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快乐却忧伤的年轻人

那些快乐却忧伤的年轻人

  • 前两天,在看《十三邀》第二季时,其中有一段李诞(《吐槽大会》策划人)和许知远的对话,觉得很有意思。

以下这段对话从36:00开始

许知远:包括你自己说那种自己虚无感或者说某种自毁倾向,真的是一个,我又又不太容易理解这个东西。

李诞:你是一个享乐派。

许知远: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个无穷无尽,有乐趣的事情,我对尘世之欢乐充满了热情。今天我在想,我真的是一个很浅薄的人吗?

李诞:我就觉得浅薄深刻,这种,根本不取决于你的态度,为什么我说不要享受悲凉,悲凉不等于深刻。

许知远:嗯,真的,那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这种感受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李诞:我是一个天天嬉皮笑脸的,是一个虚无感的,你天天皱眉头,是一个乐天派,挺逗的,这是人生的矛盾感,挺有意思,什么感觉呢?就是,没劲,嗯,什么都没劲。我最害怕的人就是你做自己,你让我做自己就见不着我,我只能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大家才能看到我活的积极,阳光健康,让所有人快乐,我要是做自己是很可怕的事,

做自己对自己太不好了,我不可能做自己。

接着就是一段许知远和年轻人对话的片段。

“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其实大家都过得不开心,但每个人都要强装自己很开心。”

“我们好像失去对一些事情改变的动力,改变的力气,我们好像是用一种解构的态度,去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该如何自处呢?我们这些人连尘埃都算不上,如果说,我们无路可走,怎么办?”

“中国的年轻人是没有青年阶段的,都会特别快地希望自己洗掉身上的校园气息,都迅速的完成社会化的。”

“一个人,当他自己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是不是就不应该把下一代带过来,带到这个世界上重蹈覆辙。是不是?这样的话,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去感叹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这段对话,让我重新审视,当下的年轻人,文章奉上,如给你带来困扰,与我无关。

那些快乐却忧伤的年轻人

l 这个世界眼中幸福的年轻人

当代的年轻人大多比以往任何时候生活的都要幸福,富足,有安全感,他们的生活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现代化。这也成为众多父母或长辈的说辞:你看看你现在怎样怎样,我们年轻那会怎样怎样。其实,这些说辞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时候,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困扰,这种比较大多无意义。况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也不应该成为让年轻一代安于现状的理由。

而且,一个更加被忽略的问题是,当代年轻人一定比老一辈幸福快乐吗?

当代的年轻一代,承受着新时代下物质生活的巨大压力,离谱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在父母聚光灯下长大的一代,渴望挣脱枷锁活出自我,却发现,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要寻找自己的一隅,离不开上一辈人的扶持。

作为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年轻一代,将自我置于在精神世界里的困境中,行为现代,三观却仍被强势的主流价值所主导,观念传统。渴望独立,却在周遭压力之下,失去自我。想按着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却发现这个世界没有这样的土壤。他们好不容易生出的自我,却要被现实生硬的按下。

那些彷徨失措的青春,被时光催赶着走到了中青年,却发现他们仍在为生活,挣扎着前行。青春年少时,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却只能一抹微笑裹清愁。

那些快乐却忧伤的年轻人

当代年轻人的挣扎可能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小时候的早餐很简单,一碗稀饭一碟辣椒酱,甚至一勺盐就能拌着吃;上学时的早餐选择多了,粉、包子馒头、豆浆、油条、面包;那个时候的他们以为,独自生活后可以轻轻松松在家里慢慢享受清晨的悠闲等待初晨的第一抹阳光,可现实是,大多时候上班时的早餐选择更多了,却只能图个填饱肚子......

那个时候的他们,以为独立后,中午时分,可以耐心的等待佳肴,可以优雅的坐在阳台,拿着本书,享受午后的静谧阳光,可现实是,每天都只是在像动物般觅食,然后开始午后的休憩。

那个时候的他们,以为长大后的傍晚,可以看着晚霞,与心爱之人依偎着静望夕阳,可现实是,却拖着疲惫的身躯躺下,拿着手机,茫然的度过漫漫长夜。

他们按时上下班,然后每天都在困扰,怎样度过那无聊的业余的生活,试图在人群中寻找和自我一般生活的同类,聊以自慰,然后捱过今天的无聊,再等待明天的无聊。

某脱口秀节目谈当下综艺节目(PS:用某代替因其节目已被ban)

他们每天看着其实有些尴尬的综艺节目或电视,试图在其中找寻一天中难得的轻松和欢愉,在玩玩闹闹中收拾一天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已经只能靠过家家式的玩闹卸下包袱,娱乐自己。http://v.qq.com/x/page/v0520qtzlcm.html(吐槽鹿晗杨幂张翰躺枪)

他们喜欢熬着夜,在夜幕已深中,拿着手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是纯粹消磨时间的事情。在现实里活的大众,在网络里活出小众,这就是他们理解的个性。

他们试图追寻流行,生怕自己被时代抛下,失去话语场,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开始说些自己压根不懂的话,看些流行的电影电视,听些流行的音乐,虽然他们压根不懂它们为何流行。

他们与同事、朋友聊着毫无痛点的话题,任何太过自我的聊天都会显得自己格格不入,他们小心翼翼的和身边的人聊着天说着话,说话做事深思熟虑,在年轻的时候就变得沉稳老道,生怕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戳中了周遭的痛点。他们如此刻意的活着,生怕自己与人群疏离。

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网络化,真实的自我隐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生活里的乖宝宝可能是成为网络世界里的喧嚣英雄。

他们开始嘻嘻哈哈的说真话,把压力释放给那些比他们更加无辜的个体或者至亲。他们对生活有着最多的埋汰,却有着最强的适应能力。在他们眼中有一个更美的世界,但是他们觉得无力改变现实。

他们开始自如的应付这个世界,应付自己,却也快忘了,多久没有会心的微笑,多久没有一往无前。

他们用工作的繁忙和无意义的娱乐以为就能填满自己,最后,才发现内心的荒芜和现实的挣扎,只在不断冲击着自我修筑的防线,直至自身难保。

他们嗔怪工作已将生活填满,当有一天他们闲暇之时,才发现,原来没有事务的日子空洞乏味,原来忙碌的生活能够帮助自己忘却很多烦忧,原来自己不曾拥有过自我,更不曾拥有过生活。

年轻人越来越渴望摆脱稚气和深情,囚住他们的已不再是纯真的理想和炙热的情感,而是一座又一座冰凉的大城小城。

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很努力的想活成别人眼中的幸福模样,婚姻家庭,有房有车,儿女一对,虽然,即便拥有这一切他们可能也没有更幸福。何时,能为自己而活?这注定是他们一生的追逐。

关于年轻人的真相

l “佛系”青年

他们不是因为宽容,他们或许能力不够,或许现实的残酷,在追求欲望,受挫之下,改变不了世界,便回到了内心,进行自我修复,然后修养成为了一个佛系青年,他们不是不想争,只是争不赢。

l脱发

上学,越来越与兴趣爱好无关,而成了被父母驱赶的鲜活生命或者只是因为学校有学习之外的缘故,上学,越来越与命运相连,成为改变命运的最大可能,被赋予了更多现实的缘故,与青春梦想无关,在紧张焦虑的重压之下,在无规律的生活裹挟之下,成为年轻人提前衰老的征兆。

l 现实

1947年6月,北京大学一名大一学生给胡适写信诉说自己的苦闷,信中提出三个问题:国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为何?国家前途是否绝望,若有,希望在哪里?青年人的苦闷如何发泄?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闲聊时很少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们在为不同的事情苦闷。就业、买房、买车、情感的空虚成为更多人的谈资,一切显得那样自然。

某脱口秀节目谈犬儒主义者

“我们是被现实囚禁的鸟,已经忘了天有多高,渴望离开父母的小小城堡,却不知还有谁能依靠,得到的爱越来越少,看着自己的笑在别人眼中燃烧,我却要不到一个温暖的拥抱,我们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静静地看着周围满是谎言的样子,这撩乱的城市,容不下我们的真,现实让我们无法再年少般迷恋青春般放肆,我们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和寂寞、琐碎交换着悲伤的心事,对生活无计可施,这无味的日子,眼泪都成了奢侈”改编自歌曲《囚鸟》。

这就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激烈碰撞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

这就是快乐的却忧伤着的年轻一代。

这就是年轻的却不在年轻的年轻一代。

呵,年轻人。

拓展阅读

何时,这理想不再只是理想

勤劳难致富的中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