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爱才为何还会杀掉才华横溢的孔融?

杨默晗

操曹杀孔融用途有三:第一,孔融不再吃饭不再喝酒,省了粮食;第二,孔融不再给曹操制气,省了心;第三,杀鸡儆猴,让孔粉们看看,谁再捣乱,孔融就是他们的下场。


曹操杀孔融把实用主义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曹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没有人才无法成事,于是写了一首《短行歌》,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曹操爱才之事便传开了,天下人才纷纷加入曹操阵营。

既然曹操爱才,他就不该杀人才。可实际上人才他没少杀,孔融是其中一个,杨修华佗荀彧这些人才都是他杀的。



由此可见,曹操爱才只是为了用才。无用之才曹操杀之是毫不手软的。

孔融之才是文才,其功用也就是为曹操歌功颂德。孔融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事他不愿干。曹操在后花园宴请文学名士,孔融违约不来。

不能为曹操所用,孔融之才在曹操看来也就不是才了,留着只能浪费粮食,不如杀掉。可孔融毕竟是名人,光吃粮食就杀掉,也说不出口,传出去也不好听啊!

可没想到的是孔融不但吃粮食还浪费粮食,天天带一帮粉丝在家喝酒,酒是粮食做的,几斤粮食才能做一斤酒,这是多大的浪费啊!要知道曹操缺粮,喝酒就是喝曹操的心血啊!



喝酒也就算了,他还一封一封的上表喝酒的好处,坚决反对曹操的禁酒令。曹操禁酒是为了应付天灾粮食紧缺。孔融明白曹操的意思,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意与曹操对着干。把曹操的鼻子都气歪了。

于是曹操把和孔融有矛盾的郗虑提拔。郗虑明白老板意图,很快给孔融罗织一堆罪名。曹操下令把孔融砍头。看着孔融的尸体,曹操出了一口恶气:没了脑袋,看你还吃粮食不?还喝酒不?还给我对着干不?

曹操真是实用主义的典范,既然你孔融的才不愿为我所用,能用的也就剩你的人了,那就借人头一用,不能浪费啊!


豫有得

在三国时期,只要有能耐就不愁没饭吃,而且“跳槽”,也就是换主公,那比我们今天换工作还要容易,因为当年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袁术袁绍公孙瓒甚至董卓吕布李傕郭汜都在招揽人才,就是段煨张绣也曾经短暂聘用过毒士贾诩,但是孔融却基本没人要,包括跟他关系很好的刘备,也没说找孔融去帮忙——他知道孔融就是个清谈客,不会帮忙只会添乱。

因为孔融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掉的,所以《三国志》里面连个传都没有——不孝之子是不可以青史留名的,但是因为是被曹操杀掉的,所以《后汉书》给孔融做了传,说了不少好话,但也直接指出了他的致命弱点: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孔融确实有才,但他有的只是文才,而当时是诸侯争霸的乱世,只有文才等于是废材——除了拿俸禄喝酒吃肉,就是舞文弄墨发牢骚,对国家大事一点帮助都没有。而这个孔融一贯认为自己有才就能治理天下,所以处处跟曹操做对,全忘了他在北海当军阀,被袁绍的儿子袁谭打了个落花流水,连老婆孩子都丢了,是曹操收留了他并给他官做——这里要补充一句,当时袁谭在攻城,手下将士们在血战,孔融在城楼上读书,而且“谈笑自若”,这简直就是全无心肝了。

除了大家知道的孔融的不孝“罪名”和他挖苦曹操的事情之外,孔融还干了一件现在看来极不地道的事情,当年乌桓作乱,曹操要去为北方百姓消除祸乱,孔融公开挖苦曹操:“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这意思是“从前肃慎不进贡木楛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融反对曹操,跟忠不忠于汉室无关,纯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曹操隐忍多年才动刀子,也算够爱惜人才的了,尽管孔融所具有的只是文才……


半壶老酒半支烟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曹操对待名士的不同态度。大体上来看,曹操对待名士的态度大体上还算客气,能用则用(如荀彧),不能用尽量不去招惹(如杨彪),唯有屡次三番为难、羞辱自己,不得不予以铲除者,才会痛下杀手,比如边让、孔融,其中后者的名望更大。作为孔子之后、汉末大名士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究竟因何事得罪曹操,从而为自己招致杀身大祸呢?



孔融身为大名士,好标新立异,喜欢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比如,汉朝以“孝道”治国,主张孝养父母,可孔融偏偏却说:“父对子有何恩情可言?论其本义,不过是情欲发泄后的副产品罢了;母对子有何慈爱可言?好比器物被暂时寄存在瓦罐里,时间一到便倒出来而已。”此言一出,天下人为之侧目。


如果孔融只是一个喜欢发表奇谈怪论的名士,不涉及到政治纠纷倒也罢了,可偏偏他不安分,非要挑战、挖苦、贬损曹操,这就属于找死行为。曹操因喜爱孔融之才,将其延揽进朝廷为官,意图收其为己用,然而却碰到一连串的“软钉子”。



孔融自认为出身名门,世为大汉忠臣,不仅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对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更是大为不满,经常抨击时政,讥讽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跟曹操过不去,即使后者脾气再好,也难免会大起杀心。


曹操攻破邺城后,将袁绍家的女眷全部掳掠,其中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便被曹操之子曹丕收纳为妾。为此,孔融专门写信给曹操,称:“武王伐纣,把妲己献给周公”。曹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事后便向孔融询问这个典故的出处,孔融却说:“这件事并无出处,只是按照现在事情揣量一下当时,不过是想当然罢了。”曹操听后,心中气得火冒三丈。



曹操征伐乌桓时,孔融再次站出来对他冷嘲热讽,对曹操讲:“大将军远征乌桓,使得海外凋敝,当年肃慎不向国家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当时,天下战乱不息,饥荒连年,曹操上表请求禁酒,孔融却致信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由此使得曹操对孔融更加愤恨。



南征荆州之前,曹操担心孔融会再发怪论,散播流言,为稳定大后方的人心,授意亲信路粹诬告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其处死,并诛杀其全家,时在建安九年(208年)。孔融死后,门生故旧慑于曹操的淫威,都不敢对孔融有所陈情、吊唁,只有好友脂习冒死为他收尸。一代名士,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真是令人唏嘘。


文史砖家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我观点是孔融该杀。

孔融的一生可以说归结于八个字“孔融让梨”“志大才疏”。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国人津津乐道成百上千年,大家都以为长大后的孔融一定是英才盖世,文韬武略超群。其实孔融除了文学有点才华,其他真的可以说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当官不会当,领兵打仗每次都是一败涂地,有一次甚至连老婆孩子都丢下了。治理地方没有能力,主政北海,贪官污吏横行,百姓盗窃杀人成风,他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连官员工资都发不下来,租赋收不上来,他一怒之下竟然一天杀了五个督邮。

孔融不仅志大才疏,而且还狂妄偏执。他拼命维护孔夫子那套封建伦理道德,看到一个人在坟前哭泣,因为没有哭的死去活来形神憔悴,就说人家不孝顺,立马就把人家杀了。他的幕僚左成祖看清了天下大乱必须图强自存,劝孔融投奔袁绍曹操,孔融不听,你不采纳人家正确建议也就罢了,相反他还把左成祖一刀砍了。由此可见小时候知道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是如何的凶狠残暴。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一,孔融恃才傲物,从来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在家请客,给他发了大红请柬,孔融两个字:不去!连解释都不屑解释,你说贵为大汉丞相的曹操能不和你秋后算账吗?二,孔融经常讥讽曹操,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曹操洋相让曹操难堪。曹操击败袁绍,儿子曹丕纳了人家儿媳妇甄宓,他说武王伐纣,把妲己送给周公,闹得曹操一愣一愣的,还傻乎乎问孔融这事是真的吗?孔融一脸得意,“看看今天的事情不就很明白了吗”,整个朝堂哄然大笑,气的曹操直翻白眼,差点犯了头疼病。三,孔融不识时务,动不动就阻挠干涉曹操军事大政方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和曹操唱对台戏,千方百计维护汉献帝威严。袁绍称帝,太尉杨彪和袁绍是儿女亲家,曹操要修理杨彪,孔融又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公堂上和曹操吵的脸红脖粗,一会说杨彪五世三公,一会说杨彪是天下道德楷模,杀了杨彪天下人心不服,最后曹操让步了,这事不了了之。最让曹操恼火的是当时战争频繁,军粮筹集相当困难,为了节省粮食,颁发禁酒令。可孔融一生嗜酒如命,他强词夺理,说人有酒圣地有酒泉,舜尧都喜欢喝酒,还说纣王因色失国,那干脆这世上就不要女人,大家都别结婚算了。最可恨的是孔融给曹操推荐了弥衡,推荐信吧弥衡夸的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比孙子还孙子,比姜子牙还姜子牙。可到了曹操哪儿狗屁不是,就会夸夸其谈,不着边际云天雾罩,后来还发狂脱了个一丝不挂来了个击鼓骂曹。你说曹操能不恨你孔融吗?




曹操终于不能忍受孔融的肆无忌惮了。他杀了孔融全家。理由是非常充分的。首先是讥讽朝政,提不出一丝一毫安邦定国之策,反而处处掣肘,严重阻碍大汉王朝事业的蓬勃发展。其次是心怀鬼胎,对汉室不忠。孔融曾口出狂言“我乃圣人之后,天下何必姓刘!”就这一条就足以定孔融死罪。最后一项罪名是大不孝。孔融说过,儿子都是父亲发泄情欲的产物,父亲早就快乐了,儿子没有必要再去孝顺父亲。还说母亲不过是个容器,儿子从容器里出来了,二者也就没有任何关系了,儿子更没有孝顺母亲的义务。要知道,当时的汉朝是非常讲究孝道的,孔融的这些话无疑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所以,曹操把孔融杀了,而且杀的名正言顺,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聪明奸诈,也只能说明孔融是咎由自取,小聪明要了自己小命。




蝉鸣梧桐

这就必须实名反对前面的所有回答了。

从气质上说,孔融属于汉末名士的风格,而不像三国时期盛行的那种谋士、策士,少年知名。所以他刚一出仕,就是受当时的司徒杨赐的征辟,进入司徒府。之后,在考核官员的时候,他无所避讳,弹劾了很多当时的中常侍举荐的人,得罪了宦官集团。何进从河南尹被征召入朝担任大将军,孔融也公然反对,何进想杀他,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才没杀。从此,孔融就名满天下了,成了当时的海内名士。

董卓当政后,因为孔融名气大,所以一开始对他也很重视,先征辟孔融为司空掾,不久转为中军侯,三天之后又拜为虎贲中郎将,这就是比较高级的军职了。当时董卓正准备废少帝辩,改立陈留王协为帝,孔融就经常找机会劝董卓,董卓慢慢也不喜欢他了,就被改任为议郎。这还不够,刚好黄巾余孽对北海郡冲击比较大,董卓就让人推荐孔融去担任北海相。

孔融到北海相任上后,虽然经过多方努力,但并未能击败来犯的二十多万黄巾军。黄巾军退走后,他又收拾残局,安定人心,保靖地方,并且还参加了诸侯讨伐董卓的行动,但当黄巾军管亥来犯的时候,他再次被黄巾军围困。不得已,他派下属太史慈突围出去,向时为平原相的刘备求救,刘备当时知名度并不高,得知孔融向他求援,很高兴,就派了三千人的军队帮孔融解了围。

这时候曹操和袁绍已经分别占领了山东和河北,势力越来越大,孔融所在的北海郡离袁绍和曹操两边都不远,势必要选边站队。但孔融不肯,仍然心存汉室,坚持只忠于朝廷。有人劝他选边站队,他不仅不听,反而杀了进言的人。之后,刘备代领徐州刺史后,上表朝廷,推荐孔融代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绍派袁谭,孔融不敌,城陷后逃走。

此后不久,汉献帝从关中逃到洛阳,但是洛阳宫室残破,汉献帝自己又没有军队,在洛阳无法立足,于是被曹操迎奉到许昌。孔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被朝廷征辟为将作大匠,不久后又迁为少府。在此期间,因为孔融学问好,有才学,所以经常在上奏的时候,由他出面起草奏章,其他大臣只是在他已经起草好的奏章上署名而已。

在洛阳为官期间,先是曾经奉汉献帝之命调停关东诸侯的太傅马日郸去世,朝廷念他曾经为朝廷多方奔走,想给他以比较高规格的礼遇,孔融上书表示反对。孔融的理由是,马日郸虽然多有微劳,但这都是臣子本分,而且他在被袁术滞留期间,袁术僭位称帝的意图非常明显,马日郸被胁迫,每次袁术上奏朝廷,都让马日郸署名在第一个,等于参与了袁术谋反。

刘表在荆州牧任上,私下郊祀天地,孔融也公开上书弹劾刘表。虽然明知道这时候的朝廷实际上不过是曹操掌握下的傀儡,而曹操这时候正忙于和袁绍打仗,并没有多少余力讨伐刘表,但孔融仍然公开上书,声讨刘表这种私自郊祀天地的不法行为是僭越,已经超过了人臣本分。

这两件事虽然看上去有些冥顽不灵、食古不化、不合时宜,尤其是在朝廷实际上已经成了曹操的傀儡的情况下,这些都不过是正确的废话而已,并不能改变汉献帝和汉室朝廷的实际处境,也无助于改变当时的全国形势,但孔融的这些话显然并不只是废话,而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这个实际意义是什么呢?反复强调君臣之分,强调臣子应该对君主承担的义务,如果考虑到当时孔融的真实处境和汉献帝的朝廷的处境,这话显然就是说给实际掌握和控制汉室朝廷的曹操听的,也就是要曹操不要学袁术、刘表这些人,不要忘了自己的臣子本分,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作为一个文臣,这是孔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汉室朝廷。

也正是因此,孔融多次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调侃、嘲讽、讥刺曹操,都不是无的放矢,不是所谓的恃才傲物,故意耍小聪明,而是有着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政治理由的,也就是批评曹操,打击曹操的气焰,以免曹操过多的凌驾于朝廷之上,以此来维护汉室朝廷和汉献帝。虽然他和祢衡、杨修一样,有恃才傲物的以免,但他的这些举动和祢衡的裸身骂曹一样,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行为,而不只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羁。

而曹操最后下决心杀死孔融,也不只是因为他实在受不了孔融的嘲讽和讥刺,而是因为到孔融死的时候,曹操已经消灭了他在北方的最大对手袁绍,正准备南征刘表,统一全国,所以他已经不再需要对孔融这样的士林领袖表示宽容,而是要通过诛杀孔融来迫使全国的士人对他进行政治表态,要么是继续忠于汉室而像孔融一样被杀,要么就趁早向曹操输诚,支持曹操篡汉自立。

所以,孔融之死的政治意义要远比所谓的小聪明的意义大得多,这是曹操向全国士人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要求他们向自己篡汉自立表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已经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至少在曹操自己能够控制的地盘之内,他不能再允许有孔融这种坚决反对自己凌驾于汉室朝廷之上的人继续存在。


萧武


笔者认为,曹操杀人有规律:对欣赏的人才,他能尽释前嫌;对看不起他的名士,则用权力消灭。孔融即属于后者。

譬如对蔡邕,蔡邕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曹操非常敬重他,常向他请教。曹操统一北方后,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重金将他的女儿蔡琰从匈奴那里赎回,又嫁给董祀。可见他非常看重与名士蔡邕的交往。此外,曹操早年的很多密友都是名士,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以侠义闻名的张邈等。

但这些名士打心眼儿里真的欣赏曹操吗?不一定。许劭是当时的名士,也是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据说每月都要对当时的重要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月旦评”。曹操曾经置办厚礼很谦逊地求许劭为他谈相,但许劭看不起他,不肯说。最后,曹操找了件事威胁许劭,他不得已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这才作罢。

官渡之战中,“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替袁绍写了一篇讨曹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里面是这样骂曹操的:“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孽民;乞匄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壁,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意思是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臭名昭著的中常侍之一,与左悺、徐璜(东汉末期的宦官)这些妖孽,兴风作浪,伤害百姓;曹操的父亲曹嵩,小时候不过是一个要饭的孩子,被曹腾收养,贪渎财货,买得官位;曹操本人也是盗窃权位,擅作威福。这样的话从袁绍嘴里说出来,至少表明了一些正牌名士心里真正的想法。


曹操只把宽厚留给人才。在东汉末年的乱局之中,曹操能赢,除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外,还赢在胸襟气度上。

公元194年,曹操征讨陶谦时,好友张邈与部将陈宫背叛了他,投奔了吕布,整个兖州几乎全部响应,只剩三座城的将领愿意跟随曹操。他的幕僚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儿都被张邈劫持了,曹操于是对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信誓旦旦地说绝无二心,曹操信以为真,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可毕谌一出门就跑到张邈那里去了。等到曹操击破吕布,活捉毕谌,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曹操却说:“作为一个人,他能孝顺自己的亲人,不也会忠于君主吗?这正是我想要的人才啊。”结果他不仅没杀毕谌,还任命他为兖州下属的鲁国相。

类似的情况还有魏种和臧霸。魏种是被曹操举荐而走上仕途的,曹操算得上是他的恩公。兖州之叛中,曹操自信地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结果,魏种最后也叛变了,这让曹操颜面尽失。他勃然大怒:“只要你魏种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我就一定不会放过你!”后来曹操活捉了魏种,又怜惜他是一个人才,“释其缚而用之”,让他作了河内太守,再也不提叛变的事。


公元198年,曹操战吕布时,割据一方的臧霸曾带兵协助吕布。等到吕布战败,臧霸就逃走了。后来曹操擒住臧霸,却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琅琊相,委之以青徐(古代青州和徐州的并称)方面的军务。后来,背叛曹操的部将毛晖逃亡到臧霸那里,曹操让人传话给臧霸,让他送二人的项上人头来。臧霸回复说:“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就是因为绝不做不义之事。 虽然我受主公之恩,不该违命,但一个追求王霸之业的君主,应能晓之以义!”曹操听到这些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赞叹臧霸有侠义之风,就任命毛晖等人为郡守。当然,臧霸也投桃报李,后来曹操与袁绍相据,臧霸将精兵投入青州,使得曹操不用顾念东方,专心应付袁绍。

这些例子并不能说明曹操有多么仁厚,因为他的宽厚总是给予他心目中的人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很看重人才,他曾在一篇求贤令中这样写道:“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对他来说,真正的人才要特殊对待,即使他们名声不好,品行不端,甚至不仁不义,他都能大度包容,大胆驾驭。


那么,什么情况下曹操会表现得特别狭隘、恶意杀人呢?

一种情况是面对不愿意继续为他效力的谋士。

官渡之战后,曹操曾想收留袁绍帐下谋士沮授,但沮授考虑到家人和财产都在河北,不敢背叛袁绍。曹操与沮授有旧,见他不肯加入自己的阵营,感到可惜,但仍然厚待他。可当他发现沮授密谋逃回袁绍阵营,就把他杀了。吕布被杀后,曹操曾想赦免陈宫,但陈宫坚决不降,曹操也把他杀了。

另外一类被杀的,就是看不起曹操的名士,因为他们触及到了曹操青年时代的隐痛。

名士许攸就是其中之一。他年轻时与曹操交好,后来成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他的家人因犯法而被捕,他因此背袁投曹。他曾设计帮曹操偷袭袁军屯粮之所乌巢,袁绍因此大败。在征服冀州的过程中,他也有引导之功。但此人狂妄自大,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还常对曹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上嬉笑着赞同,但心里颇有芥蒂。一日,曹操大将许褚骑马入邺城东门,正遇许攸,许攸对他说:“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曹操,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孔融与名士袮衡关系很好,曾郑重地向曹操推荐袮衡,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荐袮衡表》。但袮衡恃才傲物,也看不上曹操,他点评曹操新组建的领导班子时口出狂言,说:“陈群、司马朗不过是屠夫之流,荀彧只配给人哭丧,赵融只配监厨请客。”他看得上的只有孔融和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因为孔融的推荐,曹操想见一见袮衡,但袮衡称病不往。曹操心中恼恨,就以袮衡擅长击鼓为名,封他为鼓史。宴请宾客之时,曹操让鼓史为大家鼓曲助兴,鼓史们都换上了专门的制服,唯有袮衡没有换装就上场了。受到下吏责问时,袮衡当场一件件脱光衣服,赤身裸体不紧不慢地换上制服,接着击鼓。曹操自嘲说,没想到被这小子羞辱了一番,后来就把他遣送给了刘表。

因为袮衡的事,曹操已经对孔融心有芥蒂。《资治通鉴》记载,孔融并没有因此收敛,反而倚仗自己的才干与名望,屡次戏弄,嘲笑曹操,还随便发表议论,多与曹操意见不合。曹操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心里十分厌恶。


官渡之战后,曹操为节约粮食而禁酒,孔融不仅上书反对,还带头违抗。公元204年,曹操进攻邺城时屠杀居民,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其实这是孔融杜撰出来讽刺曹操的,就回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萧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曹操发现孔融的议论范围越来越广,对孔融更加忌惮。与孔融一向不睦的郗虑趁机给曹操吹耳边风,罗织了不少孔融的罪状。曹操于是下令逮捕孔融,连他的妻子儿女也一起处死了。

对于看不起自己的文人,曹操动辄用权力的手段消灭对方,是很不仁厚的。大约这也是后人“畏其威而不怀其德”的缘故吧。


南宫寂岚品历史

曹操爱才为啥还会杀掉才华横溢的孔融?(邀)

这是政治立场问题,不是简单爱才能解释清楚的。比如关羽,曹操确实很爱才,曾经想过不少办法,封官许愿,送美女,赏金银,大宴小宴不断,甚至关羽返归刘备,曹操都一忍再忍,杀了自己部下,也给予宽容,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一个目的,即关羽要回心转意,为自己所用。想想,为啥襄樊战役后期,孙权吕蒙在关羽背后下手时,曹操咋不再爱关羽了,先派徐晃去打关羽,后又调合肥方向的张辽驰援,只是张辽走到半道,知道关羽已经败退,才撤回合肥。说明无论才华多高,走的不是一条道,就不能容忍。起码规劝,警示之后,就要回头,如果仍执迷不悟,那就对不起了,呵呵!



要说才华,崔琰,荀彧,杨修等都是才高八斗,堪比诸葛亮的高手,但因政治斗争,仍免不了一死,而孔融相对崔琰,荀彧,关羽,杨修而言,就差的多了,且不是啥真本事,而是像明末东林党那样的清谈客,误人误国误民,兼带给自己挣点名声。另外,孔融还给过曹操一个很大的难堪,那就是推荐了把曹操骂狗血淋头的弥衡,曹操很恼火,但又顾虑名声,强忍屈辱,曲线报仇,转一个大弯,虽然把弥衡解决了,但很难说,曹操心里没给孔融留下啥念想。



孔融一案中,孔融的两个七,八岁的小孩,一子一女,表现超过普通成人,被史料记载。据后汉书,孔融被抓时,两孩子正在别人家下棋,有人告诉他门,父亲被抓,两小孩竟然无动于衷,仍旧下棋,人问其故,答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后两小孩一并被杀,同时名留史册,被反复评论褒贬。(6:36)


流誉后

现在总有一些人认为曹操打着“唯才是举”的旗号,就以此认为曹操爱才,那么,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曹操就是忠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就简单举几个真实例子扒一扒曹操究竟是如何“爱才”的。

荀彧可谓是三国中顶级人才,完美型人物,他为统一北方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大汉朝廷推荐了大批忠良之士,曹操称孤道寡僭越称魏王,遭到荀彧等人的坚决反对,其实荀彧此举不仅是为大汉、为百姓,也是为曹操着想,荀彧深谋远虑,深知权臣易世天下必危的道理(王莽董卓如此,曹操也是如此,后来曹操后代被司马氏几乎屠杀殆尽,也是咎由自取,只可惜天下苍生),曹操却不惜才,不念旧情居然设计逼死不忘初心,忠诚使命的荀彧,荀彧死前把他所有的兵书、笔记、资料付之于一炬,然后服毒自杀,以死殉国。

比如杀崔琰,崔琰性格朴实,清廉贞洁,忠于国家,处世大公无私,崔琰以其高风亮节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受到曹操忌刻而诛杀,曹粉易中天评三国也不得不承认说这充分证明了曹操的奸雄本性。

诛孔融,孔融生前看穿曹操奸雄诡诈的本性逐渐暴露,愈发不能忍受,曹操非常忌惮。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秉忠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不臣企图,就以“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诛杀其全家。

诛名士毛玠、边让、娄圭、杨修、神医华佗等等,曹操更没有什么顾虑了,华佗要特别提一下,历史中曹操杀华佗与三国演义是完全不同的(并不是开颅医治),真实原因是华佗因年老(八十多岁)要回家乡替百姓看病,不愿专侍曹操,而被曹操抓回来严刑拷打致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华佗死前含恨烧掉,导致一门领先世界1600年的医学发明失传。

神童周不疑,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天才受到曹操的妒忌,仅因为怕曹丕难以驾驭被曹操派刺客暗杀,完全可以看出曹操害才妒才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诸如此类之事不胜枚举。

这许多被曹操杀害的人在当时都是名士有大才,都受到曹操毫不留情的坚决打压杀害,这难道是唯才是举?如同曹操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旗号一样,不能以此就推论曹操是忠臣,“唯才是举”与“奉天子以令不臣”(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充分暴露了曹操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的奸雄本性,历史上曹操也从来没有真正唯才是举,而是忌贤妒才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手机用户6084820504

孔融有才华可是书生意气,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不懂得收敛,什么话都说,乱放嘴炮,终于得罪了曹操,曹操最后就把他给杀了。

对于孔融的印象就是两个故事就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和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的时候有去去探望就对孔融说了一句话,小时候有才华的人,大了之后未必聪明。孔融就反驳道,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就是说这人长大了就不聪明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时候的孔融是聪明机灵口齿伶俐的,只是这种孩子教育的好就像苏秦张仪那种雄辩之才,教育的不好就变成了牙尖嘴利口出伤人的人了,长大后的孔融从他的行为看,还真的祸从口出啊!

袁绍派袁谭攻打青州城,孔融当时人镇守青州的,他也不上城督战,就在城里饮酒作乐!后来打了几个月,青州被攻破了,孔融自己却丢下妻子和儿女偷偷的跑了,最后妻子和儿女被杀了!可见孔融还真的没有他表面的那样正直啊!

青州兵败后,孔融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开始也是欣赏孔融的,毕竟孔融的名声在那啊!自己用孔融也是维护曹操爱才的表现嘛!有一个像孔融这样的名士为自己效力,会对曹操招募人才有帮助的!只是孔融从内心就看不起曹操,经常讥笑曹操,对曹操的行为指指点点,什么不顺眼的都要说出口,口无遮拦。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节约粮食而禁酒,孔融不仅上书反对,还带头违抗,这就让曹操很反感了!你孔融想喝酒没人拦你,自己喝就算了何必去触犯曹操的禁令嘛,其实是看曹操不顺眼,对人不对事,就是要恶心曹操嘛!有一次曹操进攻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就问孔融,孔融就说比照一下当下的情景就知道了,曹操就明白了,你孔融就是讥笑曹丕娶了个妖女啊,那我曹操又是什么呢!曹操是很不爽的,自己的家事还轮不到孔融说三道四呢!曹操北讨乌恒,孔融又嘲讽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萧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这就比较嘴臭了,出征那是国事你可以出意见不可以讽刺啊,你以为你孔融是谁啊,曹操办的事不用你孔融同意,该干嘛就干嘛,过过嘴瘾的事不是随便乱说的,这就更让曹操反感了。后来曹操认命孔融为太中大夫,就是掌管议论政事的官,孔融就更肆无忌惮了,议论的范围越来越广,对曹操的作为时不时的批评,他有一次上书给汉献帝说京城千里之内,不应该分封诸侯,这就触犯了曹操的权利了,你这是要把曹操的势力赶出京城啊!曹操已经对孔融到了忍耐的极限了,后来孔融经常宴请宾客,大家聚在一起搞议论,有收买人心的嫌疑,曹操在别人的鼓吹之下最终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孔融让梨的孝名最终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还真有种讽刺的感觉啊!

孔融的死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懂的收敛,祸从口出。作为一个名士,曹操用孔融只是利用孔融的名声罢了,孔融并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如果孔融乖乖的做一个闲官,就会过的很好!只是孔融经常站错位置,发表对曹操不利的言论是很危险的,大权在握的曹操需要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臣服,不是总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乱嘲讽自己的可有可无的一个名士,曹操可谓忍了孔融很久了,只是也有忍不下的时候,那孔融的下场也可想而知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认为爱才跟杀才没有必然的关系,没有谁可以说爱才就不能杀才,也没有谁能说杀才就不能爱才,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曹操和孔融其人

曹操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乱世中的英雄。他出生于宦官之后,从小聪慧玩劣,年青时就志向远大,希望匡扶汉室;后来军阀混战,他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一统天下。曹操雄才大略,文韬武略,爱惜人才,知人善任。在他的有生之年统一了北方,为曹魏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曹操因其出身及挟天子而令诸侯而被所谓的正统儒家所攻击贬低,称之为“枭雄”、“汉贼”、“奸臣”、“逆贼”等,实际上当时的军阀人人皆有此心;另外,刘备和孙权所行之事与曹操又有何异,而刘备被推崇,只是因为他姓刘罢了,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是否为虚无也未可知。论情怀、水平和能力刘备差曹操甚远。

孔融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一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就使其名满天下,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孔融少年早慧,于诗词歌赋均有极高的成就,完全称得上才华横溢这个评价。他忠于汉室,尊重孝道,是儒家学说的坚定拥趸和忠实捍卫者,一生中以匡复汉室为已任。他担任过渤海太守,但在任上建树不多,后又在曹操主导的汉政府担任官职,经常也曹操作对,在曹操实难容忍之下,找了一不忠不孝之罪名将其杀害。

二、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曹操杀孔融的背景

孔融于当时在文才上、道德上颇负盛名。他的理想就是匡复汉室,但志大才疏,其为文虽才华横溢,但其为政则平庸无所成,为官则刚直不知权变,为人则恃才傲物不通世故。曹操一度也想拉拢他为其所用,但他一直不给曹操面子,请他赴宴他放鸽子,曹操提出的政策他反对,曹操提倡禁酒以保存粮食他却带头喝酒,后来发展到处处给曹操难堪,与曹操作对。其实他们的根本矛盾在于:孔融想存汉,曹操却篡汉。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曹操也是一个有情怀、有抱负、有性格的人,在路线斗争和敌我矛盾中是不会考虑这个人有没有才了,反而你越是有才越有可能给曹操造成更大更坏的影响,因而曹操寻了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将其处死。

三、从历史上和此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曹操爱才是真正的爱才,对待有才之人是有一定的肚量的。

曹操在其一生中,求才若渴,他先后颁布过三道《求贤令》,网罗天下英才为其所用。在东汉末年分割的各诸侯中、在鼎立的三国中就属他这边的人才最多,他也能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他对待有才之人的一些小毛病也能容忍,胸怀也算大度。

2、孔融才华横溢也不假,但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

孔融的才华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方面,他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但其它方面就不敢恭维了,他当太守时被黄巾军撵得到处跑,在军事和政治上都还是一个素人,除了文学基本上没有其它建树,文献上都说他志大才疏。

3、孔融也是有大缺点之人,曹操手下并不缺乏孔融这种才干的人。

孔融他文才好、在道德上觉得占领了一定的高位、名声又比较响亮,但他为人也特别的傲,恃才傲物,性格执拗不通世故,与上层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很差。另外他的实践能力、办事能力也不行,为政为官都比较失败。就算他看不上曹操,但与曹操斗争没有一点方法和技巧。相对于曹操来讲,第一曹操是文武全才,综合素质和能力远高于他;第二曹操并不缺乏文人,他有的是人才,不独缺孔融一个。

4、虽然爱才,但曹操绝对容忍不了事事与他作对的有才之人。

爱才是相对的,只有可爱之才才值得去爱。像孔融,曹操抛去了橄榄枝他却不接;不接还罢了,还抛砖砸曹操;曹操岂有不杀之理。比如一个人喜欢吃水果,但他不会吃变质的;喜欢小动物,但不会喜欢老咬人养不熟的小动物是同一个道理。

5、有才不但不能为其所用,还处处公然作对,那就是敌人,才干越高越危险,必要除之而后快。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我就不多说了。

因此我认为曹操杀孔融,已经上升到了一场路线问题、阵营问题、甚至是敌我问题的重大矛盾了,跟爱才和有才已经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了。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交流讨论!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