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年的朱元璋要大肆屠殺功臣呢?

歡迎讀者邊聽這首歌,邊看本文。

公元1390年,已經63歲的朱元璋以曾與奸相胡惟庸勾結為罪名下令誅殺第一功臣李善長,並將二十二個公、侯全部削爵查辦,同時受李善長牽連被殺的共有三萬餘人;

公元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罪名下令誅殺功臣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會寧侯張溫、東川侯胡海等二萬人;

公元1394年,朱元璋殺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

公元1395年,朱元璋殺宋國公馮勝;

最終,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只有耿炳文、湯和與郭英等少數人,倖免於朱元璋的大肆屠殺……

那麼,朱元璋在晚年大肆屠殺功臣,究竟是為什麼呢?

本人認為,朱元璋對待勳舊如此喪心病狂狠辣兇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對仁弱子孫的擔憂和對功臣宿將們的疑懼,促使朱元璋屠殺功臣。

為什麼晚年的朱元璋要大肆屠殺功臣呢?

長相慈祥、殺人兇殘的晚年朱元璋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性格雖然仁慈懦弱,但是在宋濂、徐達等名臣名將的苦心教導下,在官場上二十多年的辛勤歷練下,在與父皇朱元璋在諸多政事中的堅執爭辯下,外柔內剛、堅守原則的朱標有一定的資歷和威望,特別是,在屠殺功臣及百官的問題上,朱標敢於挑戰朱元璋的權威屢加勸阻,此舉既能樹立起威望,又能促使群臣對太子感恩戴德翹首以盼,所以仁慈厚道、深得人心、堅持原則的朱標還是能夠勉強駕馭住大多數功臣宿將們的。

至於在朱元璋看來朱標難以駕馭的功臣宿將們(李善長、費聚、陸仲亨等),朱元璋便毫不留情地將他們羅織進胡惟庸的謀反案件中,並將他們趕盡殺絕。

然而,公元1392年,最為朱元璋疼愛的太子朱標病死,反覆權衡後,朱元璋終究還是愛屋及烏地立了十五歲的太子兒子朱允炆為太孫,確立了其繼承權。可是,朱允炆在年紀方面頗為稚嫩,在官場資歷上又頗為淺薄,在軍隊建設上更毫無威望,如此弱不禁風的皇嗣,怎麼鬥得過那些狡猾如狐狸、勇武如猛虎、殺人不眨眼、欺弱而怕強的文臣武將們?

對此,熟讀各代歷史的朱元璋自然清醒地知道:三國時魏明帝曹睿臨死前立幼子曹芳為帝,導致權臣曹爽、司馬家族先後專權,最終曹魏立國不久即改旗易幟;晉朝皇帝司馬炎立心智只是孩子的司馬衷為太子,導致悍婦賈皇后及八位強悍的諸侯王先後爭權奪利,而北方五胡趁晉室內耗之時亦趁機作亂,如此內憂外患下,不堪戰亂的晉朝遂分崩離析;北周宣帝宇文贇將皇位傳給年幼的兒子宇文闡,導致權臣楊堅謀朝篡位滅掉宇文家族;唐太宗李世民立幼弱的李治為太子,導致悍婦武則天牝雞司晨大殺李唐皇族子弟,唐朝一度易手於武氏;後周世宗柴榮將皇位傳給年僅八歲的幼子柴宗訓,導致柴榮屍骨未寒,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已黃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篡奪周室江山……

為什麼晚年的朱元璋要大肆屠殺功臣呢?

仁弱、迂腐的皇孫朱允炆

研究歷史自學成才的朱元璋既然知道那些令人痛惜的亡國教訓,同時他還選擇了幼弱的朱允炆為繼承人,那麼,明朝便也面臨著家有弱君,國有強臣的危險局面,所以前途堪憂的明朝怎麼不可能重蹈曹魏、晉朝、北周、唐朝、後周的覆轍呢?

因此,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轍,為了交給小孫子一個堅如磐石、毫無威脅的江山,朱元璋只好辣手無情地將剩下的諸多功臣宿將們(藍玉、傅友德、馮勝等)屠戮殆盡,儘管他們與自己患難與共過,與自己肝膽相照過,與自己同甘共苦過,與自己感情甚深,與自己關係甚篤,但與維護朱氏江山的長治久安相比,這些虛情實在是不值一提;

其二,功臣宿將們恃功而驕胡作非為,朱元璋為維護國法綱紀,為鋤強扶弱懲惡揚善,遂不得不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明朝建立後,年富力強的朱元璋曾將與他一起開創明朝的功臣宿將們封公封侯封食邑,並賜予他們免死鐵券以示優寵。

然而,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皇帝恩寵,變本加厲。朱元璋的優厚食邑喂肥了功臣們胃口的同時,犯罪可免罪的免死鐵券也養肥了他們的狗膽。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朱元璋的功臣宿將們雖然在開創明朝的戰爭中作戰勇猛、打仗拼命,但那是在戰場上,他們那些不守規則、打破常規乃至喪心病狂的戰略戰術戰法,確實能令明軍斬獲甚多出奇制勝。

但是,明朝建立後,在沙場上陰險狡詐的功臣宿將們,便在朱元璋的重賞恩寵中繼續兇殘刻薄地貪汙受賄、草菅人命、欺男霸女、欺行霸市……如趙庸非法佔有奴婢,郭英擅自殺死五位平民,薛顯私自殺死胥吏、獸醫、燒火之人等。

簡而言之,這些功臣宿將們,昔日在戰場上將敵人破壞得有多慘,建國後,恃寵恃功而驕的他們,在官場上對朱元璋建立的規章制度、統治秩序和萬千百姓的生活,破壞得就有多嚴重。

所以,為了維護明朝的長治久安和巍巍國法的無上權威,朱元璋不得不忍痛割愛地屠殺功臣以殺雞儆猴以儆效尤;同時,出身於窮苦農民的朱元璋,對貧弱百姓有著父母對子女般深切的同情愛護心理,而對達官貴族,幼年時被富戶殘酷壓迫、被官吏兇狠剝削的朱元璋則有著深刻透骨的仇恨心理,於是在這兩種心理的共同激勵下,朱元璋為保護底層民眾們,遂對新晉為達官貴族卻欺壓良善的功臣宿將們大開殺戒,如朱元璋鞭殺朱亮祖、朱暹等。

其三,朱元璋晚年時,兒子們已能代替那些功臣宿將們攻伐外敵鎮守邊疆,功臣們已用處不大且對儲君的威脅挺高,殺之無妨。

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諸子尚年幼,而四方仍戰事不斷,於是朱元璋在辛勤教育兒子們勤修文武以儘快成才的同時,仍需要派對打仗輕車熟路的功臣宿將們帶兵去征討四方平定內亂。如公元1371年,朱元璋派湯和、傅友德率軍攻略尚未臣服的蜀地;如1372年,朱元璋派徐達、李文忠、馮勝率軍攻伐蒙古;如1378年,朱元璋派楊仲明、沐英、率軍平定屯田民造反等。

由此可見,功臣們雖然驕橫跋扈時常違背國法胡作非為,但同樣也能保家衛國開疆拓土,所以他們對朱元璋來說,還有一定的利用價值,還是不可替代的國家柱石。

然而,分封諸子為王后,尤其是公元1390年,朱元璋命令燕王朱棣和晉王朱棡分別率軍北上共同夾擊蒙古的乃爾不花大軍。當時正值大雪期間,諸將士飽受寒苦困擾,不過血氣方剛的朱棣在激勵將士們後,便效仿唐朝的李愬帶領明軍長驅直入地進軍至乃爾不花軍附近,並悄悄將其包圍。之後,朱棣派使臣向乃爾不花勸降,乃爾不花沒想到明軍敢於冒雪進軍,在疏於防備交戰必敗和及時投降可保萬全的認真考量下,乃爾不花率軍向朱棣投降。

為什麼晚年的朱元璋要大肆屠殺功臣呢?

初次上戰場就兵不血刃地逼降蒙古大軍的名將朱棣

至此,朱棣率領的明軍兵不血刃地俘獲了蒙古軍及其大量軍需物資,可謂凱旋而歸。

消息傳到南京,朱元璋龍顏大悅,他在感嘆兒子能夠保衛國家的同時,對功臣宿將們的被取代深感慶幸,同時對他們的鄙棄之心更重:既然你們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存在著又會威脅到兒孫的皇位,那你們還有什麼存在價值?

於是朱元璋對功臣宿將們開始了瘋狂地屠殺。

其四,多重因素摧垮了朱元璋想與功臣宿將們善始善終的信心,長年累月在戰場和官場上的連續大規模殺人,養成了朱元璋殺人如麻的行為慣性和變態扭曲的心理慣性,在這兩種慣性的驅使下,沒有信心的朱元璋自然只能大肆屠戮功臣以尋求安全感和刺激感。

朱元璋稱帝大封功臣宿將們時,才43歲,正值年富力強,所以他有足夠的自信和精力去駕馭功臣們安分守己地與自己善始善終。

然而,廢除丞相制後,國事的日益繁重、身體健康的每況愈下、儲君的持續柔弱、功臣宿將們一如既往的違法亂紀和為非作歹、自身對功臣造反的防範,都在一點一滴地慢慢侵蝕著朱元璋想與功臣們善始善終的信心。

胡惟庸案發生後,出身貧寒卻又造反稱帝的朱元璋,深知功臣宿將們對自己知根知底且素無戒懼,所以他對統治這些老部下開始缺乏足夠的自信,對屬下文武大臣勾結謀反的可能性開始深懷猜忌與疑懼。

為什麼晚年的朱元璋要大肆屠殺功臣呢?

賢良淑德、勸諫朱元璋少殺人的馬皇后

最終,愛妻馬氏的早逝、外甥李文忠的早逝、太子朱標的壯年早逝、自己身體健康的不斷惡化、孫子朱允炆的更加懦弱,將朱元璋原本的信心徹底打碎,他不再相信任何功臣宿將。

而從二十四歲參加起義軍起到當上皇帝后直至臨死前,朱元璋便一直在不停地殺人:殺陳友諒軍、殺張士誠軍、殺元軍、殺四方叛軍、殺貪官、殺汙吏、殺功臣宿將、殺所有威脅明帝國的一切……

這樣一來,早年長期東征西伐、南征北戰的戰場殺人生涯和稱帝過後長期懲貪滅腐的官場殺人生涯,將朱元璋的心志鍛鍊得堅硬如鐵,將朱元璋的習性培養得殺人如麻,將朱元璋的心性磨鍊得冷酷無情,將朱元璋的心理折磨得變態扭曲,在以上心志、習性、心性和心理的共同驅動下,朱元璋便如殺人狂魔般對功臣宿將們大肆屠殺。

綜上所述,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不僅僅因為他心理變態扭曲,主要因為:

其一,對仁弱子孫的擔憂和對功臣宿將們的疑懼,促使朱元璋屠殺功臣;

其二,功臣宿將們恃功而驕胡作非為,朱元璋為維護國法綱紀,為鋤強扶弱懲惡揚善,遂不得不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其三,朱元璋晚年時,兒子們已能代替那些功臣宿將們攻伐外敵鎮守邊疆,功臣們已用處不大且對儲君的威脅挺高,殺之無妨;

其四,多重因素摧垮了朱元璋想與功臣宿將們善始善終的信心,長年累月在戰場和官場上的連續大規模殺人,養成了朱元璋殺人如麻的行為慣性和變態扭曲的心理慣性,在這兩種慣性的驅使下,沒有信心的朱元璋自然只能大肆屠戮功臣以尋求安全感和刺激感。

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可謂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他孫子朱允炆再也不必擔心功臣宿將們驕橫跋扈起兵造反了,有弊的是,朱允炆不得不擔心各位叔叔藩王們驕橫跋扈起兵造反。

當燕王朱棣起兵造起侄子的反時,年輕的朱允炆初始竟沒有合適的平叛宿將,不知曾大肆殺戮功臣的朱元璋,若看到叔侄鬩牆的這一幕,究竟會怎麼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