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泰陵的建築風格是怎樣的?

黎小潔

清西陵位於我們保定市易縣城西。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後陵。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群。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這裡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

而埋葬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距易縣15公里的永寧山下,海拔382米,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佔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泰陵作為典型的清式宮殿式建築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環境、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中國“風水”相法為選址依據,形成山形河流作為“風水”中強調的靠山、案山、照山,龍脈和水口,建築與整體佈局也最為完整與巧妙,更加註重實用性;建築風格與規制更加精美豪華,使之更具有觀賞性。

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問的兆葬之制”。原由是因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乾隆認為如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就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世祖順治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為解其難,乾隆皇帝定下了“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制,如父親葬東陵,則兒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則兒皇帝葬東陵,此稱之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也正是由於這種墓葬制度才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的格局,造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大陵墓群與中國明朝以前歷代皇家陵寢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處。

清泰陵東面,雍正為其21個妃嬪建造了泰妃園寢。乾隆為其母孝聖憲皇太后修建了泰東陵。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里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著名的石牌坊和大紅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