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大的收获就是会看到和自己周围不同的世界。有真有假,对于那些看起来像是假的真实社会,我们总是不愿相信。今天小妹给你们推荐的影片是《荒城纪》。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这是今年上映的影片,但与很多国产片不同,它悄无声息的上映,在几乎得不到排片的情况下,又悄无声息的下架。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我们一直在抱怨国产电影的诸多弊端,可当真的有一部不同的影片出现时,却鲜有人真正关注,更难得有观众能静下心来看这种充满讽刺充满现实感的电影,大家更愿意花两个小时看一部闹剧,笑了就行了。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因为这部影片没有小鲜肉没有小花旦,没有网红,没有任何可以炒作的话题,连题材都是些许敏感的。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影片中唯一的明星是斯琴高娃,她在片中饰演的还是个配角,虽然戏份不多,但是找人算卦和宗祠议事这两段,演技还是那么犀利。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这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故事,在山西渠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李庄,那时候“新生活文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从上到下都在提倡学文字、习礼仪、懂廉耻。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李庄的保长在去县府筹措救济粮的时候,他那已经嫁给县长的女儿告诉他,要是村里响应政府号召,建个“礼义廉耻堂”的话,不但能有救济粮,还会有三十万大洋。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可保长却在方言发音的影响下,将“礼义廉耻堂”听成“李忆莲祠堂”,因为村里恰好有一个长的好看的寡妇名叫李忆莲。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当保长回村里把消息传给族长的时候,虽然族长当时说:他还从来没听说过,给活人建祠堂的。可是在三十万大洋的诱惑下,这个问题没什么好怀疑的。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李忆莲是个苦命的女人呐,她3岁就当了童养媳,然后被拐卖到这大山里,之前的丈夫又意外去世,自己有一个孩子,却害怕因此不能在嫁出去,所以和儿子以姐弟相称。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族长再考虑到最近的号召以及“蒋中正”的名字,拍腿一想,讲忠贞?那不就是正在歌颂李忆莲这样的女人吗,守活寡的贞洁烈女啊,所以,要把她当菩萨一样供着,找人专门伺候(监视)。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可李忆莲最近正与村里的林硭正在热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既然要建祠堂,婚事就不可能了。更戏剧的是,建祠堂的不二之选的那块地也是林硭家的。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于是,在村民们的“努力”下,地抢来了,林硭被绑起来。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而李忆莲呢?她被五花大绑,喂了鸦片之后活活烧死。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然后,祠堂建了,县长秘书陶管家也确实带来了三十万大洋。可酒足饭饱之后,陶管家回去的时候,却把大洋又带走,只给他们留下一点小意思。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等到林硭恢复自由身的时候,家没了,媳妇也没了。什么都不剩下,他拿着仅剩的一把枪,冲进人群中。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而李忆莲唯一的亲人,还是小孩的李满真,在踏上告官之路后,还没走出山西,就客死他乡。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本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犀利地展示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人的贪念和愚昧毫无顾忌的写在脸上,整件事情里除了保长听错字会错意之外,大家好像都没做什么坏事。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村民们努力建祠堂想分到钱只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一点,毕竟那时候填饱肚子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李忆莲死了呢?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从她被供奉起来的时候,她就不再属于自己,她属于那些村民了。一个人愚昧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人都是如此,他们可以决定李忆莲的生死,毫无疑问大家都会选择后者。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因为组长的话已经决定了一切,从没有给活人建祠堂的规矩。她的死一点也不让人意外,这也很可怕。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明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却无力阻止。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只能眼睁睁看着一群人在自嗨中杀了一个柔弱的女人,而且他们并不为此感到愧疚羞耻或者甚至一点同情的人性都没有,仿佛是为了正义,为了集体,替天行道。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当一群人都愚昧,甚至因此沾沾自喜的时候,那已经是无可救药。倘若一人站出来理论,便会被群体攻击,所以时间久了,也没人再站出来了。

这部影片,拍出了鲁迅笔下的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