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偃师泰山庙

泰山庙位于偃师缑氏镇,西距缑氏镇政府300米。泰山庙始建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现存建筑以天齐楼为主,为清代、民国所重修,造型有近代建筑之风格。

洛阳偃师泰山庙

天齐楼的匾额东侧题跋是万历三十一年间三月立,西侧题跋为中华民国四年十月广修。

洛阳偃师泰山庙

走进门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通石碑,为乾隆、嘉庆年间修缮天齐楼及墙垣碑记。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泰山庙现存两进院落,大殿正在重修,后殿已修缮完成,均为水泥仿古建筑。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庙内东侧有关帝圣君殿和火神殿,硬山式建筑风格,虽也为近代修缮,但比那两座水泥重修的大殿有韵味。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站在院内,从北朝南看天齐楼,在出檐的衬托下,天齐楼展现出传统建筑之风雅。

洛阳偃师泰山庙

院里老奶奶介绍到,1944年,日本侵略军到偃师后,实行“三光”政策,不仅烧杀掠夺,还将这里的三百余株古柏全部烧毁。

老奶奶引着从西侧的楼梯登上天齐楼,天齐楼山墙上镶有精美的砖雕,从雕龙的造型来看非明清及近代风格,而是东汉的大砖,应是哪年修缮天齐楼时垒上的。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泰山庙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无太多过人之处,但在河南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奶奶指着砖雕上几处擦痕和破损处说,这是当年八路军攻打日伪军占领的天齐楼时留下的弹痕。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沿楼梯上到二层平台,东西两侧有两间厢房,堂屋内分为几个房间,老奶奶说日本侵略军打到偃师之前,偃师中学曾在此临时办学,这里都当做教室使用。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洛阳偃师泰山庙

说起这段革命史,要从1935年说起,当年伊洛河洪水将偃师城区淹没,偃师中学迁至泰山庙继续开展教学工作,偃师中学是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偃师争夺教育阵地的一个主要战场,当年12月,偃师中学师生举行游行示威,声援了北平“一二·九”运动。

1936年春,中共偃师县临时支部在这里成立,习东光任书记,吴芝圃、傅云程、张海峰为成员。

1937年4月,中共偃师县委员会正式成立,郭晓棠任书记,武宪周任组织部长,刘福德任宣传部长,期间也成立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当时偃师中学二百多名学生几乎全是共产党员或党领导下的“先锋队”成员。

到1940年,中共领导下的中学师生与国民党委派的反动校长及教育局长进行了多次地艰苦斗争。在这个时期,在党组织的宣传和组织下,以偃师中学为核心,偃南地区的革命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1944年,偃师沦陷,偃师中学停办,党的活动逐渐转入地下。日伪军占据了缑氏镇中心的磨盘胡同、东门里泰山庙天齐楼和北门的北大寺三个据点苟延残喘。

1945年4月,在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皮定均的亲自指挥下,八路军河南军区第一支队,偃师县独立团,区干队和当地民兵,开始了围歼缑氏伪军的战役,原定三天三夜结束战斗,仅用十几个小时就获得了全胜,伪军300余人缴械投降,100余人被俘,击毙50余人,在豫西抗战史上,这是一次最漂亮、最彻底的战斗,称之为“缑氏大捷”。

天齐楼见证了共产主义者的红色革命历程,记载了共产主义者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如今,天齐楼不仅作为古建筑被后人所爱护,也作为偃师共产主义的发祥地被后人所纪念 ,更作为革命先驱的热血战场被后人永远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