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楚霸王項羽不自殺而是過江東,他還能捲土重來和劉邦爭奪天下嗎?

問君何如初見

唐朝的杜牧寫過一首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宋朝的李清照也寫過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因為這兩首詩歌的廣為流傳,項羽過江東,能否捲土重來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不妨試想一下,項羽過江東,一路逃回老家,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劉邦和項羽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西面為漢,東面為楚。當時劉邦兵多糧廣,項羽兵少食盡。劉邦想引兵西歸,蕭何建議,如果此時不趁機消滅項羽,是縱虎歸山。劉邦聽取蕭何建議,召集諸侯韓信、彭越等人合兵一處,進擊楚軍。

項羽駐紮垓下,彈盡糧絕,兵折將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羽乃大驚,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兵敗如山倒,項羽帶領麾下壯士八百人連夜逃出重圍,一路往南,漢將灌嬰率五千人追擊,項羽逃到淮水,身邊只剩下一百多個人,還迷路了。向一個老農問路,也不知什麼仇什麼恨,這老農故意指錯路,讓項羽一行人走進一片沼澤地中,被困,漢軍追到。

項羽引兵往東,到東城,環顧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跟著。身後追兵數千,項羽尋思此番是逃不掉了。對身邊的人說:我起兵抗秦八年了,經歷大小戰役七十多次未嘗一敗才能夠霸有天下。今天我被困於此,實在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今日只好決一死戰,願意和兄弟們最後一次衝鋒陷陣,突出重圍,斬將刈旗,讓兄弟們知道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於是項羽大喝一聲,搶入敵陣,所向披靡。一行人且戰且走,到了烏江邊上,烏江亭長接著。找來船隻,讓項羽迅速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人眾數十萬人,亦足以稱王。希望大王急渡江。現在只有我手裡有船,漢軍追到,無法渡江。

項王大笑說:天之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而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生還,雖然江東父兄可憐我而奉我為王,我又有什麼面目見他們呢?即使他們不說,我又如何不內心有愧呢?

於是不過江東,自刎而亡。



項羽自刎江東,是一時衝動所致呢還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兵敗將亡,項羽真的毫無機會可言了嗎?項羽過江東,自然能夠解一時的困厄,暫時苟且偷安,但他必然面臨如下問題:

1.項羽能否重振兵馬,揮軍西北,與劉邦及天下諸侯爭霸天下。

江東人口,烏江亭長說了,有數十萬人。項羽當初起兵,率領八千江東子弟,那麼項羽很可能最多從江東聚集1-2萬江東子弟兵,而且都是未經戰陣的新兵。項羽再蒐集被漢軍擊敗的楚國殘兵,可以得到3-5萬人,加起來不到七八萬兵馬。要在急切之中統率八萬不成熟的軍隊和劉邦及眾諸侯的數百萬成熟軍隊交戰,項羽毫無勝算。

2.面對漢軍的窮追不捨,項羽能否找到立足之地,休整兵馬,聚集糧草恢復元氣。

即使項羽過江東,劉邦還是會窮追不捨。因為劉邦必須一鼓作氣,徹底擊敗項羽。如果等到項羽有了喘息的機會,聚集殘兵,號令天下,劉邦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再次戰勝項羽。畢竟項羽是天下霸主,天下諸侯雖然背叛項羽,但是名不正言不順。

項羽有三個地方可以立足,江東、舊楚國及其封地魯國。項羽之所以慘敗,是因為被彭越燒了糧草。如果項羽有一年時間休養生息,聚集糧草兵馬,他有八成把握捲土重來。但是劉邦不會讓他站穩腳跟,恢復元氣。



3.即使項羽能夠聚集糧草兵馬,再次與劉邦決一雌雄,他能否改掉心高氣傲、有勇無謀的壞毛病,運籌帷幄,再次做天下霸主。

劉邦擊敗項羽,因為得到了一群文臣武將的幫助。蕭何、韓信、陳平、張良、彭越等人,都是齊心合力絞盡腦汁要置項羽於死地。然而項羽,他只是一個人在戰鬥。項羽固然是人中之龍,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是他一個人,怎麼敵得過劉邦一群人?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不會用人,事必躬親,因此左支右絀,疲於奔命。

因為懷疑謀士范增,導致范增氣憤出走,病死路上,才是項羽從四十萬兵馬的西楚霸王到垓下的敗軍之將最大的原因。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項羽還是那個驕傲的項羽,還是那個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的項羽,所以項羽最終還是會失敗。即使征服天下,項羽還是不能像劉邦那樣做一個開萬世基業的一代雄主。因為他只是衝鋒陷陣的猛將,而不是驅策天下兵馬的君王。

以上前兩點,是項羽自刎烏江的重要原因。因為項羽自己也知道,他沒機會捲土重來了。而不是因為對不起江東父老,所以無顏過江東。

後一點,才是項羽致敗的真正原因,項羽到死也沒有想明白,為什麼毫不起眼的劉邦能夠打敗他。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這是十分中肯的評價。力能扛鼎,項羽致敗,因為他太自以為是,太信賴自己的一身蠻力。就像他年輕時候看到秦始皇說的:彼可取而代之也。項羽太驕傲了,他一生沒有對任何人低下過頭顱,所以他不可能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捲土重來。




博書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真的發生,歷史定當改變。項羽如果不選擇自殺,有兩種可能。

一是他嚇破了膽,只想苟且偷生。

項羽如果在烏江沒有自殺,那說明他的英雄氣概被風吹散,不再是那個一根筋的項羽。人在沉重的打擊之下,可能會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土堆裡。不想聽不想看,能得一時的安樂就好。如果項羽自暴自棄,即使不死,也不可能捲土重來。

二是他學會了忍辱,東山再起亦有可能。

很多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由於本身具有的貴族氣息,遇到挫折,很難學會忍辱負重。比如說隋煬帝楊廣,東征高麗失敗,從此便一蹶不振。其實項羽身上,就缺了這一點。如果在烏江邊,他幡然悔悟,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點。從此痛改前非。江東的父老,也一定會跟著他幹。到時楚漢相爭,鹿死誰手,也未可知。

總結一句話:當然以上只是猜測。歷史既然選擇了劉邦,那自然是天意。想必項羽過了江東,也難再翻風浪。


Fandy

這無疑是一個極為大膽且有趣的假設,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假設~

在我看來,只要願意渡江而東,留的有用之軀,像越王勾踐學習,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訪求賢臣隱士,整頓吏治,刷新政治,秣馬厲兵以窺西北,一旦天下有所變動,便帥三軍之眾,誓師北伐,未嘗沒有一統九州的機會~

一:經驗和能力需要時間的磨礪


也許有人會說,項羽太驕傲了,政治手段太稚嫩了。他的出身決定了他必然難以改正天生的缺陷,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固然,項羽出身貴族,身上有個濃烈的貴族特質。雖然出身無法改變,但是殘酷的現實卻能使你不得不做出應有的改變。比如就幫吧,起兵以前的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貪財好色,經常和一群狐朋狗友前呼後擁的四處遊蕩。此時,誰又知道他能夠逐鹿天下,一統四海呢?但是,隨著秦始皇的去世,陳勝吳廣的造反,無所事事的劉邦因為一時醉酒,私放戍卒,從此不得不踏上流亡落草的道路,如果不是六國後人紛紛起兵反秦,堂堂漢高祖可能就此止步於一介草寇了~可見社會的發展給人帶來的影響是何等巨大?


跟劉邦想比,霸王項羽顯得何等只能,他出身貴族,天生神力,才華蓋世,彷彿命運之神最大的垂青者。再加上有一個能力出眾叔叔一直為他保駕護航,可以說年輕的項羽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外面世界的殘酷兇狠並不是他所熟知的。相比之下,劉邦的人生經歷就顯得異常的豐富而多彩。在和童年的盧綰完成學業之後,劉邦開始了他的遊俠生涯。在名士張耳門下做起了食客。回家以後由於不事生產,經常去嫂子家和酒館裡蹭吃蹭喝,經常受人白眼,卻能夠無動於衷~此後又捐錢買了個泗水亭長的職務。整日裡和衙門的朋友們廝混,並且還混得不賴試問,能夠在中國式的官場中混得風生水起的人,是個人能力又豈是能夠小看的?能力,就我看來,一方面是與生俱來的,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不停的社會實踐訓練出來的,項羽與劉邦相比,就個人智力而言是完全不在劉邦之下的,僅僅只是社會層面的歷練遠遠不如劉邦而已。只要假以時日,項羽完全擁有能夠與劉邦相媲美的能力,甚至有過之也不無可能。

二:年輕是項羽最大的資本

項羽和劉邦相比,他最大的優勢不是能征善戰,因為就戰將而言,後期的劉邦擁有了不遜於項羽的韓信?他最大的優勢應該是年輕。


所謂,年輕就是資本。截止烏江自刎時,項羽是30歲,劉邦是54歲。如果這時剛剛遭遇人生巨大挫折的能夠忍辱負重渡江而東的話,年富力強的項羽未嘗沒有機會捲土重來,我們知道統一後的漢帝國面臨著各種困境,一心想要廢長立幼的劉邦,驕悍善妒的呂太后,擁兵自重的韓信彭越,再加上年紀漸長的劉邦自己。這一切無不彰顯著剛剛建立的大漢帝國危機四伏。搖搖欲墜,如果此時再加上潛伏江東靜待時機的項羽,漢帝國到底還能再堅持多久呢?或許,為了制衡渡江的項羽,劉邦會留下韓信,但是誰又有誰能夠制衡韓信呢?‘陛下善將將’終究不過只是個美好的論斷,現場之上需要的終究是能夠披堅執銳,衝鋒陷陣的勇士。一旦項羽過江,劉邦的壓力將是前所未有的,對於已經年過半百的老人來說,這種折磨他又能支撐多久?

三:江東本是項氏根據地


項羽是項氏家族的族長,這是自項梁去世之後就獲得大家公認的。項氏一族世代都是楚國的將領,著名的項燕就是項羽的爺爺。這種顯赫的家世和出身使項氏在楚地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所以在他垓下突圍到達烏江的時候,前來接應的烏江亭長勸他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矣,’項羽聞言道:‘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江東父老對於項羽是很有認同感的,即使項羽失敗了,他們依然會接受項羽。就如同接受一個在外遭遇了挫折的孩子一樣,其次,項羽本人的嫡系部隊也出自於江東一帶,而他自殺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綜上所述,我以為,如果項羽能夠剋制自己驕傲的自尊,屈己渡過江東,在江東父老的協助之下,未嘗就沒有捲土重來的機會~正如唐人杜牧所說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謝謝~


狐筆春秋

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的大秦帝國,在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車輛的軸距,擊匈奴,服百越,築萬里長城,奠定了中國版圖的格局,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版圖的歷史偉人秦始皇,病逝於巡視的途中,他的兒子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皇帝。

由於秦二世的昏庸無能,殘暴無比,導致了身為屯長的陳勝吳廣發動了起義,建立了張楚政權,已經滅亡了的六國貴族也開始了復國運動,最後,秦二世被逼自殺,秦三世子嬰繼位。

身為楚國將領項燕之後的項羽,以及亭長出身的劉邦領導著各自的起義軍,都聚集在他們擁立的楚懷王的左右,跟秦朝軍開戰,開始了恢復楚國的運動。

在楚懷王的見證下,項羽跟劉邦約定,兩路大軍,誰先攻入秦朝的首都,誰就有資格稱王。

雖然,劉邦自身能力有限,但是,由於他的為人誠懇,禮賢下士,知人善任,虛懷若谷,使得許許多多的各類人才爭相歸附,使得劉邦的勢力大增,秦國的地方勢力紛紛投降,幾乎兵不血刃,就進入了咸陽。

而文武全才的項羽,由於嫉賢妒能,導致了各類人才紛紛離去,而且,項羽就知道武力殺伐,不懂的收買人心,最後,遲於劉邦進入了咸陽。

於是,劉邦就被楚懷王封為漢王,項羽不服,就逼迫楚懷王也封他為王,楚懷王不同意,於是,項羽就殺掉了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

由於劉邦領導的軍政集團,人才濟濟,各項措施都相當的得力,使得劉邦深得人心,反觀項羽就知道訴諸武力,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在劉邦,項羽最後對決的垓下之戰,項羽兵敗,敗退到了烏江江邊,如果他逃回江東,就會給江東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畢竟大勢已去,劉邦統一天下,已經沒有任何的懸念,所以,為了保護江東父老,項羽才在烏江邊自殺身亡,悲壯的死去,而劉邦也是英雄惜英雄,就沒有血洗江東,成就了項羽的一世英名。


瀋陽楊藝

答案是不能!

大家要注意,但凡是能得到天下的人物,大多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而項羽得天下實在是太順利了。

為何這麼說呢?

因為項羽能得到天下霸主這個稱號,只是由破釜沉舟、九戰九捷的一場鉅鹿之戰。由這次戰鬥,項羽暫時降伏了六國的舊貴族,以及投降的秦國人。

然而,還是那句話: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有天下太巧,最終失天下也太速。

大家翻開史記就可以發現:項羽創業初期得到權力太容易了。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

注意看最關鍵的一句話:首立楚者,將軍家也。

也就是說項羽出身就給他鋪平了路,然而一路走來太過平坦的話,一旦受挫,就難以起復。

與之對比,看看歷史上得到天下的那些人物,是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吧。

比如說項羽的老對手劉邦。劉邦最慘的時候連自己老爹都被項羽綁了,項羽說劉邦你投降,不投降老子把你老子燉湯喝!劉邦卻來一句:那你可別忘了分我碗湯喝。

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還有唐太宗李世民,當初唐王朝剛剛建立,秦王李世民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慘敗於薛舉。帶出去的士兵死傷十分之六,如果不是薛舉恰好病死,可能唐王朝就不復存在了。

秦王御之,次高墌,度舉糧少,利速鬥,堅壁老其兵。會王疾,臥屯不出,而舉數挑戰。行軍長史劉文靜、殷開山觀兵於高墌,恃眾不設備,舉兵掩其後,遂大敗,死者十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沒。王還京師,舉拔高墌,仁杲進逼寧州。郝瑗謀曰:"今唐新破,將卒禽俘,人心搖矣,可乘勝直趨長安。"舉然之。方行而病,召巫佔視,言唐兵為崇,舉惡之,未幾死。仁杲代立,偽諡舉武皇帝,未葬而仁杲滅。

還有鐵木真,一代天驕,大家不要只看賊吃肉,要看看賊捱打的時候。

及烈祖崩,帝方幼衝,部眾多歸泰赤烏。近侍有脫端火兒真者,亦將叛,帝自泣留之。脫端曰:“深池已幹矣,堅石已碎矣,留復何為!”竟帥眾馳去。宣懿太后怒其弱己也,麾旗將兵,躬自追叛者,驅其太半而還。時帝麾下搠只別居薩里河。

看鐵木真的本紀,那真是慘不忍睹,除了背叛還是背叛,鐵木真少時的記錄那真是一個跟頭連著一個跟頭。

而上面舉的這三個例子,這三個帝王,都是在挫折與困難中掙扎出來的。反觀項羽,那就實在是不咋樣了。說真的,拿項羽與本朝太祖相比如何?

本朝太祖最慘的時候,自己一手拉起來的隊伍被留學毛熊回來的人給搶走了,各種瞎指揮下,幾乎把血流乾了。自己的辛辛苦苦在江西帶出來的八萬人,走到陝西,還剩七千出頭。可那又怎樣?

還不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所以,項羽過了江東又如何?沒有劉邦那股死不服輸的勁頭,他贏不到天下。


王斌兔斯基

不可能的,項羽大勢已去,失去民心。空有一身武藝,毫無智謀,一介武夫而已。剛愎自用,獨斷轉權註定他只是一個霸王而非一個王者。在民心收買方面,劉邦草寇出生,自然知道百姓需要要什麼 怎樣獲取百姓的人心,平時也在意在百姓心中的聲望。項羽則恰恰相反,貴族出身,目中無人,以為天下是靠武力,兵力奪取。就算他成功也是下一任秦王,況且他不可能成功。在人才方面,不要我說大家也知道,劉邦手下重要的謀士,將士大多來自項羽舊部。在人才聚集和人才使用方面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在軍事實力方面,垓下之圍,實力已經耗盡,眾多江東兒郎,只剩項羽一人。陣亡原因也因項羽的決策,四面楚歌時還在自娛自樂。就算回江東,百姓也不一定接待他,自己的子嗣和一個失敗的君主,在江東百姓心中孰輕孰重,雖有仁人志士,認為君主重要但畢竟是少數,多數百姓心中還是在乎自己的兒女。所以項羽的選擇是正確的,與其在羞憤中苟活還不如成就一世英名,自刎而死。況且項羽不是一個肯忍辱負重的人,從他性格就知道,這樣的結局也符合他的本性。


靈魂語錄

假設項羽過了江以後,劉邦肯定會窮追不捨,項羽繼續疲於奔命,捲土重來不存在的。當年八千子弟兵橫掃秦軍是在什麼環境下?暴秦統治民不聊生,這是民心所向。垓下之戰敗走烏江時,已是軍心民心盡失,江東子弟都逃回去了,還會再跟著一窮二白的他幹嗎?項羽統治時期和暴秦差距不大,遠不如漢王經營的好,蕭何乃一代名相,鑽研治理國家的方法。沒有了群眾基礎,霸王項羽再無鬥志。


勇者奇緣

捲土重來需要實力和勇氣,項羽都缺少!

項羽已經心灰意冷,八千兒郎已經灰飛煙滅,如果東山再起,會造成更多的殺戳,項羽不想自己的原因,造成更多人的死亡,他已經不是鉅鹿之戰九戰九捷的的項羽了,經過垓下一役,四面楚歌,軍心已失,無力迴天,再苦苦掙扎,只能徒增傷害,項羽必竟是貴族,覺得自己身死,才能對得起八千子弟,如果再執著下去,對不起父母鄉親。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自刎烏江是英雄所為,寧可自殺,不想苟且偷生。所以歷來為人們懷念,英雄落幕,美人遲暮,雖悲狀,但決不失英雄所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