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上发表的诗词这么浅近这么俗,还这么多人点赞,而写的有深意的没人点赞?

怪谭先生

一、 鉴赏水平不同、认识角度不同

就算是鉴赏水平极高的知识分子也常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张慧言说“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但是王国维却批评张慧言“深文罗织。”


二、 生活经历、背景不同

同样一首诗,因为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喜好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例如我们今天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时,自然就没有抗战时的人读起来感同身受,今天的人可能喜欢纳兰的一生若只如初见。有人大家追的是明星,有人追的是英雄。

还有一些诗,虽然我说不出哪里好,但是就打动了我,却打动不了你,这也是常见的事情。至于一首诗浅近还是有深意,未必是打动自己的原因。


三、网络的交流

网络中我见过不少水平极高的,相互之间的交流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水平一般的,甚至写了好多年也不入门的。

结语

这样有一个弊端就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学不到东西。学习诗词还是要多看古人的作品,看现代人的作品最好比较着古人的看,否则坠入网络之中很难有真正的进步。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不知道别人为何喜欢写诗,但就我而言纯粹是为了玩。上学的时候学了那么多首诗,却根本不解其意,迫于老师和考试而不得不死记硬背,索然无味。


但是慢慢的自己胡乱模仿,却也煞有其事的品味起了诗词,感觉以前学的诗词还是挺有意思的。寥寥三两笔,故事诗中生,这种感觉挺好,于是就默默的坚持着。


表白烟花

大家先一起欣赏一下面这首诗,这绝对不是普通网友的网络诗。

将进茶

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世人对酒如对仇,莫能席间得自由。不信能诗不能酒,予怀耿耿骨在喉。我亦请君侧耳听,愿为诸公一放讴:诗有别材非关酒,酒有别趣非关愁。灵均独醒能行吟,醉翁意在与民游。茶亦醉人不乱性,体己同上九天楼。宁红婺绿紫砂壶,龙井雀舌绿玉斗。紫砂壶内天地宽,绿玉斗非君家有。佳境恰如初吻余,清香定在二开后。遥想坡仙漫思茶,渴来得句趣味佳。妙公垂手明似玉,宣得茶道人如花。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诸公休恃无尽藏,珍重青山共绿水。


大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当然是见仁见智。

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就是凭借一这首诗为代表的古体诗体裁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如果还没看懂,再附这位作家的两首诗:

 炎黄子孙奔八亿,

不蒸馒头争口气。  

罗布泊中放炮仗,

要陪美苏玩博戏。

(《邓稼先》节选)

     今宵荧幕富星光,

五省共追超女狂。  

  歌曲一朝惊屈贾,

粉丝十万下江湘。

(《超级女声》节选)

大作,我们无权评价。看看大作家王蒙的评价吧:



著名作家王蒙在推荐周啸天的《将进茶》时曾作出这样的评价,"第一、他写得古色古香,幽凝典雅;第二、他写得新奇时尚,与时俱进;第三、他写得活泼生动,快乐阳光;第四、他写得与众不同,自立门户;第五、他写得衔接传统,天衣无缝。"王蒙认为,"他用平常心写平常事,而平常人平常诗中出现了趣味,出现了善良,出现了生机,出现了至乐至工至和。

作家本人对自己的认识呢?看下面:

听到没有?看到没有?题主,下次你再看到你认为的浅近的网络诗句时,先对照一下,再作结论哟。那些诗文哪一个能输于“唐代诗歌的文采”?


烟花三月09

对于这个问题就想说三句话: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学无止境,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的,看的多说明写的确实好,是大家认同的!

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永远不要太满。雅俗共赏!

二,水至清则无鱼

三,网络是一个交流学习共同娱乐的地方。不是说教的场所。每个人体会,感受,学识,经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自古以来真水平都是不拘一格的。

谢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2b0004dea263c734ad\

铁骑罗山

诗词没有浅显和高深之分,更没有低俗与高雅之别。

为什么这么说?

从文字的形成来说

最初的文字,不管是象形字、甲骨文,还是更远时期的图画,都是为了把自己想说的话传达给对方。对方如果看了看不懂,那还怎么传达?

同样,“诗以言志,歌以咏情”,如果写出来的诗词没人看得懂,那还言什么志、咏什么情啊!



从诗歌的起源说起

目前为止,《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160首的“十五国风”就是收集各地民歌整理编写出来的。

当然,《诗经》还有105篇“朝廷乐歌”,40首“宗庙乐歌”。这其实就是统治阶层用一种貌似很高逼格的形势,来标榜自己有多高逼格。因为大家都不懂,所以我逼格就高。这种荒唐的逻辑,就类似于现在一些人用英语写作一样:你们都不会,我会,看我多牛掰!可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因为看不懂懒得去理,而英语国家的人又看不上,只好找几个跟自己一样很装的人自娱自乐。

诗词是写给谁看的?


不可否认,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赋、乐府,一直到唐诗、宋词,绝大多数时候是一小撮文人自娱自乐的,毕竟那时候识字的人是少数。但也不难从这个发展脉络看出来,诗歌的发展是越来越贴近普通大众。

实际上,真正能流传下来的,也大都是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的诗词。

到了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认得字,也都理解字的意思,如果说有某个人写出来的诗,高雅高深高深意到大家都看不懂,那不是用到了生僻字,就是断句断得一塌糊涂,或者……去年我遇到过那么一撮人,好好的简体字不用,非要用繁体字,觉得这样显得有文化有逼格。我觉得这么作的话,那就难怪别人连个赞都懒得给了!

当今的诗词,不管是古体的还是现代的,最主要还是看诗词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感觉和意境,而这即便是贩夫走卒也能体会得出来。所以,请别再拿高深这个词来骗自己了。


索彦聊诗词

当然对诗词的浅俗与高深是题主的评价,这种评价基于题主个人的认知水平因而很不客观也能被人理解。但写诗填词是给人看的,即使写得最好,如果没有受众,就是最高深,也是浅俗的。相反,受众多的诗词,即使最浅近也是不俗的。

因此,我不认同题主的观点。我始终坚持诗词无浅近与高深之分的观点,只要受众多,就是好的,反之就不是好诗。现附录我今天写的一首七律,敬请方家斧正:

闻鸡即起看天星,应扫庭除待晓明。

翠竹窗前怜曙涩,白杨楼外听溪清,。

鹊登枝上迎风舞,草到篱边冒雨生。

好景如斯当自惜,我来春尽更多情。

(平水韵下平八庚)

一一2018,04,12,08:38


壮图山人



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曲低和众。要理解中国诗词,不是认得几个字就可以的,那真的是要渊博饱学之士才能领会其中的精妙和美感的。


在目前这个快餐文化时代,很多人都无法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本好书,包括现在的大学校园,有几个会在空余时间去图书馆静坐深读好的作品、名著?这就造就了一大批一知半解的识字文盲。误以为写现代诗就是把完整的句子拆散,写古体诗就是写顺口溜。甚至电视台某些著名的综艺节目也把只要是四个字的词语一概说成是成语,这不就是误人子弟么?

网络上出现这种热捧艳俗浅白的所谓诗词而冷落那些真正的佳作的原因,就如同大多数人喜欢流行歌曲一样,流行歌曲通俗易懂,韵律平平,易学易唱,是个人都能哼两句,自然喜欢的就多了。而真正的戏曲、美声或者专业歌手的一些成名作,很难走红就在于受众理解不了更模仿不了。



如同追星一样,不过是长了张好脸蛋或者唱了几首破歌,就让那些追星者忘乎所以,欲生欲死。


谢金澎

浅也好,深也好,如果诗词只是写来给自己看的,怎么样都可以。但是,如果是发表到网上,那就不同了。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写得浅不代表差,写得有深意也不代表优秀。为什么?因为你发到了网上,这就意味着你的目的不再是孤芳自赏,而是想与君共享。

可是,别人为什么要看你写的诗词?即便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所作的诗词一样不对部分人的胃口,更何况我等。

这其中的关键的,就是有一个点,一个能够击中陌生人心坎、眼球、记忆的点。

这个点,可以是常说的“意境”,也可是所谓的“朦胧”,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因素。这些因素不一定关乎诗词本身写得怎样,而在于是否与读者紧密相连。

换言之,诗词在互联网上发表之后,真正关心诗词本身写得符不符合体裁要求、境界怎么样的人,并不多,因为一没这方面的基础,二没时间去研究。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大家的手指都在快速地滑动屏幕,眼睛在一目十行地浏览,大脑在快速处理着过剩的信息,如果不是写得特别出彩,出彩到犹如诗仙之飘逸、诗圣之深沉,试问谁会有时间精力去慢慢探讨诗词的“深意”?要知道,哪怕是专门研究诗词的人,也已经开始浮躁。

更况且,所谓的“有深意”就真的是有深意?所谓的“浅显”就真的是浅显?

近十几年来,假装深沉的例子数不胜数,看似“深意”实质上言之无物;而看似浅显的,实质上却内含大情感。


茶馆闲聊

所谓“曲高和寡”,就是说的这个问题,毕竟人的境界都不尽相同,有高有低,有深有浅,但相对来说,处于平淡无奇阶段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而处在超凡脱俗意境的却少之又少,如同凤毛麟角。

其实,关于这个,总得概述起来,就是因为道不同。比较形象点说就很多人喜欢走阳关道,却很少人选择走独木桥,再加上人都有从众和随大流心理和习性,故阳光道的人会越来越多,也会与时俱进的增进情感,久而久之,阳光道上不仅人数越来越多,而且还会更加团结和互相认可,渐慢的就会产生一种家的归属感,随后便对家以外的人事物有些陌生路人的潜意识。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人生下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因为社会原因,使得人有了三六九等,就算后天可以改变圈子,但除了真的先从精神境界升华和进化之外,其他大众就算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变和升级,他的思想境界也仍是浅俗一般。

提到“浅俗”,当然有必要说一下“高雅”。

“高雅”,通常解释为高超雅正,至于是形容什么样的人事物,想必没人会陌生,貌似现在很多人也都在追求这两个字,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

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还是无法免俗的,或许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他们会打心眼里鄙夷和孤立非同类和非同流的高雅者,除非对方有颜或有钱。

另外就是人们一直呼吁雅俗共赏,可就像讲相声一样,一个用文言文的官方正版发音给你讲,一个用方言中的俏皮话给你说,你会给哪一个打call?


鱼遇雨欲浴

《诗歌的意境和诗歌的通俗易懂》



白居易,唐朝的大才子,在李白等大文豪诗歌盛行的背景下,他写出来自己的才华,也赢得了自己的天下。



白居易的诗歌,《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浅显的道理,最寻常的景色,一下子意境有了,更通俗易懂。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把杨贵妃写的如此的美丽,大家一看就懂。



诗歌的意义在于意境和通俗易懂的结合,白居易当时每写一首诗,就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老婆婆听懂了,白居易也就觉得诗写的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