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山印象

雁门山印象

雁门山古称秦山,又称暗门山,位于白水县西北五十里,它在白水县和宜君县的交界之处,途经白宜两县,一直通向黄陵县。雁门山的主峰海拔一千多米,山上树木葱郁,草木茂盛,风光迷人,而且传说众多,神秘有趣。它是渭南市和铜川市的交界,也就是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的分界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一)

雁门山印象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他派小秦王李世民北上征战,据说小秦王所到之地,势如破竹,民众纷纷响应。他到了渭水北岸,一开始也是与其他地方并无两样,官员害怕投降,平民开门欢迎,他的队伍越来越大。可他到了古堡秦山,也就是今天的雁门山一带,就怎么也走不了。

原来,巍峨连绵的雁门山挡住了他的去路,雁门山高大雄伟,道路险阻,而且气候也极其寒冷。日子过去了好几天,队伍就是不能北上。小秦王李世民害怕贻误战机,他冥思苦想,没有办法,就带领士兵跪下,向上天祈福,“老天啊,你保佑我大唐士兵顺利北上吧!”谁知,奇迹出现了,雁门山忽然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从中间断然决裂,出现了一条通向宜君的暗道,小秦王李世民高兴地说:“天助我也。”他立即整顿人马,迅速带兵北上,与隋朝驻兵展开大战,终于赢得了战机,最后一统天下。

可能玉帝看到隋末的统治的确昏庸,皇帝大兴土木,荒淫无度,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玉帝也可怜天下的臣民,就大发善心,让雁门山断裂,使小秦王李世民通过,赶快去拯救天下的百姓吧。于是秦山就有了暗门山之名。

当然,山的名字也有其他说法,一说古时有一只神雁落在此山,这座山就叫雁门山。《山海经》的“海内西经”中就已记述说:“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看来雁门山这个名字也不是乱叫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雁门山叫马莲山,据说它的形状从高出来看,好似一朵马莲花,因而有人还称它为马莲山,反正过去雁门山脚下的那个最近的小村子就叫马莲滩,后来才改叫高山村。马莲山,马莲滩应该是一体的。

当然雁门山名字虽多,可不管秦山暗门山,还是雁门山马莲山,可我们老百姓最习惯的,还是叫它雁门山或暗门山。

(二)

雁门山印象

雁门山上传说众多,生动有趣,为大山增添了不少迷人的色彩。

乡民们人人皆知的就数三仙庙了,山顶原有一座三仙庙,明朝时候移修山下。传说云霄、琼宵、碧霄三个娘娘在三仙岛上修炼,因为有同门召唤她们去昆仑山上修炼,她们前行途中经过雁门山,看到此处的百姓生活非常困苦,于是下凡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当地的百姓感恩戴德,在此修建三仙庙,纪念她们。这两年人们生活好了,重新翻修了这座庙,周围村里每年过庙会,请的都是三仙庙里的三仙娘娘。

雁门山山道边还有一个石棺,据说早年有一个商洛人走到此地,不知什么原因就死在路边,奇怪的是周围的石头倒塌覆盖形成一口石棺。这人的后人后来做生意发了家,就听说自己发家和先祖坟地的风水有关。于是每年清明就来此祭祖,他每次来时,都牵一只羊,并把这只羊拴在石棺前的树上,以表示自己的诚意,一直持续到解放。周围的很多村民、路人都曾竟吃过他家的羊肉,石坟石棺的传说让我们感到雁门山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雁门山最有名的传说当数响石和马踏泉了,响石在半山腰中,你来到雁门山的半山腰,发现有一种奇怪的石头,表面像白白的料角石,可只要拿起将它摇动,石头便会发出敲木鱼似的响声,如果把石头敲开,里面却是空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当地人称为“响石”。传说这种石头是宋朝杨六郎镇守雁门关时,穆桂英助夫征辽,路过雁门山,在此安营扎寨,战马脖子上的铃铛掉下来。神奇的是铃铛找不见,多了许多这样的石头,你拿起一摇,这些石头都会像铃铛样叮铃叮铃的响起来,于是,就有了响马石一说。另外,穆桂英的战马在沟底刨草根吃的时候,刨出了一个泉眼,当地人就称它为马踏泉。每遇天气大旱的时候,周围的乡亲都到马踏泉挑水吃。这个美丽的传说,让雁门山充满了英雄的气息。

雁门山最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应是西边的暗门石窟,当地人称之为石佛爷砭。石窟坐北朝南,窟外有人工用石条砌成的券形石洞,窟内浮雕造像七尊,为一佛二菩萨二侍者及二弟子。外侧雕二蹲狮,石窟两侧原有的题记已经看不清楚。据说很早的时候从宜君到白水就走这条路,这里是人们休息之地,过路的人困了累了在此歇歇,正好到庙里求求佛爷保佑一路平安,别碰到雁门山里的野兽、土匪,当然,曾经北去暗门的商旅古道现在已是荆棘挡路,荒草藤蔓与树木,枝条错结,已经不能通行了。

不管是三仙娘娘下凡普渡百姓,还是石坟石棺的传说,或是穆桂英的马铃铛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响石,马蹄刨出了马踏泉,以及西边的暗门石窟,这些动人有趣的传说,都让雁门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我们欣然前往。

(三)

雁门山印象

雁门山风光迷人,景色秀丽,且不说雁门山古时就有白水八景之一——“雁门积雪六月寒”一说,就说山上的万亩刺槐林,郁郁葱葱,槐香千里,走在里面,真如到了林海之中。

每年四五月间,步入雁门山,就如来到绿色的海洋。洋槐树高大挺拔,庞大的树冠参差交错,绿色延伸重叠,再加上松柏越发的浓绿,小草杂树也是青翠浓密,站在山顶,眼前尽是满目苍翠。如果赶上槐花开放,更是美丽无比。一串又一串的乳白色的洋槐花,清新靓丽,引来蜜蜂嗡嗡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山上白茫茫一片,到处弥漫着芳香和甜蜜。在艰苦的年代,刺槐林为老百姓造福不少。乡亲们上山捋槐花,而后变着花样吃,拌槐花菜、烙槐花饼、蒸槐花麦饭……这可是救了不少人的命。林下草药名目众多,连翘、柴胡、山地龙、地丁草等,林中的动物也是不少,野鸡、野兔、蛇等司空见惯。现在人们条件好了,不再上山搞副业,山上的花草树木自然生长,更是一片繁茂,别有一番情趣。

特别是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去雁门山,清新凉爽的山风迎面而来,吹去城中的烦闷与燥热。找个林子,铺张凉席,坐在树荫下,或打打扑克,或侃侃大山,爱看书的,再拿上两本好书,专心致志地看起,没有了汽车的噪音,消失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陪伴你的是安静的大山,挺拔的树木,真是神仙般潇洒自由。有带孩子的,孩子自由奔跑,抱抱这棵大树,摸摸那朵小花,嚼嚼红色的蛇糜,摘摘甜甜的酸枣,真是比在节假日去旅游看人头不知要好多少。

有雾的秋日清晨,是雁门山另一个美好的时刻。正如诗中所云:雁门山岭秀,晨雾浮云端。脚下铁牛河,苍茫云海间。晨雾结长空,远山隐且见。朦朦胧胧的大山时隐时现,那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跃入眼前,你真似觉得自己飘渺穿越。

到了冬日,雁门山山上寒风凛冽,尽显黄土高原的本色。黄褐色土岩绵延着,迎着冬日的阳光,泛着黄色的光芒,目之所处一色的土黄,大有土黄的天地之感。山上的刺槐树落尽了绿色的叶子,灰茫茫一片连着一片,偶尔会在一片灰黄色的怀抱里,夹杂着一团墨绿,那绿愈发的浓,原来那是一片松树林。虽然这不及绿色富有生机,但是却多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当然,如果稍微下点小雪,雁门就精心地留住了它,山上气候寒冷,雪可是赖着不走的。

当然,雁门山不仅自然风光迷人,从古到今还留有华夏英雄儿女的足迹。看,汉代的大将卫青北上驱赶匈奴正行走在雁门山,他的身后是汉代的繁荣昌盛;明朝正德年间,农民刘子成在雁门山顶宣誓起义,让统治阶级看到了老百姓的力量;一九四四年左右,共产党员李满尧、田天才领导的雁门游击队,正活动于雁门山一带——这些英雄的足迹让雁门山增加了它独特的魅力。

雁门山,名字韵味无穷,传说神秘有趣,景色独一无二,真的是一座让人神往的大山!

雁门山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