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收购者老王

◎闫钧(康保)

我跟老王认识缘于接送孩子。在距离学校不远的等待点,一家商场的门前,我俩经常碰面,他接送外孙,我接送孙子,两个孩子在一个班里。老王大约六十出头,个头不高,上身黄色的外套下裹着厚厚的家做棉袄,套的裤子是炭黑色的,棉裤照例是厚厚的,走起路来,显得有些笨拙。他走路的姿势总是像冲锋似的,就是过去战斗片中看到的,战士在战场上听到冲锋号时,猫着腰冲锋的姿势。两只手臂弯曲,弓着腰,头向前倾。一顶褪色的黄绒帽,扣在头上,走路时,帽耳朵上下忽扇着;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两只手粗壮,茧皮很厚,很少戴手套,即使在隆冬。收破烂的,拾荒者,捡废品的,等等,都是对老王职业的称谓,但我觉得,废品收购者的称谓准确,高雅。他们是变废为宝的劳动者,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故,以此命题。

他说话干脆利索,他说他收购废品已经十多个年头了。外孙已经四年级了,除了收购废品,还负责接送外孙。老伴儿除了做饭,操持家务,还负责接送小外孙上幼儿园。女儿在县城的一家莜面方便面厂打工,女婿在外地打工。老两口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且不亦乐乎。“你收购废品,一个月能收入多少?”“一般来说有八九百吧,最少也有五六百”,他黝黑的脸上皱纹似乎也平展了许多。他以前还经营着承包地,这几年不种了。收购废品自由,想收就收些,不想收就在家歇着,早出晚出全是自己说了算。他一般不去乡下或各个小区收,主要是在县城的主要街道的商铺里收。因为收购多年,都惯熟了,留了电话。若有电话,就过去收购,不用扯着嗓子喊:收---破烂---了--

早上,老王大约7点半把外孙送到学校,等商铺开门了,就开始收购。他开着小型电三轮,一杆盘秤,最多能称30斤。三轮后面以及侧面,挂着几个帆布兜子,就像过去商人或出门人肩上挎着的褡裢。电三轮每天晚上回家都得充电。收购最多的是废纸箱、废塑料瓶之类的东西,收购价随市场行情而定,“利润嘛”,他笑着说,“就一毛钱,聚少成多吧”。有些商铺干脆就白送了,不要钱。上午收满了一车,就去废品收购站卖了,到接送点,等待外孙放学。下午同样如此。“儿女给你钱吗?”“我挣的钱够花了,还有农村养老保险金。给也不要。趁腿脚还利索,再忙碌几年,闲着麻烦,时间过得慢,像老牛爬坡似的,憋在家里难受。”“你的背怎么直不起来呢?”“是腰间盘突出,好几年了,一年比一年弯得厉害,不过还不算太疼。没有其他毛病,一年也不感冒,上楼不费事,弯着腰,省劲”,他说着嘿嘿地笑了起来。“外边冷,人们都到里边避风了,到商铺里边暖和暖和吧。”他说:“不用了。”不知为什么,再冷的天,我从没有看到他到里边暖和过,就一直坐在外边的台阶上或坐在自己的三轮上,直到他的外孙放学出来。

放学了,夕霞灿烂,老王接上外孙,驾着他的铁骑,风驰电掣般地消失在滚滚的车流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