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時的兩大漢人能臣,結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卻不同

康熙在位時有兩大漢人能臣,周培公和姚啟聖這兩個人為康熙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最後結局也差不多。周培公和姚啟聖都是鬱鬱而終。姚啟聖和周培公都是康熙時期的漢臣,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下面就來聊一聊這兩個人。

先說周培公,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帝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毫不遲緩地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康熙在位時的兩大漢人能臣,結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卻不同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樑,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

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昌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周培公和圖海一起平了王輔臣,但是兩個人最後待遇卻不同,周培公被派到盛京當提督,史書記載說,因為周培公功勞太大,才能傑出,又是漢臣,遭到滿人大臣的嫉妒。康熙沒辦法,才將他安置在盛京。一來讓他鎮守邊境,二來讓盛京的滿人監視他。而周培公也看透了這一切,一點怨言也沒有,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查閱了大量古籍資料,繪製出了清朝的疆域地圖,為當時清朝最精確的地圖!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卒於任上,鬱鬱而終。

康熙在位時的兩大漢人能臣,結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卻不同

再說姚啟聖,姚啟聖從小有豪俠之氣。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姚啟聖前往通州,因被當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委任為通州知州。姚啟聖隨即將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一次郊遊蕭山,姚啟聖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 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

姚啟聖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漢軍鑲紅旗。康熙二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前任知縣因財政虧空數萬而被下獄,姚啟聖就代為償還。不久後因擅自開放海禁,被彈劾罷官。

後來周培公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這個人,康熙知道姚啟聖傲氣十足,於是康熙先是關了姚啟聖三個月,放出來後又大罵姚啟聖一頓。康熙這麼說:“我在心裡已經殺了你上千次了”。接著又說:“你這個老頭,你不願意做官,你的心裡還是看不起我們滿人,你看不起王公貴族,寧可去養馬也不願來做官為我分憂,就算是現在跪在我面前,你也看不起我”。姚啟聖說:“皇上罵的好,就應該多罵罵我”。康熙接著罵道:“你不是看不起我們滿人嗎,不是覺得自己才華橫溢嗎,那我們明天就好好的辯論一下經義”。姚啟聖一聽,立馬跪下說:“看到皇上讀的那些書就知道皇上英明神武,我辯不過皇上了”。

康熙在位時的兩大漢人能臣,結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卻不同

從這些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姚啟聖在當時確實已經是被康熙折服了,明白了康熙的雄才偉略,知道了滿人大勢已定,而且這樣的大罵也讓姚啟聖確定康熙是看重自己的,於是下定決心,一心輔助康熙,為他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姚啟聖得勝之後,因為向康熙皇帝傳臺灣捷報比施琅晚了兩天,所以施琅得以加封靖海侯,而姚啟聖卻仍為福建總督,而且施琅是姚啟聖是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擔保,向康熙推薦的,所以康熙皇帝啟用施琅,但是施琅卻恩將仇報對這位恩人卻冷眼以對,處處向康熙皇帝說姚啟聖的不是,導致姚啟聖鬱悶至死,安葬之時,他的兒子是問別人借錢安葬的,可見為人的正派與清廉。

康熙在位時的兩大漢人能臣,結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卻不同

為什麼康熙皇帝要把功勞給施琅,導致姚啟聖鬱鬱而終。可能是因為姚啟聖一次次再挑戰康熙的極限,康熙恨不得殺了他一千次,最後,在康熙對姚啟聖賜封,姚啟聖激動地喊出“皇上”的時候,康熙不耐煩地說聲“想抗旨啊?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對他是又愛又恨。所以才沒有把這麼大的功勞給了施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