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髒話”,家長最好假裝不在意

孩子說髒話,是令很多家長非常頭疼的事情之一。當孩子說髒話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選擇批評孩子,並且警告孩子下次不要再說。殊不知,這種方法更會讓孩子喜歡上說髒話。


事例:

媽媽給4歲的暖暖穿鞋子,暖暖突然說了一句:“你弄疼我的腳了,壞媽媽!”媽媽先是一愣,然後馬上意識到暖暖已經進入語言敏感期了。

暖暖媽媽沒有生氣,而是平靜地說:“鞋子穿好了,我們可以出去了。“看到媽媽對她的咒罵沒有反應,暖暖似乎不太甘心,她繼續重複道:“壞媽媽!壞媽媽!“媽媽就像沒有聽到暖暖的話一樣,牽起暖暖的手往外走。暖暖忍不住了,站到媽媽面前說:“我在說壞媽媽呢!”

孩子說“髒話”,家長最好假裝不在意

媽媽依舊平靜地說:“媽媽聽到了,我們去超市吧。”看到媽媽一直都沒有什麼反應,暖暖覺得這個遊戲不怎麼好玩,於是就放棄了。

當孩子喜歡說這些話時,我們可以像這位媽媽一樣進行冷處理。當孩子發現這些話不能引起父母的反應時,就會覺得無趣,自然就不喜歡說了。

1、自我反省,尋找粗話的源頭

孩子講粗話一定是從哪裡學到的,我們應從孩子所處的環境出發,尋找“粗話”的源頭。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機會最多,我們的語言習慣也很容易影響到孩子。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首先反省自己有沒有說“粗話”的習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純淨的語言環境。

孩子說“髒話”,家長最好假裝不在意

如果發現他是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那麼就該採取環境隔離法,讓他遠離不良環境,如送到幼兒園,不讓他跟一些說髒話的孩子一起玩,為他創造一個文明的環境;另外長輩代其養育時,就要告訴長輩,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髒話。

2、試著用良好的語言去回應孩子

當孩子說“粗話”的時候,我們除了儘量漠視孩子的髒話之外,還可以嘗試用良好的語言去回應孩子。

孩子說“髒話”,家長最好假裝不在意

例如,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可能會說“臭爸爸”,這時爸爸可以回應一句:“我不是臭爸爸,是香爸爸,就像你一樣香噴噴的!”這時孩子就有機會去重複新的、好的句子。

3、模仿法

模仿療法又稱為示範法,是指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學習和獲得良好行為,減少和消除不良行為的一種矯正方法。

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改變個體行為是相當有效的,其主要類型有:影視模仿法、錄像模仿法、讀物模仿法、現場模仿法、參與模仿法等。

孩子說“髒話”,家長最好假裝不在意

家長可以通過編故事讓孩子自己體會,這是典型的讀物模仿法。編故事的同時,在故事中給孩子一些好的建議,比如在他生氣的時候可以找人傾訴或者和喜愛的玩具說話等,而不能用說髒話的方式。

4、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語言敏感期最尷尬的是,孩子有時候會在公共場合說髒話。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及時告訴他,這樣做別人會有什麼感受。只有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才能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道歉。

5、配合一些小懲罰

如果在警告孩子後,孩子仍然說髒話,父母就要採取措施了。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停下他正在做的感興趣的事,讓他安靜地待上幾分鐘,不許說話,不許動。一旦向孩子宣告了這樣的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不能因孩子的哀求或其他任何原因而輕易放棄原則。

小貼士:

這裡需要提醒家長的是:當孩子說髒話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大發雷霆,表現出異常憤怒的樣子,或重複孩子的髒話,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強化這種不良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