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国军队与同时期西方军队战斗力相比,差距如何?

舛驰

这个很难比较啊,就好比是拿秦朝时的秦军和同时代的亚历山大军队作战,怎么能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呢?两个不同文明孕育出来的民族和军队,因为士兵战斗力和战法策略的不同,最后能够产生的战斗力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白的,那就是此时的中国军队还是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如果与西方国家作战,还是能够取得技术上的碾压。

1、关于火器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火器,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了,例证是嘉靖年间的西草湾海战,此战让明朝军队见识了葡萄牙火炮的巨大威力,但取胜后的明军随即开始了大量的仿制和在发展,火炮的技术也是迅速赶上。

在明朝灭亡前夕,中国能够造出数千斤的大炮,在射程和威力上和同时代的西方也相差不多。

因为孔友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明朝将领的叛变,清朝军队也开始有了火炮,并且随着和明军的不断作战,大量缴获明军火炮的清军在火炮的运用上更加成熟。

火炮的成熟带来的是攻坚能力的巨大提升。在清军南下进攻扬州时,清军就是依靠大炮轰开了城墙。而这样威力的大炮,轰塌欧洲的城墙和城堡也不在话下。

事实上,清朝的火器一直在不断的缓慢进步,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火器相较于英国的来复枪等还是没有巨大差距的。燧发枪的射程,有时候还不如清朝的弓箭。这说明直到十九世纪,西方国家的火器技术也没有得到质的飞跃,所以即使中国火器缓慢发展,在对阵西方时,仍然能够不落下风。

火炮方面,线膛炮是19世纪由一名意大利军官发明的,在17世纪,大家都是用笨重的滑膛炮,所以威力相差实在不大。

2、关于战法

清朝军队能够统一中原,靠的不仅是八旗的勇猛,还有蒙古人的狡诈和汉人的先进技术。

清朝军队统一中原时期,军队的战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八旗本身是个兵农合一的超政府组织,编入八旗中的军民既是义务旅行者,也是既得利益受益者,因此积极性高,战斗力强悍。

在八旗军队对外作战时,满人为冲锋陷阵的主体,蒙古人负责机动迂回包抄等,汉人负责操控火器等,这样三个民族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能让这个系统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这样的拥有冷热兵器的军队,在陆地作战中,是比蒙古骑兵更为可怕的战斗力,毫不夸张的讲,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悍的陆地武装。

而同时期的欧洲,比较出名的是西班牙方阵,由长枪手,火枪手,火炮组成的阵战方阵,算是欧洲最初的军队标准建制。但是这样的军队无论在机动性还是在破坏力方面,和八旗相比都差了一个层次。

很多人喜欢拿康熙时期进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来说事,因为两次战役清军损兵折将,而且只消灭了数百沙俄哥萨克,可谓不折不扣的惨败。但是我们要知道,军队的伤亡不是战役胜负的唯一评判标准,苏德战争苏联的损失是德国的数倍,但是仍然是最后的胜利者。而且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此时的清军是北上作战,从低纬度到高纬度,补给越来越困难,温度越来越低,但是对于沙俄却没有什么影响,人家完全可以退到更北地区然后卷土重来,这就是清朝损失巨大的原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您的关注!


静Yes

有网友问17世纪的中国军队与同时期的西方军队相比,谁战斗力更高?我们就举一个例子,在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

土耳其大军有25万人,还拥有150门超重型大炮。土耳其大军包括了装备英国燧发枪的近卫军步兵,使用重戟 的肉搏战步兵,配备轻型火绳枪和荷兰制造佩剑的火枪兵,还有凶悍的近卫军骑兵。

另外还有,号称中东无敌的马穆鲁克骑兵,来自东欧的山地轻步兵主要配备火枪和刀矛。来自克里米亚的鞑靼弓骑兵,来自亚美尼亚的重甲骑兵,还有使用欧洲式手枪的西帕希火枪骑兵。

这些军团光是鞑靼骑兵就超过4万人,还有更加精锐的近卫军骑兵和马穆鲁克骑兵。维也纳守军有15000名德国和奥地利雇佣兵,300门真正的大炮。元军包括来自47000名德国的军队,还有27000名波兰翼骑兵在内,一共8万人。

这些德国步兵都是长矛燧发枪配合野战炮组成的军团,波兰翼骑兵更是在当时风光一时无双。双方最激烈的一次骑兵冲锋,在炮击结束以后,数千名波兰翼骑兵打头阵,后面是数千东欧骑兵,最后是10000名德国重甲骑兵。

最终土耳其25万大军,在维也纳战死超过15万人战役失败。明军所有精锐在辽东,连6万八旗军都打不过,还能对抗欧洲战场上的骑兵,步枪火力和野战炮吗?

如果是在欧洲,8万波兰翼骑兵和德国长矛燧发枪野战炮配合德国重甲骑兵军团,具备一战打垮6万八旗军的实力。明朝也没有任何军团可以阻挡,这样的部队。如果土耳其25万大军,无论八旗,还是明朝也没有能力击败对手,无论步兵,弓骑,重甲骑兵,火枪,还是大炮,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深度军事

明|英虎门事件:1635年英王查理一世颁布训令,任命威德尔上尉为指挥官,率领6艘船舰前来中国,广东海防当局派出3艘战船冲向英国船队,发射火炮和火箭,迫使英船仓皇溜走,英方在广州答应中国的要求,赔偿白银2800两。

中荷料罗湾海战:一六三三年七月七日荷舰队进兵南澳,往占厦门,郑芝龙舰队140艘,荷兰舰队59艘在料罗湾遭遇,荷舰炮火非常猛烈毛瑟枪密集射击,郑方用英国大炮还击,并分舰队2路包抄,登上敌舰.荷军除了四艘大划船沉没外,剩下五艘也受重创,戎克船全部着火沉没。

战后结局:战后中国方面明确的要求是:

1. 荷兰人到非中国属地的大员去,不可到中国沿海。

2. 荷兰人需赔偿战争损失。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个大家都知道。

因为主战场在明一方,也有以多欺少的嫌疑,结果来看明军和西方差不多。

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最终结果,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有。不多废话。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其实有三点值得注意:

1、第一次清军对俄军(乌扎拉),清军以近乎三倍的兵力围攻俄军,采用的是传统的清军弓箭+火炮+三眼铳的打法,因为清朝刚刚开国,离明朝灭亡也不过十年,可以认为是清军对付明军堡垒已经打顺了手的战术,惨败。

2、清军增援以后,和俄军对峙,这次采用的是火炮+火绳枪对射的打法,这一次有进步,但是没占到优势,到冬季以后被迫撤兵。

3、清军采用朝鲜鸟枪兵,和俄军在江面遭遇,因为火器数量占优势,这次获取全胜,但是也是惨胜,因为鸟枪不能完全压制俄军火器。

清军和朝鲜在此战中火绳枪的水平,基本上在西方1550~1600年间的轻型火绳枪水准。

哥萨克装备的火枪,大致上是重型火绳枪和非常少的燧发枪(型号存疑),但是数量上占据劣势,基本上在西方火器1600~1650年间的水准。

即便在单兵火器上,虽然嘴上说没有多大差距,但是现实是实实在在的有起码半个世纪的差距。

在战术上,八旗军队已经是东亚素质较高,军事纪律较强的部队,然而比之俄军两次雅克萨之战所表现出的凶悍和顽强仍然可以说估计严重不足,远远超出了中国军队对于军纪和顽强程度的认识,乌扎拉村之战中清军指挥官低估俄军反扑能力,错误的误判俄军在承受一定伤亡后可以抓俘虏,实际这种错觉来自中国自古以来对阵双方,在一个较低的伤亡率即可造成崩溃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于整个东亚地区都比较适用,但是当针对目标变成了西方火器(武装)团伙的时候,就没有作用,此时的哥萨克应该还是冷热兵器混装,先进火器比例还不高,即便这样,乌扎拉村之战就是这样两支武器差距在50年左右的军队,在实战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伤亡比,已经在鸦片战争前近两百年,就为中国军队敲响了警钟。

在堡垒攻防战中,俄军采用的的西式堡垒建筑技术更是完全颠覆了清军对军事堡垒的认知,因为这个主要涉及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这里就不多说。

所以说,和一般观点不同,即便是不算大的火器和技术代差,也造成了惊人的可怕情景,只不过第一因为冲突烈度不高,还没有引起清廷对西方单兵火器发展的进一步重视;第二,清廷在雅克萨之战中吸取教训,使清军火炮在17世纪晚期基本达到西方17世纪初期的水准;第三,其后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清军进一步提升火器水准,在18世纪中晚期使线性阵列的水平,在乾隆时期基本达到西方17世纪中期的水准。但是这正是封建军队最终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奥斯曼土耳其混成军队也类似)。因为再后面西方火器的零部件化水准和工业化生产,是依靠封建经济条件下的熟练工匠和一般非专业化工具,低精度工具很难达到的高度。或者换个方式说,正是满蒙八旗军队后来150年的对内、外战争高水准英勇表现,给帝国的中央一种错觉:只要足够英勇,人数和武器数量足够,辅以经过改良的火器(相对于自身而言),即可战无不胜。

最终到鸦片战争时,依靠人力和数量优势,已经不能掩盖战术上的相对代差,以及武器的决定性代差。

总的来说,十七世经清军与世界先行军事力量来比虽有差距,但靠人与作战勇猛,互相也不能压倒对方。

本人对冷热武器了解不深,对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分析引用了别的老师观点!


蓉儿376

17世纪,也就是1600-1699这段时期。在这一百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战争基本完全进入火器时代,资本主义革命爆发,启蒙运动畅行,西方文明成功的阻挡了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而东方文明在蛮族的入侵下沉沦……


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清交界之际,前半段是大明的日暮西山,后半段是大清的红日初升。因为战争,这100年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再者西学东渐之风在这段时间畅行,很多西方先进的武器也来到中国武装了中国的士兵。与此同时的西方,战争也是一个接一个的进行着,从三十年战争到北方战争到英荷战争、维也纳之围,欧洲的近代化战争体系在不断成熟,武器也在不断革新,要是贸然的比较,还真不能给出准确的结论,那就要分条进行详细的对比了。


武器装备

中国:冷武器:长枪,大刀,长刀,雁翎刀,骨朵,镗耙,反曲复合弓,踏张弩。

轻火器:鸟铳,鲁密铳,火箭,震天雷,虎蹲炮,喷火器,三眼铳。


重火器:6磅、12磅、18磅红夷炮,大小各异的佛朗机炮,威远将军炮(臼炮),将军炮(加农炮),抬枪(鹰扬铳)。

甲胄:山文甲,棉铁札甲

欧洲:冷兵器:戟,长矛,细剑,大剑,马刀,拉杆弩,绞盘弩,大刀(俄式),战斧(小)。


轻火器:火绳枪,早期燧发枪,转轮枪,手雷。

重火器:1磅、2磅、6磅、8磅、12磅、10磅步兵鹰炮,6磅、12磅、18磅、24磅舰载加农炮,12磅、24磅、48磅、30磅要塞隼炮,臼炮,奥斯曼轻炮。

甲胄:布制军装,皮甲(新式),铁胸甲。

单纯比较武器,在冷兵器上,我们与欧洲可以持平,轻火器差距不大,重火器火力我们比不过人家,但那个时代火炮并不能绝对战争的胜负,所以在武器对决上中国对西方我给个3:7分。

战术

中国: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最先进的阵法当属鸳鸯阵极其五行和三才变阵,还有就是白杆川军的长枪方阵。奈何这两种军阵在大明没有推广开来,大明依赖的车阵一旦被敌方火炮轰开,很容易被破掉。清军早期战术也是比较落后,但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清军的战术在不断改变,最后出现了火枪与长枪搭配的近代步兵小方阵。骑兵方面阵型也是多变不一,尤其清军骑兵还有游牧民族的灵活战术。再者就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军队将领指挥官都会打仗,战略战术思想成熟。


欧洲:此时的欧洲已经有了成熟的早期步兵小方阵,并开始从拿骚的莫里斯方阵像古斯塔夫二世方阵跨越,骑、炮、步搭配良好。另外就是欧洲出现了专门用于防御火炮的星型堡,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中,荷兰和沙俄的星型堡都让中国稍有碰壁。

因此就战术而言,双方都是早期近代战术,并且都进入了排枪时代,无非是明末军队战斗意志差,但同时期的神罗也不咋地,欧洲的星型堡建立需要时间,如果是临兵斗阵,这个是来不及用上的,因此战术方面应当是5:5。

军队数量

中国差不多所有驻军加起来有100万,但是可以马上投入战斗的应该只有20万。不过同时期的欧洲可及时投入战争的军队也不多,人口最多的法西俄也超不过10万,所以凭人海战术,中国是完胜的。这个比分应当是7:3。

巴拉巴拉了这么多,让我们再看看东西方在17世纪的碰闯实例,海战方面是比较惨的,虽说料罗湾海战赢了,但是是凭借着火船战术赢得,大型战舰硬碰硬中国已经白给了,澎湖之战的最后阶段是明军攻城战,可以说是损失惨重才拿下了城堡,一方面是荷兰星型堡的左右,另一方面,荷军的火枪火炮确实要优于明军。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中国也是靠人海和本土作战优势才取得了胜利。所以说虽然我们赢得了战争,但其实已经输给了时代。如果是大规模正规军硬碰硬,我泱泱华夏怕是要输得很惨(当然了,真硬碰硬,将领的左右就很重要了,中方的指挥官那个时代优秀的很多,所以……我们也有赢的可能)。



火器工坊

差距明显!我们不妨拿两个战例来说明下:

1、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万明郑军,300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正式打响台湾收复战。而当时在台湾的荷兰军队,其实撑死了也不过两千多人而已。在进攻赤嵌城的海战中,荷兰人就只有一艘“赫克托”号战舰展开还击。而当时郑军却动用了60艘船,才将之击溃。

以60打1,当时郑军的战船火力和吨位之差可想而知。然而,郑军水师还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水师了,比满清的“旱鸭子”水师强多了。

击沉了“赫克托”号后,郑军还是没能攻下赤嵌城,毕竟荷兰人的城堡太坚固,火力太猛了。于是,就只能围城,采取切断水源、长期包围的手段,在八个月后才敢向奄奄一息的荷兰人发起最后的攻击。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荷兰在台湾的军队严格来说还不算是正规军,不过是东印度公司的武装而已,成分主要是雇佣军。而且,东印度公司本来对台湾就鞭长莫及,根本没有投入多大的战力在此战之中。然而,正是这么点人马,还是让郑军损失惨重。

天主教传教士利胜在《多明我会在中华帝国之业绩》中特别提到,郑军将士亲口告诉他,大约有9000郑军和632名荷兰人死于整个战役中。这就是历史的真相!郑成功收复台湾其实是一场并不光彩的惨败!

2、两次雅克萨之战;

如果是海上马车夫海军强大,那接下来我们不妨看看纵横华夏的八旗劲旅在对沙俄战争中的表现。

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前后共两次:第一次发生在1685年夏,由都统彭春率清军用“红衣大炮”围攻雅克萨三天,使城中的俄军困顿不支,俄军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被迫投降。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以清军胜利结束。

然而,托尔布津在得知清军撤离的消息之后,很快就背信弃义地于8月再次攻占雅克萨,并重筑雅克萨城堡。于是,清军又展开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出兵雅克萨,虽然很快就击毙托尔布津,但却受阻于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城堡之下。此后,清军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围困雅克萨长达10个月之后,最终被迫俄军投降!

两次雅克萨之战虽然都以清军获胜告终,但却并不能说明清军有多强大。相反,此战正好暴露出清军武器装备已落后于俄军。当时清军所使用的还是明朝时期的“红衣大炮”,单兵火器则更差,已与俄军有明显的差距。

当时,康熙早就对这场雅克萨之战进行了精心准备。为此专门组建黑龙江水师,造500余艘战船和运输船。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共计投入约3000人,第二次也投入了2000余人。

反观俄军,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只集结了包括农民、商人和猎户等组成的临时军队450人。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俄军也只有826人而已。

然而,尽管对手并非俄国正规军,而且人数也不多,但是清军还是赢得十分艰苦!而且最后,清朝还是赢了战争丢了领土!从这,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清军在军备上远落后于战败的俄军。

清朝与西方列强的第一次正式较量,正是在这不光彩中结束了!


这些历史要读

差距很大,其实根据史实来说,中国等东方国家和欧洲在军事工程技术领域存在代差应该是从16世纪开始。虽然从明朝开始,通过仿制葡萄牙和荷兰的火器,使得17世纪中国的火器虽然落后于欧洲,但不存在代差。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对火器的利用和防御方面却是存在明显差距的。最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就是雅克萨之战,清军的无坚不摧的攻城利器红衣大炮和盾车,曾使得明朝无一坚城可守。为何面对比雅克萨的欧洲三线作战部队却根本无能为力?实际上很简单,当时的雅克萨城利用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军事工程学理论建造的新式的城堡。对火炮的防御有着相当好的效果。而清军的另一攻城利器盾车,仅仅是两人推的小车,防御火枪效果显著,却不能防御火炮,奇怪的是,当时大明王朝建造了几万门火炮,为何无法有效对付盾车?其实原因很简单,无论明清,对火器的利用都是初级阶段,使用火炮依靠的是以经验为主的随缘炮法,火炮基本上打不到盾车等中小型攻城武器。而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理论为依据,已经掌握了对火炮相对科学的使用方法,有了炮轨等能大大提高火炮命中效率的辅助器械,从而摆脱了经验主义的随缘炮法,使得中小型的类似盾车的攻城武器不在有效。这才导致了几千清军对百十人沙俄土匪防守的雅克萨城毫无办法,最终也只能靠围城才能取胜。。。


L威13

十七世纪前半叶是明朝,1644年灭亡,后半叶是清朝。

明朝的火器基本与欧洲同步,军队战斗力太差。主要是财政崩溃造成的,士兵的训练组织都远不如明朝初期,甚至使用家丁制,普通士兵形同乞丐,除了极少数军队军队,大部分已经烂掉了,有再好的兵器也没用。

清朝的军事制度脱胎于明朝后期的军事制度,其实内容基本一致,属于落后形式,不如明朝初期的严谨科学。但普通士兵能从作战中获利,有上升提拔渠道,训练和后勤军备都有保障,吃空饷也不存在,所以战斗力比明朝强。

清朝军队比明末军队强,但肯定不属于同时期世界一流的军队。雅克萨之战就能发现,清朝康熙精心挑选了全国精锐,对方是一群欧洲三流国家的非正规军冒险家(俄罗斯彼得一世学习西欧要到十八世纪初期,之前都是被其他国家吊打),结果吃了很多亏,明显有差距。

明末西方开始进入近代军队了(古斯塔夫二世创建新式军队就是在天启到崇祯年间),

“职业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欧洲军队的标准和楷模将传统冷兵器时代军队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且强调绝对的纪律性,双方已经没有可比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