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殉國,手握雄兵的左良玉為何見死不救?

勝利在招手

因為,這是一場怎麼做都會賠本的買賣,左良玉雖為一介莽夫,卻極其“聰明”

深知崇禎性格,並分析過出兵勤王后果的左良玉,應該是將所有的結果進行了設想,並最終決定放棄救援

畢竟在國家大義面前,個人利益和生命好像更重要,至少在左良玉看來是這樣的

此次出兵,無論勝敗對於左良玉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理性的思考下,如果順利保衛京城,個人結果會是怎樣?

左良玉擁兵三十萬,講道理保衛一下京城是很有可能的,畢竟李自成就算擁兵百萬,如果想要打進京城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重兵防守下,加上堅固的城池,的確是可以延緩李自成的進攻,甚至說保住京城

但問題來了,崇禎會允許這種情況嗎?要知道上次有人打到京城,還是在袁崇煥時代,皇太極一路殺到京城,雖然最後被打退,但袁崇煥卻被投入大獄,凌遲處死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左良玉深知自己比起袁崇煥,案底還要厚,如果此次入京勤王,如若城破則損兵折將,自己的實力大損不說,還徹底和李自成撕破臉,屆時跑路的話,手下將士來個不願意,搞個什麼兵變的就很麻煩了

如果守衛京城,崇禎得以保全,自己的命運可就不在自己手中了,到時候是用是殺,全在崇禎手中

所以,這是一場命運不在自己手中的戰役,無論結果是好是壞,對於自己來說都是壞的,左良玉沒有理由去做這種賠本的買賣

如果左良玉上頭了,喝完小酒一心救國會是怎樣?

我們不論此人出身如何,謀略如何,心計如何,單純的分析一下如果左良玉大軍出征會是怎樣的結果,而且是在喝完酒壯膽之後

問題來了,為啥要喝酒?為啥要壯膽呢?原因很簡單——左良玉打不過李自成!!!

一直以來都是剿匪能手的左良玉,一度打的張獻忠抱頭鼠竄,如果不是張獻忠機靈,偷偷的跟左良玉表明“鳥盡弓藏”的利害關係,左良玉就給張獻忠砍了

可就是這樣勇猛無敵的左良玉,偏偏打不過李自成。是的,每當此二人交戰,結果就是左良玉被打的滿地找牙,所以就算擁有30萬雄兵,左良玉依然是忌憚李自成的

如果左良玉引兵出征,去攻打李自成的部隊,按照慣例必然是戰敗,更別提入京勤王了。如此一來,會有兩種後果

第一種,明朝被滅了,左良玉作為前朝“忠臣”,必然會被大順趕盡殺絕,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無非就是落得個忠君報國的好名聲而已

第二種,明朝沒滅,在八方勤王軍的努力下,崇禎緩過來了。好,左良玉勤王不利,必然會被治罪,至於是死罪活罪要看崇禎的心情

結論就是,無論是哪一種結果,對於左良玉來說,都是單項選擇題——凶多吉少

假想結束,來看看左良玉到底做了些什麼?

崇禎倒是很下血本的,先是給左良玉封了伯,隨後又給他兒子封了平虜將軍,最後還許願如果勤王成功後,讓左良玉時代鎮守武昌,意思很明白——左大爺,表示你忠心的時候到了!

朕答應你,如果你成功了,除了朕的江山,朕什麼都答應你!封王,不!封候,不!讓你當雄霸一方的土財主兼地方老大!

就是這樣一份承諾,卻並未打動我們的左良玉同志,當詔書十萬火急的下達後,左良玉一改武將魯莽行事的風格,既不當機立斷表示出馬也不一口回絕,而是開始做計劃

什麼計劃呢?就是出兵勤王的計劃,而且是按照年月來進行細緻的推敲,調兵遣將反覆斟酌後,他滿意的將此計劃交付送信人,並表示會按照這個計劃執行

可笑的是,這封計劃書還沒送到京城,崇禎就在景山自縊而亡了

手握雄兵的左良玉,倒也是個爽快人,二話不說就投了南明政權,只不過他並未為光復大明出功出力,反而是挑起是非,成為最大的攪屎棍

根據左良玉的前後表現來看,他自始至終都不是什麼好鳥,簡單來說就是一介武夫

而且既不忠君,也不愛國

雖然綜合各方條件來看,左良玉的確沒有什麼可能去挽救大明,但是至少樣子要做一做的吧?畢竟也是國家重臣

可是,一如明末文官集團一樣,武將集團也已各佔山頭,拒不報國了!

崇禎的一句諸臣誤我,文臣人人皆可殺,是因為他看到了文官的表現

而對於這些武將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置身黑白的精彩

李自成進攻北京時,逼得崇禎想上吊,但此時寧南伯左良玉手握重兵為何見死不救呢?難道此時左良玉無將可調無兵可派嗎?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來看看明朝當時還有哪些值得一提的部隊。

一、駐守武昌的寧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起初在關外與清軍作戰,但是那個時候只是中下級軍官,後來被調入關內鎮壓農民義軍,多次擊敗張獻忠,這才漸漸嶄露頭角,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


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時,左良玉手中的兵馬已經超過三十餘萬。

二、提起吳三桂可謂赫赫有名,他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世人皆知,當然這是後話。

當時李自成進攻北京時,遼東總兵吳三桂,手握明朝末期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關寧鐵騎,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兵馬共有五萬人左右

三、山東總兵劉澤清,山東曹縣人,出身行伍,崇禎末年升至山東總兵。大順軍迫近北京時,手握重兵四萬左右。


四、高傑,字英吾。崇禎十七年(1644年),高傑升任總兵官。手中握有五萬左右的兵力。

由此可見,崇禎並不是無將可調,但就是這些平日拿著大明朝的奉銀,此時正是用人之際,卻找出了各種理由,進行拖延和搪塞,以至於耽誤了戰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為了籠絡左良玉,朝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救駕成功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左良玉這才慢吞吞的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北京被李自成攻下了。


也就是左良玉壓根就沒有發兵救援北京。

接下來看看遼東總兵吳三桂是怎樣救駕的吧。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此時吳三桂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命令軍隊遲緩行動。

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

山東總兵劉澤清我接到了崇禎的加急聖旨了,命他率部火速入衛京師,他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

以上這幾位手握重兵的大佬不是提附加條件,就是直接拒絕。總之一句話,大明江山,崇禎坐不成,不是還有李自成嗎?


就憑手中的軍隊作投名狀,轉投李自成一樣可以封官進爵。

但高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儘管他知道大明江山易主李自成,他是萬萬不能投靠闖王的。這其中有什麼隱情呢?

高傑是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邑,同起為盜,原為李自成部將,綽號翻山鷂。

高傑因作戰勇猛,很快成了李自成的左膀右臂了,自然去李家比較頻繁。


李自成的妻子邢氏勇武聰明,負責管理軍用物資,每天分發軍糧、兵器供應作戰。高傑到邢氏的營帳中交符驗合,邢氏看高傑相貌英俊,二人眉來眼去,日久生情,於是兩人私通了,他們擔心被李自成發覺,就策劃著嚮明軍投降。

高傑後來帶著邢氏投降了明政府,後參加對李自成的追剿,因功升任總兵官。

高傑可謂與李自成有奪妻之恨,就算李自成登基後,放過誰也不會放過他。

即便如此,高傑都擁兵自重,拒不發兵。

左良玉、吳三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救駕行動遲緩。劉澤清、高傑等人裹足不前,絲毫沒有勤王的意思,崇禎皇帝為何混得如此落魄?因為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們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第一,自己的這些兵馬能否打得過李自成。李自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且還處在上升趨勢,儼然有橫掃天下之勢。左良玉雖然兵馬眾多,但是他在湖北屢次敗給李自成,已經有了恐懼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絕對數量落了下風,即使關寧鐵騎以一當十也難敵數十萬大順軍。

第二,崇禎皇帝時期,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來凌遲處死。


第三,為自己留條後路。既然打不過李自成,與其被他消滅,還不如把手中這些軍隊當做投降李自成的資本。

綜上所述,崇禎在被圍的最後階段,雖然還有能力對抗李自成,但將軍們各有各的打算,幾乎沒有勤王之師。想想這些,看看崇禎的所作所為,加之當時的形勢,這些武將的選擇也並非沒有道理。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秉燭讀春秋

祟禎皇帝殉國,手握雄兵的左良玉見死不救,真有這麼一回事嗎?絕對不是這樣的,明朝未期的所有官員,已找不出幾個清官了,都是大貪加小貪,朝政極端腐敗,崇禎帝隨歷經圖志,力保大明江山,但也維遲太晚,祟禎帝自己過著拮据的生活,死時身上還穿著打補子的內衣,連闖王看到這副情景也有傷心之感,並且厚葬了祟禎帝。作為明朝的將領,接到皇帝的救駕詔書,那個敢不行動,前提是戰事末開,糧草前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際的情況並非左良玉不發救兵,也是在等朝庭發奉餉銀,無錢怎能籌備糧草,餓著肚子能打仗嗎?據野史記載,李自成圍北京城數日,守城官兵已無力站直,飢餓難當,祟禎帝曾數次朝議時,哭訴苦衷,向大臣們錯錢救國,然而連崇禎帝的岳父大人都不肯出錢,都說自己窮得叮噹響,沒一個帶頭捐款的,真是無錢難倒英雄漢,祟禎帝無回天之力了,北京淪陷,一個個貪官向闖王捐款慰勞,臆想躲過一劫,其結局可想而知,不是被殺,就是受到無窮盡的折磨,老老實實把平日貪的銀子全部交出,當時交款的地方,金銀財寶堆積如山,闖王哈哈大笑,嘲笑他們“難怪大明江山不倒",後來闖王不好把掠奪來的財寶帶走,就用火熔成大餅,用馬車裝了幾十車才運走,可見金銀之多。明朝最後亡在無錢救國,史官們責怪那些不發救兵的將領有用嗎?



夏普洱

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拜左良玉為寧南伯,封他兒子左夢庚為平賊將軍許諾以後左家世代鎮守武昌,條件是左良玉立刻出兵勤王,但左良玉卻故意拖延時間,最終北京城破,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麼左良玉為什麼見死不救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值得分析。


其一,左良玉被起義軍打怕了。左良玉的一生可以說是和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聯繫在一起的,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我。但左良玉和他們作戰卻勝少敗多,朱仙鎮打李自成——敗,到了九江又被張獻忠攻克武昌。當時的明朝若不是無將可用,我想怎麼著也不會輪到左良玉率兵。

其二,左良玉的部隊良莠不齊。據史料記載當時左良玉的部隊已經差不多變成了一支“匪軍”,部隊官兵得不到補給就掠奪百姓,最後發展成走到哪,搶到哪,百姓見之如見虎也。



其三,明末的政治鬥爭更加嚴重。在崇禎朝,能打的名將幾乎都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了朝廷。比如丁啟睿,孫傳庭,楊嗣昌這些人,老實打仗,嘔心瀝血,最後都被皇帝聯合地方勢力給坑死了。而像孫承宗,左良玉這些人明哲保身,到了後期卻無敵天下,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一樹梅花一放翁

這個不能怪左良玉,因為他的駐地距離北京太遠,而且朝廷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他。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四日,距離李自成攻破北京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崇禎皇帝下令,進封遼東總兵官吳三桂為平西伯,進封平賊將軍、總兵官左良玉為寧南伯,薊鎮總兵官、右都督唐通為定西伯。

同日,崇禎皇帝正式決定徵調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率兵入衛。顯然,崇禎皇帝並沒有徵調左良玉支援北京,因此不能責怪左良玉見死不救。

朝廷如此決策,原因主要有下面這一些: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錢的問題。

從二月份開始,邊鎮的軍餉就沒有運送到北京來。京軍三大營的士兵的軍餉也沒有著落,而皇家內庫也一片空虛,無錢可用。

此時如果徵調外地援軍到北京來,他們的軍餉如何解決?軍餉不能保障,招來的援軍很快就會變成劫匪,非但不能幫忙,反而製造新的麻煩,這方面的先例實在太多。

朝廷徵調吳三桂、唐通、劉澤清,並不是要他們進入北京城,比如薊鎮總兵官唐通帶領八千人馬最先趕到,崇禎皇帝給了他一筆錢,派他去鎮守居庸關,結果他很快投降李自成,沒起任何作用。

徵調山東總兵官劉澤清,也不是來守衛北京,而是扼守真定,拱衛北京。

顯然,朝廷那些決策者判斷,並不認為北京本身缺兵。從後來結果來看,北京守軍缺的是錢,而最缺的是信心和士氣。

再說說左良玉。

左良玉是山東臨清人,生得威武高大,很有勇力,而且射術精良,可以左右開弓。他曾經在關寧軍中做過將官,頗有謀略,也會籠絡人心,部下將士很願意替他賣命,算是崇禎年間比較難得的一員戰將。

後來左良玉參加中原剿匪戰,在對張獻忠作戰時,戰績不錯,幾次將張獻忠重創。但在對李自成作戰時,戰績不佳。最慘的一次是崇禎十五年五月的朱仙鎮會戰,左良玉率領十萬大軍,與丁啟睿、楊文嶽等部聯合,號稱四十萬大軍。李自成、羅汝才一方號稱百萬。

結果左良玉率先逃走,被李自成一路追殺,損失慘重,多年培養的將士大部分被殲。左良玉逃往襄陽,重整旗鼓。兵馬的數量很快達到幾十萬眾,但是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軍紀極差,戰鬥力更差,左良玉對他們的控制能力很弱,根本不能和他的舊部相比。

經過多年剿匪實戰的歷練,左良玉越來越奸滑,玩寇自重,不聽調遣。在戰場上根本不聽督師、巡撫的號令,只顧保存自己的實力。

這樣一個左良玉,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想過調他來北京,而且左良玉留駐襄陽,可以應對張獻忠和各地的土寇。


於左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位君王,雖是亡國之君,歷史上對這位皇帝卻相當寬容,甚至抱有幾分同情。

主要是因為崇禎並不是個不理朝政的昏君,相反,他應該是歷史上所有末代皇帝中最有抱負的一位亡國之君,當江山岌岌可危之時,末代皇帝們所做的就是等死或被俘,而崇禎卻想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扭轉局勢,想讓沒落的明朝重新崛起。

崇禎坐上皇位之時,大明王朝已經變成一個爛攤子了,前任們沒有留下一個大好江山給崇禎,還養了一大批的閹黨。所以崇禎一上臺,首先要做的就是剷除了魏忠賢一干人等。

不僅如此,崇禎在位期間,兢兢業業,面對外敵入侵,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節儉,勤政,但此時的大明朝已是病入膏肓,單憑崇禎一人微弱的力量,是無法力挽狂瀾的。

再加上崇禎性格中有致命的弱點,即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而且他既沒有秦皇漢武的魄力,也沒有唐太宗的能力,空有雄心壯志,所以即便勤勉,也無法扭轉明朝衰落的局勢。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率領農民起義軍猛攻北京。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迫周皇后自殺,又手刃妃、嬪、公主後,到萬歲山(今景山)用上吊了結了一生,保全了最後的尊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就此滅亡。

在此危難之際,左良玉手握重兵八十萬,按理說完全可以擋住李自成進攻,就算抵擋不住,也可以拼一拼,保崇禎一條生路,主子有難,左良玉為何見死不救呢?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軍隊缺錢

明朝到後期時國庫已經窮得叮噹響,自然沒有錢撥給軍隊。而左良玉是“有奶便是娘”的實利主義者,朝廷給錢就效力,沒錢沒糧就做土匪。1642年,崇禎皇帝曾東拼西湊拿出來五十萬兩白銀給左良玉,讓他出戰去攻打李自成,在此之前,左良玉多次以軍費不足拒絕出戰。但朱仙鎮一戰,左良玉大敗,部隊損失慘重。如若要再打李自成,左良玉就得招兵買馬,但軍餉又該如何解決呢?

2、畏懼心理

說出來可能有些令人不信,左良玉被李自成打怕了,從心裡畏懼李自成。左良玉最大的對手就是張獻忠和李自成。但奇怪的是,左良玉和張自忠打戰時,常勝,而跟李自成交手時,被李自成的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往往都是以失敗收兵。

李自成就是左良玉的夢魘,所以左良玉拒絕再跟李自成交戰,也不願意跟李自成對著幹,左良玉不傻,他知道自己的軍隊實力無法跟李自成相提並論,再去打會輸得更慘,而且說不定某天李自成稱帝后,還得投靠他呢,所以他選擇了養寇自保。

3、擁兵自重

左良玉原本是一介武夫,被人賞識,逐漸嶄露頭角,並被朝廷重用,也可算是當時的一代梟雄。隨著左良玉的戰功日益突出,他的驕橫也逐漸顯露出來。他不斷擴大部隊,憑著手中的軍隊,驕橫跋扈,為所欲為。

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崇禎為收買左良玉,下昭封左良玉為寧南伯,封他兒子左夢庚為平賊將軍,並許諾以後讓他們世代鎮守武昌。

開出如此高的價碼,就是要求左良玉立刻出兵勤王,但左良玉卻故意拖延時間,上奏推辭,沒多久李自成就攻進了北京城,崇禎自殺了,據說得知崇禎殉國的消息時,左良玉痛苦了一場。

左良玉行武出身,沒有讀過書,也沒什麼文化,說到底也就是一介武夫,精忠報國對於他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他雖然是明朝一員大將,但其實更像是一個軍閥。所以,崇禎殉國,他也只會痛哭一場。

左良玉部隊最後的下場是被清軍編入漢軍正黃旗,同時調轉矛頭,對付起他們原來的宗主南明王朝來。


有書共讀

左良玉及手下謀士都知道,依崇禎皇帝的性格,只要這次把李自成打退,一定會追究左良玉搶劫百姓,擁兵自重,作戰不力,救援來遲,暮氣深重等罪,只能說最高統治者已經失去了一個正常人的判斷,純的像豬一樣,手下的大臣就會比豬還蠢,明朝氣數已盡。

相比同期的皇太極,勵精圖治,推行滿漢平等,重用漢臣,賞罰分明,就連小兵打的野豬都不強佔,對豪格處罰多次,對多爾袞委以重任,夜夜和範文成商討國策,心胸之寬闊無人能及,軍事上不以攻佔北京為目標,而以消滅明朝有生力量為主,高下立刻見分曉。


冬筍包子

崇禎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待官僚刻薄寡恩;不挑責任,隨意體罰大臣,讓大臣背責任;優柔寡斷的情緒化思維。

1處理武將袁崇煥、孫傳庭等,為大明盡忠到最後也依然背崇禎釘在恥辱柱上。

2自己不單責任,他最後說的話是:朕非亡國之君,爾為亡國之臣。

3太過於情緒化思維,典型是處理袁崇煥,患得患失、多疑。


六耳執筆

主要還是看到大明已病入膏荒無論如何也無法力挽狂瀾了,看看大明猛將孫傳庭,曹文昭,楊嗣昌,洪承疇這些天才尚無法挽回大勢,何況是能力遠遜的左良玉呢?況且左良玉並非是那種盡忠至死有擔當氣皓的人,如要救援北京必是最後決戰,不勝即追隨皇帝起壯烈。以左良玉曾對峙李自成敗多幾乎無勝的戰績來看明顯無勝算,不勝又無壯烈擔當,失敗若逃跑,不單自身實力大損,更擔當不起丟棄皇帝逃跑至大明覆滅的歷史罪人。以至於以後無人敢信任無法在世間立足。思前想後不如假作救援不及而後投靠南明再創番事業何樂不為?只沒想到喊出請君側捲入南明內鬥無果時暴病而亡,其子左夢庚更無擔當競至率軍投清也是嗟嘆奈何呀。


晨曦80129612

勤王可不是什麼好事,第一明末其實已經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影響,有兵的將軍們可是各個觀望比勢力。第二皇帝住的地方可不準哪個武將輕易帶兵過去的,會被扣上謀反的罪名,有人會說:我去勤王啊。那就呵呵了只能說你不會當官。你帶著自己的兵去救駕萬一跑到那裡一看反賊被打敗了自己的兵浩浩蕩蕩的圍著北京那就尷尬了,皇帝不殺了你才怪,再說你帶兵過去救了駕事成之後皇帝肯定會封賞可謂威風一時啊,但是免不了朝廷你有人戳你脊樑骨,你想想你手握重兵無論在哪個朝代可是大忌,皇帝雖說你救駕有功可皇帝怕啊,萬一哪一天你帶著兵又圍了北京咋辦?你救駕成功了可事成之後皇帝會罷了你的兵權。所以自古勤王不是好差事。搞不好自取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