歡這種口味,一般來說他們不喜歡這口味兒。

外國人不喜歡聞起來香氣重的酒,也就是酯的香氣,我們說是香,他們說是臭。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幾乎沒有香氣的酒精酒“伏特加”,會成為全世界銷量最大的烈酒了。

第二就就是外國人很喝起來很能喝酒,包括中國白酒。

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2008年我們組織國際評酒會,評委會的主席來了,是個英國人,他是經常到中國了,有一天我準備去吃飯,路上一個超市,他就進去了,買了兩瓶中國的葡萄酒,然後他又買了一瓶茅臺鎮的二鍋頭,我當時還奇怪呢茅臺鎮怎麼有清香的二鍋頭?最低檔的那個二鍋頭,就是包裝特別差的人,是袋裝的。

到餐廳裡面他就打開那個酒,自己嘗,外國人很有意思,他就自己喝,不好他也不推薦給你,嘗完葡萄酒,然後他打開了那個白酒,喝了一口他就說,這個酒,不對啊?翻譯說他說,這個酒的度數不夠,我倒上了一杯一嘗,果然不到52度,酒精度肯定低了三四度,我一看外國人,雖然他不喜歡喝,但是他其實還是很專業的。

因為在前一天我們給他們外國評委培訓中國白酒和黃酒。

評了醬香的代表茅臺,清香的代表汾酒,濃香的代表瀘州老窖,看來他們專業的辨別能力還是有的,酒精度數肯定也能喝出來。

還有一次就是法國的阿基坦地區組織活動,就是包括波爾多地區,來了一百多個外國酒莊的莊主,他們政府給補貼嘛,所以他們來得很多,歡送晚宴,吃飯先喝葡萄酒,我早就知道他們能喝,葡萄酒太貴了就準備了白酒,茅臺。有一個美國小夥子,他是美國人,在法國有一個酒莊,大概四十多歲,大家就在酒桌上叫起板來了,結果他一個人把我們那個所有能喝的都喝不行了,他一個人喝了有二斤白酒。

總結就是,第一,他們不愛喝白酒,第二要喝,他們還是很能喝的。


中國酒劍客

這個問題是為什麼美國人從來不敢喝中國白酒,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中國的酒文化世界第一中國的茅臺,五糧液,世界上那一個國家和我們比這兩個品種酒,我們兩款酒在地窖裡要擺放幾十年或上百年在拿出來售買但也有三四年的,因而外國人喝不慣中國的白酒他們喜歡喝自己當地生產出來的酒,不同習慣,不同習俗,不同文化,不同口味決定了人們喝酒的生活。


戲迷阿德1

最主要是飲酒習慣不同。中國人飲中國白酒一般在宴會、餐桌上,有菜式更配和相互敬酒、勸酒作風。而美國和歐洲(俄羅斯除外)宴會一般都是低度酒,更是分餐制度,沒有敬酒、勸酒的餐宴習慣。一般歐美(俄羅斯除外)飲用高度酒都會是非餐宴時品酒,很多是獨處,或三五知已淺啖而已,當然也有作醒腦一杯行徑,或在酒巴將高度酒作基酒調製雞尾酒飲用,酒徒除外。俄羅斯最愛伏特加,沒有的二鍋頭也可。其他國內醬香、清香、濃香、米香都在歐美不受歡迎,包括俄羅斯。但大家應知,當時啤酒在廣東叫“鬼佬尿”,到現時農村仍對啤酒味道反感中年人不少。酒也是一種文化,各有各接受,時間或長或短。譬如俄羅斯人飲伏特加習慣就沒多少人也接受,試想一下高度伏特加一口悶,之後寧可喝口水也不先將酒滲談喝!此上僅為個人觀點,如不妥,請見諒。


衝149554841

題主為啥這樣問呢,我覺得太片面了。

中國人喝酒習慣和老外很不一樣,咱們講究的觥籌交錯,既是酒局,又是飯局。在古代,喝酒又叫吃酒,這酒跟吃是離不開的,吃吃喝喝,有酒有肉,有朋有友,才是人生幸事。如果誰沒事一個人就幹喝酒,那叫借酒消愁,沒事找事。

像酒吧那種,一個人進去喝點,跟陌生人聊聊天,打情罵俏,吃點小零食,這是從老外過來的習慣。進去以後,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也不會輕易像在酒桌上那樣高度酒一口悶那種。都喝的爛醉如泥了,哪裡有精力再去玩其他。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酒量好的也有酒量差的人,說美國人不喝中國白酒,主要是一些老外適應不了中國醬香酒的口感,比如茅臺,有些老外就不愛喝,認為口感怪異。

其實要說喝酒,好多老外都比中國人能喝,我想主要還是體型體質的原因,所謂身大力不虧,他們一個個膀闊腰圓,比如俄羅斯人,那簡直是以酒為命啊。早些年流傳著一些倒爺拿瓶二鍋頭換一堆皮大衣的事蹟,因為二鍋頭實在比他們那種酒精一樣的伏特加口感好多了。

所以老外不是不敢喝中國白酒,只是口味和飲酒習慣不同罷了。碰到酒量好的,遇到他們喜歡的白酒,照樣會喝起來不要命。


張三鳴

在歐洲華人開的國貨超市有國內白酒,外國人基本不要,買的多是華人,做的也是華人生意。前十幾年中國人的超市也有茅臺,五糧液,那時國家缺少外匯,鼓勵出口,現在國內外匯太多了,茅臺五糧液國內不夠賣,國外基本看不到了。在華人超市最常見是二鍋頭!老外超市沒有見過中國白酒,有時在大機場可以看到一些名酒,結果又被中國人買回國了,做到了出口轉內銷,因為比國內便宜,再說華人認為機場超市沒有假酒。本人在歐洲居住近20年的親身體會。


FENG79902005

我是有七十多年酒齡的人,大部分喝的是中國酒,享受和受罪各半。現在越來越覺得喝了不上頭不傷胃的國產白酒很少很少,所以近年來已改喝鵝國產的伏特加,感覺特舒服,不上頭不刺激胃,酒勁適中,價格遠比國產酒實惠。有時也喝點軒尼詩、威士忌,感覺真的很好,絕不是不愛國。就算是茅臺,那也是不得已的排場用而已。否則我認可用茅臺酒同等價格買軒尼詩等干邑洋灑喝,那才叫品質。


小蝦趣事兒

喝白酒,本身就有個習慣的問題,不管是什麼類別的白酒,開始喝的時候都不好喝,國人第一次喝白酒的感覺,也是不好的,哪怕以後嗜好酒了,白酒的口感也不能說是好的,辣喉嚨和嘴是肯定的,但習慣後,也因為喝上癮了,所以就喜歡了,因為喝了後,身體能產生一系列的暈乎乎反應,感覺蠻舒服。作為老外,同國人的感覺也應該差不多的,老外是否喜歡中國的白酒,目前還很難定論,因為國外人接觸中國白酒的機會還是少了點,國酒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市場,老外接觸中國白酒的機會也不多,也是認識問題吧,這可能是關鍵。國人喝洋酒也是這樣的,開始的時候也覺得難喝,味道不對,但經常喝點後,也會慢慢的適應,都有個過程吧,並不是說,中國的白酒不好,應該反過來說,中國的白酒是最好的。當然,生活習慣問題,各國人的口感也不太一樣,尤其是白酒,要真的能適應或喜歡,是要有個過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