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餐是怎樣的?

用戶130040176

外國人也很喜歡的中國美食都有什麼呢,下邊這幾道是比較多的外國人喜歡的中國美食

烤鴨

外國人對中國烤鴨的印象也是蠻深的,畢竟他們聽過最多的估計就是北京了,所以烤鴨也是他們非常想吃的食物

餃子

好吃不如餃子,對於外國人來說餃子也是一個很能代表中國的菜餚了,不同的

番茄雞蛋

特別喜歡吃的,簡單還讓人喜歡的

魚香肉絲

以為有魚其實是沒魚的,看外國人還蠻喜歡吃的

糖醋里脊

酸甜的番茄口感,外國人是真的非常的喜歡的

火鍋

某乎上關於外國人吃火鍋的體驗,大概能翻出一大堆,外國人連火鍋的湯都愛到不行的

麻辣燙

超愛吃的,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們學校的麻辣燙窗口全是留學生,不管男女都是非常的愛吃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的雞丁的口感其實蠻嫩滑的,跟他們平時吃的口感不是特別的一樣,所以他們也是很喜歡的

中國美食真的很讓外國人喜歡的,畢竟中國的美食太多了,總有喜歡的


零食姬

外國人眼中的中餐到底啥樣子?


提到中餐,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外國人眼中的中餐和中國人眼中的中餐是不是一樣的呢?中餐在美國越來越“火” ,大部分美國人都喜歡吃中餐。從紐約市來看,曼哈頓島上的唐人街和皇后區的法拉盛,基本上已成了中餐館的天下。如果是初來乍到,不經意間看到這裡中餐館的架勢,再聞一下滿大街飄溢的中餐香味,你可能會以為自己是走在北京東華門的食品一條街上。

當然,這裡的食客大部分是華人,偶爾也可以見到黃頭髮、白皮膚的“老外”,正對著純中文菜譜一臉迷茫。不過,也有不少熟門熟路的“老外”專門喜歡到華人扎堆的中餐館吃飯,因為他們認定這裡的中餐“正宗”

。筆者剛到紐約的時候,有一次朋友在一家四川人開的餐館裡請我吃麻辣火鍋,還沒坐下,就看見有不少“老外”正“涮”得滿嘴流紅油。我對朋友嘀咕了一句:“這是不是專宰老外的店?”結果鄰座一位近兩米高的帥哥站了起來,笑眯眯地用臺灣腔的國語對我說:“這裡是美國,你才是老外。”


In foreigners' opinion, Chinese food is basically like this:

中國廚師做飯時,都是這樣的:

Chinese chefs are cooking like this:

中國餐廳大都是這樣噠:

Chinese restaurants look like this:

紅色是必須!

而當你給那些只吃過改良川菜的老外做了一頓食堂水平的家常菜時,你就會變成傳說,並在留學生的圈子裡一直流傳:

* 留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宿舍燒了一鍋糖醋排骨,因為沒有抽油煙機,為了散味兒,就把門打開了。於是,5分鐘後認識了全樓的鄰居。他們連汁水都沒剩。

* 一個在英國上學的妹子,在宿舍煮了一鍋雞湯,引來好幾個英國小夥子求婚。

* 請幾個老外吃東北菜,軟炸裡脊、鍋包肉、殺豬菜、乾煸魷魚等。他們吃完激動的不行,一定要跑到後廚和廚師合影,其中一個想留在後廚學鍋包肉,讓老闆半哄半勸弄出去了。

準備出國的童鞋們,去新東方學英語,不如去新東方學廚師,交友必備。

外國人對中餐的愛那是——感動天,感動地,感謝命運讓他們相遇。但是,大部分外國人腦子裡的中餐=川菜。其中,宮保雞丁簡直就是帶外國人開始瞭解中餐的啟蒙老師。

Kongbao Chicken is like a master shifu of Chinese food for most of the foreigners.

If you go to a new restaurant, just order Kongbao Chicken. It never goes wrong.

對於老外來說,條狀食物基本統稱noodles…比如:紅薯粉、 綠豆粉、土豆粉、麵條~而燒麥、水餃等包餡的都是dumplings~

在外國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中式菜餚主要有:

Sweet and Sour Pork/Chicken (糖醋里脊)

Chow Mein (炒麵)

Spicy Tofu (Mapo doufu) (麻婆豆腐)

Peking Duck (北京烤鴨)

然而,中國人提到中餐,那淡定從容的大國氣質撲面而來。如數家珍可以數上三天三夜!說話都是浪費時間,直接看圖:


符號帝國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湘菜大師許菊雲等16名人大代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將中餐申遺提上國家戰略日程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建議》提出,應將中餐申遺儘早提上國家戰略日程,列入政府有關部門優先考慮的重點項目,成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國家文化名片”。

網友們都拍手錶示強烈贊同。

那麼問題就來了,用哪道菜來申遺呢?網友們也是盡顯吃貨本色,麻婆豆腐、烤鴨、宮保雞丁、火鍋……光看看這些菜名,不流口水也得感覺到餓了。所以,在眾多中國美味中難以抉擇的網友也表示,都是藝術啊,選哪一樣都不好選!

不過,也有網友反問道:不申遺就不能體現出中國美食存在的價值了嗎?


說到中餐申遺,大多數人都是贊同的,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為什麼現在才在人大上提出“申遺”問題呢?

中餐數次申遺,卻未能如願

  要說吃,肯定少不了中國。川、魯、粵、蘇、浙、閩、湘、徽八大菜系,煎、炒、烹、炸、爆、熘等五花八門的烹飪方式,酸、甜、苦、辣、鹹等多種味道,從高檔餐廳到街邊小吃,中國美食可謂數不勝數。但是,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卻沒有中餐的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飲食文化遺產共有7項,分別為法餐、日本料理和食、地中海飲食、墨西哥傳統美食、土耳其Keskek、維也納咖啡館、韓國越冬泡菜。

  那我們中餐就沒有申請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其實,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烹飪協會的推動下,中餐已經申遺過數次,但一直未能入選。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中方提交過的中國美食代表作有:廣式燒鴨、剁椒蒸魚扇、杏香蝦排、蒜香雞翅、五香凍羊糕、揚州炒飯、文思豆腐羹、梅乾菜燜牛排等。2016年1月,山東曲阜也力推孔府菜申遺。

中餐讓外國人為之瘋狂

  根據最近公佈的2016環球國家形象調查報告顯示:當今中國在世界上的最強國家符號為:中餐、中藥和中華武術。那麼,中餐有多受歡迎呢?

“英國外賣王”

  中餐在英國的發展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初是廣東人將中餐帶進英國,所以廣東菜在英國很有名。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將“辣”帶到英國,現在的新生代也喜歡吃辣。

  英國BBC美食頻道曾刊文稱,中國菜自在英國流行,到現在已經成為英國主要的民族美食之一。而就在3月初一次英國民調中,中餐打敗了傳統的炸魚薯條,得到了“英國外賣王”的稱號。據英敏特公司的調研顯示,約有12%的英國人每週至少會叫一次中餐外賣。

被列入美國宇航員的菜單

  美國人最喜歡的三大菜系:中餐、墨西哥餐、意大利餐。同樣,在美國,中餐外賣也很受歡迎,中餐在 6 個州成為人們的外賣首選。有調查顯示,在美國有近40%的少年喜歡中國菜,超過70%的美國人每週至少會吃一頓中餐。

《老友記》《生活大爆炸》……在美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主角拿著長方形的盒子吃中餐外賣。目前,在美國有5萬多家中餐館。

  就連美國的宇航局也將恆溫的糖醋里脊,列入了宇航員的航天菜單中。你說中餐在美國有多火!

亞洲菜的受歡迎程度比較(中國菜42%,日本料理20%,泰國菜17%,印度菜12%,其他9%。)

新加坡的“國菜”

  別看新加坡地域小,但美食也是不少,多元文化的碰撞,讓新加坡成為了美食彙集地。但讓西方人更瞭解的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海南雞飯,更被稱為新加坡“國菜”。

  這主要是因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海南籍華人將海南雞飯帶到新加坡。新加坡獨立後,政府對這些華人制作的傳統美食十分重視,並進行推介,使海南雞飯成為世界知名的料理。

中餐為什麼受到外國人歡迎

  為什麼中餐受歡迎?味道好、種類多,當然就不用細說了,這要靠親自去品嚐體會。如今,無論是影視劇中,還是去國外旅遊,都能看到中餐的身影。而中餐在國外的優勢,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物美價廉了。

吃出來的健康

  在國外,相比如炸薯條、漢堡等食品,中餐葷素搭配,應該可以稱得上是健康食品了。炒菜的熱量相對較低,蔬菜豐富,蒸菜幾乎不油膩,湯、面類食品也是十分健康的。

  其中,飽受爭議的味精,如今在國內也逐漸淡出了許多家庭的廚房必備調料。在國外,烹飪中味精的用量則有嚴格的規定,更有餐館選擇“丟棄”味精。

早在2008年,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時任美國加州大學醫學和公共衛生學教授的大衛·赫柏就表示,中國在世界營養學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以水果、蔬菜和大豆為基礎的膳食,給世界樹立了健康飲食方式和健康膳食的典範。

吃出來的文化自信

  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美食更是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不斷活躍,中餐也讓更多外國人看到了其中的文化內涵。五六年前,中餐在美國的聲望和價格都比較低,近年來,中餐館的經營者正努力提升中餐形象。

  《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去年9月份曾撰文表示,中國文化衍生出來的餐飲文化、養生文化、休閒文化是其他文化所難以比擬的。中國任何地方的街頭餐館都能做出三四十種菜餚,而美國絕大多數的餐館只有漢堡包加土豆條。

  托馬斯·弗裡德曼認為,過去30多年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沒有使多數中國人喪失文化自信,反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這種“碰撞”中愈加自信。

吃出來的融合創新

  有些在國外十分流行的中餐美食,可能我們中國人都沒有聽說過,有的人會認為這對中餐有著很不好的影響。其實也不盡然,就像我們自己在家做飯,喜歡吃的就多放點,不喜歡就不放一樣,世界各國人的口味也並非是統一的,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良創新,包容融合,在不損害傳統中餐的手藝和文化的前提下,更能讓中餐走向世界。

中國廚師們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食材,讓中餐更受外國人喜愛。

  在美國,華人廚師多用爆炒、油煎和炸的做法,配合改良後的或淡或濃的湯汁,迎合美國人酸甜的口感;

  在德國,因為德國人更青睞於能夠看出原材料和做法的菜品,所以華人廚師則會避免用內臟、豬蹄等食材;

  在法國和西班牙,由於當地人也吃牛舌、豬肝、血腸等食物,所以對菜品繁多的中餐接受度更高。

“一帶一路”的快速推進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帶動了一批“中餐館”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生根。過去一年,僅在新德里就開了至少三家中餐廳,炒菜、火鍋、餛飩都能吃到,超市的貨架上中餐調味料也越來越多,市場裡的中國蔬菜也日益豐富……

  以印度為例,雖然街面上大大小小的中餐館,但幾乎多是中國人沒吃過的印式中餐。但這些印式中餐,也是由傳統中餐改良而來,見證了兩國文化的交流。而一帶一路的建設,也讓真正意義上的“中餐”進入到了印度。

  近年來,在國外除了能看到排隊買國產手機,還能看到排著長隊吃中國美食。甚至吃中餐成為了一些外國人過聖誕節的“標配”。

來自馬薩諸塞州的邁克爾·弗裡德曼說:“吃中餐是我家庭裡一代一代保持下來的傳統。”狄金森學院副教授泰德·梅爾文更表示,“至少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的猶太人就對中餐情有獨鍾。”

怎麼樣,看到中餐在國外這麼受歡迎,有沒有很自豪!


想笑就笑咯

1 我一個表姐在美國住寄宿家庭,剛去的時候覺得美國東西太難吃了,就自己在廚房做了一頓飯,當時寄宿家庭那一家人都在,我表姐就招呼他們一起吃。他們吃過一頓飯之後,跟我表姐說我們房租給你減半,你每星期給我們做兩頓飯行麼?

2 我留學的時候,有次在宿舍燒了一鍋糖醋排骨。為了散味,就把房門打開了。結果五分鐘後認識了全樓的鄰居。他們連汁水都沒剩。

3 去年youtube上的舌尖視頻有很多人點了dislike,下面留言原因是“吃不到”。

4 我姐姐給她的英國室友做了一盤熗拌土豆絲,給她室友感動哭了,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土豆。

5 我們學校的外教每天風雨無阻地早起就為了去校門外面的早餐攤子吃油條,人家論根買,他論筐。

6 我們英語老師也和我們說過,他大學吋學校的外教每天早上去早點攤子買油條吃,兩個四五十歲的美國老男人站在油鍋邊上等看,炸出來一根就吃一根,吃完繼續等著炸,可搞笑了!

7 之前不是新聞說一個妹子在英國上學在宿舍裡煮一鍋雞湯,當時就有好幾個英國小夥子過來求婚的麼

8 我媽朋友的老公是英國人,他就不喜歡吃煮的水餃,必須煮完煎過以後才吃得慣。

9 我高中時候會有韓國交換生來。結果吃食堂的時候看見幾個韓國學生捧個餐盤一臉茫然問我們說,這裡面的肉可以吃嗎?貴嗎?我們說不貴,可以隨便吃。以後他們天天吃肉。

10 我請過幾個老外吃東北菜,軟炸裡脊、鍋包肉、雪綿豆沙、殺豬菜和皮凍。他們吃完激動得不行,一定要跑到後廚和廚師合影。其中一個想留在後廚學鍋包肉,讓老扳半轟半勸給弄出去了。

11 我公司的一個大哥,在德國留學歸來,在那裡自學一手好菜。據他所講,德國的豬蹄沒人買,5毛一個,他沒錢的時候,就大量燉豬蹄。其他國家的學生表示側目。後來尋味而來,長期賴在這裡蹭飯吃,再後來,德國那幫熊孩子湊錢幫他去買菜,一到飯點兒就來扒窗戶。

12 一高中同學在烏克蘭留學,他認識一中國哥們找了一烏克蘭當地的女朋友,未來岳父十分反對不看好的。後來,未來岳父吃了這哥們做的魚香肉絲,就同意他倆的事兒了。同學說那哥們炒的魚香肉絲還沒他做的好吃呢,就是用豆瓣醬稀裡糊塗一炒把他岳父給唬住了。

13 高中的時候過春節,我給幾個關係好的中國朋友做了一桌子年夜飯,到吃吋我倆白妞室友也加進來湊熱鬧。後來又給她倆做了幾次飯從此一妹子告訴我,你別去上大學了,來我家當廚師吧。

14 鄰居姐姐以前在日本讀研究生的時候,給朋友做了魚香茄子。結果日本朋友感動得哭了,說這是什麼,從來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東西。姐姐說是茄子。結果上上週,鄰居姐姐回日本玩兒, 那個朋友給她看他種的茄子。


招財魚擺擺

 在國外的文章評論中,外國人眼中的中餐是這樣的:

  中國廚師做飯時,都是這樣的:

  Chinese chefs are cooking like this:

  中國餐廳大都是這樣噠:

  Chinese restaurants look like this:

  紅色是必須!

  而當你給那些只吃過改良川菜的老外做了一頓食堂水平的家常菜時,你就會變成傳說,並在留學生的圈子裡一直流傳:

  * 留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宿舍燒了一鍋糖醋排骨,因為沒有抽油煙機,為了散味兒,就把門打開了。於是,5分鐘後認識了全樓的鄰居。他們連汁水都沒剩。

  * 一個在英國上學的妹子,在宿舍煮了一鍋雞湯,引來好幾個英國小夥子求婚。

  * 請幾個老外吃東北菜,軟炸裡脊、鍋包肉、殺豬菜、乾煸魷魚等。他們吃完激動的不行,一定要跑到後廚和廚師合影,其中一個想留在後廚學鍋包肉,讓老闆半哄半勸弄出去了。

  外國人對中餐的愛那是——感動天,感動地,感謝命運讓他們相遇。但是,大部分外國人腦子裡的中餐=川菜。其中,宮保雞丁簡直就是帶外國人開始瞭解中餐的啟蒙老師。

  Kongbao Chicken is like a master shifu of Chinese food for most of the foreigners.

  對於老外來說,條狀食物基本統稱noodles…比如:紅薯粉、 綠豆粉、土豆粉、麵條~而燒麥、水餃等包餡的都是dumplings~

  在外國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中式菜餚主要有:

  Sweet and Sour Pork/Chicken (糖醋里脊)

  Chow Mein (炒麵)

  Spicy Tofu (Mapo doufu) (麻婆豆腐)

  Peking Duck (北京烤鴨)

  然而,中國人提到中餐,那淡定從容的大國氣質撲面而來。如數家珍可以數上三天三夜!說話都是浪費時間,直接看圖:

  彪悍的飲食,不需要解釋!中華美食,源遠流長!贊


搞笑幽默表情包

現在已經是2017年啦!2017年開心要吃不開心也要吃,所以今年大家也要開心地繼續吃吃喝喝哦!偶然看到一個吃遍中國的歪果仁的視頻,覺得挺有意思噠。借他的年終總結來拋磚引玉,跟我說說你們去年吃過最好吃的東西唄?

首先介紹一下主角:常樂,在中國生活了三年的小夥子,他的夢想跟很多吃貨一樣:環遊世界還有吃遍全世界。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他的榜單裡有些啥~

9.皮蛋

皮蛋對於外國朋友們來講絕對是一款殺傷力到爆棚的一種食品,不過常樂在來到成都的一個市場後還是決定鼓起勇氣嘗試,老闆娘當下敲碎蘸了點辣椒給他吃。他覺得有股硫磺味。

8.肥腸粉

對於老外來講吃內臟是難以想象的,老外一般唯一吃的內臟就是鵝肝,不過常樂這次嘗試過覺後覺得好像被沒有得沒有想象中難吃:“肥腸在嘴裡融化,湯底有點辣”。

7. 小龍蝦

小龍蝦也是隻有少數國家才食用的一款美食,雖然在北美部分國家也有吃小龍蝦的習慣,不過這次在上海吃的麻辣小龍蝦對於常樂而言也是頭一次,他還調皮的給攝像機展示了一下剝開的小龍蝦肉。

6.酸湯餃子

在西安的美食天堂可以說是美食大雜燴,有很多穆斯林式菜品在結合了中國菜的特點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格,比如涼皮、羊肉串、五香牛肉……

小哥在西安待了三週,獨愛酸辣味的餃子,他覺得很香。在吃的過程中還不忘稱讚一下老闆的手藝了得。

5.街頭烤鴨

小哥瘋狂迷戀成都早上的市場,除了常見的瓜果、肉類以及蔬菜之外,早上的市場還有這許多早點小吃,這或許是小哥迷戀早市的原因,這次小哥選擇了一家街邊的四川特色烤鴨,而且還吃了四五次這家烤鴨。

4.北京烤鴨

除了街頭烤鴨,帶上家人品嚐一下中國的國際名片招牌菜“北京烤鴨”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帶上父母品嚐了北京烤鴨,獲得一致好評。

3.腸粉

來廣州如果沒機會品嚐廣州的早點那基本等於白來!非常同意小哥的觀點,看來小哥也算吃貨裡的行家了,而且他吃的還是布拉腸,比一般的腸粉要更滑一些。

2.紅糖包

又是四川怎麼又是四川無奈四川美食太多對於一個吃貨而言,四川絕對是美食的天堂,不過這次不同的是在樂山。據小哥描述餅皮非常軟,像麵包一樣,裡面是滿滿的紅糖,聽他描述得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1.燒麥包

大家都聽過武漢熱乾麵,但可能對小哥而言相比熱乾麵,他可能更加喜歡武漢的燒麥包。

他說吃起來像胡椒肉汁球,嗯,頗有些西式的感覺。

看到最後你可能會問,究竟是誰幫他拍的?答:他的女朋友。是不是突然又被虐了?


大帥逼逼逼逼

我只說我熟悉的美國。大多數美國人還是不排斥吃中餐的,主要原因是中餐價廉物美。但大部分美國人卻討厭中餐太油太鹹,中餐館的裝修也比較土,吃一次身上一股味兒,所以中餐大都上不了檯面。也就是說,大部分成年美國人在比較正式或者比較重要的場合是不會選擇中餐的,但青少年相對來講不太在乎,尤其是大城市的青少年,約會時選擇中餐的比較多。

早期在美國開中餐館的大都是廣東和福建過去的移民,中餐館也以南方菜系為主。其中廣東的早茶在美國特別流行,稱之為“點心”(Dim Sum)。這是當年唯一上得了檯面的中餐,如果請客吃Dim Sum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原因在於點心不油不鹹,樣子好看,吃起來方便,味道也好,不像炒菜,中國人配米飯吃的時候很過癮,但美國人不怎麼吃米飯,不知道拿什麼來配炒菜。

中餐館原來只在唐人街才有,形象不佳。最終幫助中餐擺脫髒亂差形象的是猶太人,尤其是居住在紐約的猶太人,他們是中餐最應該感謝的族群。

早在19世紀末期,大批猶太人移民美國,主要都住在紐約。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猶太人是不過聖誕節的,而聖誕節卻是美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堪比中國的春節,所以猶太人在那一天會非常尷尬,不知道去哪兒吃飯,吃完後也不知道應該乾點啥好。不知是誰發現中餐館不錯,一來中國人也不過聖誕節,猶太人不會覺得尷尬,二來中餐在很多方面和猶太人的“潔食”(Kosher)不衝突,比如猶太人不會把肉食和乳製品同時吃,中餐沒這問題。猶太人不吃豬肉和不帶鱗片的海產品,但中餐可以把這些食材剁碎了做在菜裡,猶太人也就不那麼在乎了。

於是,猶太人便選擇在聖誕節晚上舉家去中餐館吃飯,然後去看電影。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100多年,至今仍然如此。

猶太人在美國的地位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事實上,大家可以在很多關於紐約猶太人生活的影視劇中看到中餐館的形象,比如著名情景喜劇《宋飛正傳》有一集就叫中餐館,非常有名。

正是因為猶太人的影響,中餐在美國的形象便一點一點地好起來了。


土摩托看世界

幾年前就讀於華師,大學時的英語外教,來自於堪薩斯州。一個標準梨形體型的美國胖子。巨喜歡吃食堂的蛋炒飯。一次相遇看我在喝冰綠豆湯,遂問我,“What are you drinking?”(你在喝啥呢?)告訴他這是“green bean soup”,並又買了一杯請他品嚐,他的表情好豐富!第二天又遇到,人家一盤子蓋澆飯,正滋溜著喝著綠豆湯呢!再說一個,畢業後請了個私教口語老師,不是很黑的黑人,有時候會請他吃飯。他一直說不吃豬肉巴拉巴拉的,後來點菜時我們會吃糖錯小排啊,醬骨架之類的,那個外教吃的叫一個歡實!但他最喜歡的是涼拌洋蔥!第三位,是我們學校聘請的西班牙足球外教“霍元甲”。我是他的翻譯,一天他的女朋友從西班牙來看望他,我就請霍元甲和他的女盆友吃飯。Christina是素食主義者,她在大學主修的是“動物醫生”,a vet。而且霍元甲很貼心的告訴我說她是不能吃辣的,怕胃痛。所以我想了半天,就請他們去喝個甜粥,吃幾樣青菜。再給霍元甲點幾個水晶蝦餃、黑椒豬小排什麼的。他們吃的也很香。


亮晶晶7799

事實上,大部分美國人認知的中餐並不是我們真正的中國菜,而是經過針對美國人習慣改良的美食中餐。

b站知名老外up主我是郭傑瑞就做了一期視頻專門來講美食中餐。

郭傑瑞首先介紹了美食中餐廳的名字,一般都是長城、熊貓這種非常中國的名字,雖然在我們中國人看起來很奇怪,但他卻能讓美國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中餐廳,畢竟大部分美國人對於中國瞭解的僅僅是那幾個名詞。

關於美式中國菜的相貌,郭傑瑞簡單介紹了幾種,那就是陳皮雞、芝麻雞和蒙古牛肉,無論哪種,都是大塊的雞肉配上甜醬,非常非常的甜,大概類似於糖醋里脊。而從畫面中,我們也看到右下的那道菜上面鋪滿了厚厚的芝士條,這是典型美式中國菜的做法。

美國人吃中餐的習慣也很特別,他們不是按中國人的方法吃中餐,而是依然固守西方的分餐制,而且他們吃中餐並不配米飯,而是一人一盤,這種習慣直接導致了美式中餐的高度美式化,以至於和國內的正統中餐大相徑庭。


除了郭傑瑞的視頻,從歷史上看,外國人喜歡的中餐也著實和我們不太一樣。比如說當時在國外極為流行的左宗棠雞,就是一道極為典型的美式中餐。

這道菜起源於1952年,當時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雷德福特訪臺,臺灣負責接待的海軍總司令梁序昭連續三天設宴款待,並請彭長貴掌廚。雷德福特品嚐後詢問菜名,彭長貴隨口起名:“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用的是剔骨的雞腿肉先炸後炒,配上調製的甜辣醬製成的一道菜。其中剔骨的雞腿肉和甜辣口味是美國人的最愛之一。美國人不喜歡雞塊裡帶骨頭,以至於美國的三杯雞從來就沒有骨頭。

(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由此在西方名聲大噪,但是大部分中國人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當美國1972年訪問大陸時,基辛格突然問起有沒有左宗棠雞這道菜,結果大陸方面面面相覷,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時至今日,大陸和臺灣的菜館依然沒有左宗棠雞這道菜。

除了左宗棠雞,鍋包肉也是一個典型迎合外國人口味的菜,鍋包肉源於1907年,當時廚師鄭興文當上官廚,給道臺杜學瀛料理膳食。道臺府裡經常會宴請國外賓客,尤其是俄羅斯客人。由於外國人喜歡吃甜酸口味。杜學瀛就命府內廚師變換菜餚口味。鄭興文就把原來鹹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餚,這一改使哈爾濱成為鍋包肉的起源地。

(鍋包肉)

鍋包肉的做法是將裡脊肉油炸然後和酸甜醬炒制而成,再配上水果,十分受俄羅斯人歡迎,後來為了迎合部分中國人的口味才將水果改成了薑絲,這才稍微不膩了一些。

綜上所述,西方人喜歡的中餐往往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肉不能帶骨頭,二是要有甜味。因此在西方流行的中餐往往十分甜膩,做法十分粗獷,與國內無論哪個菜系都差距頗大。在國內的八大菜系中,這種甜度極高的菜並不多,而且並不特受歡迎。

國內魯菜鹹味居多,偏甜鹹,東南則是口味偏淡,略有甜味,西南則以麻辣為主。糖醋里脊這樣甜膩的菜終究不是主流。

所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美食要是真讓中國人品嚐,估計至少有一半人會說不倫不類。這就是不同文明味覺之間的衝突。


埃爾文的理想鄉

外國人眼中的中餐必然和中國人嚴重的不一眼。一般來說,觀察的視角會從歐美國家出發,那中餐就無外乎是炒麵、炒飯和一些好吃的油炸食物了。至於我們更習慣的小炒菜,在歐美國家可能都不是特別受歡迎。就更別說充滿精髓的各地小吃和特色美食了,那基本上都是對中華文化有特別興趣的小眾外國人才會接觸的東西。
但外國又不是隻有這些歐美國家。我打算從一個比較偏門的國家看出去,看看印度人眼中的中餐是個什麼樣子。
印度自己也是一個有著豐富飲食文化的國家。我們很熟悉的咖喱只是其中之一,總之醬料是印度人烹飪的核心元素。他們吃東西似乎不是那麼在意傳說中的原汁原味,希望用醬料覆蓋掉食物的原味。中餐在進入印度之後也經歷了類似的本土化過程。印度的中餐廚師把醬料瘋狂使用在中餐的烹飪過程中。本來口味清淡,只有一些醬油的客家炒麵裡,加入了印度特色的酸甜汁。中國人吃起這種炒麵來,總是會有種不是太是滋味的奇妙感覺,也算是中餐本土化過程中做出的改變。
在炒菜方面,印度的中餐也很有特色。幾道比較著名的菜包括用麵粉裹起來的雞肉和花椰菜,油炸後淋上秘製的醬料。吃起來無論如何都有一種濃郁的印度風情,一點也不像中餐。這種醬料倒還有個充滿中國風味的名字:滿洲里醬。但其實這醬並不是東北人發明的,而是印度當地的一位華人二代廚師發明的。如果說要和東北有什麼關係,大概也就是醬裡的主料是東北大醬。可是大醬僅僅從黃豆發酵中獲得的味道跟印度人的口味差太多,必須加入大量配合的調味料。所以當很多印度人從老家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尋找夢中的中餐時,基本都是要失望的。因為在中國根本找不到他們印象中的這種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