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千古传颂古诗名篇《望岳》怎样赏析?

文学妙语

杜甫的这首诗,我曾在精读《唐诗三百首》的序列文章中详细赏析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通释

中学时读到这首诗,总以为是杜甫登上泰山写的,事实是杜甫并没有登上泰山。题为望岳,是望而未登,诗中会当凌绝顶,也证明杜甫并没有登上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岱,始也,宗,长也。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又,泰山别名岱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如何,夫,语气助词,夫如何即怎么样。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青,指泰山青翠的山色。未了,无穷无尽。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呢?它横亘在齐鲁的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历来评家,对这一联很是好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刘辰翁曰:“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周珽曰: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色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诸本都释为大自然,天地等,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足以囊括造化这个词的内涵,造化一词原意是创造化育,后延伸出天地自然的意义,我觉得这里解释为天地自然的创造化育较妥。钟,汇聚。神秀,秀美而有灵气。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割,分。昏晓,指光线的明暗,山南向阳,日光先到,故易晓,山北背阳,日光后到,故易昏。天地自然创造化育的灵秀之气都汇聚在泰山这里,泰山高耸,将天地分割成明暗不同的两块区域,山的南面还阳光明媚,山的北面已光线幽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假字,通“层”。刘辰翁云:“荡胸”语,不必可解,登高意阔,自见其趣。也就是,荡胸生曾云这一句,很难拆解开来逐字解释,当你登高望远时,风云激荡,胸襟开阔,自然就体会到了这句诗的意趣。决,裂开,眦,音自,眼角。决眦,就是极力睁大眼睛的意思。泰山气势雄浑,云雾缭绕,激荡着我的心胸,我极力睁大双眼,目光追随着归巢的飞鸟,穿透那山壑的深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凌,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处。一览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处,将天下之山尽收眼底。

赏析

欣赏一首诗,首先要看这一首诗的写法,也就是要仔细揣摩这一首诗的结构层次。

《望岳》一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总的来说,这首诗分为两段,前六句实写望岳之景,后两句虚写登上泰山极望之情。

前六句的实写中,第一句岱宗夫如何总领后五句,引出后面对泰山的描绘;第二句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泰山青翠的山脉绵延千里;三四句写近望泰山,泰山汇聚天地灵气,高大雄伟;五六句写细望泰山,泰山云雾缭绕,飞鸟归巢。

泰山高大雄伟,钟灵毓秀,引发了杜甫想登上泰山之颠的雄心,因此最后两句虚写杜甫在泰山之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很多古诗词,看起来寥寥数句,但其中脉络层次,并不输千言雄文。

欣赏古诗词,不仅要玩味出诗的作法,更重要的是,还要体会到诗的意境。

这对于有较好的诗词文学修养的人,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我等这样并没有读过几首诗的人来说,要体会到这么字词背后的意境,还需一番玩味。

这首诗,历代评家的评价都很高,如上面刘辰翁周珽所言,什么雄盖一世啊,什么只言片语,写得泰山气色凛然啊,什么万古开天名作啊,等等。

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体会到这样的感觉呢?

让我们静下心来,清空我们的思绪,慢慢进入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在你思绪的空白处,一座大山巍然而起,山色郁郁葱葱,山脉绵延到天地的尽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天地万年的演化,所有的灵秀之所都向这座大山汇聚,这座大山插入云天,仿佛将太阳挡在了山的南面,因此这座大山南面明亮,而北面幽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座大山风云激荡,飞鸟盘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站在这座大山的最高处,万物尽收眼底,天地在你胸中,是不是有一种凌然于世的豪情油然而生?

不知道我这样的方法,有没有帮助大家体会到这首诗的意境?

感发

这虽是一首写景诗,但从诗中却可看出诗人杜甫的胸襟、眼界和人生志向。

王嗣奭《杜臆》云:

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句状眼界之开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

就是说,荡胸生曾云写出了杜甫的胸襟浩荡,决眦入归鸟写出杜甫的眼界开阔。

其实不仅如此,齐鲁青未了,也写出了杜甫的眼界开阔,非眼界开阔,怎能看尽齐鲁山脉的青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也写出了杜甫的胸襟浩荡,非胸襟浩荡,怎么容尽天地造化的神秀,怎能容尽泰山阴阳光线的昏晓?

而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杜甫的人生志向。

他看到巍然泰山,并不是高山仰止,而是想登上泰山绝顶,一览天地万物。

泰山是一个象征,他可以喻指历史长河中的些古圣先贤,他们伟大的人格,浩瀚的思想,光耀千古,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仰望他们的光芒,而是要不断地向他们学习,终究要站在与他们同样的高度,甚至要站在比他们更高的高度,来观看这个世界。

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就取决于一个人的胸襟、眼界和他的人生志向。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就是因为他拥有这首诗中所展露出来的胸襟、眼界和人生志向。


谢小楼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因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长,故称岱宗。②造化:大自然。钟: 聚集。③曾:通“层”。④眦(zi恣):眼眶。⑤会当:定要。


【诗大意】

东岳泰山是何景象?横亘齐鲁大地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大自然独赋予其神奇秀美,直刺天宇,阴阳向背明暗殊别。层云萦绕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飞鸟点点似寻栖枝。将来定要登临绝顶,把齐鲁群山尽收眼底。


【赏析】

杜诗中有三首同题“望岳”的诗。一是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第一次漫游齐赵,望东岳泰山,诗人时年25岁,正“裘马清狂”,意气风发时。一是乾元元年 (758),杜甫出为华州司功,途中望西岳华山,诗人时年49岁,值遭贬失意时。一是大历四年(769),杜甫漂泊湖湘,舟中遥望南岳衡山,诗人垂暮临危时。在这三首望岳抒情诗中,能隐约看到诗人不同时期思想情趣精神面貌的发展变化。

三首《望岳》中以望泰山一首写得最好,也是现存杜诗最早的一首。浦起龙说: “公集当以是为首”,这是不错的。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岱宗夫如何?” 出语翻新,是一口语散文式的疑问句,加一虚词“夫”字,在音节上舒缓了语气。但却更加强了感情色彩。显示了诗人初睹岱峰的惊叹和仰慕,唤起了读者的注意。接着是诗人的自我回答: “齐鲁青未了。”青,山色也。青未了,苍茫墨绿一望无际。杜甫这次山东之游,想必是踏遍泰山南北了。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南北为界,南鲁北齐,至今泰山东麓仍保留着齐长城岭的遗迹。泰山屹立于齐鲁大地,横亘数百里,青色连绵。这是描写山的跨度。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在赞叹泰山的秀丽和巍峨。同是夸张又有所不同,上句言其神奇秀美是自然赋予,得天独厚,完全是从虚的方面着笔,而下句则是夸张之中有所体验。这里说的“阴阳”,是指一日之中早午晚三时的阴阳向背。山东早见日出,天色早晓; 山西晚见日落,天色迟昏。这是居住在高山脚下的人的切身体验。泰山高峻,遮天蔽日,阴阳向背,明暗殊别。这是指山的高度。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久望高山的切身感受,仰视山峰,层云缭绕,使人眼界开阔,心旷神怡;极目远望,山鸟点点,翱翔归林,这样颇耗目力,眼眶似乎就要裂开。仅仅十字就把眼前的客观景色和内心的主观感受,有机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激越和仰慕之情,继而产生了登顶的强烈愿望。孟子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而老杜这里说“一览众山小”,引典似用非用,最为绝妙。作为诗的结句,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五岳独尊的气势,也表现了青年诗人敢于攀登、俯视天下的豪迈气魄。

全诗意境开阔,造语警拔,情景交融,最能表现杜甫青年时代的非凡襟怀及其诗歌创作的时代风貌。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卷一中评此诗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是颇恰当的。

另外,这首诗始终着眼一个“望”字,从山脚下仰望。诗人晚年所作《又上后园山脚》诗有句:“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这里说的“日观”,即泰山绝顶的日观峰。可知杜甫当年是登上岱顶了。但有人却据此说“诗人写诗的立足点是在山上”,其实这种说法的论据是不充分的。因为创作和经历,毕竟是两回事,不能混同,诗人即使登上绝顶,也仍有选择创作立足点的自由。杜甫这首诗的创作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你喜欢杜甫哪些诗歌?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文学妙语

大家好!欢迎来到萃辰天心书院365家庭共修之诗歌赏读栏目,我是雷磊老师。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三山五岳向来都是激发诗兴之绝佳处。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诗圣”杜甫的《望岳》。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绵延齐鲁大地,青翠山色未曾断绝。神奇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观者眼帘。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真是豪情满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的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创新,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体会五岳之首泰山的巍峨气势: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今天的诗歌赏读就到这里,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我们明天见!

《天心365》家庭国学共修是萃辰天心书院每天推出的内容,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


萃辰天心书院

想必很多热爱诗词的朋友,都会对这样一联诗句有耳熟能详之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这联让人听来如雷贯耳的诗句就来自于杜甫的一首五律《望岳》。到底该怎样透彻地赏析这首诗?怎样从诗中领略大诗人杜甫那非同一般的胸怀与气魄?不才将对《望岳》这首诗作出以下解析,以便和同好的朋友相互切磋。

望岳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为了更好的赏析这首诗,我们需要对诗作的创作背景有一番了解。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是杜诗中现存最早的诗作。开元23年(公元735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之考,结果不幸落第。于是,心中怅惘的诗人决定通过漫游山水来排遣落第的苦闷。当行至齐鲁境内,面对巍峨壮阔,高耸如云的泰山时,意气风发的年轻诗人不由地心潮澎湃,他仿佛是受到了神灵的启示一般,豁然焕发了要征服众魁的雄心壮志,于是挥毫泼墨,豪气地写下了这一首震撼了无数读者的五律绝篇。诗人当时胸中究竟蓬勃着怎样令人振奋的遐思呢?愚释义如下:


众位觉得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如何巍峨呢?看吧,它磅礴浩大的气势绵延贯穿齐鲁仍不见竭境!大自然大概是把所有的神奇灵秀都给予了泰山吧,它庞大的身躯简直把山南山北,分隔成了晨昏之别。层层升起的白云荡涤着我胸中郁结已久的千沟万壑,我不由张大了双眼,要把山中所有的神奇峻秀都一次看够!我想我一定要登临上这一座巍峨的山峰绝顶,到那时我将放眼群山,尽情饱览天下群峰尽收眼底的傲然气象!

一向倾慕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在这首五律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全诗按照由远及近、由实入虚的顺序,不仅用自己如椽之笔尽绘了泰山奇绝雄伟的自然景观,也借此诗抒发了自己要征服一切困境,登临人生巅峰的豪情壮志。因为此诗豪迈的气势,卓绝的创作风格,被后人誉为唐五律中的“绝唱”,并被刻石为碑,立于泰山之麓,必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首联两句,诗面在写泰山的气势雄伟,诗底却已是在豪气地欲借泰山以自喻,“齐鲁青未了”正是暗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如泰山一样远不在这小小的齐鲁境地之内;颔联两句,以颇具夸张的气势,极绘泰山之高峻,一个“钟”字仿佛让大自然、让泰山都有了思想有了性格,一切在诗人笔下都显得那么灵动而富有情致;颈联两句,是由实转虚的过渡,诗人极目泰山高峻的同时,已是胸潮澎湃,浮想联翩;前面已蕴足了气势,尾联两句,终于似喷发的火山般以万物不可阻挡之势直抒胸臆:既以豪壮的笔墨描绘了泰山在群峰间绝对霸主的地位,也借此表达了自己要藐视一切不顺、立志登临人生巅峰的雄心与气魄!

噫,杜甫不愧是人称“诗圣”的泰斗级杰出的诗人,年轻时的他无疑已彰显出自己非同一般的峥嵘气魄,正是因为伟大抱负的感召,他终究与李白并肩站成了唐诗界的两座难以逾越的“双子峰”!


风西夜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望月》三首之咏东岳泰山诗。这首诗的看点在一个“望”字上,是看见泰山时的激动和喜悦,整首诗都是在“望”,并没有登临的描写。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决心要登顶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勃勃朝气。

这首诗写于作者赴京投考,落第,于齐鲁省亲之际。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进京赴进士考不第,第二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便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当时他的父亲杜闲正任兖州司马,便在省亲之际,留下了此诗。

“岱宗夫如何?”起句就先描写出了作者年少易狂的神态,将要接近泰山时的兴奋、激动,不知去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字在里用的很别致、新颖,虽无实在意义,但作者当时的神态、心情,传神之处,全在一个“夫”字,可谓独具匠心。愣是把诗句进行了口语化处理,不露斧凿之痕。

接下来一句“齐鲁青未了”,是上一句的注脚和答案。也是独出心裁,没有一般化地去写泰山如何挺拔高大和伟岸,而是用距离感来烘托泰山的雄姿。在齐鲁之外就能远远望见横亘在两国之间的大山,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

三、四句,近望泰山,则突出了天地自然的造化之功。一个“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之情,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阴阳割昏晓”可谓尽显诗人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风格,用生花妙笔,付予了泰山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突出了泰山之高,之雄,遮天蔽日,割断阳光,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近望泰山,云雾荡漾,心胸也为之激荡。诗人像着了迷一般,要把这神奇缥缈、巍峨壮丽的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功,看个明白,看个够。瞪大了眼睛看,看到了“归鸟”还巢,已是薄暮时分还没离去,还在“望”。这其中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仰慕、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既是虚写,也是实写。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傲视一切的雄姿和宏伟的气势;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气魄,表达出了诗人不畏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精神、志向。结尾“一览众山小”,意境全出,扑面而来……

全篇都着落在“望”字上,句句望岳,句中却无一个“望”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构思的精巧之处,有登临泰岳之兴会,无刻意比兴之痕迹。气骨峥嵘,体势雄浑,使后来无法企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