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大的收穫就是會看到和自己周圍不同的世界。有真有假,對於那些看起來像是假的真實社會,我們總是不願相信。今天小妹給你們推薦的影片是《荒城紀》。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這是今年上映的影片,但與很多國產片不同,它悄無聲息的上映,在幾乎得不到排片的情況下,又悄無聲息的下架。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我們一直在抱怨國產電影的諸多弊端,可當真的有一部不同的影片出現時,卻鮮有人真正關注,更難得有觀眾能靜下心來看這種充滿諷刺充滿現實感的電影,大家更願意花兩個小時看一部鬧劇,笑了就行了。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因為這部影片沒有小鮮肉沒有小花旦,沒有網紅,沒有任何可以炒作的話題,連題材都是些許敏感的。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影片中唯一的明星是斯琴高娃,她在片中飾演的還是個配角,雖然戲份不多,但是找人算卦和宗祠議事這兩段,演技還是那麼犀利。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這是一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民國時期的故事,在山西渠縣的一個偏遠小山村——李莊,那時候“新生活文化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從上到下都在提倡學文字、習禮儀、懂廉恥。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李莊的保長在去縣府籌措救濟糧的時候,他那已經嫁給縣長的女兒告訴他,要是村裡響應政府號召,建個“禮義廉恥堂”的話,不但能有救濟糧,還會有三十萬大洋。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可保長卻在方言發音的影響下,將“禮義廉恥堂”聽成“李憶蓮祠堂”,因為村裡恰好有一個長的好看的寡婦名叫李憶蓮。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當保長回村裡把消息傳給族長的時候,雖然族長當時說:他還從來沒聽說過,給活人建祠堂的。可是在三十萬大洋的誘惑下,這個問題沒什麼好懷疑的。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李憶蓮是個苦命的女人吶,她3歲就當了童養媳,然後被拐賣到這大山裡,之前的丈夫又意外去世,自己有一個孩子,卻害怕因此不能在嫁出去,所以和兒子以姐弟相稱。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族長再考慮到最近的號召以及“蔣中正”的名字,拍腿一想,講忠貞?那不就是正在歌頌李憶蓮這樣的女人嗎,守活寡的貞潔烈女啊,所以,要把她當菩薩一樣供著,找人專門伺候(監視)。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可李憶蓮最近正與村裡的林硭正在熱戀,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既然要建祠堂,婚事就不可能了。更戲劇的是,建祠堂的不二之選的那塊地也是林硭家的。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於是,在村民們的“努力”下,地搶來了,林硭被綁起來。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而李憶蓮呢?她被五花大綁,餵了鴉片之後活活燒死。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然後,祠堂建了,縣長秘書陶管家也確實帶來了三十萬大洋。可酒足飯飽之後,陶管家回去的時候,卻把大洋又帶走,只給他們留下一點小意思。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等到林硭恢復自由身的時候,家沒了,媳婦也沒了。什麼都不剩下,他拿著僅剩的一把槍,衝進人群中。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而李憶蓮唯一的親人,還是小孩的李滿真,在踏上告官之路後,還沒走出山西,就客死他鄉。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本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犀利地展示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人的貪念和愚昧毫無顧忌的寫在臉上,整件事情裡除了保長聽錯字會錯意之外,大家好像都沒做什麼壞事。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村民們努力建祠堂想分到錢只是為了讓生活更好一點,畢竟那時候填飽肚子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是為什麼李憶蓮死了呢?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從她被供奉起來的時候,她就不再屬於自己,她屬於那些村民了。一個人愚昧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人都是如此,他們可以決定李憶蓮的生死,毫無疑問大家都會選擇後者。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因為組長的話已經決定了一切,從沒有給活人建祠堂的規矩。她的死一點也不讓人意外,這也很可怕。我們看電影的時候明明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卻無力阻止。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只能眼睜睜看著一群人在自嗨中殺了一個柔弱的女人,而且他們並不為此感到愧疚羞恥或者甚至一點同情的人性都沒有,彷彿是為了正義,為了集體,替天行道。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當一群人都愚昧,甚至因此沾沾自喜的時候,那已經是無可救藥。倘若一人站出來理論,便會被群體攻擊,所以時間久了,也沒人再站出來了。

這部影片,拍出了魯迅筆下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