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發重慶市渝北區金融業發展規劃(2017-2021年)的通知

渝北府辦發〔2017〕25號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於印發重慶市渝北區金融業發展規劃(2017—2021年)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區政府各部門,各街道辦事處,各區屬國有公司,各駐區金融機構,有關單位:

《重慶市渝北區金融業發展規劃(2017—2021年)》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實施。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4月21日

重慶市渝北區金融業發展規劃

(2017—2021年)

根據《重慶市建設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十三五”規劃》(渝府發〔2016〕60號)和《重慶市渝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渝北府發〔2016〕18號)等要求,結合渝北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環境

過去五年,全區金融業整體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金融行業規模持續擴大,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業態不斷豐富,對外開放水平和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節 發展基礎

金融業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支柱產業地位持續鞏固。2016年末,全區金融業增加值實現147億元,是2011年的4倍,年均增長32%,佔GDP比重達到11.4%,較2011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2016年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2011年提高13.5個百分點,達到19.1%,拉動經濟增長1.9個百分點。區屬金融機構年度稅收貢獻實現18.4億元, 是2011年末的5.3倍。

金融總量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實體能力明顯增強。截至2016年底,金融業資產規模達到3009億元,較2011年翻了一番。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為4127億元和3835億元,是2011年末的2.6倍和2.7倍。上市公司實現“零”的突破,新增新三板及OTC掛牌企業18家。2016年,保費收入19億元,較2011年增長38%,證券公司成交額4100億元,小貸公司貸款餘額52億元,擔保公司擔保餘額179億元。

金融體系逐步完善,金融機構加快聚集。截至2016年底,全區金融機構數量達到210家,是2011年底的1倍。銀行機構(一級支行及以上)62家,是2011年底的2倍;證券公司18家,是2011年底的1.5倍;保險公司17家,是2011年底的1.4倍;小貸公司18家,資產規模達到62億元;擔保公司9家,資產規模達到52億元;基金管理(基金)86家,資產規模達到300億元。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金融結算加快。前五年,金融業累計引進外資32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數量達到6家。加快推進跨境結算,27家駐區銀行機構開展跨境結算業務,2016年實現國際結算157.6億美元、同比增長84.6%,結匯73.8億元、同比增長6.9%,跨境人民幣結算量106.8億元、同比增長24.4%。

金融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監管體系逐步建立。前五年,地方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建立,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與區兩級聯動監管得到有效提升,全方位實施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有效防範傳統金融和新型金融機構風險,非法集資案件高發勢頭得到遏制。截止2016年底,全區銀行業不良率、小貸公司不良率、融資擔保公司代償率分別為1.6%、1.1%、14.5%,風險總體可控。

第二節 發展環境

一、發展機遇

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格局造成了深遠影響,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深受打擊,而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開始參與到制定國際經濟金融新規則的歷史變革進程之中,全球的產業、資本、人才、市場等資源加快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轉移和集聚,推動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積極發展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國際性金融機構。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持續轉換,發展方式穩步轉變,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孕育,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綜合競爭力快速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步伐加快,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經濟興則金融旺,經濟發展態勢向好,為金融業提質增效與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重慶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區位優勢突出,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中承擔重要使命,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建設城鄉統籌的國家中心城市,獲批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啟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西部創新中心,戰略機遇彙集,改革開放創新加快,為建設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創新中心和內陸開放高地提供了強勁動力。

渝北區作為全市經濟大區、兩江新區建設的主戰場、中新合作示範項目建設和自貿區的重要承接地,隨著臨空經濟示範區國家戰略的實施,圍繞創新生態圈、智能製造基地和國際航空港三大功能定位,加快推進創新經濟走廊、仙桃數據谷、空港工業園區和空港新城等戰略平臺建設,為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機遇,擴展了發展空間。

二、問題與挑戰

儘管我區金融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問題和挑戰依然存在。一是金融業總量規模不夠大。我區金融業規模和增加值總量還不大,集聚輻射能力不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數量不多,缺少區域性總部和要素市場。二是金融總部發展優勢不突出。我市有明確的政策導向,鼓勵新引進的總部型金融機構落戶金融核心區,市內國有背景的總部金融機構原則上應搬遷至江北嘴商務區,兩江新區金融業扶持政策優勢明顯,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區金融業發展。三是金融業態發展不平衡。證券行業和保險業的發展速度落後於銀行業,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發展不平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資金多投資難、企業多融資難的“兩多兩難”問題亟待解決。四是金融行業人才儲備不足。隨著創新金融業的發展,我區缺乏創新型、複合型金融人才,特別是高端金融領軍人才緊缺。五是金融風險防控壓力大。小貸公司的不良率、擔保公司的代償率明顯升高,經營風險日益加大,非法集資風險、民間借貸風險出現高發多發態勢,區域性金融風險防範壓力增大。

第二章 指導思想與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準確把握現代金融業發展規律和趨勢,藉助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的平臺優勢,全力推動我區“重慶市創新金融基地”、“西部地區最佳金融生態區”建設,不斷優化金融投資環境,著力提升資金要素保障水平,大力促進實體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全面防範金融風險,推動全區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導向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優化金融業自身的結構、佈局和質量,完善金融組織體系。以市場為導向,激發金融市場活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健全金融市場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金融資源保障。

——堅持服務實體,產融聯動原則。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著力增加金融有效供給,改進服務方式,改善服務質量,提升金融服務效能。全方位強化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服務,形成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良性互動、共贏發展新局面。

——堅持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原則。遵循全市金融改革工作部署,深化金融改革,協同經濟社會重點改革,鼓勵金融產品、服務、監管創新,完善創新配套支撐環境,提升金融業拓展活力。加強與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和全市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

——堅持風險防範,穩健運行原則。健全金融風險監測、評估、預警和處置體系,防範金融市場主體風險、社會領域金融風險等各類金融風險交織。把握信用、槓桿、風險的平衡,實施全方位金融監管,完善監管手段和方法,提高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1年,基本建成全市創新型金融發展基地和西部最佳金融生態區,實現以下目標:

——金融支柱產業地位持續加強。到2021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3.5%以上,其中,新型金融機構營業收入實現500億元,金融業資產規模達到6000億元。

——形成較為完善的金融機構體系。銀行、證券、保險及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加快集聚發展,基礎功能更加完善,大力推動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機構和外資銀行等分支機構落戶我區。到2021年,引進商業銀行一級分支機構3家以上,引進證券一級分支機構1—2家,引進保險一級分支機構1—2家,金融機構數量超過300家。

——不斷擴大金融總量規模。到2021年,形成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協調發展的金融市場體系。全區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6100億元和5800億元,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36億元左右,證券成交金額達到7000億元。

——持續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初步形成較為活躍的資本市場融資局面,建成股票、債券、基金等種類齊全、各類證券機構較為發達的證券市場體系。到2021年,推動5家企業在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上市,20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境外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實現零的突破,海外發債規模達到3億美元,進一步提升我區企業直接融資的深度和廣度。

——不斷壯大金融結算業務。積極推動駐區銀行機構開展跨境結算業務,做大結算規模。力爭到2021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到500億元,結匯量300億元,國際結算量450億美元。

——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著力推進地方金融創新發展,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金融市場風險防控,有序查處非法集資案件,切實維護經濟社會和諧穩定。

未來五年金融業發展預期指標

第三章 優化金融發展空間佈局

優化金融資源空間佈局,引導各區域板塊因地制宜、突出首要,培育發展金融特色產業,打造層次分明、功能齊備、結構合理、互為支撐的金融產業和功能格局。

第一節 依託嘉州商圈區位優勢,打造創新金融基地

充分發揮嘉州商圈的聚集功能,搶抓中新合作機遇,積極對接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合作創新試點項目,規劃打造涵蓋小貸、擔保、信託、保理、基金、融資租賃、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總部結算等各類機構集聚發展的創新型金融發展基地。

一、打造重慶·北京基金小鎮

在中渝·香奈公館佈局重慶·北京基金小鎮,促成一大批基金項目及關聯產業落戶基金小鎮,促進基金產業的集聚,將基金小鎮逐步建設成為重慶市乃至西部地區基金產業發展高地,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行業影響。

二、搭建互聯網金融發展平臺

在恆大·中渝廣場搭建互聯網金融發展平臺,重點發展基於互聯網及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的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眾籌等網絡金融模式,引進和培育互聯網金融企業主體,運用租金補貼、基金引導、配套完善等多元化方式,有效引入持牌互聯網金融機構或具有規模效應、創新模式的互聯網金融企業。

三、佈局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金融合作創新試點項目

在華融·現代廣場佈局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合作創新試點項目,支持港澳、新加坡等地的境外金融機構,在區內合資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全牌照證券公司及互聯網保險機構,為金融開放高地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搶抓中新合作機遇,藉助自貿區政策,著力發展金融結算、跨境電商、保稅貿易、跨境結算、平行進口等對外貿易新業態。支持臨空投公司爭取國際評級機構的認可,提升國際信用評級,到境外市場發債籌資。鼓勵區內優秀企業到海外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加強對區內企業進行上市掛牌指導,制定獎勵政策,對為我區企業上市掛牌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駐區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相關中介機構給予獎勵。重點引進國際融資租賃、海外倉、跨境金融、轉口貿易等產業,有序推進跨境結算業務與投融資便利。

第二節 優化兩路片區金融佈局,構建特色金融體系

加強對兩路片區的金融佈局,結合地緣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幾大區域的錯位發展,重點佈局“中央公園商務區”“兩路空港商圈”“仙桃數據谷”“航空小鎮”等重點區域。

一、依託兩路空港商圈,佈局傳統金融機構

積極引進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入駐兩路空港商圈,充分發揮金融助推器作用,做大做強傳統金融業,鞏固提升傳統金融業地位,夯實我區金融發展基礎。增強傳統銀行機構的競爭力,不斷完善保險保障體系,提升證券業整體服務能力,形成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協同發展、合作共生的金融生態。全力推動傳統金融產業轉型升級,引導傳統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實現金融業高質、高效發展。

二、依託仙桃數據谷,建設金融結算中心

大力引進一批跨境結算機構,發展離岸金融、信用卡和跨國結算等業務,積極打造金融結算中心與國際大數據貿易中心。大力發展移動支付和網絡支付,依託錢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展在岸、離岸金融結算和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搭建穩健的支付清算體系。支持跨境支付平臺開拓新加坡市場,引進設立新加坡跨國企業集團區域性結算總部或分支機構,帶動傳統銀證保及基金、信託、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等各類金融機構入駐,形成西部地區金融結算業務集聚高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大數據企業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推動大數據金融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企業加強內部數據積累和大數據金融公共服務平臺合作,開發基於大數據的新產品和新業務。推動大數據在銀行類金融機構的應用,推動“大數據銀行”建設,積極搭建“企業金融大數據服務平臺”,服務銀行客戶,通過產業鏈企業大數據研判信貸風險,健全完善中小企業徵信體系。強調大數據在貸款風險評估和管控金融風險方面的作用,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其風控能力及核心競爭力。依託已建成的大數據基礎設施體系,打造互聯網金融產業創新試點,探索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在金融領域的運用。

三、依託江北機場,加快金融服務航空小鎮建設

加快航空產業園建設,通過設立航空產業專項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提升金融產業對通航產業的推動作用。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引導銀行、保險、航空租賃等金融機構對接通航產業,圍繞以無人機產業為核心的上下游產業鏈(包括材料、數控、大數據等諸多企業開展金融服務),滿足企業投融資、保險保障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引進社會資本參與航空小鎮建設,發起設立PPP建設基金,打造具有航空特色和國際化元素的高品質宜居環境,有效吸引航空商務人士、外籍人士、企業高管等群體入駐。

四、依託中央公園商務區,打造金融總部集聚地

完善中央公園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新設和引進全國性、區域性金融總部和金融市場,建設跨國資金運營和結算中心,打造金融總部集聚地。進一步優化商務環境,聚集金融要素資源,發展多層次支付結算、財富和資產管理業態,打造金融綜合配套服務產業,培育發展信用評級等金融綜合服務和中介服務機構。

五、搶抓自貿區建設機遇,推動重點項目落戶空港新城

深度融入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強空港新城片區的佈局,爭取一批項目落戶。打造“自貿區總部經濟示範基地”,積極發展離岸金融結算、服務外包、互聯網金融、跨國企業總部等產業,引進外向型、總部型企業入駐。藉助自貿區政策,著力發展金融結算、融資租賃、保稅貿易、商業保理、跨境結算、平行進口等新業態。

第三節 優化農村地區金融佈局,著力發展普惠金融

加大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下沉力度,整合金融資源,深化農村金融和普惠金融改革創新,完善涉農金融服務體系,提高農村金融創新能力。

一、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

加強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建設,引導金融機構網點佈局向農村地區下沉。加強農村服務網點建設,重點加快推動貧困地區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積極對接市級農業產業引導基金,引導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實現涉農貸款持續增長,探索規範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為我區農業發展提供便捷金融服務。積極引導融資租賃公司服務“三農”,建立覆蓋全區的涉農融資擔保體系。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進一步創新農業保險品種,加快基層農業保險服務網點建設,積極拓展農村小額信貸保險、扶貧保險及借款人意外險等普惠保險業務,探索發展生豬、蔬菜價格指數保險等新型保險產品。

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

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建立健全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社,試點創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積極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藉助“互聯網+”,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和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新產品,降低農村地區由於空間障礙產生的信息採集成本和業務開展成本,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大力發展移動金融,推進商業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銀行卡清算機構等在農村地區開展移動金融業務創新,實現跨行業、跨區域、跨介質的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拓展移動金融在農村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

第四節 依託原北部新區平臺優勢,打造創新型金融集聚區

優化原北部新區的金融佈局,依託既有平臺優勢,促進互聯網與金融業深度融合,積極引進和培育新型金融機構,促進多元化金融業態的集群發展。

一、打造互聯網金融高地

積極實施“互聯網+金融”行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依託互聯網產業園智慧園區,發揮原北部新區互聯網金融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以中高檔商務樓宇為載體,集聚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互聯網消費金融、網絡借貸平臺、股權眾籌融資中介機構平臺、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銷售、互聯網信託銷售等業態形式的互聯網金融,促進金融業與互聯網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互聯網金融高地。

二、促進新型金融業態集聚發展

加大培育新型金融產業園,吸引新型金融機構入駐,集中培育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金融租賃、資產管理、擔保、小貸等新型金融業態,實現與其他區域的差異化發展,同時承接傳統金融集聚帶的擴散,促進多元化金融業態在原北部新區集聚發展。鼓勵陽光渝融信用保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翰華金控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全國競爭力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創新型金融企業。同時加快推進人和生態商務區、禮嘉商務區發展,全面完善金融配套服務。

第四章 推動傳統金融轉型發展

引導區內傳統金融機構轉型,不斷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充分發揮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優勢,提高傳統金融機構競爭力,促進創新發展。

第一節 提高銀行機構競爭力

積極引導區內各類銀行機構進行深化改革,發揮各分支機構特色產品和服務功能,不斷推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增加信貸資金對新興產業的投入,提高銀行機構核心競爭力。

一、引導銀行機構差異化發展

按照“佈局合理、競爭有序”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區內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深化改革,增強機構決策、管理和信息中心功能。爭取銀行總行在區內設立離岸中心、後臺業務處理中心、功能性總部、國際結算中心。引導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機構之間差異化發展。大力引進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私人銀行、中小企業融資和金融交易等專業化業務機構,發揮好各分行、支行特色專營機構的作用。積極吸引在品牌、資金和服務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的外資銀行機構到區設立分支機構,拓展與國際金融業的廣泛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推動業務創新拓展,促進民營銀行健康穩健運營。

二、支持銀行機構產品和服務創新

鼓勵銀行機構業務創新,加大新產品的研發和營銷力度,大力發展自身有競爭力、有特色、市場需求大的產品和服務。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深化銀保、銀擔、銀企業務合作。促進傳統銀行業務向“互聯網+”轉型發展,推動銀行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實現跨界發展,推動互聯網企業與銀行機構合作設立互聯網產品銷售平臺。

三、進一步優化信貸投放結構

積極推動銀行機構向上爭取政策、向下延伸服務,對內優化結構、對外拓展規模,增加信貸總量,盤活存量資金,優化信貸結構,促進筆電、汽車等傳統主導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支持智能製造、無人機、新材料、航空物流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重點項目落地運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滿足全區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壯大發展過程的信貸資金需求。

第二節 促進保險業創新發展

建立健全保險保障體系,促進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引導傳統保險業和互聯網保險業融合發展,逐步拓寬保險資金的渠道來源,提高保險資金的運用效率。

一、健全保險保障體系

爭取境內外再保險公司在我區設立分支機構,設立專門服務“三農”領域的財產保險公司。支持設立專業性保險中介公司(包括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銷售公司、保險公估公司等),引進保險中介公司總部或分支機構落戶我區,提升全區保險服務專業水平。統籌發展商業養老、健康和意外保險,提高“孝老安康工程”、“百鎮千村保險優質惠民服務工程”和城鄉居民小額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加快發展“三農”保險,運用責任保險化解矛盾糾紛,推廣小微企業信用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

二、開展專業型、創新型產品與服務

引導傳統金融和創新金融融合發展,支持保險公司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互聯網企業,設立互聯網保險機構。多舉措服務小微企業,利用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為小微企業、創業者提供信用增級。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為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險服務。探索建立區域性巨災保險制度。進一步深化科技保險創新試點,開發支持科技產業發展的新型保險產品,為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融資提供全方位保險支持。

三、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

探索通過產品分級、資產抵質押、股債結合等方式,創新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結構,為科技型企業、小微企業、“三農”等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推動新加坡企業參與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支持我區保險資金投資與中新(重慶)戰略相關的股票、企業股權、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以及不動產和基礎設施。

第三節 鼓勵證券業特色經營

鼓勵證券公司設立分支機構,支持證券業創新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引導證券公司產業轉型,實現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提升券商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一、提高證券行業整體發展水平

吸引證券機構來我區設立分支機構,引導其通過資本市場為企業融資提供優質服務,引進1家區域性總部機構;大力支持證券公司創新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支持證券基金公司不斷創新產品,拓寬業務領域;爭取設立中外合資券商機構、券商資管公司,發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支持現有證券機構合理增加分支機構與營業網點,擴大地域覆蓋面。

二、支持證券業創新產品和服務

積極引導傳統金融機構結合區域發展和產業轉型,促進證券相關金融機構深化合作;加大特色金融產品及產業發展獎扶政策宣傳力度,針對客戶需求開發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促進其從“利潤為中心”向“客戶為中心”轉變,實現差異化競爭。

三、強化券商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推動業務模式向“資本+中介”轉型,拓展全產業鏈服務模式,不斷增加零售、投行、資管、機構、買方和國際等業務協作,提高業務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推動發展應收賬款、不動產、基礎設施未來收益權證券化等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加快國有資產證券化步伐,支持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開展各類創新業務。

第五章 大力發展創新金融

推動創新金融業態發展,積極引進和培育創新型金融機構,促進基金、融資租賃、金融結算、小額信貸、融資擔保、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健康發展。

第一節 推動基金產業做大做強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動基金產業不斷壯大規模。有效發揮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對我區重大產業項目的扶持作用,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推動重慶·北京基金小鎮建設

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科學規劃、集約發展,大膽創新、先行先試”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推動重慶·北京基金小鎮的規劃建設。支持北京基金小鎮控股有限公司設立基金小鎮(重慶)發展有限公司,將北京基金小鎮的品牌、資源、管理引入渝北。規劃打造基金大廈,組建政務服務中心,抓好入駐服務及風險防控,整合區內現有股權投資基金,並通過路演、推介等活動吸引大量優質基金管理機構、投資人、創業團隊、專業中介機構入駐發展,努力將重慶·北京基金小鎮建設成為重慶市乃至西部地區基金產業發展高地。

二、豐富基金產業種類

優化基金產業投資環境,為機構入駐開設綠色通道,提供快捷審批服務。大力引進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等財富管理機構、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產業相關機構,推動基金與“銀、證、保、期”等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深化合作,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構建基金產業發展新業態。到2021年,引進基金公司達到300家以上,基金管理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

三、壯大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規模

爭取國家部委產業引導基金的支持,加強與重慶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重慶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等機構的對接合作,發揮我區臨空產業引導基金的放大作用,吸引股權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公司、大型企業等各類社會資本投入100億元以上,逐步形成以政府性產業基金為龍頭,各類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等股權投資為主體,交投活躍、面向小微的私募基金行業格局。按照階段參股、跟進投資、投資保障和風險補助等方式,引導各類基金重點投向智能製造等臨空產業,為各類戰略新興產業及重大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擴大PPP投融資模式範圍,推進PPP項目建設,積極向醫療、旅遊、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

第二節 建立健全融資租賃市場

建立健全融資租賃市場,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支持相結合,著力完善發展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發展與規範相結合,引導企業依法合規有序發展;堅持融資與融物相結合,提高專業化水平,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堅持國內與國外相結合,在服務國內市場的同時,大力拓展海外市場。

一、打造多元融資租賃機構體系

支持各類優質資本在我區設立融資租賃公司,積極爭取大型製造業企業集團在我區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引進國內外融資租賃公司在我區設立專業子公司和項目公司。大力發展面向中小微企業、涉農、生活服務等領域的專營租賃公司,開展差異化、多元化融資租賃服務。支持引導大型企業設立廠商系融資租賃公司,實現產業與金融優勢互補,增強自身市場拓展和融資能力。積極發展租賃諮詢、租賃經紀、租賃資產評估、租賃資產管理、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中介服務機構。引進設立租賃產業引導基金和投資基金,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的租賃專營中心和信用評級公司等專業融資服務機構。

二、支持融資租賃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鼓勵融資租賃公司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積極開展面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租賃業務。推進融資租賃業與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精細化工、軌道交通、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製造業和十大新興產業的深度合作。鼓勵融資租賃企業開展進口飛機業務。鼓勵在公務用車等領域通過融資租賃發展新能源汽車及配套設施。鼓勵軌道交通、環保設備、工程機械、鐵路、電力、民用飛機、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其他大型成套設備製造企業採用融資租賃方式開拓國際市場,發展跨境租賃。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的政策框架下,鼓勵我區融資租賃企業以跨境人民幣結算方式開展國際租賃業務。積極推進我區教育、醫療、餐飲、檢驗檢測等行業的融資租賃服務,推動服務業連鎖化經營。

三、支持融資租賃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鼓勵銀行機構加大對融資租賃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政策性銀行加大對經營進出口業務的融資租賃企業的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優惠外幣貸款及保理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融資租賃企業以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非公開定向融資工具、企業債券及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支持融資租賃企業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通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等掛牌融資。支持融資租賃公司合理利用外債、簡化管理流程,對融資租賃公司境外發債實施備案管理。積極利用信託渠道融資,鼓勵私募股權、風險投資等機構投資融資租賃業,促進融資租賃公司進一步增強資本實力,擴大租賃業務規模。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與融資租賃企業開展業務合作。支持保險機構開展融資租賃保險等信用保證保險業務,提供專業化風險管理服務,化解融資租賃企業經營風險。

第三節 大力發展金融結算服務

大力發展金融結算業務,尤其是特色金融結算業務,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國際結算落戶,推動我區各類銀行、保險機構發展離岸金融業務,打造西部內陸結算高地。

一、大力發展跨境結算

全面推進個人、企業、金融同業、要素市場等跨境人民幣業務,擴大人民幣結算覆蓋面。豐富跨境人民幣結算方式,擴大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增強對外貿易投資的支持力度。積極開展信用卡消費結算,穩妥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股權投資基金人民幣對外投資、境外發債、個人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等創新業務,推動人民幣成為重慶跨境貿易投資的重要計價、結算貨幣。支持錢寶等海外結算企業創新發展,構建海外人民幣基礎結算平臺,服務全球大宗貿易,構建支付產業鏈,探索海外清算網絡,發展全球間多幣種實時清結算業務。設立跨國企業全球現金管理平臺,建設企業級全球賬戶資金結算中心,支持企業集團和跨境企業接入平臺進行快捷跨境支付。到2021年,力爭全區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達到200億元。

二、做大離岸金融結算

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試點開辦離岸銀行業務,引進銀行機構設立跨境結算中心、離岸業務運營中心,探索擴大開辦本外幣離岸業務的機構範圍。支持銀行機構擴大離岸結算業務規模,提升多幣種產品交易和清算能力,完善對非居民的金融服務。做大惠普離岸結算規模,向跨國公司複製推廣結算模式。到2021年,力爭全區離岸金融結算規模達到200億元。

三、引進跨國公司結算總部

積極引進跨國公司、中外資總部機構、大型企業集團在我區設立資金運營和結算中心。探索開展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試點,支持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鼓勵跨國公司集中辦理境內成員企業經常項目下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匯和軋差淨額結算等業務,提高主辦企業境內賬戶與境外賬戶資金流動的便利度。設立跨國企業全球現金管理平臺,建設企業級全球賬戶資金結算中心,支持企業集團和跨境企業接入平臺進行快捷跨境支付結算。

四、積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結算

積極推進全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吸引異地跨境電商來渝開展結算,擴大跨境互聯網電子商務結算。鼓勵開展電子商務領域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推進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結算業務試點,支持國際電子商務認證中心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結算業務。推動支付服務市場向外資非金融機構開放,支持銀行機構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合作。到2021年,力爭跨境電子商務結算規模突破50億元。

五、健全支付結算體系

優化多層次支付結算網絡,豐富支付清算渠道,提升支付效率。充分發揮銀行金融機構行內系統的基礎性功能,積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在零售支付系統建設中發揮作用,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務。提高銀行卡支付結算效率,全面促進銀行卡應用,不斷改善受理環境,推動金融IC卡與公共服務應用的結合,督促銀行機構嚴格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管理,規範銀行卡發行。發展移動支付和網絡支付,推進商業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銀行卡清算機構等開展移動金融業務創新,實現跨行業、跨區域、跨介質的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第四節 促進小貸公司創新發展

鼓勵小額貸款公司創新產品服務,拓展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資金來源,不斷引導小額貸款公司規範健康發展。

一、創新小貸產品服務

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圍繞產業鏈、價值鏈和大數據創新小額貸款公司經營模式,發展支持科技、創業創新和“三農”的專業性小額貸款公司。堅持發展小貸公司產品“高效”、“靈活”、“便捷”等特點。在發展貸款業務的同時,還可通過提供金融、技術、信息和社會服務,使貸後管理升級為貸後服務,從而能夠更好、更高效地服務客戶。加強與金融機構業務合作,小貸公司可自主選擇多家銀行類金融機構融資,自主委託存款銀行代理支付結算業務。鼓勵小貸公司與銀行類金融機構建立風險共擔機制,提高實際融資比例,降低融資成本。深化銀行類金融機構和小貸公司的業務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共贏。鼓勵小貸公司與證券、保險、信託、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和融資性擔保公司開展業務合作。

二、拓寬小貸資金來源渠道

鼓勵符合條件的小貸公司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探索通過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市場或證券公司櫃檯交易發行資產證券化、私募債等產品。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小貸公司到“新三板”、股權交易中心等資本市場掛牌,通過股權轉讓、定向增發、發行優先股、發行小貸定向債等方式募集資金。支持小貸公司向主要股東定向借款和開展同業拆借業務。

三、引導小貸公司規範健康發展

加強非現場監管系統的管理和維護,利用實時在線監管,加強違規問題和經營風險監測預警。加大現場檢查力度和頻率,對檢查(審計)、考核和日常監管中發現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依法進行嚴肅查處。對多次被舉報投訴的小額貸款公司,經查證屬實後,在業務和融資等方面進行嚴格限制。協助小額貸款公司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建設,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和自律檢查活動,對違規會員單位予以懲戒,建立健全違規從業人員“黑名單”庫,加大從業行為的約束力度。鼓勵小額貸款公司積極加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對加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的小額貸款公司,其發放符合條件的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微型企業創業扶持貸款、小額保證保險貸款若出現損失,給予一定風險補償,引導小貸公司規範健康發展。

第五節 健全完善融資擔保體系

完善貸款擔保機制,擴大融資擔保業務,建立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一、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

擴大融資擔保業務,加強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擔保服務力度;在切實防控風險的前提下,儘可能採取低收費政策,規範降低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業務收費標準,在支持客戶持續發展中實現雙方合作共贏。支持專注服務小微企業,有實力的融資擔保機構開展兼併重組,發揮資本、人才、風險管理、業務經驗、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引領行業發展;以開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為標準,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融資擔保機構擴大業務規模。

二、推動融資擔保機構穩步發展

積極引進融資擔保機構,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銀風險分擔機制,促進我區融資擔保機構健康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通過新設、控股、參股等方式,發展一批政府出資為主、主業突出、經營規範、實力較強、信譽較好、影響力較大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

三、加強融資擔保機構監管與能力建設

加強融資擔保機構監管,促進融資擔保機構規範有序發展。提高風險防範意識,進一步加強合規經營和內部管控,嚴格履行信息披露及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加強融資擔保機構自身能力建設,按照信用中介的內在要求,經營好信用、管理好風險、承擔好責任,提升實力和信譽,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提升客戶價值,形成自身獨有的核心競爭力。

第六節 穩妥發展互聯網金融

運用互聯網技術,培育和促進新興金融業態發展,營造有利於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我區互聯網金融健康快速發展。

一、加快發展“金融+互聯網”

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的運用,依託科技創新驅動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滿足實體經濟多層次投融資需求以及不同場景的特定需求。支持保險機構、要素市場運用互聯網技術,規範發展網絡借貸等形式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提高普惠金融能級。培育和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及其衍生的支付、理財、徵信等新業態,推動互聯網金融與電商、供應鏈管理、跨境貿易等領域的相互促進。

二、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

穩妥支持優質的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發展金融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打造網絡小額貸款公司高地,不斷創新大數據風險控制模式,運用信用記錄、交易記錄、行為習慣等多維度數據實現風險識別度量。有序支持具備較強數據收集及分析能力的企業,通過設立或入股新型金融機構實現大數據的金融運用。依規發展網絡借貸等金融創新業態,加強機構信息披露,為低收入人群、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提供高透明度的金融服務,降低市場風險和道德風險。

三、豐富互聯網金融業態

鼓勵發起設立各類持牌互聯網金融機構,並在工商登記等環節為其提供便利。支持設立股權眾籌融資中介機構平臺,鼓勵在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前提下,對業務模式進行創新探索,發揮股權眾籌融資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有機組成部分的作用,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更好地服務創新創業企業。推動基金銷售機構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開展網上基金銷售業務。加快錢寶等支付結算機構與金融機構共同搭建平臺,開展在線支付、跨境支付等業務。

第六章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發揮金融助推器作用,加快經濟轉型發展。加強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緊扣“135”發展戰略,支持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突出創新生態圈、智能製造基地、國際航空港三大功能定位,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企業融資渠道,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第一節 支持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

緊緊圍繞“135”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圍繞“創新生態圈、智能製造基地和國際航空港”三大功能定位,加大金融對臨空經濟區建設的支持力度,提高產融結合深度,推動產業與金融協調融合發展。深化創新驅動,圍繞金融創新加快推進創新生態圈建設,加強金融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打造臨空高端製造業集聚區,構建以航空運輸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推動國際航空港建設。

一、提供針對性金融服務,服務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

支持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重大項目建設,促成金融機構與重大項目業務開展對接,在基礎設施建設、片區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臨空產業集聚、臨空商業開發等領域,有針對性地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融資支持。圍繞臨空物流、臨空製造、臨空商務、臨空貿易等產業,深挖客戶資源,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形成產融互動發展格局。加快構建航空供應鏈金融服務系列平臺,積極研究探索設立航空供應鏈服務機構、航空保理機構、航空網絡小貸等,提供航空企業航油航材等供應鏈融資中介服務,以及示範區企業出口退稅資金流轉便利化服務。依託中航信及各相關航空企業,開展全國航空供應鏈大宗交易及結算服務,積極發展信貸資產、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

二、提高金融服務深度,促進金融服務智能製造產業發展

開拓智能製造投資平臺,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智能製造基地建設,創新投融資體制,促進智能製造基地標準廠房及配套設施加快建設。放大產業引導基金對社會資本的撬動作用,擴大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規模,豐富智能製造基地資金來源;強化銀政企協作關係,採用銀行支持、政府擔保、企業抵押等形式,擴大智能製造企業信貸供給。推動智能裝備融資租賃服務,建立智能設備需求信息發佈平臺,降低交易成本,擴大融資租賃規模。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建立戰略性新興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專項補償銀行貸款風險,發揮財政風險補償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降低新興產業融資門檻。為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通過私募股權融資、風險投資基金、兼併重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為傳統制造業可持續發展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對汽車、筆電兩大支柱產業設備改造、技術研發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業務,為製造業企業提供重點設備租賃服務。

三、促進金融業務創新,推動臨空高端製造業發展

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業務,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提供產業金融產品,推進臨空高端製造業與金融融合發展。壯大產業型融資租賃、產業型投資基金、產業型投資擔保、產業型資產管理、產業型保險業務、產業型資產評估、產業型投資銀行等業務類型的發展。探索開展投貸聯動模式,搭建企業融資服務平臺,構建臨空高端製造產業融資渠道。健全產融聯動機制,推動金融與臨空高端製造業協調發展。推動金融服務臨空高端製造業智能終端千億級產業集群、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以及航空製造產業集群,金融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支持汽車、電子、裝備等行業企業實施信息化技術改造,推進“四基”強化工程,實施“機器換人”計劃等,促進製造業向服務化轉變。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臨空國際貿易中心建設

大力發展臨空商務商貿,依託江北國際機場和保稅港區空港功能區,鼓勵有關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開設離境退稅店、進境免稅店、進口商城、線上線下展示體驗店和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發展在岸、離岸金融結算和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依託仙桃大數據谷,推進億贊普跨境電商等重大平臺建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推動樓宇經濟發展,提升商務樓宇發展水平,對現有商務樓宇進行改造提升、轉型升級。重點引進區域性總部企業機構,推進總部經濟集聚,大力引進發展企業決策、研發、營銷和結算等機構。引導促進國有企業樓宇經濟發展,助力國企創新發展,推動產業空間佈局。

五、推動航空產業發展,加快國際航空港功能佈局

加快建設“一園一鎮一基地”(即航空產業園、航空小鎮、全市特色園區轉型升級創新示範基地)的發展目標,助推企業發展。重點針對總部經濟、航空金融、臨空服務業等臨空經濟招商,落戶一批中新合作的重點項目,打造成中新合作航空領域集中展示區。積極發展航空裝備生產、飛機融資租賃、航空維修維護等航空產業,通過金融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推動航空關聯產業集群發展。充分發揮產業專項基金引導作用,集聚市場資本參與投資,提升金融產業對通航產業推動作用。打造具有航空特色和國際化元素的高品質航空小鎮,有效吸引航空商務人士、高管等入駐。

六、探索開展國際金融合作,促進自貿區建設

搶抓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機遇,推動一批項目落戶空港新城。在渝北區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金融機構互設、產品互認、資金互通、市場互聯機制。優先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渝設立各類外資或中外合資金融機構,探索試點有限牌照銀行。為區內法人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開設綠色通道。依託“渝新歐”國際物流大通道,探索鐵路貨物監管模式及應收賬款融資等鐵路單證線下結算和融資產品創新。支持保險公司在渝設立服務“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的專業物流保險中心。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多邊投融資合作,積極對接絲路基金、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等股權投資基金,積極運用外匯儲備委託貸款,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走出去項目。

第二節 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為實體經濟增加有效金融供給、減少無效金融供給,加快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發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質量。

一、支持增加有效供給

做好資金“加法”,引導金融機構配合實體經濟發展調存量、優增量,加大對轉型升級的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製造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發揮銀行主渠道作用,調整信貸投放結構,向符合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的領域傾斜。創新銀行產品服務,圍繞航空產業、汽車、電子、新能源、新材料、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價值鏈融資、供應鏈融資、消費金融等新業務。擴大貸款抵(質)押物範圍,鼓勵使用動產、應收賬款、倉單、股權、知識產權、收益權等進行抵(質)押貸款,提高申貸獲得率。開展銀行投貸聯動試點,探索銀行投資設立理財子公司,進一步提高銀行資產管理和投資能力。

二、支持去除無效供給

做好資金“減法”,密切配合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殭屍企業”和空殼公司,切實減少無效供給和低效供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原則,對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優質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持;穩妥實施信貸退出,逐步壓縮高汙染、高能耗企業貸款。有效發揮金融風險企業債權人委員會機制作用,督促銀行、小貸、擔保等金融機構一致行動,集體確定增貸、穩貸、減貸、重組等處置措施。有序推動“殭屍企業”重組整合或市場退出,支持金融機構調整還本付息政策,積極穩妥開展併購貸款業務。加強統籌協調和信息共享,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務行為。

三、逐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認真落實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督促駐區金融機構落實國家利率政策,合理確定利率水平。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創新實質,圍繞真實經濟活動創新產品和服務,壓縮過多環節、過長鏈條的產品。持續規範金融機構、中介機構服務收費,加強收費合規性、真實性管理,整合精簡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公示收費價格,清理整頓不規範收費行為。擴大股權融資比例,通過財政補貼、銀保合作等方式降低企業抵押擔保成本,完善企業信用等級評價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銀行和實施主體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積極推進實施債轉股試點,與債權人委員會、投貸聯動等政策聯動,做好風險監測防範,確保依法有序推進,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和盈利水平,降低企業槓桿率。

四、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綠色產業,積極發展能效、特許經營權、排汙權、碳排放抵(質)押貸款,降低綠色信貸成本。支持符合條件的機構發行綠色債券等產品,鼓勵發展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推動節能、清潔交通、清潔能源、汙染防治等行業企業上市掛牌和再融資。支持政府性資金和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綠色發展基金,運作好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重點支持成長性較好的生態環保類企業和重大環保基礎設施項目。完善信用環境配套,將企業環境違法、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竣工驗收、清潔生產審核等信息納入徵信系統,將企業環境信用記錄作為融資的重要參考條件。

第三節 暢通企業融資渠道

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直接融資金融產品,不斷擴大企業直接融資規模,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一、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進一步提高股權融資比重,優化企業融資結構,完善企業市場化資本補充機制。推動企業在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不斷提升證券化率水平,進一步完善企業上市儲備機制和激勵政策。支持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發行債務融資工具,創新股債結合、高收益企業債、項目收益債、永續債、資產支持證券等產品。建設區域性資本市場,創新基礎設施支持證券、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等資產證券化產品,開展私募股權基金份額轉讓,探索重慶地區債券價格指數,增強市場活躍度和融資能力。支持國內外資本在我區設立各類公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爭取與國家風險投資基金等機構合作,發揮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中新互聯互通投資基金的引導放大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吸引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設立保險私募基金,與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合作設立專項投資基金。

二、暢通間接融資渠道

加大銀企對接力度,保持信貸合理穩定增長。完善貸款擔保機制,探索設立融資擔保基金,強化擔保行業承保能力。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鼓勵銀行創新推出“銀行+企業+投資機構”信貸產品。利用銀行的資源優勢向企業推薦優質的投資機構,銀行提供貸款融資,投資機構提供股權融資。引導銀行規範開展各類表外融資業務,綜合運用理財、資管資金為實體企業服務。加強銀政深度合作,搭建銀政合作平臺,實施金融機構支持國有平臺融資綜合動態評估,適時調整與10家銀行開展深度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支持金融機構為國有平臺重點項目提供綜合融資服務,確保國有平臺融資授信超過300億元,保障國有平臺融資需求。

三、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加強中小企業的信息平臺建設,健全中小企業徵信體系,提高企業相關信息的透明度,減少中小企業、銀行和擔保機構信息阻礙。推動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完善中小企業增信機制,降低信貸風險;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提高銀行通過擔保體發放貸款的積極性,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的支持,鼓勵民間資本出資組建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支持具備條件的社會法人設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不斷擴大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擔保的規模;完善中小企業資金支持體系,拓展中小企業融資途徑,著力於建設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鼓勵各類商業銀行確立以中小企業為重要服務對象,拓寬抵押物範圍。完善中小企業基金市場,成立中小企業風險投入基金與創業投入基金,吸引社會閒散資金進入中小企業,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加快發展小額貸款機構,加快推動商業保理業務發展,鼓勵保理、融資租賃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保理、融資租賃業務。

第七章 打造西部金融生態區

全面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強金融市場風險防控,不斷淨化法治環境,完善社會信用環境,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擴大金融開放創新,以制度改革創新為動力,打造西部金融生態區。

第一節 加強金融市場風險防控

加強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嚴厲打擊防範金融違法犯罪,維護金融秩序。全面排查金融重點領域的不穩定問題,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非法金融活動,維護金融市場安全穩定。

探索建立綜合性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深入開展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按照“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建立三級聯動機制,強化各部門和鎮街宣傳教育、風險排查、案件處置、信訪維穩等工作。加強全方位風險監測預警,深入排查各類風險隱患,及時應對風險事件。強化地方新型金融機構事前、事中、事後管控,推動實施穿透式監管,推行負面清單管理,建立完善市場化退出機制。加大對各類從事金融活動的工商企業源頭管理,實行動態監控,保持嚴厲防範和打擊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的高壓態勢。做實社會基層網格化管理,深入推廣舉報獎勵制度,推動積案化解和重大案件協調處置,推進風險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置。

第二節 淨化法治環境

加強金融司法聯動,建立健全行業主(監)管部門、公安、法院、檢察院協調配合機制,合力推動金融案件立案偵查、審查起訴、案件審判等工作,實施非法集資等重大案件“掛牌督辦制度”,促進非法集資案件依法有序查處。逐步建立“快偵快訴快審快結”機制,推行金融仲裁,研究完善金融案件專項執行機制,提升金融債權執行效率和執行兌現率。強化金融服務、金融發展、金融監管、法律責任等金融運行重點環節的管理,盡力挽回群眾經濟損失,切實維護經濟社會秩序穩定。

第三節 優化社會信用環境

完善全區信用體系,開展政府、金融機構、企業間的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推動政府信用信息公開,構建服務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信用平臺。擴大人民銀行徵信系統對地方新型金融機構覆蓋面,加快推動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加入徵信系統。推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區經驗,健全企業信息系統、農村徵信系統,支持建設信用村、信用鄉鎮。建立信用評級系統,支持行業協會積極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工作。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樹立誠信典型,推介誠信市場主體,提高失信成本,對重點領域和嚴重失信行為實施聯合懲戒。

第四節 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規範金融機構行為,引導金融機構將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納入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建設和經營發展戰略中統籌規劃,落實人員配備和經費預算。推動金融機構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風險及專業複雜程度進行評估並實施分級動態管理,完善金融消費者風險偏好、風險認知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制度,將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給適當的金融消費者。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及時查處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加大對非法金融活動的懲處力度,維護金融市場有序運行。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機制,建立跨領域的金融消費者教育、金融消費爭議處理和監管執法合作機制,強化責任落實和人員保障,加強信息共享,協調解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重大問題。

第五節 擴大金融開放創新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複製運用現有自貿區的成熟政策和成功經驗,完善金融領域改革創新方案,探索建立與自貿試驗區相適應的機制,增強跨境金融服務功能。紮實推進中新金融合作項目,按照見政策、見企業、見項目、見進度、見實效的“五見”標準,加快引入一批金融結算合作項目,探索一批金融科技合作項目,落地一批金融機構互設項目。創新發展鐵路單證質押融資、動產抵押融資、供應鏈融資等物流金融服務。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商業銀行在產業園區、孵化器設立科技支行,支持銀行、小貸與創投基金合作開展投貸聯動,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探索設立科技創業證券公司,支持科技項目開展眾包眾籌。壯大創業投資規模,支持創業種子、天使、風險投資等各類基金髮展,吸引產業企業、保險、信託等渠道投資設立創業投資企業和創業投資母基金,打造“雙創”投資機構聚集地,鼓勵成立公益性天使投資人平臺組織,發展投保聯動、投債聯動等新模式。為創新創業企業登陸創業板、新三板融資創造條件,支持重慶股份轉讓中心科技創新板建設。推動財政資金與金融資本共同設立風險補償資金,形成科技融資擔保聯動機制。發展科技保險,探索建立科技保險獎補機制和再保險制度,開展專利保險試點,形成風險補償分擔機制。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不斷強化區金融辦組織建設與規劃引導,提高行政服務水平。發揮政府組織領導職能,強化金融資源統籌和政策支持,推動人才隊伍建設。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發揮區金融工作領導小組職能,統籌協調、研究解決金融業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充分調動各部門參與金融規劃實施的積極性,按照各自職能履職盡責,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構建完善一站式、立體化金融服務體系。區金融辦牽頭建立考核督查機制,實時動態監測和跟蹤分析,加強與規劃的銜接,切實推進規劃落實及重大項目落地。

第二節 強化金融資源統籌

統籌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工具、監管政策和國有平臺,加強對金融資源的統籌調配力度,引導金融資源有序合理流動,針對行業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適時實施專項調度。切實增強區金融辦與市金融辦以及中央在渝金融監管部門的協調溝通,加大信息互換共享和協作配合,在風險防範化解處置、地方金融改革、業務發展等方面形成常態化合作機制。

第三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積極爭取市級層面的政策支持和指導,健全金融創新發展政策支持體系,完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人才政策等,健全財政各類貼息、貼費、補貼、獎勵等機制,完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小微企業貸款等風險補償制度和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薄弱領域的服務,加大對新引進金融機構、掛牌上市融資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對金融政策落實情況的跟蹤,構建合理的政策實施反饋機制,加強部門協調與合作。

第四節 推動人才隊伍建設

不斷強化區金融辦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和能力建設,為金融工作提供人、財、物保障。進一步開展金融從業人員的業務在培訓工作,提升本地金融人才專業水平。大力引進各類金融教育和認證機構,為金融從業人員獲取執業資格提供便利條件。優化金融人才發展環境,開展各種聯誼活動,促進金融人才間的聯繫和溝通,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和友誼,推動金融人才與相關單位、團體在學術、科研、產業發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大金融人才特別是新型金融業態海外專業人才引進,提高金融高端人才佔比。

公開方式:公開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4月21日印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