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網科“宣告”落幕:王健林電商夢重啟?

萬達網科“宣告”落幕:王健林電商夢重啟?

萬達“觸網”的首次試水,幾經坎坷,終要以失敗告終。

據報道,王健林的萬達網科集團自去年10月起大規模裁員,近日已進入收尾階段。

今天下午,萬達、騰訊、高朋聯合宣佈,三方將成立一家合資網絡科技公司,全力打造全球領先的線上線下融合新消費模式。合資公司的股權分佈為:萬達商管集團佔股51%;騰訊佔股42.48%;高朋佔股份6.52%。新公司董事長由萬達商管集團總裁齊界擔任,CEO由騰訊推薦、高朋CEO高峽擔任。

回看萬達進軍電商的6年路,探索雖未停止,但“小目標”卻難以達成。

王健林夢想的背後,是萬達基因的缺陷?模式的滯後?還是戰略的迷失?三方的合作,是否會續寫“騰百萬”的悲劇呢?

一波三折

時間倒回2012年。那年,王健林和馬雲有場著名的億元賭局。

王健林說,“到2022年,10年後,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佔到50%,我給馬雲一個億。如果沒到,他還我一個億”。

同年,萬達集團開始涉足電商,王健林大力支持,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當時,萬達集團給出的定位頗為清晰:要和萬達線下巨大的客流結合,進行線上線下O2O模式探索,電商取名為萬匯網。

萬達網科“宣告”落幕:王健林電商夢重啟?

這一合作也被外界譽為“騰百萬”。彼時,多數媒體看好“騰百萬”的發展,認為其將成為阿里巴巴電商體系的最強勁對手。

王健林在當時的一次內部會上強調,萬達所有的網上資源必須全部統一劃給飛凡網,資源要集中,不允許各系統單獨搞電商。

萬達“獨食”,合作失效,一地雞毛。

“騰百萬”宣佈瓦解後僅2個月後,萬達又成立了網科集團,該集團初始業務從萬達金融集團分拆獨立。

拆分後,原萬達金融集團旗下的保險、投資業務歸於新萬達金融集團,而旗下的飛凡信息公司、快錢支付公司、徵信公司等歸於萬達網絡科技集團。

萬達將此舉定義為“第四次轉型”。顯然,王健林對網科集團給予了厚望,他還要求網科集團在2018年盈利,2020年利潤過百億,實現整體上市。

“那次分拆動作很快”,一位熟悉萬達業務線的人士稱,此前萬達在拆分集團主體時,通常週期都是按年計算,即“聽到風聲到實際分拆,要用一兩年時間”。但網科集團的拆分,是王健林親自指派,各集團高層執行度很高。

該人士稱,王健林在內部會上多次強調電商數字化轉型,他希望實現線上線下打通,打造出“傳統零售+互聯網金融”的新商業體系。這其中,飛凡作為電商的主體,互金業務輔助。

連失大將

主體多次變更,與巨頭“閃婚閃離”,讓媒體對萬達的電商之路產生了質疑。而萬達電商的CEO們以及豪華高管團隊,更是失去了耐心。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2年以來,萬達電商已有三位CEO相繼離職:2012年12月,前谷歌、阿里巴巴核心高管龔義濤成為萬達電商的初創CEO,14個月後,龔義濤離職。在經歷了5個月空檔期後,東方園林旗下苗聯網CEO董策接過萬達電商CEO的交接棒。不到一年,董策離開。又經歷了8個月的空檔期,港中旅旗下芒果網CEO李進領上任,1年後離職。

頻繁的高管變動,外界開始重新審視萬達電商的理念。外界熱議,800萬年薪為何留不住個CEO?

在離職一段時間後,第一任CEO龔義濤直指問題所在:管理機制和思維理念不符。

龔義濤坦言:“在萬達,通常先是用PPT的模式向領導請示彙報,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領導批准才能做。我們互聯網企業出身的人沒有這個習慣,我們的思維是發散型的,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而公司的管理上,互聯網企業是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極少有類似行政命令的情況”。

萬達的PPT模式在第二任CEO董策的口中得到了驗證。

董策在離職後透露了一個細節:有一次在給王健林做彙報前,他帶領團隊用40天做成1000頁PPT,再壓縮到200頁。

續三位CEO後,網科集團迎來了豪華高管團隊。這個團隊中,曾在北京銀行擔任副行長的趙瑞安任網科副總裁;曾在谷歌擔任全球副總裁的劉允任網科副總裁兼COO;曾任微軟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的楊曉松任網科副總裁兼CTO;曾任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的徐輝任網科副總裁……

而據媒體報道,目前這一豪華高管團隊只剩下劉允一人,其他人均已離職。

萬達網科“宣告”落幕:王健林電商夢重啟?

萬達網絡科技集團已不再作為單獨的業務集團存在。

業績墊底

高管們的相繼離去未影響網科集團的發展,但並未走向王健林希望的方向,且離上市的目標漸行漸遠。

一直以來,他都在為網科尋找大資金。

“我曾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給了曲德君(萬達網絡科技集團總裁)太多的錢,我跟一些企業家討論,他們說當初網科少給點錢,定個投資上限就好了,看來錢不能給得太多”,王健林在年會上,承認了網科的 “短暫失敗”。

他還反思道:“網科開發了一些有用的東西,只是這些東西有培育期,還不能馬上被資本市場接受。此外,原來方向也有偏差,老想大規模來做,如果就為萬達廣場、旅遊度假區研發,可能早就整出名堂了”。

更直觀的“失敗”來自業績數據。

據萬達集團公佈的2017年業績顯示,在萬達的四大集團中,網科集團年收入58.6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90.1%,僅佔萬達集團總收入的2.58%,在萬達所有業務中排名倒數第一。

目前,網絡科技集團已不再作為單獨的業務集團存在。萬達集團的官網也進行了變更:此前萬達分為四大業務集團,分別為金融集團、文化集團、商業集團和網科集團。如今已變為金融集團、文化集團、商管集團和地產集團。

萬達的戰略錯了嗎?

網科官方介紹,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應用,助力實體產業變革商業模式,實現降本增效;運用新技術和新模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內容和極致消費體驗;為消費者及商家提供場景化新金融服務。

分析人士認為,萬達和互聯網企業都想為商家附能,但其中存在差異,且實際操作存在難度。具體來說,例如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強調的是可以智能化地推送顧客的需求。

而在萬達入駐的商家,多數大品牌都有各自的會員體系,萬達只能藉助飛凡App(飛凡通)推送信息,再試圖利用其打造資金閉環。

飛凡通的官方介紹為集身份認證、支付、儲值、積分、權益、理財、信貸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串聯用戶線上線下行為的唯一數字通行證。

雖然,王健林在2016年萬達集團年會上曾表示,飛凡在2016年的活躍用戶達到1.5億,飛凡通會員8284萬。但一位接近萬達的人士表示,“只要你連上了邁外迪的WiFi,你就是飛凡的會員了,並不需要你去特意註冊飛凡會員”。

除此之外,萬達還在搭建購物中心的智能場景,在改造WiFi、智能閘機和排隊機等設備上進行了上億元的大額投入,試圖要打造一個物聯網生態。

但是,物聯網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如此投入在短期內無法得到回報。這或許印證了王健林那句“網科開發了一些有用的東西,只是這些東西有培育期,還不能馬上被資本市場接受”。

萬達、騰訊、高朋的新合作,或許將改寫萬達電商的“萎靡”。但是,在各家互聯網巨頭大舉進軍新零售的當下,留給萬達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