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永祚寺怎么样?

holiday不是假期吖

永祚出自《诗经》,《大雅·既醉》有言“君子万年,水锡祚胤”。永祚一词,即是“水锡祚胤”的简写,意在永远流传、万世不竭。作为太原的地标之一,永祚寺双塔屹立,一塔凝视历史,一塔远眺未来。太原又称晋阳,春秋时赵国的赵简子(赵鞅)家臣董安在此建一小城,址在汾河之西,是今晋阳镇所在。1608年,朱敏淳又请来妙峰禅师(福登和尚)补修禅寺,又五年,修补文峰塔,新建舍利塔,扩建大塔寺,名文峰塔为宣文塔,名舍利塔为宣文佛塔,永明寺正式得名“永祚寺”,又称为“双塔寺”。但因心力耗尽,原本计划的天王殿、山门殿堂与后院门庭还未完成,妙峰禅师便因病返回五台山,不久抱憾圆寂。

宣文塔初名为文峰塔,是八角十三层的空心阁楼砖塔,此塔没有底座,也无佛龛,更无“阿弥陀佛”牌匾,是一座风水塔,底层开有一门,塔顶挂有宝珠,塔身整体微微向西北倾斜。宣文佛塔则是典型的佛塔样式,内部藏有佛经和舍利,为十三层空心阁楼式砖塔。塔身整体呈八角形,塔檐有五彩重翘斗拱,用孔雀蓝琉璃瓦剪边,八角上有莲花垂柱,垂柱上方的角替、枋头上都有花草、云纹等图案,十分精致。塔身的第一层有两个拱门,东南方门可供游人拾级而上,俯视太原城市全景,西北房门则可入佛塔底层,向上仰视塔内全景。

永祚寺的大雄宝殿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一座无梁式建筑,殿内不用一木,全为砖砌,内部空间显得宽敞明亮。当心间与两次间各有开门,共三门,其上有格子窗棂。宝殿外观为仿木结构,檐柱上端有用青砖雕刻出垂莲柱,形态古朴大方。这种以砖仿木的建筑技艺为明代中后期新兴的砖雕艺术,使得大雄宝殿的建筑外形与雕刻融为一体,整体看来十分大方。殿内正中供奉有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是明代作品,全高3.85米,分两截铸成,相貌庄严而眉目慈祥,线条细腻流畅,是一件佛像珍品。


张小中的旅途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背依太行群峰,四周松柏拥翠,殿宇轩昂,双塔耸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祚寺始创于1599年,寺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方丈等建筑。双塔寺的大雄宝殿,是砖砌的仿木建筑。整座建筑没有梁架,不用一根木头,全由砖砌而成,砖砌雕花精细而大方。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当作太原的标志。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

永祚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进院落。自北面山门而入,第一进院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两厢为配殿,辟为展室,称陈列院。
第二进院为“祗园胜景”,称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园林的韵味;向东伸展建成的展室,陈列着从市内搜集来的碑刻、造像等。
第三进院为“永祚禅林”,称礼佛院,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
大雄宝殿五间为结构精巧的两檐楼阁式,全用青砖磨砌成柱、檐、斗〖FJF〗拱〖FJJ〗、雀替、垂花柱及图案等,仿木结构筑砌,殿内施拱券顶,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故称“无量殿”。
殿内正中供奉高3.85米的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两侧有释迦、药师佛铁铸坐像,是净土宗的礼佛场所。殿前有明代所植丁香和牡丹两株。
大雄宝殿顶上建有三圣阁,单檐歇山顶建筑,顶部用砖雕斗〖FJF〗拱〖FJJ〗,层层出挑,叠涩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
殿内原有“西方三圣”塑像,现供明塑的三大士像,工艺精湛,也是明塑中的佼佼者。

城市新干线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0789151626613732493, "vid": "cb6e127ff5cb489791dd67a85ed43c7e\

阿波的旅行日记

太原的永祚寺也可以说是太原市一个地标型建筑了,而说起永祚寺,老太原人一般把他称之为是双塔寺,这就得名与永祚寺内树立着的两座高塔,如同卫士一般守卫者着太原人,更是如同守护神一样在太原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大陆上给人么带来和平安定的气息。

永祚寺其实原来只有一座高塔,而且起初叫做永明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当时的晋王觉得这座寺庙太过于简陋,不符合当时也叫作晋城的太原的大城市而且是军事重镇的身份。于是上表皇帝,由当时李太后出资,请五台山的高僧住持修建的。
永祚寺外表庄重美丽,而内在也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气息,总分为三个进院,并且在第二个进院里遍植来自山东菏泽的牡丹名种魏紫,当时只是一只,而现在的魏紫已经遍布了第二个进院,成为了永祚寺的一大特色,而且更加让人赞叹的是永祚寺大殿也是无量殿,没有采用一根木头,但是到了今天任然能够屹立,可见当时工匠之技艺高超啊?


老家吕梁

永祚寺,意喻“水锡祚胤”,始建于明朝万历中叶,当时仅有文峰塔,为“永明寺”。朱敏淳请五台山显通寺主持福登和尚,来太原主持扩建。建造双塔,并补充大雄宝殿、三圣阁、方丈殿等。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陆续建造并成现状;民国十六年(1927年)补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