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中國汽車市場或許要變天了。

被稱為“亞洲最大車展”的上海車展上,一批國產造車新勢力蜂擁而至,以變革者的姿態與國際一線品牌同臺競技,無論從造車理念、品牌造勢還是場館設計上都顛覆著世界對中國汽車品牌的刻板印象。

他們中間,既有LINK&CO和WEY這類傳統車企創立的新品牌,也有從互聯網殺入汽車市場的蔚來和奇點。新能源、智能網聯是他們共同的基因,與25日公佈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重點突破領域正好吻合,承載著中國汽車品牌彎道超車的希望。

初來乍到,這些新勢力的影響力如何?基於今日頭條海量閱讀數據,今日頭條算數中心從媒體關注度(相關文章數)、內容傳播度(相關文章閱讀總量)、用戶話題度(相關文章評論總量)和社交傳播度(相關文章分享總量)、綜合熱度(閱讀、評論、分享等綜合值)這五個方面,對上海車展期間展出或上市新車的10大造車新勢力進行評分,告訴你誰是今年以來的“人氣王”。

LINK&CO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作為吉利寄予厚望的新品牌,LINK&CO(領克)在上海車展上雖然僅展出了兩款新車,但在品牌造勢和展館設計上下足了工夫。1月以來,關於領克的報道多達860餘篇,獲得1070多萬次閱讀、2.9萬條評論和1.7萬餘次分享,奪得熱度排行第一名。

WEY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把自己的姓作為車名,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對WEY(魏派)這個新品牌的信心可見一斑。1月以來,關於WEY的報道量多達870餘篇,評論數達3.1萬餘條,均高於領克,但閱讀量為1007萬,分享量為1.6萬,在內容傳播度和社交傳播度上拖了後腿。

正道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實地去展館體驗過的朋友應該會被正道概念車的豪華與前衛所驚豔,這幾個來自香港的品牌在媒體報道數上不及WEY的一半,卻收穫了800多萬次的閱讀,1.2萬餘次的社交分享,在內容傳播度和社交傳播度上表現突出。

蔚來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世界最快電動跑車、超大的展館,蔚來在上海車展上賺足了眼球。這個帶著互聯網基因的電動車品牌吸引了最多媒體的目光,相關報道量高達2600餘篇,但用戶似乎比較剋制,閱讀量僅為700多萬,評論數為8000餘條,這也造成蔚來的整體熱度跌出前三。

奇點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作為互聯網造車大軍中的一員,奇點這次帶著旗下即將量產的車型iS6和一款轎跑概念車參展,富有科技感的外觀賺足了年輕人的眼球。1月以來,奇點相關報道接近500篇,獲得260餘萬次閱讀,約1900條評論和3700多次分享,綜合熱度排在第五位。

前途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前途汽車母公司長城華冠對電動車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北京車展展出的兩款電動汽車“天蠍”和“天質”,旗下首款車型K50的研發歷史也已達到9年。自1月來,關於前途汽車的報道約為380篇,共獲得125萬次閱讀、近2400條評論和約850次分享,排行熱度榜第六。

雲度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今年1月,雲度新能源正式獲得第十張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從此吸引了更多媒體的目光。自1月來,約有230篇關於雲度汽車的報道,獲得112萬餘次閱讀、近1300條評論和1700餘次分享,排行熱度榜第7。

威馬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威馬此次沒有參展,而是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的威馬汽車辦公樓舉辦了“企業開放日”活動,首款概念車AG2020號稱續航里程超越特斯拉,達1200公里,造足了噱頭。自今年1月來,約有480篇關於威馬汽車的報道,共獲得85萬餘次閱讀、近1100條評論和分享。

艾康尼克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艾康尼克相對低調,自今年1月來,今日頭條上關於艾康尼克的報道不到50篇,然而這個品牌在量產之前就已拿下阿聯酋阿布扎比警隊的五千臺純電動七座MPV 的大合同,如此反差也激發公眾的閱讀興趣:相關報道獲得85萬餘次閱讀、近800條評論和700餘次分享。

ARCFOX

10大國產汽車新品牌亮相上海車展,誰是下一個特斯拉?

作為北汽新能源旗下全新生態品牌,ARCFOX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旗下僅有ARCFOX-1和ARCFOX-7兩款車型,影響力遠不及母品牌。自今年年初,關於ARCFOX的報道約為200篇,共獲得近50萬次閱讀、約800條評論和800餘次分享。

“力爭經過十年持續努力,邁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這是《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的總目標,這一批國產造車新勢力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彎道超車的曙光。

但新勢力們大多處於量產前夜,對於門檻極高的汽車行業來說,即使有資本的青睞和前衛的概念,沒有政策的支持和真正拿得出手的產品和技術,依然難以存活。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批造車新勢力真正的對手不是國際巨頭,而是他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