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鑿壁偷光”的熊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不知道現在的小學課本里還有沒有這個故事了。

說西漢時候有個叫匡衡的孩子,家裡窮,但是特別喜歡學習,為了節省自家的燈油和蠟燭,就把牆挖了個窟窿,借隔壁的光看書。“借光”一詞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鑿壁偷光”跟“囊螢映雪”“懸樑刺股”一起,誇一個人刻苦用功的時候經常被用到,據說,這是一個正能量的故事。

那個“鑿壁偷光”的熊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為啥我總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呢?

兩家共用的隔牆,你中間鑿個窟窿,經過鄰居同意了嗎?人家花了幾十萬的精裝修,就這麼讓你給毀了?你說是為了借光看書,看點啥誰知道?人家還有沒有點隱私權?什麼“借光”,你還打算償還啊咋地?沒經過同意就叫偷,無形資產也不行啊。

攤上你這樣的鄰居,算倒了八輩子黴了我跟你講。你看“囊螢映雪”和“懸樑刺股”的那幾個小朋友,同樣是刻苦學習,人家就不會幹這種缺德事兒。

史料記載,這個叫匡衡的熊孩子確實用功,不光晚上鑿壁偷光,白天打工也不忘學習,給人做家政,主動提出不要工資,但希望能夠借閱主人家的藏書,把人家感動了,免費給他辦了一張長期借書卡。

靠著這種精神,匡衡博覽群書,終於學有所成,十幾年後,參加了國家公務員考試。

自學出來的到底比不了那些正規院校畢業的,匡衡連考了9年,才考上一個“丙科”,也就是最低一級的公務員,被安排到國家圖書館做了一名圖書管理員。

漢元帝當太子的時候也是個文藝青年,平時喜歡寫個詩啥的,很早就關注了匡衡,對他的才學文筆十分欣賞。即位後,馬上提拔匡衡入朝為官。

有大領導賞識,這個仕途就走得非常順利。隨後的幾十年,匡衡的官越做越大,從郎中到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再到御史大夫,最後一直到了丞相,封安樂侯。

那個“鑿壁偷光”的熊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一個農民的兒子,從小刻苦用功,自學成才,依靠自己的努力,不管是在學術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本來是一個挺勵志的故事對不對,可是,匡衡終於還是沒能保住晚節。

許多人出事兒都是從親屬那兒開始的。有一次,匡衡的大兒子在外面喝酒,酒桌上跟別人發生口角,官二代普遍脾氣都不太好,當場拔劍把人給殺了。

能跟丞相家孩子一起喝酒的也不是一般人家,當然不願意,賠了好多錢不說,人還關在看守所裡,聽說馬上要判了,估計是個死刑,怎麼辦?

這事兒是當時的輿論焦點,多少家媒體都空出版面等著發頭條呢,特別是那些討厭的自媒體,最喜歡拿朝廷醜聞說事兒,根本管控不住。眾目睽睽之下,匡衡雖貴為丞相也無計可施。

匡衡的小兒子有點黑社會背景,一看這情況,就聯繫了幾個黑道上的朋友準備劫獄。把計劃跟他爹一說,匡衡嚇了一跳,但愛子心切,感情最終戰勝了理智,嘆了口氣,默許了。

啥叫坑爹?劫獄失敗,匡衡受到牽連。雖然最後為了政府形象和維穩大局,漢元帝沒有追究匡衡的連帶責任,但從此對匡衡的印象大打折扣,這也為匡衡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那個“鑿壁偷光”的熊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公元前33年,元帝駕崩,漢成帝即位。新領導一上任就接到群眾舉報,說先帝當年封侯的時候,封給安樂侯匡衡的土地本來是31萬畝,匡衡利用地圖上的失誤,鑽了個空子,非法擴大食封土地4萬多畝。觸犯了大漢條例,屬於“專地盜土”。

漢成帝大為震怒。國家給你的待遇已經夠好了,身為國家重臣,不思報國,縱子劫獄不說,居然還貪圖這點小便宜,侵佔國家土地。叔可忍嬸兒不可忍,當即宣佈免去匡衡朝內外一切職務,沒收全部財產,貶為庶人,發回原籍,永不再用。

就這樣,曾經權傾朝野的匡衡灰溜溜回到老家東海郡承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棗莊王莊鄉匡談村,不久,鬱鬱而終。

不是我牆倒眾人推,放馬後炮啊,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打小我就看出來這個匡衡不是什麼好鳥,小時候偷光,長大了偷地,絕對是人品有問題。把人家鄰居牆挖個大洞,還到處宣揚自己是為了借光看書,到底想看啥,誰心裡不清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