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最后走向了曹操的对立面,荀彧真的忠于汉室吗?

帅哥不是帅

荀彧是怎么死的?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我们仅能从荀彧生前的行为来判断荀彧是否忠于汉室。

荀彧最先是投靠袁绍,和郭嘉一样,一眼便看出袁绍无法成大事,于是在袁绍最辉煌的时刻离开,投靠当时还几乎一无所有的曹操,那年荀彧29岁。



当时汉献帝落难,荀彧向曹操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注意是‘’奉天子‘’,奉是尊奉、侍奉的意思,全句就是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荀彧说的,而是袁绍的手下沮授说的,一比较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不同,荀彧是奉天子,沮授是挟天子,挟是要挟、挟持的意思,说明荀彧是尊奉汉天子的。

曹操常年在外征战,而荀彧在后方为曹操镇守,同时荀彧为曹操推荐了大量人才,如荀攸、郭嘉、陈群、钟繇、司马懿等,荀彧为汉臣尚书令,对待汉献帝,荀彧可谓尽职尽责,毕恭毕敬,虽说汉献帝是被曹操挟持,但荀彧从未发生越礼之事。在某种程度上,荀彧的高风亮节、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已经成为曹操招才纳贤的金字招牌,尤其是荀彧与汉献帝的结合,更是让天下的读书人及士人产生极大的投奔诱惑。



众知周知,东汉独尊儒术,深入读书人及士族心中。曹操之所以出众,在于以荀彧为首的颖州士族集团,加上汉朝天子,形成一个美丽的核心政权,对天下的士族集团有着很大的感召力。而荀彧为人近乎完美,曾经十次拒绝曹操三公的封赏,如果荀彧是为本士族的利益考虑,那应该多多加官晋爵封赏自己人才对,可荀彧不是这样的人,荀彧是个有着远大理想,心系天下,忠君高尚的人。



三国志记载荀彧: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意思是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因内心忧郁而病死。而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称魏公。曹操与荀彧相识相知二十多年,因为最初的理想--匡复汉室,走到了一起,又因为不同的理想而分道,至少在荀彧活着的时侯曹操没有称魏公,给了荀彧最大的面子,而荀彧为了大汉王朝最后的尊严,以命相抗,表明自己高风亮节,不愿同流合污,终其一生为匡复兴室做最后一搏。至少汉室在荀彧活着的时侯,尊严尚存,荀彧本可以不死的,像荀攸就支持曹操代汉,但荀彧不是别人,是和诸葛亮一样忠心耿耿的汉臣。

荀彧终其一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已是忠于大汉王朝的汉臣。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不可否认,东汉末年的汉朝虽然已经日渐没落,但还是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的。比如陈宫,比如关羽。再比如荀彧。

坦白说,荀彧最早依附于曹操的时候,曹操还是对汉室忠心耿耿。那时的曹操,真可谓是热血青年。一心为了大汉的安危而奋斗。荀彧也正是因为看中了曹操的爱国精神,觉得他跟自己志同道合。就这样,两人“相恋”了。自从汉献帝落难东逃的消息被曹操得知后,荀彧提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此同时,袁绍在得到汉献帝东逃的救驾圣旨后,他的智囊给他的建议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的建议,不同的意思。袁绍瞻前顾后,曹操则不遗余力的千里奉召。那么,曹操是从什么时候变坏的呢?是从官渡之战之后,曹操才逐渐的变坏的。这里所指的所谓的坏。是指曹操变得不再把汉献帝当回事了。并不是说他有带天而立的想法。曹操之所以变坏。他自身固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我认为他的原因只是其次。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周围的人和事,逼迫他变坏的。我想荀彧对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至少当时的他并没有怪罪曹操。

说的简单一点,曹操迎回汉献帝。使得汉献帝从此不再颠沛流离。这是天大的功劳。作为奖赏,皇帝让他朝见自己不用脱鞋,挎着宝剑。为了安抚曹操,皇帝还娶了他的女儿。这都是皇帝对曹操的肯定。事情到这里,本来应该是个很完美的结局了。但皇帝身边却有一些不甘寂寞的大臣。在曹操让汉献帝迁都许昌的时候,站出来指手画脚。扫二维码,刷存在感。非常讨厌。大家都知道。作为皇都的洛阳已经被董卓烧成一片废墟了。要想重建,耗费时日不说,还要劳民伤财。再说洛阳也不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至少在当时不是)。而更为主要的是皇帝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而曹操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后,就如同凤凰落架。这对于皇帝和曹操来说,都是不可取的毁灭之路。因为洛阳是四战之地,四面强敌环绕,危险系数极大,不确定因素过高。荀彧正是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才对迁都许昌表示支持。就我们来看,这并不为过,因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都从南京搬到了重庆。

到了许昌后,那些跟随皇帝的大臣全都成了领盒饭的主。所以,他们便不那么安分了。皇帝本就耳根子软,在他们的鼓动和怂恿下,皇帝也被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给扇忽地雄心满怀。他们也不想想,没有曹操的支持。他们就是个屁。董卓诛杀阉宦的时候,他们哪一个不是靠脱了裤子,让董卓扫一下条形码才苟活下来的?现在曹操让他们生活安静了,不知道感激也就罢了,还饱暖思淫欲。对曹操说三道四。在他们的渲染蛊惑下,曹操就成了第二个董卓了。也正因为如此。是他们让曹操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是,现在的皇帝是一个不祥之人。大家虽然都是他的臣子,但谁要接手皇帝,谁就是天下群雄讨伐的对象。董卓如此,李傕如此,郭泗如此。他曹操更是如此。坦白说,这并非是谁对谁错的事。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说简单点,五个字。羡慕嫉妒恨。最开始,曹操为了惩罚这些不安分的敌人,不得已杀死了皇贵妃(董贵妃)杀死了董承等人。说实话,曹操也不想背上杀人的恶名。但他又知道,这些人他不得不杀。因为他们会无时无刻的在算计自己,暗杀自己。防的了初一,防不了十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有杀才是一劳永逸。荀彧不知道曹操的心思吗?知道。阻止了吗?没有。为什么荀彧没有阻止。因为他明白,即使曹操被这些人搞掉了。皇帝的处境和汉室的安危并不会有丝毫的好转,而且还会变得更糟。做个假设,如果曹操被他们搞垮。如果皇帝落到袁绍手里。落到袁术或以皇叔自居的刘备手里。结果会如何?怎样?还敢往下想吗?所以说,曹操的变坏是一步一步来的。而荀彧跟曹操的分歧也是一点一点来的。直到最后的分道扬镳。分道扬镳的原因是,荀彧始终如一,曹操出轨了。


风雨中的梅云

荀彧的聪明智慧,毋庸置疑!说荀彧跟曹操二十年,竟然不知道曹操是“汉贼”,而非要等曹操封魏公时,才开始“冰心玉洁”反曹,誓死捍卫汉室,那就不仅不聪明,还有点滑稽可笑!难道说,曹操杀董妃,连带诛杀两个王子,不算犯上?曹操佩剑上朝,围猎场抢先汉献帝接受众臣朝拜,不算狼子野心?连关羽这样武将度都看不下去,智商特高的荀彧看不出来!鬼才相信,荀彧是汉室忠臣!



荀彧是个法家人物,说白了也是“适者生存”“择良木而栖”的主!这一点,与曹操十分恰合,所以两人才英雄惜英雄,成为莫逆之交!荀彧绝非纯儒呆板人物,不会为奄奄一息的西汉,去阻挡历史车轮!当年就是嫌董卓太笨,而投奔袁绍,又因袁绍无见识,带着侄儿去找曹操!按后世人观点,他真要是对汉室死忠,就应当直接去汉献帝手下当差!因为董卓、袁绍、曹操相对于汉献帝,没一个是好东西!

荀彧比曹操小七岁,但曹操却将他视为师长,敬重有加。两人的关系,好比刘备与诸葛亮。刘备无诸葛,难以空手套白狼谋三分天下;曹操无荀彧,不复天下九州占三分之二。曹操的人品与才华,远胜刘备,荀彧与诸葛的修养在仲伯之间!那么,诸葛亮做不出取代刘禅夺刘备天下,可以断定,荀彧不会背叛曹操!同样,曹操更不会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致荀彧于死地!那样,岂不让天下英雄讪笑!



那么,为什么荀彧晚年要反对曹操封魏公、建魏国,这里面一定有道道!唯一的解释,就是荀彧与曹操唱双簧!曹操取代汉室的意图,说白了,还不知与荀彧商议多少回!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而封魏公,加九锡,只不是试应手!或许,这些都是曹操与荀彧乐见其成的大事,或者离建立新政权更近一步!

荀彧之所以选择反对,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引蛇出洞!自从董承玉带诏失败后,朝中反曹势力全部转入地下,表面上歌舞升平,私下暗潮汹涌!董昭提出封魏王建议,荀彧带头反对,貌似曹操集团起内讧,自然会有不法分子开始选边站队,纷纷投到荀彧门下!荀彧成为卧底,即曹操的余则成!合适的时机,可将反曹派一网打尽!荀彧死后两年,伏皇后一系百余人被抓,与荀彧的潜伏,有相当的的关系!



是否可以这样假设:荀彧找到曹操,提出让董昭提议,曹操晋升魏公,建魏国,为建立新政权提前做政治财政军事准备!曹操说肯定有人反对,他们本来分散,说不定因此联络,在暗处,我们一时不好下手!荀彧笑言,我来做这个反对派的领袖,最后连我一起端掉!曹操说,这不是把污水泼你身上!不行!不急!荀彧说,你不急我急!原来荀彧身患重病,想尽快为曹操除掉反对派!曹操听之,鼻子不禁一番酸楚,眼泪下来了!

后世的专家们,包括文人罗贯中,为了所在集团的利益,便不顾曹操与荀彧的二十年情感,开始标榜荀彧的汉室忠臣,达到污蔑曹操是奸雄的目的!但是,曹操的开明与思贤,荀彧的聪明与操守,却不知不觉中,还原着一些历史的真实!


云子落

荀彧最后的确走向了曹操的对立面。 曹操哪一面?荀彧哪一面? 曹操从丞相到魏王,就是表明曹操有不臣之心。异姓不得封王。大新的王莽在汉也只是混到安汉公。所以,曹操站在魏的一面。他是打定主意要建“魏”了。 荀彧在曹营的地位,应该是文官之首。要强调一下,刀光剑影的时代,地位是能力贡献忠诚的体现。可以说,曹操与荀彧是相得数年,互相成就。最后分手了。因为荀彧反对曹操越过“丞相”更上一层楼。因为那是要取代汉朝。 你看,荀彧站在哪一面?汉朝一面。 荀彧的心声和诸葛亮一致。诸葛亮选择了辅佐大汉皇叔刘备来重振汉室天下。荀彧早出山数年,他只能选择曹操。 选择曹操,志在汉室天下。这样的人在当时应该不少。所以,曹操的赤壁之败有其必然性。 所以,曹操接到孙权的劝进表会说是儿欲放我在火炉上烤呢!


恬然滋味

荀彧起初与荀攸,程昱投奔曹操便是汉室衰微天下能人各寻其主,寻一个生存养身利禄之所,有一番作为,显声扬名。这在诸葛亮请刘备称帝时说得很明白,大家跟随主公为了显声扬名,寻得利益。荀彧也不例外,他对忠于汉室的弥衡反感,让他进来时大家不起身,也给弥衡难堪。说明他对汉室不忠心,忠的是曹操。

至于荀彧不建议曹操称魏王,他的意思是天下未统一,还有许多诸侯未归顺。说白了怕曹操生骄岑之心,迷醉于光环之中,不思进取。他的意思与张良劝刘邦不称帝之心一样。但曹操难以接受,与刘邦能反思两回事。而且忌恨荀彧,荀彧的忠诚度未变,忠言逆耳。曹操在南征北战强大的过程中生骄岑之心,有些膨胀。荀彧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而曹操的目标随欲望增大想称帝。二人未发生意见统一,之后荀攸劝其不要加封九锡公,曹操不听。荀攸抑郁而死,而程昱也劝。这三剑客当初投曹操想把事做大,也是诸葛亮之心,难以成。


圃香

受益于某位达人作品,我得到的观点是这样的:荀彧是士族的代表(领头人),他可能对汉朝还有个人感情,但在政治行动上必定忠于士族利益,否则他会被士族抛弃。

所以,他反对曹操加九锡,最大动力是出于士族利益的考虑。士族谋求自己人世代为官。这样,保留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汉献帝,大权由士族集团把持是非常好的选择。

而曹操雄才,非常强势,他一直推行唯才是举,损害士族利益。一旦曹操称帝,必定加码打压威胁皇权的豪门望族,士族的日子可想而知。所以士族必须反对曹操加九锡。作为士族代表,荀彧必须站出来,即使反对会被赐死。否则士族会抛弃他和他的家族。荀氏承受不了被抛弃后可能灭族的后果。

此外,从荀彧个人看,有汉献帝在,曹操和荀彧首先是同僚,然后才是上下级,凡事有商量的余地。荀彧能维护士族利益,有和曹操叫板的政治实力。而曹操加九锡后,他们彻底成为主仆关系,凡事只能顺从。

综上,荀彧必须反对。曹操也知道荀彧背后士族这股力量强大。所以,荀彧虽死,曹操终生不敢称帝。直到他儿子曹丕接受九品中正制,和士族进行政治利益交换后,才得到士族的支持,称帝了。


芙蓉芳

荀彧忠心汉室是毋庸置疑的,毫不夸张地说荀彧与曹操共事更多是汉朝同僚关系,并非君臣关系,荀彧一直做的事情不过是为了匡扶汉朝。


当初荀彧投靠袁绍后弃袁绍而去是因为他发现袁绍并非匡扶汉朝的人选,后来因缘际会遇到了曹操,两人一见如故,曹操借机说自己想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把荀彧留在了身边。可以这么说,荀彧是为大汉而留,是为大汉而做事,并非为了曹孟德而留,为曹孟德做事。

荀彧当初因为欣赏曹操才干,视其为匡扶汉朝的明公,两人相约一起兴复汉室,这是两人共事的根本与唯一的枢纽。

两人共事二十多年来,荀彧表面上领的是汉朝的俸禄,实际上吃的是曹孟德的大米,他从头至尾都坚信曹操与自己一样,忠心汉朝。


只是后来,曹操为了表彰自己的丰功伟绩,打算封自己为王的时候,才终于知道自己这几十年来一直在为别人做嫁衣,几十年来做兴复汉室的梦不过南柯一梦,大梦初醒的荀彧痛下决心与曹操决裂,离开了朝堂,远遁江湖,最终郁郁而终。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荀彧忠心于汉朝是无疑的,如果他不忠,他不会离开曹操,又不会不去其他地方谋取出路,只是他放眼天下,满是包藏祸心的汉贼罢了,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心境,应该不多人能够理解吧。


不书三少

荀彧到底忠不终于汉室,我觉得有人可以相比较,比如王允,献貂蝉而离间董卓吕布,最后杀死董卓。我觉得以荀彧的水平,应该看到曹操根本和董卓是一路货,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他与曹操两个好二人转演员一样,一唱一和,还推荐了许多人才给曹操。至于他忧郁而亡,可以多种解释,有人据此而推断是因匡扶汉室无望,我觉得也可以推断是别的原因,或者他有生理上有抑郁症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