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的真相是什麼?

東莞折扣網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我國的古典四大悲劇之一,家喻戶曉。其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法國大文豪伏爾泰曾將之改為話劇而在巴黎的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但《趙氏孤兒》背後的真實歷史卻不那麼光彩。根據《左傳》的記載,這是一場由趙氏家族內部的偷情亂倫而引發的慘劇,而推動這慘劇產生的根源卻又在於晉國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間以及趙氏家族內部之間的種種矛盾與爭奪。

自晉文公始,晉國的六卿(有時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制度已基本形成,晉文公時,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這六人分掌晉國軍政,便被稱為六卿。在晉文公之後的晉國曆史上活躍過很多的強勢家族,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六卿的職位也便只有在這些家族中互相擠位置。

所以像《趙氏孤兒》中出現屠岸賈那樣的權臣,稍熟悉晉國的制度與歷史的,就會知道是絕不可能突然冒出一位屠岸氏出來的。雖然有些書籍中還記載屠岸賈的祖父屠岸夷是晉惠公時的大夫,也不是位好人,似乎這屠岸賈的奸臣還是祖傳的,但是據其記載來看,屠岸氏家族也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家族。

在晉國,六卿制衡,不太容易出現隻手遮天的權臣。晉國的“三郤”專權時代,也只是在當時的八個卿位中的佔據了三位,便招致了其他卿大夫家族的眾怨。在晉國,會出現一家勢大,但整體上來看還是相對較均勢的。所以即便出現了權臣,沒有家族背景那也是痴人說夢。再則,像屠岸賈如此的權臣,《左傳》壓根就沒提到。所以,這屠岸賈基本上來說是後人捏造出來的。

要弄清這《趙氏孤兒》一案, 就必須得從趙衰說起,趙衰曾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在流亡到翟國期間,翟人伐廧咎如,得二女,即叔隗與季隗。翟君以季隗妻重耳,以叔隗妻趙衰。叔隗後生一子一女,子即趙盾。

晉文公重耳回國即位後不久,又將其女嫁於趙衰為妻,被稱為趙姬。趙姬生有三子,即趙同、趙括與趙嬰齊。而趙姬賢德,力勸趙衰迎回叔隗母子,經請示晉文公,便迎回了叔隗母子。而在迎回叔隗母子後,趙姬又將正妻之位讓與叔隗,並堅持讓趙衰立趙盾為趙氏宗子。在趙姬的再三請求與晉文公的同意下,趙衰便立了趙盾為宗子,而趙姬所生的三子便淪為庶子。

在趙盾成為晉國執政後,趙氏勢力過於強盛。其時,趙盾為正卿,其弟趙同(封地在原,也稱原同)、趙括(封地在屏,也稱屏括)、趙嬰齊(封地在樓,也稱樓嬰)、堂弟趙穿(封地在邯鄲,晉襄公女婿)皆為晉國大夫。可在晉靈公長大後,晉靈公與趙盾之間卻勢成水火,晉靈公幾次欲將趙盾除去,都沒有得逞。趙盾見狀,便開始逃亡,可是還沒有離開國境,趙穿便弒殺了晉靈公(姐夫殺了小舅子)而迎回了趙盾。

對此,晉史官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理由是趙盾“亡不出境,入不討賊”,而趙盾莫能奈何。我認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趙氏勢力固然很大,但是還有其他卿大夫的家族力量加以制衡。在後來齊國發生的“崔杼弒其君”事件,崔杼雖然最終沒能改變史官記錄,但也是殺掉了好幾個史官後,才被迫接受的這一現實的。

根據後來趙穿屢屢向趙盾請求卿位來看,這趙穿弒君應該是得到趙盾授意的。而趙盾卻也終不敢公然提拔這弒君之人,以致趙穿始終怏怏不快,較早地就死去了,而在其臨死前還將其子趙旃託付給趙盾,趙盾也就默然答應了。

而按《史記》記載,“趙盾弒君”乃是趙氏滅門的因由。據《史記.趙世家》:"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而根據《左傳》記載卻完全不是這樣,《左傳·成公五年》:“晉趙嬰通於趙莊姬,五年春,原、屏放諸齊。《左傳·成公八年》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趙嬰即趙盾異母弟趙嬰齊;原、屏即趙同、趙括;而趙莊姬則是晉成公之姊,趙盾之子趙朔的妻子,其時趙朔已死。趙嬰齊與自己的侄媳趙莊姬私通而被其兄趙同與趙括放逐,而趙莊姬對此懷恨在心,向晉景公言道:“趙同與趙括將要造反”,而欒氏與郤氏都替趙莊姬作證。於是,晉滅了趙同與趙括,而趙朔之子趙武也就是那位“趙氏孤兒”卻與其母親很安然地生活在晉國的宮室之中。沒有人要去搜殺他,這是趙莊姬主動去“告發”趙同與趙括的,不會把自己的兒子都害掉的。

之所以說《左傳》的記載比《史記》的記載可信度更高;一則,《左傳》的成書年代比較早,又是編年體,前後記載比較詳細。二則,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曾到各地去採風,把很多民間的傳說與故事也都記錄了下來,以致《史記》一書中前後出現矛盾的地方都很多。三則,司馬遷的寫作手法,帶有後世小說家的風格,自己加入的元素比較多。四則,許多其他先秦的重要史料中也沒有屠岸賈的記載。五則,當初弒殺晉靈公的執行人是趙氏的旁支--趙穿這一支,可是在這場趙氏滅門中,趙穿這一支卻安然無恙。

根據以上幾點來看,這“趙氏滅門案”是由趙莊姬與趙嬰齊的家族內部的偷情亂倫而促發的。但是,產生這一切的根源卻是由晉國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間以及趙氏家族內部之間的權力爭奪而決定的。趙盾感念趙姬的恩德,趙盾曾言:“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 便在其晚年,又把趙氏宗主的位置讓給了趙姬之子趙括。也就是說趙莊姬之子趙武已經淪為趙氏的庶子了,而趙莊姬的丈夫趙朔又死得早。所以,等到自己的兒子趙武長大後,其在晉國就很難有一席之位了。

趙嬰齊在被其兩位兄長放逐的時候,曾對其兩位兄長說:“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就是說:“我在的話,欒氏不敢作難;我不在的話,你們兩位就要危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放我一馬又對你們有什麼損害呢?”

也就是說趙嬰齊對趙氏家族的處境還是比較警覺的,已經感覺到欒氏等家族對趙氏的怨恨之心。到後來晉厲公時,晉厲公跟其心腹商議要除去一些強勢家族,而先從哪個家族下手時?其心腹胥童就說:“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 六卿一共就那六個位置,現在好不容易加了兩個,而郤氏一屁股卻坐了仨位置,能不引起其他家族的怨恨嗎?

而趙氏家族此時的處境也是如此,族大多怨。所以,當趙莊姬在為其子謀取宗主之位而誣告趙同、趙括欲造反時,其他家族也都紛紛出來作證。

趙氏孤兒一案,最大的獲益人是其他的一些卿大夫家族,如欒氏、郤氏等。趙氏雖經此大難而元氣大傷,但“趙氏孤兒”趙武本身也可以說是受益人,不然最後分晉的時候,即便有趙家,但卻未必是趙武這一支。家族內部的正支與旁支之間的爭奪同樣也很殘酷。至趙武之孫趙鞅時就並掉趙氏的旁支邯鄲氏,也就是趙盾的堂弟趙穿這一支。晉國曆史上的“曲沃代晉”也是小宗取代了大宗。

到戰國時代,趙氏當權,便對其不光彩的過去而加以緣飾,而把這段經歷緣飾為“忠臣義僕”的感人故事。而之所以要憑空杜撰屠岸賈來,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其時韓趙魏三家已分晉,如再將“罪責”全部推給晉景公,民眾會認為晉景公做的很對,晉景公若不這樣做,晉國早就讓你趙家給篡了。其二,事實上欒氏、郤氏等家族更適合擔任屠岸賈的這一角色,但之所以不這樣做,是因為趙氏家族與這些家族其本質無二。再則這些家族都是根正苗紅,對晉國的貢獻也都是業績昭著的,沒那麼容易描黑。

趙氏孤兒一案,絕不能簡簡單單地看成是忠臣與佞臣之間的鬥爭故事。晉國的六卿家族,哪一個家族在晉國的歷史上沒有作出巨大的貢獻?哪一個家族不是根正苗紅?可是到了後來,哪一個家族沒有成為“不臣之臣”?一切都是權力鬥爭使然。


歷史聞知社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歷史,尤其是兩千多年前發生的事情,真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段悲慼而勵志的故事,不同的版本在民間演繹的精彩絕倫。這段故事最早見之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說的是晉國忠臣趙朔被奸臣滿門抄斬,唯有已懷身孕的趙妻僥倖逃脫。趙朔朋友程嬰獻出自己的孩子救下趙朔的兒子。若干年後,趙朔之子發奮勵志,成功報仇。程嬰救孤與趙氏孤兒為同一件故事,正是“”忠義報主數程嬰,千古佳話永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