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秀才張鴻漸,憨厚老實,知識淵博,雖年金十八歲,卻成為這個地區的知名人士了。當時,盧龍縣令趙某貪贓枉法,橫徵暴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有個範生被趙縣令仗刑打死,同窗們對此冤案都憤憤不平,想去衙門告發,他們來找張鴻漸起草訟詞,並要求他聯名上訴,張生人直心善,見義勇為,便欣然答應了。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張生的妻子方氏勸他道:“秀才做事靠不住,事成了人人貪功,事敗了,便四分五裂,再說當今權勢當道,是非曲直難以伸張,一旦有個好歹,誰來替你著急為難呢!”張生認為妻子說的雖然有道理,但是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平有人管,自己應該挺身而出,想到此,他依然告別妻子,同眾秀才前去告狀。誰知,趙縣令用重金買通了上司,所以眾秀才將狀詞呈遞上去以後,不僅沒有說出所以然,而且反誣他們結黨圖謀不軌,要實行法辦,於是,有的被當場重刑鞭撻,有的投入監牢,有的充軍發配,還有的受刑不過,反口咬人,株連親友。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趙縣令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更加兇橫殘暴,他要把敢於告發他的人斬盡殺絕,以除後患,於是,他繼續派出衙役,四處追查。張鴻漸眼見同輩們紛紛瓦解,慘遭迫害,自己也受到通緝,無處藏身,只得妻離子散,逃往外地。他逃到山西鳳翔地界,身上帶的盤纏用盡了,舉目無親,投宿無店,只得沿途乞討。一天黃昏,他踟躕曠野,無處為宿,忽然看見前面有座小村莊,便加快腳步向那裡走去。他走到一家門前,有個老婦人出來詢問,他將實情相告,老婦人說:“我家沒有男子,不便留客。”張鴻漸央求道:“我只求能允許我寄宿門內,躲避狼蟲虎豹就很滿足了!”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老婦人見張生老成可憐,便將他領進門內,又拿出一張草蓆,讓他就在大門洞內過夜。老婦人走後,張鴻漸倚牆坐在草蓆上,蜷曲著飢困的身子,閉目欲睡,忽然有盞燈籠光亮,明晃耀眼,他見老婦人領著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走來,張鴻漸急忙躲在暗處,這個女子走到大門洞,看見草墊,問過老婦生氣地說:“咱一家都是女流,為什麼收容一個非親非故的男子!他到哪裡去了?”張鴻漸戰戰兢兢地走出來,俯身階下,道謝求恕,女子詳細地問過他的身世和家庭狀況,怒氣消除,氣色轉和說:“幸虧是個風流儒雅的人,不妨留下。”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於是,這個女子便命老婦將張生領到客廳,擺上豐盛的宴席,為張鴻漸接風洗塵,宴罷,又領他到寢室,只見錦緞被褥雙層鋪於床上,張鴻漸非常感謝,便私下詢問其姓氏,老婦人說:“我家姓施,家中只有三個女兒,剛才你見到的就是長女名叫舜華。”老婦人把床鋪好後離去,張鴻漸看見書案上放著一本《南華經》,他就拿了過來,躺在床上翻閱。忽然,舜華推門進來,張鴻漸急忙放下書,起身穿鞋找帽,慌作一團,舜華大大方方地制止他說:“沒有必要,沒有必要!”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舜華與張鴻漸攀談起來,她見他學識淵博,一表人才,靦腆地提出同張生結親,以避瓜李之嫌,張生誠懇地回答她:“不敢誆騙,我家中早已有妻室了。”舜華見張生樸實無華,憨厚無邪,就笑道:“這也足見你的忠實了,咱就以兄妹相待吧!”說罷,贈送給他一些銀子,並囑咐他以後要晚上來,防止外人看見。張鴻先恪守諾言,每天早出晚歸,夜夜與舜華相見,他在燈下展卷苦讀,她便一旁殷勤侍候,有時也與他共同探討一些問題,解決他提出的疑難。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一天,張生回來過早,來到這個地方,只見一片曠野,村舍全無,他正在驚怪徘徊時,聽見老婦人說:“今天為什麼來得這麼早?”張生回身一看,村舍院落仍和以前一樣,自己也早已站在房中。張生非常奇怪,這時,舜華從內室出來,笑道:“你懷疑我嗎?實話對你說,我是狐仙,你如果見怪,就請自別。”張生念其對自己的資助恩德, 也就安然相處了。夜裡,張生對舜華說:“我離家三年,惦念家中妻子,你既然是仙人,能幫助我回去嗎?”舜華拉著他的衣袖就往外走說著:“這有什麼難的!”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出得門來,舜華拽著他,在昏暗的路上疾走,不多時舜華說:“到了,你回去吧!”張鴻漸停步細認,果然是自己的家門在眼前,回頭再看舜華,已無影無蹤了。張鴻漸越過倒塌的矮牆,見屋裡昏暗的燈光像螢火蟲似的閃爍,他走近屋門,用兩個指頭輕輕地敲擊,屋內有一婦女秉燭開門,張鴻漸一看,果真是妻子方氏。倆人相見,又驚又喜,攜手走到床邊,見兒子睡在床上,張鴻漸萬分感激,說走時兒子才到我的膝蓋,今天卻張這麼高了。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夫妻話別,恍惚如在夢中,張鴻漸述說他所經歷的苦難,問起上述告狀之事,才知道同輩們各奔東西,四散逃亡,杳無音信,他越發地佩服妻子有遠見。方氏說:“你在外有美人陪著,就不想念家中還有一個獨守孤燈的人了吧?”張生解釋道:“不想念你,我為什麼還回來呢?我和她始終兄妹相待。”方氏低頭擦著眼淚。方氏突然抬頭問道:“你以為我是什麼人呢?”張鴻漸定睛仔細察看,面前的人竟然不是愛妻方氏,而是狐仙舜華了。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張生用手摸兒子,原來睡在床上的是用青篦編成的取涼用具竹夫人,他頓覺慚愧,低頭不語。舜華經過這番試探,更加證明張生是一個表裡如一,無欺無詐的人, 她說:“我可知道你的心了,我敬佩你的誠實本分,以後我仍然幫助你。”張鴻漸同舜華的友誼日漸加深,他對她的美貌才華,心悅誠服,但他始終以友情為界。又過了幾日,舜華告訴張鴻漸:“你平日宗埋怨我不送你回家,今天正巧我想到京都去,順便可以帶你回去。”於是她從床上取來竹夫人一同騎上,讓張生緊閉雙眼。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張鴻漸只覺離地騰空,風聲嗖嗖,行了不多時,隨即落地,只聽舜華說了聲:“就此分別了。”他睜眼一看,已不見舜華的蹤影了。張生走到家門口,越牆叩門,都和前次一樣,方氏聽到聲音驚起,不相信是丈夫回來了,經過再三盤問,才把燈挑亮,哭哭啼啼地開門迎出來。方氏看見張鴻漸,撲在懷裡,痛哭流涕,傷心地連頭都抬不起來,張生卻心裡嘀咕,懷疑這次是不是舜華又在虛幻戲耍人呢?走進屋裡,又見床上睡著一個兒子和前天晚上看見的一樣,因此,張生笑著問:“又把竹夫人提進來啦?”方氏不解其意,臉色突變,驚奇地看著他。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方氏嗔怪道:“今天剛剛見面,你就全無悲戀之情,你安的什麼心呀!”張鴻漸看她情真,才嘆了口氣,把前後經過仔細地述說了一遍,張生問起訟案的結果,方氏說的和舜華說的一樣,正在二人感慨之際,忽然聽見門外有腳步聲,問了幾次不見答應。原來村裡有個無賴,早就看上方氏的美貌,今晚他從別村回來,遠遠看見一人黑夜進門,心想必定是姦夫赴約,因此,他尾隨進來伏在窗下偷聽。方氏和張鴻漸出屋察看,那無賴早已藏在暗處,張鴻漸見院中無人,便和方氏進屋歇息去了。不想,那無賴認出了張鴻漸,就連夜到縣衙門報案。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天剛亮,縣令就派人將張鴻漸抓到縣衙,嚴刑拷問,定為“聚眾鬧事,反叛朝廷”送往京都嚴辦。張鴻漸披枷帶鎖,由公差押解,送往京都,一路上吃盡了苦楚。將到京都,在大路上遇見一個女子騎馬走過,有個老婦人牽著馬頭,原來是舜華。張鴻漸看見舜華,叫住老婦想要說話,但淚隨聲下,悲痛難言,舜華掉轉馬頭,驚訝地問:“表兄呀,怎麼到這裡來啦?”張生把經過簡單地說了一番。舜華說:“寒舍不遠,就請你們幾位同去,也可以多少給你們資助點盤纏。”兩個公差聽了心癢眼饞,欣然同往。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走了二三里路,見前面有一座山莊,樓閣庭院,綠樹廕庇,高大壯觀潔淨幽雅,他們便在一座高大的門樓前停下來。舜華下馬,把馬交與老婦,吩咐開廳設宴,迎接客人。酒席擺下,舜華一面勸酒,一面命老婦多備銀兩,酬謝公差,二公差心中暗喜,於是便開懷縱飲,也不催著趕路了。到了夜裡,兩位公差已喝得酩酊大醉,倒在那裡不省人事,這時舜華出來,用手指了一下枷鎖,枷鎖便立即脫開,張生驚疑不已。舜華拉著張鴻漸出來,兩人共跨一匹馬,馳騁而去。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這匹馬四啼騰空,駛如龍飛,不多時,舜華催促張生下馬說:“你就到這裡吧。”張鴻漸問她什麼時候再見面,她沒有回答,自己奔馳而去。張鴻漸下馬,等到天亮一問,才知已到了太原,於是他在市區租賃一間屋子,以教書為生,並且改了假名,叫宮子遷。張鴻漸在太原居住了十多年,打聽到追捕他的案子漸漸地鬆懈了,就收拾行裝,一面向東走,一面探聽風聲,十分謹慎。不久便到了家鄉,但他不敢貿然進村,就躲在樹林裡,直等到夜深人靜以後,才走進村去。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他來到自家門前,見原來倒塌的院牆已修整好,牆高大而又堅固,不能翻越,只得用馬鞭敲門,等了好大一會兒,妻子方氏才出來問話,方氏聽出聲音,果真是張鴻漸回來了,喜出望外,急忙開門,接張生進來,連連呵叱道:“你在外面缺吃少用,就應當早點回來,為什麼半夜三更才回來?”回到屋內,各敘離情,才知二公差逃亡未歸,不知去向,正說著,有個少年婦人擺下飯菜,並向前拜見,方氏引見說:“這是兒媳婦。”雖說當年的案子已懈怠,但終歸還未了結,所以張鴻漸回家居住,每日還是深居簡出,唯恐外人知曉。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一天夜裡剛剛睡下,忽然聽得人聲鼎沸,敲門聲甚急,張鴻漸夫婦以為官府又來捉人,趕快披衣起來,又聽到外面人問:“有後門沒有?”便越發懼怕起來,張鴻漸連忙越牆逃走。張鴻漸逃走後,方氏去到門前一問,原來是兒子大比得中,敲門人是來報喜的,方氏大喜,又後悔張生外逃,連忙派人去追。再說張鴻漸連夜逃走,天亮就躲藏起來,他夜行晝宿,這天來到一個村莊,一位姓許的老翁,見他是個讀書人,就讓他到家中坐。許老翁原來是京都的官員,現在退休回家,他兒子也是大比得中,就要回家。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老翁見張鴻漸老實可靠,就把他留下來教授自己的小兒子。又過了一個多月,許老翁的兒子得中回來,同行者還有一位同屆考中的青年人,許翁全家老小齊到門外迎接,張鴻漸也同眾人一起出來。張鴻漸和許翁回到客廳,陪著兩位新科貴人敘話,那個和許公子同來的年輕人說起自己的家鄉和身世,張鴻漸聽罷,吃驚地望著他,不覺掉下淚來。大家見此情況有些驚訝,都圍過來詢問,張生指著《齒錄》上的名字說:“張鴻漸,就是我呀!”並把前因後果完完全全地訴說了一遍,在場的人莫不為之落淚。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許家父子這才明白,那個年輕人就是張鴻漸的兒子,張孝廉抱著父親痛哭不已,許家父子再三安慰勸說,他們才轉悲為喜。許老翁十分同情張鴻漸的遭遇,也對權勢當道的世態極為不平,於是他馬上派人送信,告知朝廷派駐在各行省的高級官員,揭發盧龍縣令趙某的惡行。過了幾天,張鴻漸父子一同回到了家,方氏一見,喜出望外,她問明原委,又悲又喜。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由於許翁和各省正直官員的揭發,知縣趙某被罷官治罪,張鴻漸望著方氏已經斑白了的頭髮,感慨萬端,他命兒媳擺宴慶賀一家團圓。張鴻漸嗟嘆這茫茫世宙,曲直無憑,教人難以呼天喚地,他舉杯勉勵兒子不可仕途苟安,要做一個正直無私、為民做主的官員。

聊齋志異:是怎樣的緣由讓一個儒雅男子對著一個美貌女子卻無邪念

本文摘錄於《聊齋志異—張鴻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