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民族主義的看法?

布朗司機

這個問題很大,還是著重談一下日本的民族主義吧。

可以說,日本自民黨領導人比日本民主黨領導人更敏銳,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日本的國家安全問題(以及與之對應的的民族主義)在競選過程中的作用非常大。日本的政客,動輒向民眾灌輸將日本建成美麗而強大的國家的宣傳,從而把自己打扮成堅決捍衛國家利益的強有力的領導者。

2012年,曾經因身體健康問題等原因撂挑子不幹的安倍晉三重返首相官邸,實施所謂“安倍經濟學”的經濟措施,提振了日本股市,激發了國內不少人對日本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

但是,與此同時,安倍首相還宣揚日本為沒有受到醜陋往事玷汙的“美麗國家”。這顯然不是事實。安倍及其心腹,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民眾對日本國力的自豪感。更有甚者,他們還聲稱,在20世紀,日本的行徑並未比其他殖民大國更壞。顯然,這是日本政客抹殺日本軍國主義罪惡的表現,也是傲慢自大的表現。

從歷史上,日本人的自卑心理一直存在。19世紀中期,日本的國門被美國打開之後,日本的政客就意識到,只有模仿西方列強,才能保障本國的安全。於是乎,日本政客引領國民脫亞入歐。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日本在二戰中戰敗,後來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美國的附庸國。儘管日本在經濟上傲視群雄,但日本人內心仍然很焦慮彷徨。他們也意識到,日本無非是“經濟上的巨人,外交上的侏儒”。

日本的民族主義者,動不動就把日本的“戰爭罪行”給美化,聲稱這是戰勝國不該如此這般地審判日本的軍國主義者。但他們又緊緊抱住美國的大腿。安倍和其心腹,都想方設法跟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軍事合作關係,還不失時機地宣揚“日本例外論”。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對日本是個不小的打擊。缺乏格局的安保,就拿中國來說事,進一步助長了日本的民族主義。


世界東西

民族主義首先讓人想起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民族主義是哪裡來的?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起源於18世紀的歐洲,是在打破神權和封建主義的資本主義運動中興起的一種民族認同運動。在此之前,人們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教的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的居民,然後才不得已說自己是法蘭西人或英吉利人。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上升階段的表現之一,不過後來則變成了大國沙文主義,成了侵略他國和殖民的藉口。


中國古人似乎沒有民族主義這樣的概念。不過,好在漢語詞彙豐富 ,有的是替代品。

華夷,或稱“夷夏”,用來區辨華夏與蠻夷就是中國古人的民族主義的詮釋。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是當時當仁不讓的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相對落後,因此逐漸產生了以文明程度,禮儀規範為標準進行族群劃分的觀念;即區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種族(race )或血緣(blood )。大凡合於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或稱夏、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夷,或稱蠻夷、化外之民。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發揚文化之大義。結果楚國自稱蠻夷,其後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一舉摘掉了蠻夷的“帽子”;不過鄭國本為諸夏,但行為不合禮儀,亦視為夷狄。

蠻夷的劃分,首先是從地圖開始的。華夏位居中央,番夷依方位分為“四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國的皇帝是天子,中國的皇朝是天朝,中國視其它國家為貢國和屬國,其首領只能被稱為王。

華夷之爭或者中國古代版的民族主義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文明程度階段,風俗習慣和血緣階段。而以血緣來彰顯民族主義的階段是在華夏面臨嚴峻威脅即遭遇嚴重入侵和災難時佔了主流,主要也是為了保護華夏文明與民族尊嚴,如“五胡亂華”以及後來的元,清。

以上就是民族主義在中國歷史上的來龍去脈。


閒看秋風999

對民族主義有看法的人腦子裡都被無政府主義給洗腦了,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民族主義這個東西好不好,關鍵是要看立場……說難聽點就是屁股……所以說!民族主義沒毛病,我們唯一警惕的就是極端民族主義,即納粹那種極端民族主義!!一個國家,連民族主義這種都沒有的話……不如散夥



我們國家應該復興,漢唐盛世,所達到的國際地位,才是我們的目標!不止是軍事實力,更應該是話語權!現在西方掌握著話語權,所以他們就用民族主義來汙衊我們!更用無政府主義來干擾我們,信了西方那一套的年輕人



我就無話可說了!注意立場……中華民族的復興對於他們來說,絕對是不爽的,不過作為中國人,你的立場居然是胳膊肘向外拐!我無話可說!作為普通人,可以噴,但是請別無腦噴……但是請別帶上國家


涵涵爸的憂桑

在一些西方人和西方媒體眼裡,中國人經常與“民族主義”畫上等號。尤其是前段時間《戰狼2》的熱映,又讓一些西方媒體給中國人貼上這一標籤。與此同時,西方很多學者、媒體認為在2016年以來的世界各地,全球化正遭遇復興的民族主義力量的挑戰。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民族主義?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江時學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

怎麼看民族主義


作為一個非常流行的概念,很多人其實對“民族主義”的定義和涵義並不瞭解。從客觀上說,民族主義是一種精神意識。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甚至每一個人都擁有這樣一種精神意識。這一意識的本質就是本國或本民族的特性優於其他國家或其他民族的特性,因此必須努力維護這一優越性。

民族主義是好東西還是壞東西?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倡導合作共贏、尊重他國利益的民族主義積極向上,因而是求之不得的好東西;相反,自私自利、信奉強權政治、鼓吹“老子第一”的民族主義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是壞東西。

積極向上的民族主義既能提升本國國民的愛國熱情,也能為全球化創造正能量;狹隘的民族主義則是為民粹主義添油加火,阻擾全球化趨勢的發展。

能否使狹隘的民族主義變為好的民族主義?對於出現在他國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只能依靠國際輿論的引導。對於出現在本國的狹隘的民族主義,筆者認為除了本國輿論引導以外,政府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一方面,政府應該增加外交政策的透明度,拆除“精英外交”的藩籬,使大眾瞭解外交行為的來龍去脈及其正確性;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允許大眾在合法的渠道內發表自己的看法。

民族主義可進入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等領域,由此產生的影響雖不盡相同,但不容低估。

在政治領域,民族主義的體現就是愛國主義。眾所周知,愛國主義是每一個人應該擁有的熱愛祖國的公民道德,蘊含了民族自豪感和忠誠。因此,放棄愛國主義,就是對祖國的不忠,甚至會導致對祖國的背叛。無怪乎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政府都倡導愛國主義。

在經濟領域,民族主義可以成為一國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因此民族主義常被稱作經濟民族主義或資源民族主義。在這樣的民族主義理念的指引下,一些國家的政府常對外國資本或外國商品實施多種多樣的限制,有時甚至對外資企業實施國有化。正如肖薩納·坦塞在其《拉丁美洲的經濟民族主義》一書中所說的那樣,“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國家,對於控制本國自然資源和經濟命運越來越警覺,並認識到這種必要性。這一現象的特點就是‘經濟民族主義’。”

在外交領域,民族主義常與國家主權、國家形象和國際關係密切相連。因此,每當本國的領土、主權或其他形式的國家利益受到他國的損害時,民族主義情感會急劇上漲。到他國大使館門前示威遊行,就是民族主義情感在行動上的體現。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偏激的民族主義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文化領域,民族主義的表現形式就是不認同外來文化的可取之處,厭惡、限制、甚至抵制外來文化。由此可見,在這樣一種民族主義情感的支配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必然會變得難上加難。

全球化與民族主義

自古以來,民族主義從未偃旗息鼓,而是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其頑強的力量。尤其在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的今天,民族主義情感抬頭似乎是一種更為司空見慣的現象。這無疑與全球化的弊端長期得不到消弭有關。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全球化破壞或削弱了本民族的特性,打擊了本國的經濟利益。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狹隘的民族主義成了反全球化人士的思想武器。

在一些國家,狹隘的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排外”心態的情感基礎。令人遺憾的是,在歐美的投票箱中,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大有市場,兩者沆瀣一氣,相互利用,干擾了正常的政治氛圍。

事實上,雖然全球化趨勢淡化了民族國家的隔閡,強化了全球主義的特性,但是,民族主義與全球化並非“零和遊戲”,更不是一種你死我活的鬥爭。相反,全球化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提供了便利,而這樣的交往和溝通能推動全球化趨勢的發展。

中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存在早已成為國際媒體和外國學者關注的一個“興奮點”。這是不足為怪的,因為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上升,中國人的言行必然會受人關注。

但是,不少國際媒體和外國學者在觀察中國的民族主義時,總是放不下“有色眼鏡”。因此,一些敢於捍衛中國國家利益、敢於倡導“愛我中華”、敢於回擊國際媒體的虛假報道、敢於批評外國學者不實之詞的中國媒體和中國學者,常被冠之以“民族主義”(nationalistic)的“雅號”。在這些國際媒體和外國學者的心目中,似乎中國人就應該放棄愛國主義,不應捍衛本國的主權,也不必重視中國的國家利益。這樣的要求,對任何一個國家的媒體和學者而言,都是無理和蠻橫的,對中國媒體和中國學者也不例外。

有人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引起了周邊的憂慮和恐慌,這一判斷是言過其實的。古老的中國文化一直倡導“遠親不如近鄰”,中國領導人早就表示,中國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毋庸諱言,當中國的領土被他國染指後,確實有一些中國人採取了不理性的行為,但這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這些人的狹隘民族主義行為不能代表所有中國人,也是中國主流社會強烈反對的。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幾天前發表題為《中國人眼裡的中國崛起》的文章,通過調查訪問分析中國人的真實想法,有理有據。這家澳媒在北京高校對3000多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只有不到5%的受訪者支持 “極端民族主義”,而近80%的受訪者支持愛國主義。這表明,一些“極端民族主義”的聲音並不是中國民眾態度的主流。■

首發於“環球時報”。

主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盤古智庫

民族主義是人們對本民族的一種信仰、意識形態、世界觀。民族主義的兩個基本性質:對內同一性和對外獨立性。對於什麼是民族主義,在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但其所包含的內容大致相同: A. 民族主義是一種歷史進程,在此進程中建設民族國家;B. “民族主義”一詞意味著包含在實際的歷史進程中的理論、原則或信念;C. 民族主義是某種將歷史進程和政治理論結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動;D. 民族主義意味著對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忠誠超越於其他任何對象。

民族主義指以具有政治性的民族( 實際上等同於國家) 為中心, 以該民族及其國家為最終效忠對象的一套既定的思想、信念和行動。在它的影響下, 一些尚未建立國家的民族尋求建立屬於自己的民族國家。民族主義是人們認識和思考世界的一種方式,而民族認同是確定本民族在世界上歸屬的一種心理與社會過程;民族認同是民族主義的形成基礎。除了認同基礎外,民族主義還經常包括建立本民族國家的政治訴求。愛國主義是民族主義的褒意表述,極端民族主義是民族主義的貶意表述。在學術研究與政治實踐中,都沒有關於極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明確區分標準。民族主義不等於種族主義。

民族主義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一)民族主義的積極作用:1、瓦解殖民體系;2、促進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領域的現代化進程;3、推進民主政治。(二)民族主義的消極作用:1、破壞國際秩序的穩定(民族自決引發了大量的分離主義和國家解體現象);2、加劇大國衝突(美法伊拉克戰爭);3、製造民族仇恨(奧運聖火傳遞)。

理性民族主義要以尊重其他民族國家的利益和價值為前提,將本國擺在世界體系當中,以此來建構平等的民族主義,和平、和諧的世界秩序。理性民族主義要擺脫“工具”和“信仰”的符號性,政府應該通過完善治理模式來保障公民權利,進而贏得民眾的自覺認同,而不能單純依靠外向型民族主義來建構其內在的合法性。理性民族主義需要逐漸擺脫歷史包袱,迴歸現實國情,重構表達上的平和與實踐上的秩序,進而真正完成現代民族國家的塑造。


詹思丁

首先明確的說,我支持民族主義。但是我腦中的民族主義有兩個內核:

一,這個民族是中華民族,不是漢族。我不會搞漢民族主義,我想要維護的是全體中國人的利益。

二,漢族是長兄之族,少數民族是幼弟之族,是需要講長幼之序的,哥哥有哥哥的位置,弟弟有弟弟的權利。如果有人想要把長幼秩序給亂了,那我就會變成漢族民族主義者。

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崛起的巨大動力,但如果太過也會傷及自身,把握好程度最重要。

另外提一下,五千年國和美棍不同,五千年國不是移民國家。五千年國人排外這再正常不過了。大家不要被美分公知帶偏了觀點,覺得應該以美棍那一套為標準。

我記得以前聽高1曉1松1的節目,他就說過俄羅斯非常排外,五千年國人到了俄羅斯根本搞不成“唐人街”,一旦開始聚居,俄羅斯人就會想辦法把你的聚居區拆散。全世界對中國人最寬容的是美棍,你想搞聚居區,搞“唐人街”美棍幫你一塊搞,這叫文化多元,他還很高興。拋開立場,我贊同俄羅斯的做法,中國也應該學俄羅斯,絕不能讓異族搞聚居區!高1曉1松1說的這個很有欺騙性,他的欺騙性就在於他不動聲色的把華人換成了中國人,這讓一些沒腦子的蠢貨潛意識的就受了高這套說法的影響。高作為一個美籍華人,作為一個高級美分,他自然是以華人群體的立場來對比俄羅斯和美棍,而不是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他也自然知道該否定誰,又該為誰唱頌歌。


嚼史嗅今

從家族,到宗族,到民族,到國家,到大型跨國公司。

我們的團體的組成,是由“身份”到”契約”的過程。也是從前現代文明到現代文明的標誌。

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說,是個體生命從“天生的存在”決定,到“後天努力的決定”的過程。

總結:民族主義的觀念,已經是弊大於利。非常不適合勞動效率的提高以及個體的獨立人格的樹立。

該拋棄了。


李夏旭59977051

民族主義,其實就是人類最原始的,對外排斥,對內抱團的本能。

在生物學裡,食物來源相同的物種之間,只有一種關係,那就是競爭關係。這種關係會一直持續到一個物種,被另一個物種徹底消滅為止。一個民族要壯大,就必須要擴大生存空間,去掠奪其他民族的土地。如果你停止擴張,止步不前,那麼其他民族獲得喘息之機後,就會來消滅你!搶你的土地,屠殺你的同胞,滅絕你的民族!

縱觀世界歷史,創造了古埃及文明的古埃及人,被阿拉伯人屠殺到滅族。創造了古印度文明的古印度人,被雅利安人奴役,現在是印度種姓制度最低級的賤民。美國人擴張,把八千萬印第安人殺得只剩下幾十萬。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活了下來,因為漢人用五千年的時間,把神州大地殺成了清一色,消滅了無數土著民族。要麼消滅別人,要麼被別人消滅,這就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

我們這些弱小的個體,想要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上活下去,就必須要抱團自保。民族主義就是最原始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抱團方式,把同文同種的同胞,都看成是自己人。對內團結,組織成國家,制定法律,樹立道德,人自己人之間能和諧相處,建立軍隊,保護自己的土地,抵禦外族的入侵,壯大後去征服其他民族,開疆拓土,掠奪其他民族的土地,搶其他民族的女人來生孩子。在民族之間,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中,勝者壯大,敗者文明衰退,甚至滅亡。萬幸的是,在八十年前的那場民族之戰中,我們勝了!


種田狂魔

主義都是鞋子,合你腳的就是OK的。我們國家,過去有主義問題的糾結,就像美國有種族主義的糾結。其實國情比什麼主義都重要,就像腳比鞋子重要。你是為腳選鞋子,還是為鞋子選腳呢?當然是為腳選鞋子。

——少談主義,多談國情。


用戶67498973657

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字典裡,“民族主義”都被認為有貶義的屬性。而在中國的文化中,民族主義也歷來不是什麼好詞,只有一個時期例外,就是清末民族主義革命時期到日本侵華時期的這50年。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民族”這個概念,是西方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才明確的一個概念。在這以前,世界上本來並沒有現代這樣的“民族”概念。

而人們對於講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的其他人類,也以各文明的習慣來看待其差異化的屬性。例如中國的“蠻夷”,基督教世界的“異教徒”“蠻族”等概念,但這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民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在現代的概念中,民族是以血緣或文化為核心的劃分人群的一種方式。

但在古代,通常是以地理位置,習俗,生產方式和政治派別來區分人群。例如“匈奴人”有據可靠的歷史發現,他們並非一個有共同血緣或文化的人群,而是居住在歐亞草原上多個不同語言,宗教,習俗的人群的集合體。類似的還有“斯基泰人”“日耳曼人”“哥薩克人”等。

有趣的是,19世紀以前,人類社會幾乎從來都沒有過以族群劃分的例子。族群利益在任何時候都低於階級利益和政治利益。這意味著19世紀以前,從來都不存在“民族共同利益”這種東西,因此,也就沒有“民族主義”可言。

換句話說,人類社會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時期都是以地理、風俗、文化、政治派別、生產方式作為人群劃分的標準,而幾乎沒有現代“民族”觀念中的血緣。

今天的我們會覺得,民族利益是一個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利益,甚至高於階級,政治派別,甚至高於國籍和宗教的重要利益區分方式。這和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其他國家和民族摧殘欺侮的歷史有關,也和中國近代並沒有經歷過“民族觀念”發源地,歐洲19—20世紀激烈而頻繁的民族戰爭的歷史,並修正民族主義方面的思想錯誤。

因此從歷史角度來講,中國的“民族主義”仍然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發育程度,把民族利益等同於國家利益,甚至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除了歷史導致的思想原因,制度原因也是形成“民族主義”發展程度低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上有自己的華夷分辨系統,然而清末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中華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西方化”。

於是有了把“漢滿蒙回藏”扭曲的分割各種不合理的民族。

例如,1把赫哲人從滿人中獨立出來。2把部分羌人合併到藏人 3把多重不同人群混進壯族 4把漢族穆斯林混合進回族。不合理的利子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說,56個民族的劃分沒有一個是合乎民族劃分的原則的。

當然,這也和全世界一樣,“民族”劃分,都是人為的,有政治意義的,而並不遵循和反映其人群的歷史形成和演變。

有些諷刺意味的是,當今的不少中國人,對於“民族主義”形成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

把中國幾千年傳統的華夏認同,與西方民族觀念混為一談。

對於中國幾千年來,從沒有按照如今的民族劃分作為利益集團劃分的歷史一無所知。

例如對於“五胡亂華”時期,簡單的把這一時期看做民族之對立和廝殺。是完全不符合這段歷史的真實樣貌的。

實際上我們都能從史書上看到,無論是“匈奴族劉淵”,還是“殺漢人如嘛”的石勒,他們並不是匈奴族和羯族民族利益的衛道士,而僅僅是地方多民族軍事政權的統治者,僅代表其擁護者的利益,無論這些擁護者是什麼民族。

例如北魏作為一個多民族政權,特別是漢族氏族地主階級利益為主的政權,其資源分配製度和權利分配製度,與漢族政權沒有什麼區別。只有軍事上的一些鮮卑族特權,但也並不屬於典型的階級特權。

這也是歷代中國少數民族政權的基本形態。直到元朝的出現才有限的打破了這種基本形態的典型性。即便元朝中後期這樣一個“民族衝突”歷史罕見的階段,也依然呈現代表蒙古宗親勢力的伯彥們,和代表傳統地主利益的脫脫們你來我往的政治博弈。從任何一個角度,都無法得出兩個派別就是代表漢蒙兩個民族的民族利益。

到了明朝就更加典型的符合統一多民族傳統了,每天看著“君主華夷”的明朝皇帝們,幾乎沒有一個是不任用少數官員的,也沒有通過犧牲少數民族利益來獲得普通漢族人利益的。從朵顏三衛到馬三寶再到李成梁,洪武永樂兩位操著蒙古口音漢語的漢人皇帝,從對待西南土司和邊疆衛所的方式上看,依然某種程度上沿用了元王朝的少數民族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