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个带“大”字的城市之一,“大武汉”是如何得来的呢?

韦金侠

“大上海"、“大武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两城市,“大上海“是民国初期就有这种叫法,并没有什么争议。而“大武汉"一词却饱受争论,武汉配“大”吗?其实“大武汉"一词比“大上海"一词更早,历史上曾有过记载,武汉因“九省通衢"之称而出现。现在复兴“大武汉"一词的口号,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复兴“大武汉"的口号就是为了发展好湖北武汉的奋斗目标,成了城市的核心理念和城市信仰,发扬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那么武汉配当“大武汉"一词吗?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武汉“名副其实,武汉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常住人口达1091万人,全市城化率超过80%,武汉面积是8494平方公里,比上海大(上海总积6340平方公里),是深圳的4倍(深圳1996.8平方公里),比英国伦敦大4倍多(伦敦1577平方公里),武汉面积的确不小。

武汉的交通非常发达,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武汉现有17个高铁站,位居全国高铁站数量榜首,其中武汉站是中国第一个高铁站,也是亚洲最大的高铁站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米"字型枢纽,武汉高铁交通是不是全国最牛。

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仅次于成都的排名,有华中区最大的一站购物中心一一武汉荟聚.竹叶海购物中心,有中国最长的城市商业步行街一一楚河汉街,有中国最大的室内主题公园一一世茂嘉年华,有中国最大的休闲广场一一汉口江滩广场,有亚洲第一大网球馆一一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主馆,还有世界第2高双子塔(高438米)一一武汉双子塔,武汉,武汉,真是“大武汉”,不是徒有虚名的。


舞动人生124

在我国历史上只有两座城市能够称为大,第一个就是“大上海”,第二个就是“大武汉”。关于大武汉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第一个就是清末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第二个就是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

首先就说清末重臣张之洞,张之洞是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他对于武汉贡献主要有两点,也就是这两点才为日后大武汉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第一、张之洞亲自督办“京汉铁路”。自京汉铁路开通以后,从武汉东可至上海,西可达重庆,北可进京城,无异于将当时的武汉打造内陆第一大枢纽。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河南省省会郑州的发展也是得益于京汉铁路。

第二、在京汉铁路开通后,张之洞力排众议推行湖北新政,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商业、农业等领域。待民国初期的时候,武汉俨然已经成为国内最完善先进的工业基地。例如汉阳造可是为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当然还有汉阳钢铁厂的成立,在当时汉阳钢铁厂可是全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也为武汉日后发展成重工业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就是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如果说张之洞为武汉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孙中山先生就是那一锤定音的人。

在孙中山先生初定的“建国方略”中,设想“武汉要建设成纽约、伦敦之大”。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在武昌演讲,曾经就说过若想把三镇紧密联合在一起,就必须要在江面上修大桥,江底下凿隧道,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发挥出大武汉的地理优势。



而事到如今,孙中山先生设想已经全部实现,现在武汉江面上运行以及在建大桥多达十一座,不仅有开通、规划三阳路、铁机路过江隧道,还有过江地铁二号线、四号线以及公铁合一的过江隧道七号线。

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当时的首都南京失守,民国政府喊出“保卫大武汉”的口号。再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还有“1998”年武汉都发生过特大洪水,长江沿岸以及全国都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保卫大武汉”的热潮。

如此看来大武汉的称号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可依。我希望未来武汉能够抓住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复兴大武汉做好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