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書畫文化傳承是否受到衝擊?

赤焰藍凌

我是美院油畫專業的,雖然國畫我不專業,但是也想說兩句愚見,我覺得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書畫文化不存在受到衝擊而在傳承中受到阻礙,西方藝術傳入中國也有百年不止,四五代人了,並未見到傳統書畫有任何衰敗的趨勢,仍然生命力強大,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同時藝術本身也不是一山不容二虎,反而能互相借鑑互相發展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發展和傳承也是利大於弊。

但是並不是說中國傳統繪畫就高枕無憂,我覺得問題不是來自西方藝術文化的衝擊,而是國畫自身的問題。國畫的歷史悠久,國畫這一概念起源於漢代,在兩宋時期寫實技術,發展到巔峰,遠勝同時期西方,早期西方對於中國繪畫的研究往往認為,中國畫傳統經歷了其偉大的時期——兩宋,至元代而衰,晚明時期而再衰宋人的寫實主義畫風在元朝時發生了蛻變,讓位於寫意的文人畫。元明文人畫家對外在的客觀世界失去了“再現”的興趣,而更注重表達內心的感受。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畫家倪瓚自謂:“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爾。餘之竹,聊以寫胸中意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

宋時盛行的界畫,也在元明時期迅速衰落,清人著《明畫錄》,指出:“有明以來,以此擅長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筆(元筆即指文人畫),目界畫都鄙為匠氣,此派日就澌滅者。”這一時期是不是像極了當初歐洲印象派跟傳統沙龍學院派的鬥爭?為什麼卻到了後面沒有像西方藝術一樣繼續發展出後印象,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等成果呢?反而是現代美術史上一提到東方傳統水墨畫中國畫的聲音很小,有也只是古代的一些精品?甚至不如日本的水墨畫地位高?我覺得這種現象才是要反思的,國畫發展幾千年,壯大是壯大了,但是可能是中國審美教育的缺失落後,市場之類的什麼原因,盲目排外不求甚解等什麼我也說不清的原因讓現在的國畫像不斷近親繁殖的結果,重複無聊,無趣,沒有思想,閉門造車,反而我覺得是西方繪畫的傳入,給了國畫新生










紅屋頂3

藝術世界百花齊放,中國美術書畫藝術人才多,不論是書法,國畫,油畫,都有各自的崇拜粉絲,它們沒有誰優誰劣之分,各有特色,就好我們日常穿衣一樣,你喜歡紅色,他喜歡綠色,我喜歡黑色,在這三色中,誰更好呢?其實沒有答案,它們是平等的,都好,選擇就看你的愛好取象。


中國書畫,素雅,清淡,偶爾施以重彩,如同素菜施以五香調料,不會因“素“而失去食客。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漢字—樣,傳承了千萬年,早己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文化基因早就深入到中國民族的靈魂深處,中國文字會受到外國文字衝擊嗎?中國漢字會被其它文字取代嗎?中國漢字會消失嗎?很顯然,中國漢字永遠會存在下去,在中國書畫藝術界,書畫同源,只要中國漢字存在,只要有中國民族存在,就會有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生存空間。


西畫,油畫的色彩鮮豔,超寫實藝術,追求的是—種真實的形體美感,給人以直觀的視覺享受,它給人的是視角刺激,飽眼福。中國傳統書畫,在視角上清淡典雅,細看內容豐富,留有餘韻讓人去思考,就如同美酒,看來都如同清淡的山泉水,當你品嚐後才知這種山泉水會讓人痴,讓人醉。



中國書畫後啟之秀學習,融會慣通,在前輩聖賢教育培養下,中國傳統書畫己吸收很多油畫的理論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容會到中國書畫中,把中國書畫發揚光大,很多中國國畫作品不但觀賞性好,還內容豐富,品味無窮,所以,擔心中國傳統書畫會受油畫寫實派或超寫實派衝擊完全沒有必要。


曾憲全110401818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畫,受到的衝擊是巨大的。毫無疑問,中國文化中的書法與國畫的基礎正在經受嚴肅而嚴重的考驗。整個社會環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由不得那個人的抵抗,而與潮流對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任/重而道遠。正因為傳統文化中的基本價值認識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並且由於認識的基本價值的改變而使傳統文化的傳承更顯艱困。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一方面是對待傳承的表面化。而中國文化精神中的基本審美價值的認識,也正在承受著改變的衝擊。這一衝擊改變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基本價值認識。就如書法,最基本的功力認識競然都少有人知了,長此以往,書法的基本本質就會隨著衝擊而改變並且弱化。更不用說其它更深層的一些文化內涵與藝術審美精神。
面對衝擊,我以為,只有個人的自覺,雖然並不能解決大問題,但只要能有傳承,把中國文化傳統中,深刻的部分保存下來,也許還是可能的。雖然艱困,但作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者,當是自勉而行。唯其存則可發揚光大。衝擊再大,只要你有不可為而為之之心境,我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畫傳承應該是前景光明。而非窮途未路。(畫為自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