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修的青岛下水道,真的是隔一段就有一个邮包,里面是图纸和修复工具吗?

红枫似血

我曾经因为好奇进入过德国人修的下水道内,相比国内的下水道来说,德国人修的下水道非常空旷,即便我张开双手在里面奔跑也不会感觉到丝毫的狭窄,不仅如此,当我打开手中强光电筒的时候,我发现每隔一段路程,下水道的墙壁上都会有一个小空间。
当时的我是屏住呼吸的,我伸手探进了空间里,在里面抓出了一包黄油纸包住的包褢,我打开后发现里面密密麻麻放着维修的零件和一张记载着非常清楚维修方法的图纸,正当我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东西时。

我背后有一个声音传来,说的是非常蹩脚的中文,他在跟我问好,听口音应该不是本国人,我转头一看,是一个高大的白人,他头上正戴着一顶不知道什么年代的安全帽。
他从我手中拿过图纸,一点点详细地跟我讲解了这张图纸的内容,原来这张图纸是上世纪德国人在修建青岛下水道时留下的图纸,他跟我说完之后觉得有些口渴,不知道从哪里翻出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放在了空旷的下水道中,招呼我坐了下来,然后又不知道从哪里拿了两杯满满的德国脾酒,和整整一大盘的羊腰子准备开吃,正当我要吃的时候,我发现我编不下去了。。。


是的,相信我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吧?没错,所谓德国人下水道中藏有图纸、零件、维修工具的事情纯属人们编造的故事,大家看到的时候,只要将其当成笑话来看就行,没必要太过于当真。


之所以这种传闻在中国会有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对“德国制造”没有节制的崇拜导致的。

德国人工业制造的精细

德国的工业制造在整个世界确实是属于顶尖的,我曾经在一个医药公司实习过,公司里很多测量微生物的机器都是花了大价钱从德国进口而来的,从德国进口这些机器的价格也往往是国内相同机器的数倍之高。

那时候我还以为公司的领导是崇洋媚外,迷信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道理花了冤枉钱从德国进口的这些机器。

于是我就问了公司里面的老职员,通过询问我才知道,公司并不是不想用国内生产的机器,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生产的机器实在是用不了。

因为那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医药公司,经常会有世界卫生组织的人员过来检查,他们检查用的也是非常高的标准,虽然国内的检测机器有时也可以用,但是在很多细微的精度测量上却有着或多或少的误差。

在出现过一些错误后,公司才会花大价钱从德国进口的这些机器回来使用,从很多高精度的工业制造来说,德国确实比中国的很多企业要用心。

关于100年后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里,仍旧在青岛发挥巨大作用的传闻

虽然德国人比较严谨,生产制造的时候也比较用心深入,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德国制造”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话,我们都在传的青岛下水道有德国人包裹的传闻,已经经过很多人的亲自探测证明是假的。

但是除此之外,却还有着一个影响很大的传闻一直被人们深信不疑。

那就是很多人将现代青岛城市道路不会淹水的功劳放在了德国人修造的下水道上,以为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在将近100年后的今天还在为青岛整座城市的防淹大业做着巨大的贡献。


但实际上德国人当初只修建了200公里的下水道,也只局限在当初德租界的范围内,现在青岛的很多城区在大概100年前也还是人口不是很密集的农村郊外,德国人是不可能将下水道修到这些地方的。

而且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在混乱特殊的年代里早就因为没人疏通、维修,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堵住、荒废了大半。

真正能流传到现在还能使用的只有仅仅三公里的下水道线路,这些是后人重新疏通过才能保留到现在的,虽然只剩下了三公里,但能用这么久也足以说明那个年代德国人在青岛投下的精力程度了。

现在青岛的下水道线路完全是由我国自己疏通建造的,是独立于德国人下水道线路的,全长接近3000多公里,在青岛的地下错综复杂地构出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空间。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虽然现在青岛很少被淹,但是雨水漫过路面的状况还是偶尔会发生的,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唯一的优点就是三面环海容易疏通,雨水漫过路面的情况只是比较少而已,在不少地方还是有的


所以说这个传言是假的、是一个无厘头的笑话、是一个无限神话德国人的虚假传闻,德国人的严谨、以及工业上的精细是无法否认的,但是这里面却总该有一个限度,他们虽然严谨,但却是在可以理解范围内的严谨,绝对不可能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内,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该妄自菲薄,虽然国内很多产品公司都是粗制滥造的,但是拥有着严谨精神的企业却也是有的,只不过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罢了。


孤客生

99随便语: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丧心病狂的谣传,完全是杜撰。

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去驳斥。

德国本土有那么多城市,当年在海外的喀麦隆,新几内亚,多哥,萨摩亚等多个国家也有殖民地,但谁听说,德国人在其他地方修建的下水道,有这样的邮包吗?

没有,绝对没有!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单单在青岛,要留下这样的邮包呢?

难道他们对咱们中国人太友好,考虑到一百年后,中国人需要修复下水道里的某些损坏,担心我们找不到修复工具,所以特地留下这些邮包吗?

假如我们这样认为,那也太搞笑了!

第一,德国人在青岛到底留下多少下水道?

时间追朔到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很快开始了城市下水道的建设,这项工程延续到1905年,青岛市内下水道初具规模,然后又逐渐往北延伸。

殖民期间,德国人共修建了约80公里下水道。

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德国人留下的那些下水道,绝大多数都已堵塞不能使用,尚在正常使用的,已经不足3公里。

而这3公里的下水道,占青岛市下水道总长度的多少呢?

大约千分之一!

第二,德国人为何要修建下水道?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特殊时期,我国国土上的殖民地,不仅只有青岛一处,但其他城市,包括香港,上海,天津等地,都没有成型的下水道设施,这是怎么回事?

真实的原因是,当时德国是新兴殖民国家,在海外的殖民地较少(也正是因此,后来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才引发了一战和二战)。

德国人对青岛殖民地很重视,总计拨款1.74亿金马克,用于青岛的建设。

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巨款!

据德国学者托尔斯滕《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书介绍,当时德国向青岛投入巨款,目的是想把青岛,建设成东亚地区重要的基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血本,要将青岛建设成一座花园城市。

那时候,德国殖民者对中国人随地大小便的习惯,非常头疼,因为德国人刚来到青岛,就感染上了一场瘟疫。

于是,青岛市的下水道修建,被第一个提上了日程。

者就很清楚了,德国人在青岛修下水道,并不是为了中国人,而是为了他们自己不生病!

在修建下水道时,也是有区别的,外国人居住区,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雨污分流(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成两条管道),而在中国人居住区,仅有一条下水道。

第三,青岛为什么不怕水淹?

上图是青岛博物馆展出的一段德国人留下的下水道,从图片上我们看到,这根下水道特别粗大,外壁很厚,而且在下半部,竟然是贴了瓷砖的。

你没有看错,下水道内壁上贴了瓷砖!

要知道,那是在一百多年前,这样的行为简直是看得人蛋疼啊!

德国人为什么要在下水道里贴瓷砖?

原来,这是为了考虑到,要让管道里的水流速度更快,光滑的内壁,可以减少被杂物堵塞的可能性,不得不说,德国人对于细节的掌控,还真是很变态的。

青岛城市内很少被水淹,第一个重要原因,青岛的市政建设,延续了雨污分流的方法,绝大多数下水道,都是雨水和生活污水分开,这大幅度降低了内涝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青岛市的地形,气候特点,这里很少有长时间强降雨,本身的防汛压力不大。

所以,青岛不怕水淹的秘密,与德国人留下的3公里下水道,没有关系!

第四,为什么会有那个丧心病狂的传说?

正所谓世界上没有空穴来风,关于神秘邮包的谣传,其实是有原因的。

当初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有人在青岛的地下管网内,发现了一些配件,这些配件恰恰与德国人留下的下水道里的一些部件,是一模一样的。

这是德国人留下的神秘邮包吗?

显然不是。

当初德国人修建下水道时,中国的工业几乎空白,下水道内的很多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运进来,但这些部件不可能数量恰好不多不少,总有一些多余的。

于是,这些多余的部件,就被随机摆放在地下管网内,有些一直保存到百年之后。

邮包?金属配件?

都是胡扯!

下水道里怎么可能用上金属配件,难道德国人就不怕金属在潮湿环境里,会生锈吗?

真实情况是,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里,也和其他国家下水道差不多,使用的都是陶土制品,瓷质,或者水泥制品,总之并没有金属部件!

如此就很清楚了,所谓的德国人在下水道里每隔多少米留下一个邮包,里面有光亮如新的金属元件的说法,完全是荒唐的虚构。

德国人没有那么蠢,他们的脑袋也不是石头做的,不会干那样吃力不讨好的事。

结束语:我们信任德国人严谨的作风,那并没有错,德国人关于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没必要迷信,搞出一个让人笑掉大牙的谣传,那就不好了。


99随便

德国人修青岛下水道的故事,近年来一直是网络热点:中国城建人员在修下水道时,发现零件坏了,因找不到配件向德国人求助。德国人答:“不必担心,附近3米内有备件。”人们就寻找,果真发现一个油包,内有图纸、零件和修复工具,而且崭新如初。

看完故事,很多网友感觉整个人都不好啦:德国人难道当年进入青岛时,并非来殖民我们,反而是来造福我们的?而且这个福一造就是上百年?其实,稍微动动脑子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故事的漏洞太多。

1、水泥管道需要备件?

故事说法:在青岛市博物馆2楼,一段挖掘出来的蛋形型管材作为文物展出。它的截面似鸭蛋,高80厘米,宽40厘米。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在水泥上贴了一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网友质疑:看到这里终于明白,原来管道是水泥的。那么,水泥管道上有什么备件要换?难道是备用水泥?修复工具是什么?难道是备用铁锨?

2、百年陶管砸不破?

故事说法:前几年青岛的城市施工中,在老城区挖出一段德制下水陶管,人们居然砸不破它。而后来铺设的管道已锈迹斑斑。

网友质疑:陶管用100年正常。但是“砸不破”是什么意思?用气球砸不破,还是用锤子砸不破?是孩子用木锤砸不破,还是大人用铁锤砸不破?

3、不足3公里管线确保不涝?

故事说法:德国人在青岛,17年里修建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经历年改造扩建,目前还有不足3公里的“德国造”。但不要小瞧这3公里,它在青岛排洪防涝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网友质疑:3000米,围着学校操场跑两三圈的长度。居然被认为是青岛不涝的保障,这话哄孩子可以,但我们都小学毕业生了,已有了初步判断力。

4、德国人赔了?日本人赚了?

故事说法:青岛人有句俗话是“德国人赔了,日本人赚了”。是说战败的德国给日本人留下一座“东方瑞士”般的现代化城市。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日本人、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沿袭德国市政管理经验,设计办法仿照德国人一以贯之。

网友质疑:用故事反驳故事吧。说是强盗闯进你的三室一厅,声称他是房主,住17年后他被赶跑了。就因为强盗住进来时,给你的家搞了一下精装修。然后你就要感谢人家。唉!脑子进了多少水啊这是?


5、德国人修青岛下水道的真相是什么?

以下内容来自青岛市档案馆的原始档案《胶澳发展备忘录》,这本备忘录17年里,不间断记下了德国人在青岛修建地下管网的过程。

备忘史料一:德国人把青岛划为欧人区,鲍岛划为华人区,并且禁止中国人在欧人区落户。下水道的建设只在欧人区进行。

备忘史料二:德国人提出的雨污分流理念,也只限于欧人区,华人区仍是雨污并流。德国人认为,对于不讲卫生的华人,不能强制搞雨污分流。

备忘史料三:大量粪便和污水灌入华人区后,催生了有名的“粪商”刘子山。此人因懂德语,就承接了华人区粪便收集的工作,收德国人劳务费,又靠卖粪当肥料赚钱……最终成为青岛首富,也是青岛历史上唯一的“粪商”。

6、青岛雨后不涝的真相

那么,青岛为什么雨后不涝呢?其实,早有专家对此做过解释:

第一:青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下水管道与地势走向相同,雨水可自上而下快速排入海中。

第二:青岛的城市建设中,承袭并发扬了雨污分流的理念,对全市下水管道全部提升改造。

第三:……

德国人修青岛下水道,隔一段就有一个油包,里面是图纸和修复工具。这只是一个段子而已,就如同下面这个段子:中国城建人员在整修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坏了,因找不到配件就向德国人求助。德国人答:“不必担心,附近3米内有备件。”

人们就寻找,果真发现一个油包,内有图纸、零件和修复工具,而且崭新如初。因图纸是德文的、零件和修复工具也没人会用,只好再次打电话求助。德国人说:“不必担心,3米内肯定有备用工程师。”

人们就寻找,果真在地下挖出一个德国工程师,而且崭新如初。但呼吸已没了就打电话求助。德国人说:“不必担心,3米内有备用复活丹。”人们就寻找,果真在地下挖出一瓶复活丹。吃下复活丹的德国工程师说:“不必担心,我穿越回100年前就能修好。”然后就消失了,人们这才看到复活丹上的6个字:美德因拆爱哪。

最后要说的是,人们热衷于传播德国人修下水道的段子,其实是对如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理念落伍的反感。下场大雨,马路上就能撑船;修了扒、扒了修的拉链马路;下水道三天两头的堵……从这个角度上讲,油包里图纸、修复工具的故事是对现代城市建设者的一种警示。


指动济南

据说找到新配件后,工程人员不会装,只要再发邮件给德国人,按照德国人的指导,再挖3米,找到了用油纸布包好的德国工程师,他光亮如新……

终于德国人也看不下去了,德国《南德意志报》在2015年1月1日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德国的完美神话》,全文都在把一个个在中国传的神乎其神的“德吹”文章一一辟谣,文章配了一张图,两个穿着德国传统巴伐利亚服装的中国年轻女孩在中国山寨“啤酒节”上的照片。

这些“德吹”文章应该是很早很早就有了,随着网络的兴起,被人刻意的炒作起来,而随着全球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很多谣言在彼此对证之后自然被辟谣,只是,很多人因为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尤其是崇拜神一般的德国制造,他们还会时不时拿着这些陈年烂谷子的谣言再去发网上,并不断打造升级版。

目前,德国人造的地下排水管网几乎都废弃了,能用的大概也就几公里,这和整个青岛动辄几千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网相比,实在微乎其微,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更谈不上在青岛暴雨的时候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了。

当年德国租借青岛的时候,本身就占着靠海的一块好位置,为了服务租借那几万人,也就修了80公里的管道,这些管道距离大海很近,再加上青岛城区的地形,租界的雨水很快就能排海里去。租界以外的青岛城区还是破破烂烂。

现在网络发达了,很多吹外国的谣言都消失了,但时不时还会兴起一阵,这种一味迷信外国人的工艺制造实在不是好事情,欧美固然先进,但是他们的很多阴暗面比我们更严重,看问题不要那么片面。还有,德国人当年是好心来帮中国人搞基建么?那还不是等于抢了别人家的好房子,准备长期住下去,就装修的好一些呗,如果为此还要感谢德国人,实在是滑稽。


云中史记

关于德国人修的青岛下水道的种种“神奇功效”传言,真的是需要好好地辟辟谣了。

1897年,山东发生了“曹州教案”,两名德国籍传教士被曹州当地的土匪抢劫杀害了。没过几天,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了胶州湾,也就是现在的青岛,隔年德国逼迫积贫积弱的晚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让德国在山东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铁路修筑权及采矿权。德国从此进入青岛的历史发展进程。

既然德国人生活、经略青岛,肯定要在青岛搞建设,其中,建设下水道即是其中的一项。应该承认,当时德国的城市基建理念和建设工艺确实是相当好的,他们那时候建下水道就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不过德国人不是“活雷锋”,这些建设首先都是为德国在华的侵略服务的,其次是为了在华居住的德国人服务的。

这些雨污分流的管道建在哪儿呢?都建在当年的德国人集聚区。污水排到哪儿呢?排到中国人聚集区。现在的团岛地带当年就是德国排污的沉淀池所在地,污水污物在此沉淀后再排入海中。以至于团岛一度被称为“大粪场”。

过了100多年,中国的城市排水问题成了各大城市的一个通病,而“从不积水”的青岛,尤其是留在青岛的德国造下水道,也越传越玄乎,成了“德国工匠精神”的象征。

不过有数据显示,青岛市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到1/1000,实际作用已经非常有限。要说起作用,倒不如说德国造下水道给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的地下官网建设提供了参考。青岛早期的很多国产下水道都是参考了德国造型、德国工艺。青岛这些年“不积水”,一方面是自身的地理环境优越,另一方面也与这几十年城建理念和工艺先进有密切关系,反而与所剩无几的德国原装下水道关系不大。

至于被传的更加神乎其神的德国“油纸包”,就更加是没谱的事儿了,什么德国下水道里都有油纸包好的备用零件,德国建的教堂里都有油纸包好的榫子等等,早就被辟过无数次谣了。


齐鲁壹点

想起网上的一个段子:

德国人来青岛旅游突发心脏病,医院找不到合适的心脏不知所措,这时侯有人说这不是德占时期的医院么,可以问问德国人,结果一个电话打过去,德国人说我们既然造了医院肯定有准备,结果在德国人的指引下在医院下水道找到了用油纸包好的一个心脏,而且心脏还在鲜活跳动,历时八十多年没坏,德国旅客换上以后转危为安,大家纷纷叹服德国人的严谨。

回到下水道,油纸包是不可能有的,下水道一般都是水泥做的,怎么会有金属零件,这只是有些人编出来感动自己的方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谣言,主要是因为北方暴雨的时候,首都和天津都发生了严重的内涝,而青岛却没事,加上近些年来鼓吹的“德国制造”的神话,联想到德国人曾经在青岛修过下水道,谣言就这样产生了。

事实上青岛保留下来的“德国造”下水道只剩下不到3公里,相对于目前将近3000公里的青岛排水系统,产生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德国给青岛留下的不是下水道,而是修下水道的理念,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继承了这样的设计理念,用在旧管道改造和新管道修建当中。


桂西散人

这是个传闻。在青这么多年,站出来证明一下,这是绝对的假话。根本没见到认任何油包。(首先更正下,是油包,不是邮包)。

我从以下几点,说明一下这个传闻的相关信息。。

传闻一:德国下水让青岛不受水淹。

一,传闻中指的青岛下水道,指得是德占时期修的。集中在市南区。其中雨水道64公里,污水道106公里。这些水道修建时设计标准高,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水道宽扩,能进小型维护作业车辆(非传闻的卡车)。建设质量高。充分体实了德国佬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和严谨的风格。

二,建国后,青岛市自己建设下水道时,吸取德国设计的特点,结合青岛独有的丘陵地型。共建计了4900公里的下水。自建的下水道也很宽扩,四通八达。德建下水占全青岛下水的3.5%。

下雨时,起更大作用的时占96.5%的青岛只建下水道。

那为什么市南淹的少,其它地方也淹水?这从几方面说。青岛属丘陵地貌,整体北高南低,北边局部中低四周高。市南区入海口多。雨水不仅从排水口排出入海,也从地面流入海。水不易积存。崂山区同理。往北,排水只能通过下水道,现在城市路面硬化严重,水不能通过自然渗透回到地下,只能流向附近的下水口,这样,大量雨水汇集,确实会产生下水口的压力,但雨势稍减,水马上排空。不会持续水淹。青岛的下水井盖很少冒水。

说明青岛在下水上有着先进的理念,也着实下了功夫了。

传闻二:德建下水里有油包,包了零件,图纸,工具,还亮晶晶,没生锈。

一,建设归建归。维护归维护。两个部分都要产生费用。没给费用,谁给你零件,谁给你工具。图纸就更不可能了,图纸还涉及知识产权。德建下水道,百年了。几个油包放下水道里面,潮湿的环境,不但没损坏,没漏水,东西还新新,这是德国现在都没有的技术。

二,即使德国要给我们零件维护。你觉得是藏着掖着让我们自己找到,还是正式交接给我们?想必是后者吧。

实际上,青岛下水道在建国后,一直由政府维护,修善。每年都进行防水检查,加固,粉漆。这才能让下水道一直保持正常的运行。

传闻三:青岛政府某天收到电邮,提醒我们改更改管件。

这个传闻更无稽了。

一,百年前建的下水道,德国败给日本后,匆忙撤退,很多资料都遗失。当然也包括下水道的相关信息。德国人自己都清楚青岛下水道的现状吧。严谨的德国人,怎么可能突然管青岛的闲事。让德国佬睁着眼睛胡说?

二,德国老从哪知道政府管事的邮箱地址?

其实,现在的青岛下水道,是中国人民,工程师的智慧。德建下水道,占3.5%,只是个记忆罢了。崇尚德国人的严谨是好,但最起码的严谨就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小手四处点评

德国油纸包的这个段子,早已被证明是杜撰的,为此德国甚至出报纸专门辟谣。

那个段子是这样的:

说德国人曾经在占领青岛期间,动工修整了青岛的下水道。百年之后,这些下水道仍然能够正常使用,只是其中的一些零件坏了,需要更换零件。青岛市政找遍大街小巷,也没有买到这种零件。迫不得已拨打了曾经给青岛修建下水道的公司。没想到这家公司还在,人家说:不用担心,我们既然修建了下水道,就会在周围三米以内存有备用零件。市政人员在下水道仔细翻找,果然在几米处找到了一个油纸包。打开油纸包,赫然有全新的零件,换上果然能用。

后来这样的事越传越神,逐渐出现了很多的升级版:


这事其实早已被德国报纸辟谣,报纸上说,因为1914年青岛人口只有不到5万人,现在青岛有超过400万人,有300万人在郊区。而当时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只有80公里,大部分后来都被中国人进行了重新修整,有的已经废弃不用,最后仅剩下不到3公里长度。而现在青岛的排水管道早已达到三千公里,德国修建的仅占现有的千分之一。

后来国人借鉴了德国修整下水道的技术,并结合青岛地区特有的地势结构,创造性的设计出青岛异常强大的排水系统,这才最终使得青岛能够称为一座下暴雨却不会被淹的城市。


虽然这是一个被证实杜撰出来的段子,但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却真实的令人敬佩和尊敬。德国人在青岛呆了十七年,没盖高楼大厦,大搞面子工程,相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下水道给修了,这在国人看来,应该属于典型的出力不讨好吧。百年以后,国人还是大受启发,实在是让人佩服啊!


奇点历史

最近几年,外国的月亮是越来越圆了。

德国人修的青岛下水道历来被人们传的神乎其神,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1897年11月1日的“巨野教案”成为了德军出兵进入胶州湾的借口,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期为99年。

既然德国要长期入住,那么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必不可少的。德国当时的排水系统可以说是很强大,但是受伤害的却是中国人。

德国人凭借先进的技术,想要建造雨污同流的排水系统,就是雨水排放和生活污水排放分开处理。

为此专门修建多条暗渠,不仅长度长,而且使用材料多为陶瓷贴面的管道。这就使得即使流量大、管径小,也依旧能够很快的排出。

况且德国所修建的雨水排放管道管径直径在半米以上,直接排入海中,这就是为什么无论青岛下多大的雨都不会因此堵塞的原因。

德国人花费了大量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自身的生活品质。但这个排水体统仅围绕德国人居住区建造,污水排放到华人居住区。致使那里常年散发臭气,瘟疫横行,青岛人民因此受尽了折磨。

至于所说的德国人修的青岛下水道,每隔一段就有一个邮包并不属实。德国人之所以修建的排水系统效果极好,一方面由于掌握了当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另一方面利用青岛的地理优势,合理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当年所建造的排水系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据统计占青岛整个排水系统的3%。所以青岛如今强大的排水系统,是由中国制造。


史之策

不止图纸和配件,还用油纸包好了一个工程师,只要挖出来就能帮你修理呢……

不能信。图纸宁可放档案室里,也不能简单埋地里。

工具配件用油纸包好埋地里,在不隔绝氧气和水的情况下会生锈,如果隔绝了,那得挖的多深,后人怎么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