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方能一遇的美景,黑暗中的孤獨旅者——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編號1P/Hally,是最著名的短週期彗星,每隔大約76年才能從地球上看到,是唯一能從地球上直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彗星,如果夠幸運的話,一個人是一生是可以看到兩回哈雷彗星的,不過一生只能看到一次的人也是幸運的,畢竟彗星還是很難看到的,像那些千年一遇的彗星終究是可遇不可求。

76年方能一遇的美景,黑暗中的孤獨旅者——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

其實,對哈雷彗星的記載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只不過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所記載的那些彗星其實都是一顆,直到哈雷的出現,哈雷這顆週期彗星才被確認,並且被準確的預測到了下一次光臨,不過哈雷進行預測的時候已經近50歲了,而他預測的下次光臨的時間是50年後,於是,他以一種幽默而又帶遺憾的口吻說:如果彗星根據我的預言確實在1758年回來了,公平的後人大概不會拒絕承認這是由一位英國人首先發現的。事實證明,哈雷的預測準確無誤,在哈雷去世10多年後,1758年底,這顆第一次被預言的彗星如期光臨地球,它準時的回到了太陽附近。哈雷在18世紀初的預言在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後,終於被得到了證實,後人為了紀念他,便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76年方能一遇的美景,黑暗中的孤獨旅者——哈雷彗星!

哈雷

中國對哈雷彗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時有彗星,柄在東方,可以掃西人也!”(《淮南子·兵略訓》)根據張鈺哲的推算,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迴歸的記錄。而更為人認可的最早最準確的記錄,是公元前613年所記載的,“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哈雷彗星的準確記載。從公元前240年(戰國秦始皇七年)起,哈雷彗星每次迴歸,中國均有記錄。 對哈雷彗星的記錄有時是很詳細的。其中最詳細的記錄,是公元前12年(漢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於東井,踐五諸侯,出何戍北率行軒轅、太微,後日六度有餘,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鬥,填,蜂炎冉貫紫宮中。大火當後,達天河,除於妃後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與蒼龍俱伏。”(《漢書·五行志》)中國古代彗星記錄較精確可靠。

76年方能一遇的美景,黑暗中的孤獨旅者——哈雷彗星!

帶尾巴的彗星

20世紀初,英國人克羅密林和科威耳曾經利用中國古代哈雷彗星記錄,跟計算所得的每次過近日點時間和週期相比較;最古記錄上推到公元前240年。對照結果都比較符合,足證古代記錄的可靠。五十年代法國人巴耳代在完成研究1428顆彗星的《彗星軌道總集》之後斷定說:“彗星記載最好的(除極少數例外),當推中國的記載。”1955年蘇聯什克洛夫斯基讚揚:“在中國近2000年的史志記載中,毫無遺漏地記載哈雷彗星的出現”。 由於中國彗星史料豐富、連續和較精確可靠,所以在近現代的天體探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表現出巨大的現代科學價值。1850年欣德(J.R.Hind)曾根據中國彗星史料進行計算,發現哈雷彗星的軌道面和黃道面的交角在逐漸變化,從而對研究彗星的起源和演化作出幫助。1972年美國勃勒德(Brady)應用中國彗星記錄,探索1682年來的彗星運動,來探索1986年哈雷彗星的迴歸,從而提出太陽系中存在著未知的第十大行星的假設。1971年在愛爾蘭的華人江濤重新審查了有關記錄,雖否定存在第十大行星的假設,但證實非引力效應的存在。1978年張鈺哲應用中國這些彗星記錄進行研究,得出可能的確存在的這個冥外行星,或在離太陽50天文單位處有一環狀的總質量略等於地球的彗星雲。這些情況都說明了中國古代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確有其重要的科學價值,它為解決現今天文學的有關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遺憾的是,我國古人未能確定某次出現的彗星是不是曾出現過的那一個。

水、氨、氮、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不完備分子的自由基,是哈雷彗星彗尾的主要成分。彗核的成分以水冰為主,佔70%,其他成分是 一氧化碳(10~15%)、二氧化碳、碳氧化合物、氫氰酸等。整個彗核的密度是水冰的10~40%,所以,它只是個很鬆散的大雪堆而已。在彗核深層是原始物質和較易揮發的冰塊,周圍是含有硅酸鹽和碳氫化合物的水冰包層,最外層則是呈蜂窩狀的難熔的碳質層。對哈雷慧星的紫外線和射電觀測已提供了首次直接證據,證明其慧核主要是由普通水冰構成。天文學家已探測到氫氧根,它是慧星受到太陽紫外輻射輻照時水的分解產物。當哈雷慧星靠近太陽時,太陽的熱量足以使其冰凍物蒸發而形成巨大的氣體頭部,即慧發。最近用拉帕耳馬的牛頓望遠鏡進行的光譜觀測表明在慧發中有CN、C_2和C_3基的證據,它的總延伸廣度為10弧分(月亮表觀尺寸的1/3)。 在幽冷深邃的空間,它們和塵埃砂礫一起,凍結成硬梆梆的團塊。

76年方能一遇的美景,黑暗中的孤獨旅者——哈雷彗星!

噴發中的彗星

彗核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克。彗發和彗尾的物質極為稀薄,其質量只佔總質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質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組成,而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科學家形象地把彗星稱為“髒雪球”。

哈雷彗星的上一次光臨地球,是在1986年,下一次迴歸將在2061年,如果上一次的彗星光臨沒有看到,沒關係,我們還有機會看到下一次的哈雷彗星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