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理財”坑老的危險三步

幾天前,王蘭(化名)的家庭中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爭吵的原因是王蘭的父母險些將唯一的房產進行抵押。

在天通苑附近的一座地鐵站,一家理財公司的招牌十分顯眼,頻繁有老年人進出於此。老年人是這家公司的主要對象,王蘭的父母最初在這裡購買了數萬元保健品,而後欲將自己的唯一房產進行抵押,從而得到每月1.2萬元的利息進行養老,抵押的對象是一家找不到實體店的典當行。所幸的是,在抵押公證前,王蘭及時發現並阻止了父母的行為。

王蘭的父母是如何一步步進入理財公司編織好的圈套?此類房產抵押又隱藏著怎樣的風險?

第一步

“免費”採摘之後推銷保健品

在天通苑地區的一座地鐵站附近,一家理財公司可謂顧客盈門,他們有個共同特點——都是老年人。這些老年人並不諮詢理財問題,而是想參加該公司組織的免費採摘、免費遊玩活動。

在登記好個人信息後,一名老人等待著幾天後的遊玩通知。

王蘭的父母也有著類似的經歷,在看到免費採摘後動了心思。“報名參加了,可以免費採摘三斤草莓,多了的自己付錢。”王蘭的父母與其他十幾名六七十歲的老人被理財公司的車輛拉到了採摘地,每名老人都將採摘的量控制在三斤。“多了都不要,從心理來說,還是有佔小便宜的心理。”

而在這次推銷中,老人的心理防線徹底失去。活動現場有專門為老年設置的“體檢”,“體檢”顯示王蘭的父母患有多種慢性病,需要進行調養。“一聽說一身的病,老人就有點慌了。”

面對一群慌了神的老人,推銷人員也開始了有針對性的推銷,有降血脂的、有降血糖的、有降血壓的……老人的銀行卡也一次次地刷在了POS機上。“我的父母一連買下了幾大包保健品,一共花費了4萬餘元。”王蘭說。

推銷人員告訴老人,療程為三年時間,三年後再來進行體檢,身體的各項指標數據則會有很大改善。“老人按時堅持服藥即可,服藥期間無需體檢。”

王蘭的父母一下子買下了可以服用三年的保健品,回到家後便開始按時服用。這讓王蘭有些納悶,平時對此不屑一顧的父母,怎麼一下子如此熱衷保健品?通過查詢,王蘭發現,父母所購保健品價格至少為市場價的一倍。“一些產品還無從查詢。”

第二步

上課“洗腦”鼓動抵押房產養老

推銷保健品後,教老人如何理財的課程隨即開始。

“理財師”們給老人描繪了一幅“自力更生”養老的美好前景:可以將房產進行抵押,承諾給老人償還抵押貸款,並每月給老人1.2萬元。“這樣既不給兒女添麻煩,還能讓老人過上有品質的晚年生活。”一席話,開始打動了在場的老人。

在聽到每月1.2萬元的利息後,王蘭的父母也由心動變成了行動,開始諮詢起具體的操作。業務員告訴老人,可以將房產以350萬元進行抵押貸款,再由公司為其做理財服務,其間會為老人每月提供利息。在理財公司的講座中,負責人還不忘展示公司遍佈各地的投資項目,顯示著公司雄厚的實力。

王蘭的父母在天通苑有一套房產,在聽到了講座後,老人動了理財的念頭,希望能掙些錢進行養老,也給孩子減輕負擔。看到老人動了心,理財公司的兩名工作人員開始對王蘭父母進行了針對性的講解,美好的收益前景讓兩位老人變得越發堅定。

採摘結束幾天後,父母電話告知王蘭有急事,讓她趕緊回家一趟。趕到家後,王蘭看到有兩名身著白襯衫的女性工作人員在父母身邊。“房產本也拿在她們倆的手裡,後來我才知道,房本早就給這家公司了,拿去做評估了。”

叫來王蘭的目的便是讓她隨兩位老人一起去公證處,進行抵押公證。“因為老人年齡大,需要子女的簽字才行。”聽到抵押房產,王蘭一下子有些蒙了。

第三步

教唆“撒謊”將房抵押給典當行

王蘭堅持不與老人去公證處,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老人的堅持與王蘭的拒絕在逐步升級,爭吵也隨之開始。

“理財公司的兩個人開始說房子是抵押給銀行。”但在王蘭的持續追問下,工作人員又改稱房子是抵押給一家典當行,其間,兩名工作人員不斷催促老人要抓緊時間。“電話裡說,已經有老人進行了公證了。”王蘭的心更加緊繃起來,在她看來,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父母進行房產抵押。

“您就說您是做生意的,現在急需一筆錢週轉,來抵押房子貸款。可千萬別說是去做理財的。”工作人員當著王蘭的面,不斷在教兩名老人在公證處時的說辭。“您有這個派頭,一看就是做大生意的人。”一名工作人員還不忘對王蘭的父親進行吹捧打氣。

這讓王蘭更加憤怒和不安,她一再表示不會去簽字。“當時一個工作人員就告訴我,就算我不去,她們也有辦法。”

經歷了一場風波,兩位老人對抵押貸款仍舊耿耿於懷,不斷地催促王蘭陪同去簽字。在老人看來,這件事情他們辦定了。只要王蘭拒絕,老人便會變得暴怒。“理財公司的人也不斷髮短信給老人,說老人是公司的會員,可以繼續參加公司的活動。”

“最怕的就是理財公司的人用別的手段帶著老人去公證。”父母的執迷不悟讓王蘭十分擔憂,“老人如果按照她們教唆的去說,那麼後續任何的問題出現時,都是老人自願進行抵押公證的。”

包裝名頭以此增加老人信任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其機構為民政部下屬單位,作為公益基金,不允許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作。基金會也未曾與這家公司進行過合作。

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盧明生表示,一些理財騙局多是以免費、贈品開局,利用了老年人的心理。車接車送,把老人們聚攏到講座現場,假冒的“老闆”再出面講故事忽悠老人。“不會第一次見面就推銷保健產品和理財產品。幾次的噓寒問暖取得老人信任後,才會逐步開始。”

在盧明生接觸到的抵押房子貸款的維權案例中發現,老年人太容易相信他人,又缺乏法律常識和投資理財的知識,加上還有高額經濟收益的誘惑,就稀裡糊塗地簽署了一堆條件苛刻的、包括借款合同和房產全權委託協議在內的文件。“每一份文件中,都有老人的簽字,一旦發生問題,在訴訟中老人就很被動。一些案例中,公司人員的分工明確,需要理清整個鏈條,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