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改革 “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為了適應新時期人民更高標準、更加多樣化的需求,經濟發展就必須從單純追求總量擴張,轉變為向高質量發展。


2018年的全國兩會,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以及如何實現經濟目標是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極大貢獻,成為了世界經濟的“壓艙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也站在了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中國的經濟會如何變革才能走得更高更遠,不僅是中國人關心的問題,也是全球關注的焦點。

“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年兩會的不少代表委員和業內專家都表示,在十九大召開之後的首次全國兩會上,高質量發展如何推進、如何落實備受矚目。提質增效、轉變發展方式,將成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高速發展的指向是數量或規模,往往是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目標,回答的是‘快不快’;高質量發展則是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才會有的目標,強調質量和效益,回答的是‘好不好’。”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委員指出。

3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中,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特別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係上。為了適應新時期人民更高標準、更加多樣化的需求,經濟發展就必須從單純追求總量擴張,轉變為向高質量發展。

高速增長相對目標單一,而高質量發展的考量內容更為寬泛。“這需要全社會建立起新的座標系和政績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委員表示。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做的是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不能只靠GDP掛帥。質量型發展不是不要GDP,要的是高質量、高效率、沒水分、可持續的經濟增速。

回首2017年,“中國交出了一份很提氣的經濟年報,經濟總量突破82萬億元,幾乎相當於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也就是英國、印度、法國、意大利、巴西、加拿大等六國的總和。6.9%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也是可圈可點。”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在2日的發佈會上介紹說。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將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定為6.5%左右。這一預期目標,既低於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6.9%的實際增長速度,也低於五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7.1%的增長速度。經濟增速主動調低,這並不意味著經濟衰退,恰恰相反,經濟增長調整是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留足空間,體現了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自信,能夠長計遠慮地下大力氣謀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認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同時,我國更加註重就業、物價、居民收入和環境改善等效益指標,同時更加註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委員指出,要完成向高質量發展的轉換,中國經濟需要實現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三個轉型,最根本路徑在於深化改革,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增強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指出,如果仍然想著過去的粗放型高速發展,將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後是總爆發。因此,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努力保持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勢頭。為了謀求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從2015年年底起,中國政府開始推進供給側改革,其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補”。其中,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國內一些產業經過長期盲目擴張,過剩產能曾越積越大,其中包括鋼鐵、煤炭、水泥等高能耗、高汙染和高物耗的產業。落後產能的大量存在使供應過剩愈演愈烈,結果往往是各廠家大打價格戰,並出現普遍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先進產能在逼仄的市場環境中難以生存,遑論發展。中央政府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強力推進鋼鐵、煤炭、焦炭、水泥等領域的去產能,迄今成效顯著。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五年來,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後產能基礎上,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加大去產能力度,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予以支持,用於分流職工安置。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安置分流職工110多萬人。”

各級政府下大力氣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系列有力舉措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激發了全社會創造活力,從而為經濟發展騰出更大空間、為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扶持新興產能,提高供給體系和質量,才能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與動力變革。

著力加強實體經濟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重振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成為經濟競爭的焦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中國這麼大,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我們必須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振興實體經濟,向實體經濟發力、聚力,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代表團審議時反覆強調,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做強實體經濟、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戰略思想和工作安排。

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富民之基。中國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是實體經濟,今後要跨越高收入國家門檻也只能和必須依靠實體經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但同時,實體經濟自身結構失衡、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失衡的矛盾等問題也比較突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主要反映在實體經濟上,需要把發展高水平的實體經濟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主題,抓住未來幾年的歷史關鍵期,實現振興實體經濟的重大突破。

做強實體經濟,要看質量,要講創新,要靠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明確將創建“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之下,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產業協作等正在提升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面對新形勢,中國將積極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智能產業,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高端製造”的跨越。

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繞不開的話題。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出資人監管權責清單。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改革試點,賦予更多自主權。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持續瘦身健體,提升主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實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制度。國有企業要通過改革創新,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今年,國企改革將進入“深水區”。

肖亞慶介紹,去年,中央企業帶頭完成去產能任務,鋼鐵、煤炭的去產能率先完成任務。從壓縮管理層級、提質增效看,中央企業也做了很多努力,去年中央企業減少法人戶數是8390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處置“殭屍企業”和“特困企業”達1200戶,僅這兩項就節約成本和減少虧損1634億元,為整個效益提升作出了貢獻。在這同時,重組的效應也進一步顯現。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中央企業加大了重組的力度,這五年先後完成了19組36家企業的重組,效果逐步顯現,從物理組合就是兩家重組,到發生很多化學反應,出現了很好的效果。

肖亞慶表示,按照中央要求,國資委開展了“十項改革試點”,目前在18家中央企業集團、39戶子企業做試點。除了央企的戰略重組,國資委還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努力取得實質性的效果。石化、航天、軍工領域有望成為下一階段央企混改的重點領域。發改委此前曾表示,前兩批試點央企中,國防軍工領域較多,有7家企業。石油、天然氣領域混改試點將於第三批試點中統籌推進。

十八大以來,央企重組穩步推進。儘管一些央企通過重組壯大了,但放到全球化視野和以長遠眼光去看,央企在國際上的競爭對手非常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根本的目的是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就要加快形成一批在國際資源配置中能夠佔據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培育一批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培育一批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從而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肖亞慶說。

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激盪人心。一年後,瑞士達沃斯。中國向世界傳遞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堅定聲音:“中國將繼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大幅放開市場準入。”

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大幅放寬外資進入金融業的比例限制……黨的十九大以來不斷釋放的信號向世界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提出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區域開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的工作加大開放,既要擴大國內開放,也要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李克強總理此次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未來要進一步拓展開放範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佈局和體制機制,並提到許多具體細節,這是對十九大報告關於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貫徹落實,充分體現中國政府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2018年工作建議中涉及對外開放的內容也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特別是關於落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等領域開放,放寬金融業開放範圍,簡化外資企業設立程序,下調部分商品關稅,早日結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和加快亞太自貿區、東亞共同體建設等內容令人眼前一亮。

擴大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有利於進一步理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係,促進產業升級和貿易平衡,對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儘管出現復甦跡象,但前景仍不明朗、基礎仍不牢固,部分主要國家經濟仍時有較大波動,泡沫化的風險仍然存在,加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愈演愈烈,世界經濟仍然急需穩定器。這個時候中國強調堅持開放、擴大需求,有多重積極意義。

中國將在2018年舉辦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8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500億美元,出境遊客將超過5億人次,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國際大通道建設,推動貿易便利化,對世界經濟發展都是重大利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