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被连杀两次使者,为何还要找汉人求和?

蒙古人被连杀两次使者,为何还要找汉人求和?

古代蒙古骑兵

几千年来,汉民族一直和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着战争。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直到明朝时期达成了“隆庆和议”,竟然是蒙古人先提出的和解。按说汉民族一直饱受战争的困扰,应该是汉人先提出来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古代,一直是一个二元帝国时代。汉人一个帝国,游牧民族一个帝国,这两个帝国是几乎同时诞生。在春秋战国之前,汉民族分成了很多的小国,那个时候游牧民族也是很多的小部落。那时候很少听说游牧民族南下,只是因为那时候比较分散,你抢他,他抢他的,没有那么大规模。到了秦朝统一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完成了统一,于是就成立了匈奴帝国。汉人的王朝不断更新换代,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如此,匈奴,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呀。

蒙古人被连杀两次使者,为何还要找汉人求和?

西汉时期各个民族分布图

但是无论哪个登场,首先遭殃的就是汉人。汉人和少数民族作战,是无法从根本上战胜他们的,或者说很难战胜。尤其是在河套地区的最好的养马地,一旦这个地方丢失,那么汉人就只剩下步兵了,这就相当于失去了重装甲军团呀!无论是机动性,还是战斗的文明,我们很难在和他们作战的过程中获胜。在古代也只有在汉人政权最强大的时候,才能取得那么几次胜利。但是胜利的背后,我们却要付出比他们更多的东西。就拿汉武帝时期的一次最大的远征来说,当时汉朝出动了十万骑兵,大军出动人吃马喂,后勤补给是很大的问题。征调了几乎全国的骡马,这不够那就人来背。据说光运送给养的人民就有五十万之众。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几乎耗费了全国人民的精力,当时国内饿殍遍地。可是打完了之后呢,却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红利。我们汉人是农耕民族,长城以北的地区是无法种地的(长城的修建很有意思,种地的分水岭就是以长城为界)。你占领了它,可是还得退回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无法在长城以北耕种的。于是每一次战争劳民伤财一次,我们经常骂宋朝送给他们岁币,可是按照战争的损耗来计算的话,送给他们的岁币,要远远低于战争的损耗,所以这也是宋朝一种战略吧!

蒙古人被连杀两次使者,为何还要找汉人求和?

明朝隆庆皇帝

就这样双方打了几千年,直到到了明朝隆庆皇帝时期。上面我们讲到,汉人和游牧民族战争没有任何红利,可是蒙古人打了几百年之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首先说,蒙古人南下,是因为遭受了天灾,蒙古地区一旦下一场暴雪牛羊是成群的冻死,日子过不下去就只好南下。他们南下之后,汉人这边立刻就点燃烽火预警,老百姓立刻坚壁清野,把所有东西都藏了起来。蒙古人南下需要的是粮食布匹铁器这些细软,可是老百姓坚壁清野之后,这些东西都被藏了起来,最后蒙古人就只能掳走一些牛羊和人口。可是蒙古人最不缺的就是牛羊,掳走的人口还要供养,最后他们带着这些东西走的就慢了,失去了机动性。汉人这时候也反应过来,在他们出关的地方等着他们,结果东西没抢到多少,还死了不少人。于是蒙古人也意识到了,于是到了明朝中叶,反复派使者到明朝朝廷去说,我们不打了,我们贸易吧(这里注意啊,蒙古人不再闹事不是清朝人解决的,是在明朝就解决了)。

蒙古人被连杀两次使者,为何还要找汉人求和?

明朝名臣杨继盛

基本上在明朝后期,北方的边患是越来越厉害。最厉害是1542年,这一年基本上俺答汗的蒙古部队打开了长城之后是纵横三十几个州县,杀掉的人口就有二十多万,几百万牲口八万间房屋,这在史料里面都很清楚。还有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人掳走了。于是就在蒙古人派使者去谈和的时候,因为汉人这边杀红了眼,来了一批使臣就咔嚓杀掉一批,蒙古人心想杀了我们就在派吧!结果第二批去了之后咔嚓又杀了,那蒙古人再派吧!直到第三批使者派去之后,朝廷上才有人把这个事情拿出来说。这个时候朝廷上的格局就有意思了,立刻分为忠臣和奸臣嘛。那时候嘉靖皇帝,著名的忠臣杨继盛,后来跟严嵩斗死了的。坚决反对,说这个仇深似海,一定要跟蒙古人死磕到底。这个就是杨继盛,所以后来一些评论家说“爱国贼”。但这边的奸臣呢,叫仇鸾,当然这个人在道德上很不堪,他就讲了一句话,说杨继盛你凭什么说打打打杀杀杀的,你见过几个贼人,你上过几次阵仗你就喊打喊杀的。你知道每次大军一出关,需要耗费多少财力呀(当时的记载,大军出关一次,当时一年财政收入就要消耗四分之一)。于是在朝廷上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达成了“隆庆和议”。


当然这后面还有一些小的战争了,但是总的基调自打隆庆和议之后,塞北就变成江南了。因为贸易开始了,蒙古人不必南下去抢掠,拿出自己多育的皮毛牛羊来换得自己的生产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