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昨日,2018中國影視編劇山西採風行活動之“右玉論劍”圓滿結束,本次活動由山西影視集團、中共右玉縣委、右玉縣人民政府主辦,影視圈雜誌承辦,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作為指導單位,並得到人民日報、編劇幫、影視獨舌、四味毒叔等媒體支持。

繼中國影視編劇對“大IP+小鮮肉”模式進行討論的“懷柔論劍”之後,更猛烈的“右玉論劍”以進攻之勢展開。

在昨天的論壇上,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汪海林提出“劇作中心制,刻不容緩”的話題,宋方金以“不掙錢的人是孤獨的,不掙錢的編劇是百年孤獨”打響頭炮,又感嘆,“很抱歉,沒有讓大家看到編劇最好的樣子。”

隨後餘飛、梁振華、王志軍、李尚龍、朱睿、曹金玲、袁琴、宋冰雪等人紛紛建言獻策。

如何推進劇作中心制?

“劇作中心制”不是“編劇中心制”,汪海林認為,編劇在電影產業中或許很難做到絕對核心的位置,但目前的位置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如今中國的影視劇製作環境有些古怪,一部分奉行“導演中心制”,將電影電視的成績全歸功於導演之力,過度渲染一人之力;一部分奉行“資本中心制”。追逐利益無可厚非,但一味的追逐利益,最終生產出來的往往是糟粕。

那些經歷過時間打磨,依然能在電影史上徐徐生輝的經典電影,多半是依靠耀眼的故事取勝。在以“製作中心制”為主流的好萊塢,編劇與導演、演員以及其他工種一樣重要,這種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對各方創作和權益的尊重維護。

事實上,近年來好萊塢編劇的地位越來越突顯,從前是製片人確定了導演和演員來挑選劇本,如今有眾多電影公司拿著劇本去挑選導演和演員,這是對編劇工作最大的肯定,也是影視製作業健康運作的表現。

反觀國內編劇,汪海林說到:我們既缺少行規約束,又缺少法律保護,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市場仍然沒有意識到,故事才是真正的核心,劇作才是影視製作的根本,劇作中心制度刻不容緩!

編劇餘飛則把“劇作中心制”形容為建造大樓中的“圖紙中心制”或“設計師中心制”。他坦言劇作中心制不是編劇想奪權,只是一種悲憤的呼籲,希望行業回到它應該遵守的規則上來運行,以便能達到合作共贏,效果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而已。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劇作中心制,實際上是對資方提出了三個嚴格的要求:

第一、 藝術判斷。要求你有判斷好劇本和差劇本的能力;

第二,流程控制。要求你熟知劇本創作過程中的科學規律,以便保障有效率有質量的生產過程;

第三,編劇心理。要求你對劇本的源頭——編劇的心理有足夠的瞭解,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怎麼調動他的熱情,迴避他的短板,靈活調節創作流程,最終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如果無法同時達到以上三個要求,至少要達到其中一個要求,也有可能生產出好劇本來。

但推進劇作中心制不能閉門造車,購片平臺買誰的賬,這是個問題,資深媒體人李星文透露,國內某位有許多優秀作品的知名製片人傾訴,稱自己與電視臺打了很多年交道,電視臺首先評估劇本,再談導演、演員陣容。但如今互聯網公司沒有評估劇本的習慣,只看流量、IP、數據,這讓重視劇本的公司感到很痛苦。”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行業需要打造“明星編劇”

青年女編劇袁琴,在論壇上講起自己的入行經歷頗為動容,她說,入行之處,自己對編劇行業好像有所誤解,以為編劇的地位特別高,後來才發現,只要交了稿之後,所有人都可以對編劇提出“寶貴意見”,甚至被出租車司機知道自己是編劇,都要談論一番編劇之道。社會對編劇的認知度有待加強。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作為科班出身的青年編劇宋冰雪,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劇作門檻”,她講到自己大一入印象最深刻的事,專業老師說,藝術院校的孩子,畢業的前幾年,能很快適應並融入社會環境,但也容易很快洩氣,需要一刻不停地讀書,積累沉澱,才能厚積薄發。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影視投資人譚飛則認為:呼籲劇作中心制,就是在呼籲一種以藝術創作為中心,尊重藝術規律的生產模式。‘劇作中心制’並非以某個職務來作為主導,而是應該讓全組藝術水平最高的人作為主導,以能為項目帶來最大藝術利益併兼顧商業利益的人為主導。

針對劇作中心制的主題,宋方金提出打造“明星編劇”的概念,他以王朔舉例,在王朔之前,編劇的認知度更低,是他不僅將編劇地位帶到了創作的核心位置,而且編劇酬勞也提升了十倍。

譚飛認為,“誰的名氣大,就以誰為中心,這是殘酷世界的真實寫照,打破約定俗成非常難。”所以他支持打造“明星編劇”,“明星編劇”的增加有利於影視行業水準的提升。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影視製作人王志軍分析稱,美劇之所以是“編劇中心制”,最根本的原因是提案公司的老闆就是編劇,比如《絕命毒師》的編劇,就是提案公司的老闆。提案公司要寫大綱和劇本,如何沒人買,錢就白花了。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美國電視劇製作公司很少,編劇在美劇運作模式中既是公司負責人,也是創作者,他需要懂製作、懂市場,否則無法完成提案。這對編劇是一個極高的要求。

編劇幫創始人杜紅軍表示:“編劇幫服務編劇,認同’劇作中心制’,同時也願意服務認可’劇作中心制’的人,無論他是編劇還是導演、演員、製片人。”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通往劇作中心制的“三道門”

具有編劇、製片人雙重身份的梁振華談劇作中心,不僅僅是談劇作,而是從項目運營角度、以系統論的方法看待劇作。他將此總結為“三道門”。

一,苦道:趣味病

所謂趣味的共識,也就是尋找各種趣味之間的交集。

當然,任何編劇可能常常會遇到無法兼容的趣味衝突。要擺脫“苦道”,根治“趣味病”,只能做出抉擇——to be ,or not to be。

他表示,掌握了話語權的編劇,在對項目前景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自然選擇前者;反之,建議放棄合作,否則後患無窮。

放棄之後,該幹什麼呢?便是第二個話題。

二,生道:朋友圈

寫劇本不僅需要傾聽者和欣賞者,更需要既能理解你、傾聽你又能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同道者,即“朋友”。

在梁振華看來,這樣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好組成一個貫通影視生產各個鏈條的“朋友圈”。出品人、製片人、導演、演員、發行人,甚至有默契和共鳴的平臺方代表。當然,其中最關鍵的角色是出品人、導演。一個給予物質支持,一個提供業務保障。

中國編劇呼籲“劇作中心制”

三,業道:核心力

劇作中心制,是一項系統工程,意味著電視劇創作、生產體系從觀念到實踐的一次秩序重建。需要探討的重點是:此前非編劇主導的劇作中心制,和編劇占主導地位的劇作中心制,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差別?

他反問,編劇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能夠主導項目的形態、風格、走向的時候,作為編劇,作為寫作者,我們給項目帶來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

有不一樣的態度。

有求變創新的勇氣。

有故事秩序的建構力,也有監督力。

《影視圈》雜誌社長劉海洋最後表示,行業的底線思維很重要,先不談做什麼,先談不做什麼,侵犯創作完整性的事情,是行業內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觸犯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