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三部曲:邏輯、方法與工具

不論我們是否理解了科學研究的本質,當你踏入信息領域(信息可能來自各個口徑),想要探討信息中知識的來源和可信度,甚至探討貢獻知識的可能性時,你就已經和科學研究分不開了。

有關科學和科學研究的探討,無論在公眾領域,還是在學術領域,都有必要和需求:在公眾領域,如果人們不知道信息的分類、知識的定義、知識的誕生過程,想要實現精神自由和思想獨立,就顯得沒有基礎。而在學術領域,幾乎人人都在開展科學研究,大家都是搞科學研究的熟手和能手,但難免會間歇性地困惑於三個問題:①我要不要繼續搞科研?或者為什麼我還在搞科研?②我到底做什麼?或者我做的這個方向別人到底怎麼看?或者不管別人怎麼看,我應該如何讓他們怎麼看?③別的學科或者和我鄰近的學科在做什麼?科學研究的領域裡,大家有沒有一個共同的話語體系可以高效專業地交流並取長補短和攜手共進?即從事科學研究的同行們,能否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建立一個更系統更深入的認知便於自身定位和自我診斷,以及,建立一套更通用更具體的話語體系便於不同學科間、不同代際間的同行交流和互動?

要回答以上問題,還需要大量的科學科普讀本和工具書出現,來剖析科學以及解讀科學研究,更需要被廣泛地傳播和閱讀以及理解和應用:

《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工具》是其中的一個陣列,它嘗試完成上述面向學術領域的兩個建立的任務。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需要強調的是,《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工具》只是初步地嘗試,或者屬於總要有人來做這件事時,第一個舉手去做的小方陣。因此,在學術造詣上和對所承諾要回答問題的實際回答上,實際價值有待讀者評議和反饋,而未來發展更有待更多的專業同行共同參與和加入以指正和優化及改進。

也因此,三本書的基本態度和定位是:It’s about being better. Let’s do it together.

同時,沒有或不會從事科研工作的讀者如果有足夠的興趣和耐心閱讀,也能從書中找到前述有關信息和知識的部分答案,但主要是瞭解科學研究這項工作是如何發源以及如何開展的。

關於嘗試建立關於科學研究的統一認知

關於“科學研究是什麼”的探討源遠流長,它和關於“這個世界是什麼”的發問一樣古老並與之互相交織。後者是問題,前者是方法,後者沒有解決,則前者永遠更迭。迄今,大家能在“科學研究”的內涵上形成共識,但在定義上各具特色。關於科學研究方法論的建立則始於亞里士多德,具體化於伽利略,接地氣於培根和穆勒,最後由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處理了歸納如何形成研究假設的問題和如何對假設進行樣本上的檢驗問題。

那麼,拋開歷史時間軸,科學研究及其內涵和方法,迄今,能否有一種外部的形態?供大家能夠對科學研究的各個維度進行分析和探討,特別是自我定位和自我診斷?

在《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工具》的邏輯篇中,編者結合國內外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的觀點及一線科技諮詢觀察實踐和邏輯推理,勾畫出了科學研究的解剖學結構(如圖1)。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1 科學研究的解剖學結構

圍繞這一解剖學結構,進一步重點探討了,“我要不要搞科研”的“科研實踐觀”問題,和“我應該搞什麼科研”的“如何提出一個研究問題”的問題。特別是“如何從一線實踐中提出一個研究問題”,編者們想盡辦法地在科學哲學的發展沿革和較為系統的學術結論中,以及編者們的一線實踐中,尋找線索以求旁徵博引而又結合實踐地來回答這一問題,最終繪出瞭如下圖2的歷史探索沿革圖。而其中最關鍵的、處理認知衝突的時刻,除了文字外,則由如下圖3來表現: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2 人類科學思維的進化示意圖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3 為什麼抓不住現象和問題

整體的如何建立關於科學研究的統一認知,在三本書的內容設置上也可窺見一斑(如圖4)。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4 科學研究三部曲的內容設置

關於嘗試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機制

曾經,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類,人們將被人類改造前便客觀存在的世界(包括人類自身)和被人類改造後所形成的世界,稱之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由此而產生了自然科學及學科和社會科學及學科,迄今,其一,我們所面對的這個世界已經是被人類全面改造了的世界,其二,當人們從第一輪的唯物和唯心的分界中脫離出來,藉由科學研究逐步清晰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進而完成了第一輪的工業技術革命和生物技術革命及全面改造後,如今,我們似乎又到了新一輪的將矛頭指向自身、對自我進行發問的關鍵時刻,起因來自於對資源的節約、對誤差的縮小、對人類的解放、對人類的治癒、對人類行為的預測和控制,結果是對人類自身的思維和決策及行為進行全面地解構和模擬。尤其是政治、經濟金融領域,人們對未來的猜測如何決定當下的行為?以及如何幹擾對未來的猜測來影響當下群體的行為?而原本象牙塔中不涉及人的意識和決策的純粹科學研究,將不得不走下聖壇,讓人們對其開展科研之初的計劃買單,更為未來科研成果的消費買單。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僅用區分來劃清界限以維護自己的舊地盤,就顯得不可取,畢竟現象的分解、學科的分界也是人類的一種行為和選擇,當材料技術、信息技術和計算技術發展到新的階段時,更換思維、調整視角將是自然的、且不得不做的事情。

如何在變化的外部環境中,依然氣定神閒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如何形成融貫的思維和更深的洞察,來駕馭甚至領航科學研究的巨輪和方向盤?

在《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工具》的方法篇中,則順著邏輯篇所建立的科學研究的解剖學框架,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一種擠壓式的探索和回答。

上層選擇了5個社會科學領域和5個自然科學領域(主要是臨床醫學)的經典案例(如下圖5),按照科學研究的8個基本要素進行解構,並在研究對象和研究階段兩點上,進行兩個學科之間的銜接,以構成融貫的局面。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5 經典研究案例10個

底層則迴歸到人類如何認知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基本程序上(如下圖6),進行知識點的整理和歸納。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6 跨越學科的研究方法

以期通過上層和底層的擠壓,形成讀者對科學研究本質和具體實施方法更深刻和更統一的認知,以靈活駕馭不同的研究對象,在不同的學科中自由穿梭。

在《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工具》的工具篇中,則進一步打破學科邊界,上篇從形態學上更細緻地分析研究問題的構成和研究問題的提出過程,併力求畫圖呈現內在邏輯關係(如下圖7,8)。下篇則把科學研究按照問題提出的歸納階段和問題解決的演繹階段,進行全程的繪圖描述,以整體凸顯科學研究的結構和程序(如下圖9)。供讀者從科學研究的操作上理解可跨越學科的科學研究的內涵和作用。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7 研究問題的形態學結構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8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的提出過程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圖9 研究問題的提出與驗證

最後,《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工具》三本書,期待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觀賞、理解和洞察科學研究,最終,把它作為一種思維工具,來理解真實世界,探索科學問題,改造和改善我們所處的世界。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科學研究的工具——讓研究變得簡單》

張勘,沈福來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8.4

ISBN 978-7-03-056661-4

《科學研究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ISBN 978-7-03-056560-0

《科學研究的邏輯——思考、判斷勝於一切》(第二版)

ISBN 978-7-03-056559-4

《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工具》適合的閱讀對象是臨床醫學從業者,包括在校醫學生,臨床醫學從業者的科研服務者,從事科技諮詢與科技管理工作的從業者,以及廣泛學科背景下的科學研究愛好者。

該三部曲試圖將“科學研究”還原本質,化繁為簡,使“科學研究”的定義與操作定義變得清晰、具體、可操作、易實踐,以便於剛踏入科研的臨床工作者能更好地認識和駕馭“科學研究”這件法寶與工具。

這一套教材和配套的課堂教程及教學圖譜,有望幫助臨床醫生更快、更精確、更透徹地理解和反思科研活動,以提高日常思考質量與產出,進而提升臨床實踐向科學探索的轉化效率。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張勘

主要學術成就:引領醫學科教創新管理,國內領先,獲中國科學院生命醫學優秀獎。主要負責《保持和發展上海醫學科技優勢的管理策略和實踐》項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承擔《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績效評估研究》項目,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病例分型與績效管理》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第一或通訊作者)。

沈福來

I Promote Research-Group創始人。本科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五年制(提前一年畢業),碩士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臨床心理諮詢方向。 長期專攻科學研究方法論及其邏輯學基礎與數學基礎。數理基本功紮實,探索型項目經驗豐富,近年來輔導上海市10餘家各級綜合醫療機構及臨床科室和近4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科研活動,主要參與機構學科建設規劃、科研項目規劃與立項、研究計劃制定與項目執行管理、部分成果轉化與推廣。對臨床研究者開展研究時常出現的問題與困惑有較深入的瞭解,擅長幫助研究者鎖定研究問題與定位研究問題價值。同時,對中國當前醫療改革的政策與走向,有較為深入的瞭解與自己獨特的觀點,帶領團隊開展的醫療機構發展趨勢和學科發展重點相關預測均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帶領團隊繪製的醫療機構輕管理模型被多位各級醫療機構管理者認可與贊同。

參與編寫《醫學影像設備臨床試驗實踐》《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革思索》《起航——上海市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十年實踐》等著作。

專家點評

在自主創新的大勢正滾滾向前的現實中,正本清源,從認識論角度去闡述科學研究並加以科普,就顯得尤其重要。萬丈高樓平地起,對有創新使命感的研究者而言,認清科學研究的本質、目的,高起點地理解科學研究之“道”,比起掌握千百種奇技淫巧之“術”更為重要。看清來時的路,明白去往的方向,能夠幫助我們在方法學的海洋中鉚定方向,不迷失科學研究的初心。

良好研究者養成實踐指導系列書籍的小友們嘗試從現象與經驗角度入手,從認識論的角度回答三個重要的問題,無論是對於科研道路上頗有建樹的攀登者,還是踏上研究之路的後來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鑑意義。同時,良好研究者養成實踐指導系列書籍也提供了一套頗為簡明的工具框架體系,幫助研究者在具體開展科研活動時設定項目進程的路標,使得研究者能夠時刻保持研究工作的定位與認知所開展研究工作的水平比較。應當說,不論在開展科研之前,或者在進行科研活動的過程之中,對於研究者而言皆有裨益。

心事浩淼連廣宇。與我而言,非常高興地看到我國生物醫學科研工作者開始注重研究的本心以及如何把創新性設想加以落地實現,仰望星空固然重要,將開展的研究工作腳踏實地地找到現實轉化之路同樣重要。

向廣大即將踏上科研之路的研究者們,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稍有迷茫的研究者們推薦良好研究者養成實踐指導系列書籍,希望它能夠成為大家科研道路上的助手。也希望良好研究者養成實踐指導系列書籍的編者們不忘初心,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優化這些理論和工具,能夠在以後不斷推陳出新,為推動我國生物醫學研究的進步作出貢獻。

曹雪濤

中國工程院院士

南開大學校長

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7年10月

談及科研二字,世人往往露出嚮往又顯迷茫之色。蓋因在常人眼中,複雜的電路、龐大的儀器、序號繁雜的基因編號……不被理解、無法識別的東西,便算作是“科研”的外顯。愈是無法分辨與理解,愈是感覺不關己身。於是,科學研究似乎被蓋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成了高牆內少數人的專利。尤其在醫學領域,不少人存在功利主義色彩,將科研的目的看做是為了職稱的晉升或學位的獲取。於是,談“科”色變,將其看作職稱晉升道路上的“攔路虎”,甚至不惜為此而投機取巧,造成了學術不端甚至買賣論文、浪費科研基金等種種亂象。

在學界為這些亂象頭痛不已之時,《良好研究者養成實踐指導系列書籍》,如迷霧中的一盞小小明燈,以幼鹿初鳴之姿態,出現在我們面前。該系列書籍以淺顯又新奇的例子開端,試圖給“知其為而不知所以為”的錯誤認知找到正本清源之道。再以大家之例子,歷史之沿革,嚴謹之框架,為讀者提供科學研究一般程序的思考方式、基本方法和良好工具。

將科學研究視為一種形而上,變成一種只可信奉、不可靠近的宗教,誠然不可取;而將其流於換取現實利益的工具與捷徑,也不利於整個學科和社會的發展。本系列書籍或許找到了一條不錯的中間道路,既不將其奉為神秘不可破的教條,也不將其講述得繁瑣無聊。廣大讀者通過閱讀良好研究者養成實踐指導系列書籍,有希望形成比較健全、完善的“科學研究觀”。

科學研究既不遙遠,也不神秘。既有以客觀自然世界為基礎的牢固法則,也充分體現出人類社會進步幾千年來的主觀能動性。進退自如,平和中正,是普羅大眾,尤其是醫學從業者應抱有的科學研究觀念,熱切向各位推薦此係列書籍,希望其成為大家實踐科學研究的入門手冊,以良好之開端,行萬里長路,方能從容不迫,行向成為“良好研究者”的康莊大道。

陳國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2017年10月

一起閱讀科學!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來稿

科学研究三部曲:逻辑、方法与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