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貿回暖能否持續?

一旦中美“貿易戰”實質對壘,將殃及中日經貿關係。因為美國對中國徵稅的高端製造業產品,部分中間產品來自日本,美國對中國產品出口的制裁也難免使中國減少對日本中間產品的進口。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對中日貿易產生更加複雜的影響

中日經貿回暖能否持續?

“政冷經冷”的中日“冰川時代”似乎開始冰雪消融。

2017年中日雙邊貿易出現10.1%的正增長,擺脫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五年負增長的局面;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實現5.1%的正增長,結束了自2013年以來連續四年的負增長。

投資貿易雙轉正並非“空穴來風”。自今年4月16日,第四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在日本東京重啟以來,民間交流日漸趨熱,“以經促政、以民促官”的跡象明顯。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日本,結束了兩國首腦互訪中斷的局面。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日本經濟藍皮書》主編張季風認為,中美貿易摩擦攪動了全球經貿的格局,考慮到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可能波及中日經貿關係,處於規避風險,中日加強雙邊經貿合作的意願趨強;而日本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去年下半年也從“觀望與冷漠”轉向研究響應,以及中日寄望通過提速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REP)談判做大亞太經濟圈“蛋糕”,系列新的因素背景下,中日關係開始抽拔新芽。

5月29日,全國日本經濟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係研究報告(2018)》。日本經濟藍皮書分析,中國要加速發展現代製造業,強調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有機融合,可以推測中日雙方在上述領域的合作會加大力度,同時在綠色低碳、共享經濟、服務業、養老產業、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也會進一步發展。

這對商界來說,中日政經如果再破冰則預示著更多商機湧動。

中日經貿新棋局

“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攪動了世界經貿格局。迫使中日關係須放到全球新格局中來考慮。

“中國及日本是美國主要的貿易逆差來源國,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無疑將衝擊中美及日美經貿關係,進而間接改變中日經貿關係發展。”張季風表示。

日本經濟藍皮書分析,特朗普政府在貿易政策方面態度強硬,對中國及日本的對外貿易頻繁施壓,儘管中日美進行貿易戰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中國及日本也必將進行反擊,這就有可能刷新中日美三國的經貿博弈格局。

從中日貿易數據來看,2012年以來,由於購島事件等因素影響,中日經貿關係出現較大退步。從2012-2016年,中日雙邊貿易增長率分別為-3.9%、-5.2%、-0.0%、-10.8%、-1.2%,連續五年出現負增長。但是,2016年11月之後,日本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及同比增長率均走在上行軌道。2017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額同比增長20.5%,對中國的進口額也同比增長8.5%。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美貿易戰一旦進入白熱化,貿易轉移可能發生,不排除中美貿易的損失部分通過貿易轉移使中日貿易增加。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旦中美“貿易戰”升級進入實質對壘階段,也將殃及中日經貿關係。因為美國對中國徵稅的高端製造業產品,部分中間產品來自日本,美國對中國產品出口的制裁也難免使中國減少對日本中間產品的進口。“中美貿易戰可能對中日貿易產生比較複雜的影響。”張季風表示。

因此,張季風與社科院日本研究系博士鄧美薇等建議,為防止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中國需要強化與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國的關係,一方面避免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國受美國影響,形成對中國“聯合夾擊”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國有待轉移貿易進出口,避免對關聯產業造成較大損害。在同樣面臨美國政府強硬對外貿易政策的施壓下,中日深化經貿關係或許是雙方的權宜之計。

“一帶一路”能否開啟中日合作新路徑?

2018年中日達成了將中國福建省打造為雙邊合作模範地區的協議。同時,日本一改過去五年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觀望與冷漠”,轉向對之付諸熱情。

來自日本共同社的消息,5月10日,安倍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經濟帶構想給予肯定,並稱“中方的想法已梳理得很好。”日本將逐個研判“一帶一路”項目能否合作,“只要可能,日本都會認真參與”。圍繞“一帶一路”構想,日本政府計劃支援與中國企業共同開展業務的日本民營企業。

看來,日本似乎不願繼續遊離於“一帶一路”這個大商貿圈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晉平表示:中國國內開出的中歐班列也為日本企業利用初步形成的立體式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縮短往來於日本與中亞、歐洲等地之間的貨物運輸時間提供了便利快捷的國際大通道。

據瞭解,2017年5月,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團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受到習近平主席接見;7月,習近平主席與安倍晉三首相在G20峰會期間舉行會談,探討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合作的意向;11月,日本經濟界派出250人的大型代表團訪華,並表示對“一帶一路”在內的全球產業鏈合作的興趣;11月30日,“一帶一路”日本研究中心在東京成立,中日兩國學者就“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日合作問題進行交流。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丁紅衛看來,中日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已有基礎,包括技術轉讓、共同研發、相互持股、聯合競標或分包項目等方面。目前已有部分日本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在裝備製造、物流、金融等領域與中國企業合作,並探討將中國的優勢產能、日本的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有效對接,在開拓第三國市場方面,謀求“1+1+1大於3”的效果。

日本在“一帶一路”上究竟能走多遠?日本是真心誠意轉變還是形勢所迫下的權宜之計?中日開展“一帶一路”第三方合作前景如何?仍有待觀察。

日企投資回暖能否持續?

從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變化歷程來看,日資企業對華直接投資已經從利用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轉變為擴大在中國的銷售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與中國消費市場的升級轉型,中國市場對日本經濟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日本經濟藍皮書分析,中日兩國在產業合作方面存在廣闊的空間,比如在運輸機械製造、電子機械製造、專用設備製造、通用設備製造等製造業方面存在合作空間。日資企業需要利用中國完善的基礎設施及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其生產與銷售目標,中國企業則需要學習和引進日資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方式,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助力研究員田正博士認為,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結構不斷轉型,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中國對批發、零售、物流等非製造業的產品需求不斷上升,兩國在非製造業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合作空間。

而隨著美國對中國技術的限制,中日兩國在技術合作方面可能呈現新商機。中國需要引進日本的技術,提升中國的技術水平。日本是中國第三大技術引進來源地。日本在運輸機械製造業、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設備製造業等產業領域具有較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

隨著日中經濟協會等機構召集大量日本企業家組團來華訪問,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有所恢復。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對進行海外投資的日本企業的調查顯示,2017年在認為“中期(今後三年左右)有潛力發展的國家”中,中國的排名超過印度,重回第一寶座,佔比從42.0%上升至45.7%。

張季風說,如果安倍今年9月能夠新任自民黨總裁,不排除今年安倍訪華,明年習近平主席訪日的可能。中日經貿“破冰之旅”會否重啟新程?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