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天津造幣總廠)

張愛玲童年在天津生活五年,她在《天才夢》裡寫道:“我3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

文中這位滿清遺老叫張人駿,做過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與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是堂兄弟。張人駿的長子叫張允言,是中國第一任“國家銀行行長”,這位行長與張愛玲是堂兄妹,只不過比張愛玲足足大了51歲。

張允言(1869—1926),字伯訥,祖籍山東無棣張家碼頭村,出生在河北唐山豐潤大齊坨村。張允言的父親張人駿19歲中舉,22歲科進士。張允言也是19歲中舉,20歲拿下進士,是那一年最年輕的進士。當時有一句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50歲中進士才屬正常,可見張允言少年天賦。

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張允言的父親張人俊)

張允言進士及第後,在戶部任候補主事。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張允言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逃到西安避難。《辛丑條約》簽訂後,戰事平息,張允言又隨慈禧、光緒聖駕回鑾。1902年,張允言升為戶部郎中,正五品。

1903年張允言受戶部委派,與慶親王奕劻的兒子載振、戶部尚書葉赫那拉·那桐,三人赴日本大阪參觀第五屆勸業博覽會,並訪問大藏省,考察三井銀行的經營管理模式,瞭解銀行、金鎊、印花稅的操作情況,收集金融業的書刊及規章制度。

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大清銀行鈔票)

回國之後,戶部籌設銀行,張允言與軍機大臣徐世昌、禮部鑄印司員外郎陳璧三人,在天津勘定地勢,籌建戶部造幣總廠。該廠於1905年春天竣工,定名為“鑄造銀錢總局”,是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最精良、技術最先進的造幣廠。

一年後,戶部為統一幣制,決定撤銷各地的部分造幣廠,僅留下九個造幣分廠,一律由戶部造幣總廠頒發鑄造模具。不久,戶部易名度支部,造幣總廠改名為“度支部造幣總廠”。後來各省所設造幣分廠再度裁撤,由造幣總廠統一鑄造“大清銀元”。

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大清銀幣)

就在鑄造銀錢總局成立的同一年,清廷在北京設“大清戶部銀行”,張允言以正三品京銜出任總監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國家銀行行長”。“大清戶部銀行”試辦三年後,1908年2月,清廷頒佈《大清銀行則例》,確立大清銀行作為國家央行的級別與地位,“大清戶部銀行”改名為“大清銀行”,資本1000萬兩,總股本10萬股,朝廷認購5萬股,其餘限本國人承買,外國人不能入股。

到了1908年7月1日,中國第一家正式國家銀行——“大清銀行”正式掛牌,英文名為“TA CHINA GOVERMENT BANK”,張允言仍為大清銀行正監督。大清銀行的業務包括:發行紙幣、統一幣制;經管國庫款及地方官款;經理賠還洋款;經理鹽款;經理捐款;經理關稅;經理雲南藩庫;救濟市面;代收公司股款。

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大清銀行兌票)

1909年,大清銀行召開第一次股東會議,研究改良大清銀行經營管理方法,提出建立中央銀行的主張。到辛亥革命之前,大清銀行在全國各省省會和通商口岸,設立分支機構35處,是清末規模最大的銀行。

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銀行商股的股東在上海成立商股聯合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後,商股聯合會立即上書“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建議把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作為民國政府的中央銀行。

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大清銀行鈔票)

當時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便已陷入財政窘境,本就急需成立一家中央銀行。孫中山見到報告後,立即面示財政總長陳錦濤,表示同意。中國銀行於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漢口路3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但張允言終因不肯背叛大清,而辭去了總經理的職務,中國銀行任命吳鼎昌為監督。

離職後的張允言,帶著家人來到天津,過起寓公生活,因為他的父親張人駿就住在天津。張允言與夫人顧氏育有二子五女,長子張象昺,次子張象昶,女兒張恭頊、張恭頎、張恭領、張恭願、張恭顥。二子均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張象昺是鐵路工程專家,張象昶是建築工程專家,曾主持中國歷史博物館建築工程。張允言病故後一年,他的父親張人駿也在天津去世。(文:何玉新)

張愛玲的堂兄,做過大清首任銀行行長,在天津創辦造幣總廠

(上海造幣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