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極罕北宋《聖宋通寶》

精美極罕北宋《聖宋通寶背當五篆書大樣》賞

精美極罕北宋《聖宋通寶》

宋徽宗趙佶在位二十五年(公元1082-1135年),先後頒行了六個年號,每個年號皆有鑄錢,在泉史上知名度很高。其中,建中靖國年間(公元1101年)所鑄的“聖宋元寶、通寶”類國號錢,即是其中之一。

在聖宋錢中,元寶鑄量大,版式較多,珍普不一。而通寶則鑄量小,歷譜所載皆屬珍稀之泉。其中,除聖宋通寶行書、楷書光背小平錢外,另鑄有聖宋通寶背當伍錢,譜載共有楷書、行楷書、篆書,三式四種(篆書兩種,相對而言,一為小字小型,二為大字大型)。而除篆書大字形制類折三型以外,其餘三種的形制皆約折二型大小。

聖宋通寶背當伍錢,在現實收藏中,也確屬稀少之品,見之獲藏之皆為不易。儘管這樣,其也非孤僅,幸運所致,有眼識之,有金納之,則也不必大驚小怪。在這當中,相對而言,類折三型的聖宋通寶背當五篆書錢更為罕見,可謂珍上之珍。故,今日特將愚帳中所藏的一品更為罕見的“聖宋通寶背當五篆書小字類折三大樣”銅錢,由帳中點出,拍照亮相,發於博客公展鑑賞,以饗泉好。

首識書相。一眼可識,本品面文“聖宋通寶”四字,背穿上下“當五”二字,皆篆書書體,直讀。不難看出,其篆書寫十分的規矩工整,筆劃較為纖細,間隔有距,橫直豎立,字形大小適中,撐滿而未接廓,佈局亦是十分協調和諧。

值得注意的是,本品字形較之譜載兩枚面背全篆品略大,尤其是“宋”字明顯要小或瘦一些,故其與譜載非一個版式矣。藉此,整體品賞,其書彰顯端莊雋美,具初爐試鑄樣錢之範兒,若非其時官爐出品,蓋不可得,開門書相亦然。

次觀鑄相。輾轉本品,可見其鑄制相當精整,其直徑約為33.26毫米,重約10.02克,厚薄適中,類折三大樣形制。其鑄相顯示,方圓廓正,坦平地章,穿輪乾乾淨淨。續觀字廓,清清淅淅,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正是恰到好處。

由此精整乾淨之鑄相來看,其已經具有母錢之貌相,然因其鑄體厚度有限,故愚見以為其非母而屬初爐試鑄樣錢。而再看其字大小,很顯然,其與譜載之面背皆篆書品相比較,本品直徑還略大,歷譜未見其拓,故結合其字形尤其是“宋”字較之譜載品要小的書相特徵,愚見斷其為試鑄樣錢,且為大樣,脫譜之品是也。

再察鏽相。展目本品,生坑鏽相,北方窖藏出品。其鏽色純真,鏽痂土垢裹縛,皮殼疊嶂,深淺相間,分佈凸顯自然。測其鏽痂質地,堅硬而不糟,十分老道。薄鏽之處,可感其包漿凝重熟老,踏實無虛。再可見其銅色泛紅,乃為青銅質地,銅色熟舊之感甚是入目。藉此,無需細表,本品之鏽相,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無異無邪,開門而毫不疑之矣。

一番鑑賞,幾度審視,此枚“聖宋通寶背當五篆書大樣”錢,三相一材,門門得開,泰山可見,實乃毋容置疑矣。就現今來看,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本品既未見譜載,又未見公展,當然偽亦無從談起,且其三相一材,蓋天下之偽所難及,毫不妄言。由此可見,其應屬大樣,史鑄量極少,遺存自然鳳毛麟角,其理所當然地將給聖宋通寶背紀值錢再添一式,亦可為收藏該錢再添珍品,愚能追獵途中將其獵獲之,實乃幸運之至矣,而這不管時下某些泉家認或不認,實物已然自己開口說話,天下可鑑矣。

精美極罕北宋《聖宋通寶》

精美極罕北宋《聖宋通寶》

精美極罕北宋《聖宋通寶》

精美極罕北宋《聖宋通寶》

精美極罕北宋《聖宋通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