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真的有单挑吗?

Hybrid_B

古代单挑是有的,不过决不会像三国演义中那般动不动就单挑。 曾经,隋朝名将史万岁就与突厥将领单挑过。

大概隋文帝开皇初年,受尔硃勋谋反事牵连,史万岁由将军变为敦煌做戍卒。作为一个小兵,史万岁很受气。



当时,史万岁上面有个戍主很勇猛,常常单枪匹马闯入突厥境内,抢夺羊马,无人敢挡。此人很自负,常常辱骂史万岁这个“无名小卒”。

史万岁如此牛的人,实在无法忍受。一次,史万岁对戍主说,自己也是有本事的人,不信可以试试。



戍主就让史万岁骑射,这对于史万岁来说太简单了,最后表现堪称完美。通过测试后,史万岁要得装备,也单枪匹马闯入突厥境内抢夺牛羊,同样满载而归。从此,戍主对史万岁刮目相看。

后来窦荣定(杨坚姐夫)率军攻打突厥,史万岁上门造访,请求随军效力。窦荣定曾听闻过史万岁大名,便同意了。



在攻击突厥前,窦荣定派使者对突厥首领说:“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 突厥也不怂,爽快地接受了挑战。

于是窦荣定派史万岁驰马出战。结果轻松斩杀突厥将领,提首级而回。不知道突厥是被吓到了,还是遵守预订,最后自觉“引兵而去”。


神游五千年

大家都说得很好,再让笔者换个直观的方式——用复原的战场示意图来模拟一下。

单挑型打法的日本军,面对蒙古军的惨剧。

1274年10月,蒙古军在博多湾登陆日本,开始第一次入侵日本本土。

日军聚集了超过10万人,准备把上岸的2万多蒙古军赶下大海。

这是一场古典式打法和实战型打法的碰撞。人数占巨大优势的日军从先期失败中恢复过来,不过,接下来的战斗并没有按他们的想象发展。让我们来看看当时作战现场的典型情况。


当时日本交战流行法则是“一骑讨”,即单挑。先派勇将到阵前射出一支响箭“鸣镝”,然后自报家门往上十八代~以及官位封号等等等等(玩笑,稍微夸张了点),宣告战斗开始。然后对方也派出一员将领前往阵前报名,两人再开始单挑打斗。

但对手蒙古军已经横扫欧亚,他们吸收了金夏辽宋的作战优点,在日军面前摆开标准的军阵,静待对手随意表现。


日军将领见蒙古军无人出来单挑,便按当时日本传统,一马当先冲向对方,想迫使蒙军将领交战,或者干脆直接斩杀蒙古军主将。(见下图,笔者由1293年古画复原)

蒙古军以大型的木制阵盾为前排防御,步兵和弓箭手都布置在盾牌后方,主将在阵型中央指挥,骑兵队在后方待命。见日军开始进攻,蒙古主将立刻下令,战旗挥动以后,蒙古弓箭手从阵盾后前出第一排,以齐射箭雨欢迎日军。

日军发动全体冲锋,由于主将只顾自己勇猛冲阵,不考虑队形,骑兵勉强跟在他后方,步兵弓手全靠两条腿,都落在了最后。

蒙古军弓箭手完成几次齐射之后,退回成排的阵盾和步兵之后。日军将领冲来,没人和他单挑,面前只有一大堆依托盾牌严密防守的蒙古步兵。(见下图)

日军主将拿眼前的密集的盾牌长枪毫无办法,好不容易赶上的日本骑兵和主将一起,

被从正面左面右面三方包围的蒙古军夹攻。近距离肉搏里,骑马武士根本无从施展。

蒙古军主将再次下令,待机的蒙古骑兵从两翼绕过进攻的日军前锋,直接攻击落后的日军步兵弓手。旷野上,蒙古铁骑对没有依托的日军步兵基本上就是屠杀。(见下图)


从《蒙古袭来绘词》中我们可以分析蒙古军的布阵和队列,一排一排,整体严整有序

。他们已经从与亚欧军队的交战里学习了很多,摆脱了纯骑兵的战法,更不屑于单挑这种打法。

从同一幅画卷中连续几幅图分析日军队列,我们可以看到日军主将冲锋在前,骑兵在后,步弓完全脱节。战法还处于原始状态,只能被对手完全吊打。直到第二次元日战争,才终于有了进步。

附蒙古第一次入侵日本图,如此复杂的战略里,单挑很难派的上用场:


单挑在我国战争史上的起源

我国的单挑起源于周朝。

《周礼·夏官》记载当时有专门的职位“环人”负责执掌“致师”。

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

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

根据东汉末年郑玄的注解,“致师”就是把开战的意图传达给敌军。具体上,当时两军交战,三个最勇敢的武人会乘一辆马拉战车冲向敌阵。

御者驾战车直驰敌军营前,让车上的旌旗擦过敌营的壁垒;车左一面发箭射敌,一面代御者操纵缰绳,让御者下车去整理好马的颈革;车右于此时杀入敌营,斩取敌军首级,并抓回一个俘虏。

这是相当有难度的一项操作,如果做到的话可以极大的显示勇武,鼓舞己方士气,震慑敌胆。而敌军往往也会派出致师的战车,两车会直接在阵前交战,这就形成了单挑的来源。


单挑在我国战争史上的地位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晰。战争只是为了取胜,不会拘泥于手段。我们来看看我国历史上单挑对战局的影响。

《史记》记载,楚汉两军与广武交战。一代名将项羽在阵前对刘邦说:“这么些年天下争战不断,不过是因为我们两人而起,今天我愿意和你单挑决一雌雄,不用再劳动天下百姓来受苦了!”结果刘邦笑着拒绝,道:“我宁可斗智,也不斗力。”

可见,项羽想用单挑决胜负的想法没有被刘邦接受。

春秋以后,战争越来越专业化,大规模化。单挑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但是,单挑依旧是展示我方勇武的一种方式。

《隋书》记载,大将史万岁镇守敦煌时,遇到突厥入侵。他对敌人说:“士兵们有什么罪?要让他们送死。不如我们各派一个勇士来决出胜负吧。”爽快的突厥人满口答应,派出一骑挑战,结果史万岁亲自出击,斩杀了突厥的勇士。此举导致突厥人惊讶之下暂时退兵。但边患仍未能真正解决,直到唐初李靖千里奔袭,才真正击破了突厥的势力。

其他比较有名的例子,像吕布挑郭汜,庞德斩郭援,都不足以影响战争大局。而关羽斩颜良,更近似于冲阵,战术意义比普通单挑大的多。


对于普通百姓和说书人小说家,单挑可以增加刺激性,观赏性,娱乐性,当然受到大家的欢迎。

而对战场上刀口舔血的大将和士兵,活下来并且取胜才是最重要的。

决定国运的大规模战争里,定然不会有单挑的地位。

(最后附上官方军事书籍《武经总要》里交战布阵的图片)

如果您觉得不错,请关注,谢谢:D


文史小茶馆

看三国演义,读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武将单挑”。

两军交战,士兵摆好阵型,双方将领各乘白马或红马,手持长枪或大刀,身着银盔或金甲,然后纵马出列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大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让人觉得好像整个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主将的武艺高低。而士兵只起到摆设的作用,没有任何作战的价值。

似乎总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既然这样,要那么多士兵做什么?只是看热闹,摆设吗?士兵不能一拥而上将敌方主将捉住么?

而真实的战场,武将是没有机会单挑的,因为这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之所以演义小说中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完全是小说家为了精彩好看,吸引读者罢了。

不过,在历史上武将单挑的事情还是有的。正史上记载的单挑,都不是上真正的“战争”,最多算“决斗”。 春秋时期的战斗是很礼貌的,首先攻方派出使者去说明为什么要打你。而被打方要问为什么打我。如果被对方问倒了,战争也就不能打了。最典型的是齐国打楚国,楚国使者回答的好,战争就没打起来。

古代单挑也的确有,比如三国时期,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

其他朝代,又比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单挑大王呀。

也有主将被擒至全军溃败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至使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

同时单挑也不是我国古代战争的专利,日本古代也有单挑的传统。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将,先鸣镝,冲阵,再和对方的先锋单挑。

单挑就是摆开阵势,对垒是不得已而为之。关羽对颜良,是突袭,不是阵前对打;吕布与郭汜,是事先约定,算是个例。

但是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武器越来越先进,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就非常危险与愚蠢了。

而作战的方法也不断的淘汰与更新,主将从最前沿的危险位置,逐渐后移,最后到了最安全的位置上。原来雄性的号召“跟我上!”也演变成了命令“给我上!”


隔山听风吟

古代战争中,单挑的情节在《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隋唐演义》等等历史演义小说中常见,但是在真实历史中,单挑的结果往往就是——找死——无论你是李元霸或是吕布。然而,单挑并不是完全不存在,在正统史书也记载了一些单挑的个案。比如说,“十三经”中的《谷梁传》,就记载下一个战场单挑的故事。


公元前660年,庆父与哀姜又开始谋划杀鲁闵公。庆父是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兄弟,和季友、叔牙一起,是鲁国“三桓”的始祖之一。庆父自鲁庄公死后,就一直谋划自立为君,两年前曾经杀死了太子般。如今鲁闵公上台,庆父又联合哀姜,准备再度篡位。

为此,庆父找到了大夫卜齮(音以),让他去刺杀鲁闵公。之所以找卜齮,是因为鲁闵公的师傅曾经强夺卜齮家田,而鲁闵公对此不闻不问。鲁闵公不过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能对大人们的所作所为负上什么责任呢?

但是,卜齮却从此对鲁闵公怀恨在心。在庆父和哀姜的唆使下,8月在宫廷小门处刺杀了鲁闵公。季友带着鲁僖公姫申逃往邾国。

而庆父见鲁闵公被杀后,但是鲁国内部的反对势力仍然非常强大,而且齐国也对鲁闵公的被杀高度不满,也被迫逃跑到莒国;哀姜也逃往邾国。

见庆父和哀姜都离开了鲁国,季友这才带着鲁僖公回国,然后立他为君。随后,鲁国向莒国送了大量贿赂,让莒国人把庆父送回鲁国。

庆父害怕了,委托公子鱼回国代为求情,但是鲁僖公和季友却不同意放过他。公子鱼回到莒国,在庆父住处外大哭。庆父一听到哭声就明白了,叹息了声:“这是子鱼的哭声啊!”然后自缢而死。(《左传·闵公二年》

因为有逼死庆父的功劳,莒国于公元前659年10月让国君之弟莒挐(音如)率兵前来鲁国讨债。

季友率兵前往迎敌,双方军队在鲁地郦遭遇。季友见到了莒挐,说:“我们两人有矛盾,关士卒何事?”于是,他提议两人单挑。莒挐不防有诈,同意了。两人屏退左右,就下场赤手空拳地打斗起来。当打斗进行到最激烈时刻,季友侍从突然大喊:“孟劳!孟劳”。莒挐一时惊愕,还没反应过来,只见季友抽出随身宝刀就把他给杀了!

所谓“孟劳”,正是这把宝刀之名!(《谷梁传·僖公元年》)

《谷梁传》记载下的这一战场单挑故事,后人多以为不可信。但是,在春秋时代士人、贵族风气浓厚的前提下,偶尔发生一两次单挑的事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后来,《东周列国志》中也将这一故事稍微改编,录入了相关章节。当然,《东周列国志》的录入,只能是更加增强这一故事的演绎成分,对其真实性反而是大打折扣了。


欲云谈史论今

古代战争中单挑是有的,三国时候关羽在万军丛中斩杀颜良,随即就解了围,这说明的确是有单挑存在,但不是两个人准备好大战300回合的那一种,还有在定军山下黄忠斩杀了夏侯渊,其实也是一种单挑。


真正单挑是在什么时候?在春秋时期,之后的战争很少有单挑存在。

春秋时期当时有三种人,贵族,平民,奴隶,能参加作战的都是有身份的,都是贵族,所以叫做战士,能称得上士的都是有身份的。他们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奴隶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周朝伐纣的时候,纣王仓促间组织了奴隶,结果奴隶反过来带头攻打纣王。

战士是有身份的人,可能是贵族或者没落的贵族,其实类似于你现在看到的英国的所谓的那些贵族,所以贵族作战肯定要有身份,在春秋的时侯我们也是那个样子,那个时候作战很有意思的。


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哪里是作战,简直是走亲戚。

战争全部都是车战,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作战之前类似于比赛的,问对方准备好了没有?如果准备好了就开始战斗了。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这就是单挑的。


如果万一有些时候遇到敌方的战车坏掉,他们不会趁机下手,有时候还会停下来帮忙修理战车,然后继续作战,这个事情发生在晋国跟楚国之战的时候。

单挑只发生在君子之战的时候,而后期的战争更多的是奸诈和暴力,血腥,孔子一直提倡恢复周礼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你了解前因后果,从战争这个角度去看,你觉得人到底是变文明?还是变野蛮了呢?


知常容三国

单挑在古代战争中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并非现在影视剧中那种双方领兵的大将,单枪匹马的在那里互殴,然后谁赢了,谁就对着身后的士兵们一挥手,趁势向敌方掩杀过去,紧接着就是大获全胜,这种情势在现实的战争中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场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主将的格斗能力的话,那以项羽的武力值早就一统天下了,何至于后来落得乌江自刎。
在冷兵器时代,当战争的双方陷入混战时,单挑就是必然性的了,此时领兵的统帅一般是不会加入厮杀的,因为他们是士兵的主心骨,关乎战争的成败,如果他们也加入厮杀,一旦被杀,则群龙无首,必然陷入混乱,所以,在战场中厮杀单挑的只是士兵及基层将领而已。在战国时期,如果领兵的主帅被杀或者被擒,那么保护他的亲兵们,就会被全部斩首。


至于影视剧中为何总是以武将单挑来决定胜负呢,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影视剧的观赏性,如果让战争的双方直接进入厮杀状态,这就很难突出重点,其影视剧的观赏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文史坊

我们看古代的影视剧,两军交战的时候都是一方将领出来,对对面的敌方阵营大喊“儿等鼠辈,可敢前来一人与我一战!”而这个时候敌方阵营也会出现一人,“来者何人,报上名来,吾之枪下不死无名之辈。”然后两军战士就开始进入吃瓜群众的队伍,看着两方头头单挑,一方如果认输或者投降,那么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历史上真的有单挑么?打仗真的这么儿戏么?

是的,历史上真的有,而且很多,大部分都发生在春秋末年,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的打仗就像现在的斗殴一样,提前约好时间,一般都是早饭后,一会就打完,最多也就是打一天,而且打仗是不能杀老人和小孩的,投降也不能杀,所有才有缴枪不杀这个词。

如果敌军败退,追击的军队是不能超过50步的,超过50步的就不可以了在追杀了。有一次晋国和楚国打仗,晋军战败而逃,其中有一辆马车坏了,还是楚军去给修的呢,晋军临走的时候还对楚国开了个玩笑“还是你们逃跑的经验丰富啊。”


其实这种单挑,一是因为找来的壮丁都不给出力,这个国家不好混,还可以混别的国家,国家很多,还有就是人口少,不舍得打仗,毕竟还有老弱病残等着男子回家抚养呢。

一战的时候,也是不杀飞行员,因为飞行员比较珍贵,各国约定俗成都会打飞机放过飞行员。

武将单挑也是无奈之举,小兵不出力,最多就干吼两声,不如自己去一战定输赢了。著名的单挑事例就是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这些都是有是有史料记载的,所以确有其事。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历史叨叨团

这要看所谓的“有”是怎么定义的了。

如果题主问的是:战争中有没有两个人拉出来,一对一单练的情况?答案是有。虽然不是主流,数量有限,但确实是有的。

如果题主问的是:战争是不是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两军大将阵前单挑决定胜负?那答案很明确,肯定不是。

武将单挑,一般来说动机有两个:一个是出于对自身武力的信任和炫耀,一个是振奋自己的士气。

这种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致师”。所谓致师,就是在两军对战之前,派勇士去对方军阵前冲击一圈后来。虽然这不见得是“单”挑了,但振奋士气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如果自己的勇士到敌军中冲杀一阵,安然归来,我军肯定会士气大涨。当然,所过派去的人死在对方阵前,那就大大地打击士气了。所以这种事一定要派勇武的人去做。

《左传》里记载了一次致师行动。晋楚两国交战时:

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

许伯说:“我听说所谓致师,就是驾车高速冲近敌人营垒,然后全身而退。”

乐伯说:“我听说所谓致师,就是车左用利箭射击敌人,代替驾车人执掌马缰绳,驾车人下车整理马匹和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从容而回。”

摄叔说:“我听说所谓致师,就是车右要攻入敌人营垒,杀死敌人,割取左耳,生擒俘虏而回。”

许伯是驾车的驭手,乐伯是以射箭为主要攻击手段的“车左”,摄叔是武士,“车右”。所以他们三个人都从自己本职工作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致师”。也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到后来,战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到军阵前挑战提升士气这个道理,显然不会过时。所以单挑仍然时有发生。

薛仁贵西征铁勒九姓,敌军派勇士几十人出来挑战。薛仁贵张弓搭箭,一箭一个,一脸射死了仨。铁勒大军惊为天人,纷纷下马投降。人称“三箭定天山”——这就是一个单挑失败打击士气的例子。

有时候,单挑也发生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就是两军主将约定一对一解决问题。

楚汉之争时,刘邦和项羽带军对峙,项羽喊话: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羽说:“别因为咱俩的原因折腾这么多人了,有种的你跟我一对一单挑解决问题!”

刘邦心理活动:……你当我白痴?我打得过你吗?

约战成功的也有,三国时候,吕布刺杀董卓,之后西凉军攻打长安城。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吕布和郭汜都是边地人,崇尚个人武力,因而都同意这种单挑的做法。结果是吕布技高一筹,用长矛刺伤了郭汜。

(图文无关)

上面列举了一些单挑的例子,但必须得说,从数量上来看,单挑在古代战争中的比例是很少的,而且也不足以决定战争胜负。

还是楚汉战争,我们上文说到项羽挑战刘邦未遂,之后项羽派勇士去挑战汉军。刘邦找来一个叫楼烦的神箭手:“见到有出来挑战的,你就给我射死他。”

然后楚军拍出三个人,被楼烦射死了三个。项羽大怒,亲自出马,楼烦见状吓跑了,这场挑战才结束。

所以个人的武力并不是能决定一切的。碰上刘邦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你有啥招……


北门猿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或者小说当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情节:在一个开阔的地方上,两军分别摆好阵型,这时一方有一名将军,骑着高头大马,手握铁枪或者是长刀,拍马赶到两军阵前,喊到:“尔等鼠辈,谁敢与某某大战三百回合!”话音刚落,另一方阵营闪出了一员骁将,也拍马赶到阵前,呼应道:“休要猖狂!”于是那方将军叫骂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我枪下或刀下不杀无名之辈!”接着,就是两个人之间没有单挑。如一方被斩落马下,另一方就鸣金收兵,改日再战。


当初看到这样的情节,感觉血脉膨胀,如一股豪言壮气从口中即将爆发出来。可是事后回想起来,这简直不可思议。一场战争,好像给人感觉是,只要两将相斗,只要一方胜利,则这全军皆胜,战争就胜利了?这不就是一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两个武将的武艺高低?那么那些“看戏”的士兵干什么,摆设吗?还是仅仅是助威?

我想,真正的战争中是不存在武将单挑的,哪有两军对垒,只有武将相斗,那些小兵的兵器是做什么的?是烧火棍吗?武将的作用并不是去单挑,即使胜利又有何意义,他们应该是在全军出击的时候,起先锋作用,带动士气。如果单挑,那些小兵不会趁机一拥而上,拿下单枪匹马的武将?所以战场上单挑不现实。



而之所以,会有武将单挑的情节存在,源于演义小说的艺术加工,仅是吸引读者,让整个小说显得更精彩些,否则单是真实战场描写,谁会去看?


不过,我并不是说不存在武将单挑,只是场景会有限制。在两军交战的战场上,武将单挑,吃饱了撑的,谁会那么傻,冲上前去,喊一嗓子,谁敢与我一战!信不信,马上就有乱箭射过来,到时候不射成刺猬才怪!只有在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下,才有单挑,不过那就叫决斗了。


青史回声

在中国古代单挑的可能性太低了,但不是没有,而且武将单挑,两边将士都在旁边,难保不会有一个真的痛下杀手。



但是在历史上真的有武将单挑,那就是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攻击明朝的时候,结果日军有一个读《三国演义》读的多的人,跳出来说谁和我一战,结果明军以为是神经病,一个火枪就干死了。



这是熟读《三国演义》的后果,演义中都有武将单挑这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吸引读者,不过在早期的春秋时期,那个时代讲究礼,打战也是。



当时主将下令冲锋,大家一拥而上,主将只找主将,士兵只找士兵,这个就是武将单挑中最早的原始雏形,后来到了之后的战争,这种规则被打破,就不流行了,大家一拥而上。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