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蜀漢長期缺少大將?

抽屜醬

這是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弊端。高贊答案真的是一派胡言。

蜀中無大將?

會造成這個錯覺的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背一半,KOEI的三國志背另一半。

到了三國後期,政權趨於穩定。這時國家需要的,更多是治理一方的人才。軍事行動,最終服務的對象必然是政治。

所以,很多人就不像三國亂世時縱橫天下的武將那麼浪漫可愛,形象那麼飽滿了。

反過來說,也是因為演義塑造出來的英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而且老羅在後期給姜維的文墨太多太多。再加上三國志等遊戲的火熱也使得大多數人只認識那些耳熟能詳的人。

但只要你願意去多看看三國後期,劉禪主政的時期,“蜀中無大將”這個說法是絕對站不住腳的,不能說你不認識就不叫大將了呀!甚至“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本意也不是用來諷刺蜀漢人才凋零,而是指當一個集團缺少主心骨時,就得讓有經驗的人出來把持。人家廖化不背這鍋好嗎?!

不過,這句話拿來和同時期的魏、吳相比的話,蜀漢的大將確實不如其他兩國。除了地理因素(位置偏僻,許多地方民智未開)、人口因素(文化偏低,人才輸出不足)、經濟因素外,也有很多人認為是諸葛亮這個人力資源總監做得不夠好。

但這些將軍的能力真的不低啊!

東吳無叛將?

開玩笑,知道孫權為什麼叫渣權嗎?

知道東吳多少功臣鬱鬱而終嗎?

出名的叛將有步闡、韓綜、全懌一家、孫秀,全是官二代。

寥寥幾筆的有晉宗、翟丹、姚泰、孫彧、徐紹、孫楷。

會有這種想法,可能是因為在以利益集團為主的東吳,每個人背後都有家族,叛敵時必會瞻前顧後,所以才會造成東吳無叛將的錯覺。

曹魏難一統?

我們從歷史大局觀的角度來看:

東漢時期的三大勢力是外戚、宦官、世家。

當皇權逐漸衰落,世家的崛起是必然的,就形成了士族社會,變成了士族和豪強的時代。劉表佔據荊州,孫策佔據江東,劉璋割據益州,都是僅僅依託當地的士族。

而有了士族社會的基礎,

門閥政治就順勢而起了,任何人都無法逆流而上。

但曹操妄圖利用平民知識分子(郭嘉等)來對抗世家知識分子(荀彧等),對寒門的任用大大沖擊了士族社會的構成,自然會有一大批人看不慣(比如董承、伏完)。

而曹丕妄圖利用親族來對抗世家,就算曆史上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士族聯合起來推翻曹魏。

曹操在彌留之際突然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不著急稱帝(也稱不了,太多人反對了),並把這些經驗傳授給了曹丕。可惜曹丕太急,巴結世家的同時,卻沒有考慮好如何去平衡宗室。再加上壽命太短,留下太多的政治矛盾。而後來人也不像曹操那樣可以一手遮天,這些世家憑什麼捧你曹氏家族啊?


新奇角度看歷史
我很喜歡這個問題,一句話能大概知道三國時期大概每個國家的基本情況,三個問題我逐步來說!

一:西蜀無大將 當年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張飛性格爆烈長期鞭撻手下,最後被部下殺了,拿得出手的僅剩黃忠、馬超,趙雲三人,可惜三者都已經古稀之齡,諸葛亮執政又一直北伐,造成人員的流失,本來蜀國的將領就沒有其他兩國的多,更何況流失的速度還更快,這就造成後期僅僅剩一些小兵小將,什麼馬謖、廖化等一些不入流的,馬謖這個人又很自負,兵書讀了不少,但實戰經驗卻基本沒有,後面失守街亭被諸葛亮一刀殺了以鎮軍心,而魏國後期還有司馬懿、張頜、鍾會、鄧艾等,吳國就更不用說,長年保存實力,精兵良將更是甚多,蜀國到了最後能打的就只剩一個姜維,姜維是諸葛亮最看好的一個人,文韜武略,有勇有謀,可惜當時是費禕(蜀漢四相之一)執政,採取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就把姜維的才能磨滅了,那時候蜀國的軍力越來越弱,國內很多人已開始不相信當地的政府,就這導致後期蜀國第一個被滅。

二:東吳無叛將 東吳是一個很穩定的國家,國泰民安,政府可靠,國內很是團結,再者就是當年孫策死之前告訴其弟孫權:"論攻城略地你不算擅長,論保家衛國你算擅長",孫權這個人嘛沒有其他皇帝那種心高之氣,和群臣之間很是和諧,還有就是孫權當政的時候手下的將領大多數都是他爹孫堅的部下和他哥孫策的戰友,對孫家絕無二心,當時東吳四大將(周瑜、程普、魯肅、丁奉),都是與吳國有著很深的感情,周瑜不用說,孫策的好兄弟,他媳婦和孫權的媳婦還是倆親姐妹(大小喬),魯肅當初落魄之際前來投靠,被孫權賞識並重用,讓魯肅很是感動,對其絕對忠心,丁奉輔佐過吳國四代君王(和魏國的司馬懿是一個等級),更是愛國愛民,程普當初隨著孫堅一起打天下,殺董卓、誅呂布,後來還在赤壁之戰中為孫權出謀劃策,破了曹操統一全國的美夢,所以吳國是三國裡面最和諧、最團結的一個國家,無叛將也是正常的。

三:北魏難一統 曹操執政的時候,做夢都想統一全國,南下了很多次,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尤其是攻打西蜀,過蜀道簡直難於登天,(可沒有現在的什麼西成高鐵啊,開個玩笑),路不好走,糧草運輸就成問題,戰線如果拉的太長,前後又不好呼應,伐吳的時候在赤壁與吳軍對峙,曹操的北方士兵哪裡會打水仗,當時又聽信龐統的妖言把所有的船用鐵索連在一起,上面可以跑馬拖車,最後被劉孫一把火燒了,基本賠光了的曹操回到北方重新開始,曹操那時就知道自己畢生已是見不過統一全國了,曹操死了其子曹丕繼位,曹丕篡漢稱帝,雖是稱帝卻離統一全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曹丕從小又是體弱多病,一個小病就臥床不起,不久就駕鶴西去了,死後曹叡繼位,並讓司馬懿和曹真輔佐,諸葛亮有五次伐魏在曹叡的執政期間,還好曹叡重用司馬懿和曹真並且調度有方,沒讓諸葛亮得逞,在位期間領土不失反有稍增,曹睿駕崩之後曹芳繼位,繼續讓司馬懿和曹爽輔佐,當時司馬懿已經是個七八十歲的老頭了,曹芳還是個小娃娃,曹爽很是專權,讓司馬懿不滿,就在曹爽帶著曹芳去掃墓的機會司馬懿起兵造反,威脅太后下詔剝奪曹爽的兵權,至此曹家的加上逐步開始落入司馬家手中,所以曹魏還是沒能實現統一全國。

寫了這麼多手都麻了,喜歡的給個關注和贊吧


隨時看精彩

蜀國在三國之中是最缺人才的,長期缺少大將也是正常的。

蜀國的大將除了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外,剩下的能稱為大將的也就一個魏延再加上後期的姜維、王平,別說大將了,就連武將都少,只有廖化、周倉、嚴顏、劉封、孟達、馬岱,再加上關張二人的幾個後代了。

就魏延和姜維能堪大用,魏延還被諸葛亮猜忌。

姜維算是除了魏延之外最具有軍事才能的將領了,完美的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然而獨木難支啊,蜀國國力差,又缺人才,失敗是可以預見的。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對蜀漢無大將的一個最好的註解。蜀國的人才底蘊在三國中是最差的,不僅武將,連文臣也是如此,人才基數本身就少,在五虎將之後,著實拿不出太多的武將了。


老玉米看世界

東吳無叛將,主要是因為東吳國君雖然是孫家這樣的外來戶,但統治上靠的還是張顧等本地大族,雖然張昭算是著名的投降派,但在沒掌握最高權力的時候他們還是不敢輕舉妄動,否則的話,家族根基都在本地,這可是誅滅九族的罪名……所以終孫吳歷史,只要國君不做投降派,底下的大臣武將,沒一個敢叛的……

曹魏難一統,大概是源於曹魏統治的現實,儘管曹操很快就統一了中原,遠征遼東、西北也很快告捷,但在江南和巴蜀卻接連吃敗仗,輸了赤壁之戰,丟了漢中,荊州也被關羽一通攪合,曹魏被逼的險些要遷都。所以最後還是被狼子野心的冢中虎司馬家摘了果子。究其根本,應該還是曹氏家族命裡就沒有統一全國的運氣……

看看楊隋和趙宋,人家那吞江南、並巴蜀,簡直就是勢如破竹了……


搬不動的小強

別被三國演義忽悠了。。。因為諸葛亮劉關張的所謂忠義!被大力推崇!但是論綜合能力蜀的高層領導遠不及魏!諸葛亮是個優秀的戰場指揮官!但是他不是合格的丞相!人才培養和選拔一塌糊塗!蜀漢後期還在到處找人才!而魏早就有完備的類似現代軍校的機構雖然只培養貴族和親信!但是人才的來源遠遠比蜀漢廣泛和穩定!在國家戰略評估上蜀漢及其失敗!幾次北伐都是在國家需要修養的情況下強行出兵!北有強敵的情況下為個人私情伐吳。。。可以說蜀漢中後期的國家管理違背了治理國家的科學規律!導致最後的滅亡!蜀漢的發展史從國家或集團管理方面很多的是教訓和警示!


青雲145965971

蜀漢基地主要是益州和荊州,後期荊州丟了,只剩下益州,人口少,出現人才的概率就小。益州偏安一隅,而人才尤其是將才是需要反覆摔打錘練出來的。關羽等元老派死後,蜀漢確實無人可用。

東吳有長江之險,心裡較有底氣。孫權集團的主要依靠是江東集團,也就是本地人。東吳的人要叛變的話,家小可就都沒了。江東雖然地方不如中原大,但是自古是人才匯聚之地。孫權為人豪爽風趣,還是比較受人才歡迎的。


大象鼻子長

是由三國不同的基礎和進取心共同決定的!

蜀國基礎最差,但是進取心最強!相當於賭場上籌碼最少,但是老喜歡all in的,自然最容易賠光老本!

東吳基礎第二,進取心最差!相當於賭場上,有不少籌碼,但是老是看不到希望就不跟的,自然可以堅持到最後!

曹魏基礎最好,進取心第二,但是操盤賭博的分為士族和宗親!宗親能力一般但是進取心強,容易像蜀國一樣all in,所以敗多勝少!士族能力強,但是進取心不足,只能像東吳一樣老是不跟,因為輸不起、甚至也贏不起(怕兔死狗烹)!所以,曹魏也難一統!等司馬篡魏後,蜀道難可以繞過去也滅之!


地震博士

主要是因為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一直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可以培養人才。曹操孫權之所以可以擁有大批文武將領,主要是他們一開始便佔有一片地盤,經過數十年經營,在當地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陸遜,鄧艾,荀攸,郭嘉等人要麼是宗族介紹,要麼是通過選拔。如果在當地沒有很大的人望是得不到這些人才的。劉備雖然仁義之名遠播,但劉備一直未能得到一個穩定的地盤去經營,即使得到了荊州和西川,荊州沒經營太久被東吳奪走,劉備佔據西川漢中也是時間不久就死了。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也先後多次北伐。大大消耗蜀國國力,使得民心不再向著蜀國。更不會有什麼傑出人才願意主動投靠。


黑天鵝之怒

熟悉三國曆史的都知道,三國著名大將都是中原人士, 第一代的東吳和蜀漢劉備麾下的戰將都是跟隨主公過去的, 打一個少一個, 就是後期主帥姜維也是諸葛亮在伐魏是從魏國收復過來的中原魏將, 不是故意不找, 實在是偏遠之地出不了很多稱職的大將。


xiayuan-wang

我覺得分兩個方面:

第一,蜀漢人口不多,三國時期蜀國90多萬人口,魏國四五百萬。

第二,沒有良好的人才選拔機智,如魏國有九品正中制,以前都是靠宗親推薦的,難免存在利益牽扯,存有私心,導致大量人才被埋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