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时的两大汉人能臣,结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却不同

康熙在位时有两大汉人能臣,周培公和姚启圣这两个人为康熙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最后结局也差不多。周培公和姚启圣都是郁郁而终。姚启圣和周培公都是康熙时期的汉臣,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下面就来聊一聊这两个人。

先说周培公,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帝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出署兵部事的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一道毫不迟缓地调遣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

康熙在位时的两大汉人能臣,结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却不同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

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图海命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周培公和图海一起平了王辅臣,但是两个人最后待遇却不同,周培公被派到盛京当提督,史书记载说,因为周培公功劳太大,才能杰出,又是汉臣,遭到满人大臣的嫉妒。康熙没办法,才将他安置在盛京。一来让他镇守边境,二来让盛京的满人监视他。而周培公也看透了这一切,一点怨言也没有,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绘制出了清朝的疆域地图,为当时清朝最精确的地图!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卒于任上,郁郁而终。

康熙在位时的两大汉人能臣,结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却不同

再说姚启圣,姚启圣从小有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因被当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一次郊游萧山,姚启圣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 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姚启圣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就代为偿还。不久后因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罢官。

后来周培公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这个人,康熙知道姚启圣傲气十足,于是康熙先是关了姚启圣三个月,放出来后又大骂姚启圣一顿。康熙这么说:“我在心里已经杀了你上千次了”。接着又说:“你这个老头,你不愿意做官,你的心里还是看不起我们满人,你看不起王公贵族,宁可去养马也不愿来做官为我分忧,就算是现在跪在我面前,你也看不起我”。姚启圣说:“皇上骂的好,就应该多骂骂我”。康熙接着骂道:“你不是看不起我们满人吗,不是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吗,那我们明天就好好的辩论一下经义”。姚启圣一听,立马跪下说:“看到皇上读的那些书就知道皇上英明神武,我辩不过皇上了”。

康熙在位时的两大汉人能臣,结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却不同

从这些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姚启圣在当时确实已经是被康熙折服了,明白了康熙的雄才伟略,知道了满人大势已定,而且这样的大骂也让姚启圣确定康熙是看重自己的,于是下定决心,一心辅助康熙,为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姚启圣得胜之后,因为向康熙皇帝传台湾捷报比施琅晚了两天,所以施琅得以加封靖海侯,而姚启圣却仍为福建总督,而且施琅是姚启圣是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向康熙推荐的,所以康熙皇帝启用施琅,但是施琅却恩将仇报对这位恩人却冷眼以对,处处向康熙皇帝说姚启圣的不是,导致姚启圣郁闷至死,安葬之时,他的儿子是问别人借钱安葬的,可见为人的正派与清廉。

康熙在位时的两大汉人能臣,结局也相同,但是原因却不同

为什么康熙皇帝要把功劳给施琅,导致姚启圣郁郁而终。可能是因为姚启圣一次次再挑战康熙的极限,康熙恨不得杀了他一千次,最后,在康熙对姚启圣赐封,姚启圣激动地喊出“皇上”的时候,康熙不耐烦地说声“想抗旨啊?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他是又爱又恨。所以才没有把这么大的功劳给了施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