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性、孤独、死亡

几乎每个小清新都渴望着一段“村上春树式的爱情”。

在都市迷乱又压抑的世界里,寻求一方自我内心的存在。快在行色匆匆的都市街道上窒息的青年,骨子里还氤氲着少许的抵抗,于是设法欲求排解自我的孤独与困苦。性,爱,逃离与旅行,便成为他们推崇的方式。

村上的写作,无疑勾勒出这群青年的内心写照。

性,孤独,死亡边缘,徘徊。

这似乎是一个“存在主义”式的话题。如克尔凯郭尔所言,“追求自己快乐,追求轻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人生,从维系生命到享受快乐”。然而到头来,依然发现自己,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在权力与金钱规训下的我们,不断地演绎“孤独——寻求——孤独”的恶性循环。精神的恋爱,犹如枉然,缥缈,虚无。性爱的快感,犹如“美妙的新世界”里万能的“唆麻”。快乐,短暂;痛苦,亘久。

村上小说里的很多角色,就像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越想抵抗,越深陷社会,越痛苦,可能最终选择自杀,了却一生。

村上春树的性、孤独、死亡

《且听风吟》里的“法特菲尔德”、“法文系女孩”;《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木月”;《舞舞舞》里的“五反田”……

生者何为?

加缪说过:“确认什么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重新从这个荒诞悲剧的世界中发现温暖,以“人”的姿态生存下去,才能发现“总有什么东西比世界的一切苦难更加强大”。这是西西弗的精神。也或是村上想通过小说人物自杀而亡的这一选择,诠释“荒谬与反抗”的宏大主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