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人找我打员工折扣了!”20年银泰老员工感叹:变化太大了

有人说,近两年来,杭州商业的风起云涌不只是频繁开业的各种大型综合体,更体现在以爆发式增长的新零售模式上。

那么问题来了,“新零售”到底是什么?马云这样解释: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进行升级改造,最终使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

但显然,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分工,对新零售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银泰百货20年老员工唐艳

阿里新零售带来的优惠比员工卡还管用

“都没有人找我打员工折扣了!”20年银泰老员工感叹:变化太大了

“不夸张地说,我把青春年华都献给银泰了。”个头高高瘦瘦的唐艳,一笑起来眼睛也会跟着眯起来,长长的睫毛扑闪扑闪。如果不是再三确定20年的工龄,讲真,应该很少会有人能一次猜中唐艳的年纪。

1998年武林银泰横空出世,当时18岁的唐艳就成了第一批员工。“这可是当年杭州最时髦的百货商场!”唐艳说,“能在最潮流最时髦的地方上班,亲戚朋友都很羡慕啊。”

20年弹指一挥。从最基层的专柜营业员,到采购部业务员、黄金饰品营业部主管,唐艳在银泰百货的不同工作部门辗转,但始终不变的还是那份初心——对银泰的感情,从喜欢到深爱,从深爱到离不开。

“说实话这20年里也不是没想过换个环境换个工作。”唐艳说,尤其是2010年前后,传统零售因为大环境的瞬息万变一蹶不振,“那两年是真的有点迷茫,对整个行业,也有对自己的职业规划。”

好在最难过的时候,她都坚持下来了。去年新零售正式落地银泰百货,唐艳的日常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品首发和稀缺资源(比如限量款)的发售,“以前都是在商场里直接进行,消费者来排队,先到先得,现在不需要了,你可以上喵街定时抢购,还能结合会员权益打折。”

天猫国际水吧咖啡师徐露

阿里新零售让工作角色更加丰富

“都没有人找我打员工折扣了!”20年银泰老员工感叹:变化太大了

相比唐艳的20年工龄,90后徐露入职阿里才4个月。今年年初,机缘巧合,他在一个咖啡爱好群里得知阿里巴巴正在招聘——找一位资深咖啡师。徐露一看是阿里,想都没想就跑去应聘了。当时阿里负责应聘的小伙子就问了徐露一个问题:你觉得创新是什么?

“我说就是让自己静下心来,琢磨一件事。”徐露说,他也不知道自己答得对不对,但很快,他就接到了对方的上班通知。徐露这才清楚自己的具体工作:在天猫国际的水吧里担当咖啡和特饮调配师,每天工作12个小时,做一休一。

落地西湖银泰城的天猫国际线下跨境体验店是4月20日正式亮相,但徐露的工作其实从2月份过农历新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先是入职培训,然后就是和团队一起研发饮品,每天各种尝试。”徐露说。

在去天猫国际之前,徐露先后在杭州两家知名咖啡店里工作过。对于咖啡,他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都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老师傅还是碰到了新问题——“这里的饮品所用到的材料,比如咖啡豆、牛奶、蜂蜜、坚果等大多数都是进口商品,这在其他咖啡馆里很少见,所以口味研发和普通饮品也不一样,每一款都花了不少心思。”徐露表示。

好在,以五大洋为亮点的5款特饮消费者反映都不错。特别是其中一款南美秘境(牛油果芒果冰沙),一度成为水吧里的网红爆款,“经常有客人买了一杯边喝边逛街去了,过了会儿,又回来再买一杯”。

天猫国际线下体验店的特殊属性,使得徐露的工作也和普通咖啡师大不一样。以前是默默地在水吧里埋头做咖啡、调特饮,和客人完全隔离零沟通。但在天猫国际特有的新零售体验下,徐露的工作角色也变得丰富起来:走出水吧,给想要买咖啡粉的客人提一些选购建议,聊聊各自喜欢的咖啡口味,如果客人喜欢,也可以再回到水吧,给客人现做一杯饮品,继续其他有趣的话题。

“我不算话痨吧,但喜欢这样和客人面对面交流,有的客人经常来,特别喜欢喝咖啡,一来二去大家也都成了朋友。”徐露笑笑说,“这可能也是新零售线下体验给我带来的红利吧。”

国家级非遗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

阿里新零售促使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

“都没有人找我打员工折扣了!”20年银泰老员工感叹:变化太大了

绍兴有一句俗语“嫁女的铜,朱家的工”,说的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府铜艺。传承了9代人的“朱炳仁铜”是中华老字号、享誉世界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精品。重建的雷峰塔、灵隐寺铜殿和G20主宴会厅的装饰都出自朱家人之手。一件名为“腾雾”的铜马雕塑,更是在G20期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泰国总理巴育。

作为国家级非遗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自知肩负的责任重大。经过不懈的摸索,朱军岷找到了一条既能展现传统技艺又能深入普通百姓家的门路:文创铜器,兼具文化和实用性。截至目前,“朱炳仁铜”已经开发设计了150多件故宫文化系列文创。

如果说2015年在天猫开店只是多了一个销售渠道,那么今年和阿里在新零售层面的合作,让朱军岷更觉得欣慰——“我们做过大数据研究,以往我们的消费群体年龄结构在50岁以上,也就是说中老年人是铜雕制品的主要购买力。但最近一年发现,这个年龄结构开始下沉,降到了35岁上下。”朱军岷说。这样的结果让他信心倍增,“可见,大家开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普及越来越趋向年轻化”。

不过,在朱军岷看来,35岁还不够,他希望能吸引到更多30岁左右的年轻人,让他们了解每一件铜雕作品背后的故事。而这一点,朱军岷也交给了新零售渠道去实现。“传统文化之所以吸引人,就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很难在实体店铺里一一呈现。怎么办?我们最近就在做这件事情,在店铺的作品旁边放一个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可以看故事视频,线上线下结合体验,最终促成销售。”

今年3月,朱军岷还参与了阿里扶植老字号的“天字号”计划,“朱炳仁·铜”成为1000个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之一。这场“出海”,朱军岷觉得再一次找对了门路,“相比以前通过参加各种国际展会实现文化输出,和阿里的合作成效更加精准。不仅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心系中国的海外华侨也能一解思乡之愁,找到文化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