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副總裁都斌:在線旅遊巨頭並不會影響後來者的市場份額

攻略平臺起家的馬蜂窩在2018年春節之前宣佈了品牌升級,將“螞”更名為“馬”,切入人群從原來強調自由行用戶,擴張到旅遊存量市場人群,涵蓋跟團遊、定製遊、半自助遊等各種形式。

在都斌看來,馬蜂窩是一個內容加交易的平臺,希望給用戶提供“前期種草、行中拔草”的一站式全鏈路閉環服務。此外,馬蜂窩開始加深大數據應用,目前向商家開放了平臺流量、營銷工具、運營數據、平臺接口,更深層的用戶行為數據,也將在未來逐步開放給商家。

“我們計劃三年左右公司能夠有IPO的能力。”都斌透露,過去幾年馬蜂窩一直在打磨從內容流量到交易轉化的模式,2017年交易規模將近102億元,已接近盈虧平衡。

《21世紀》:馬蜂窩從內容獲取到了用戶,然後連接到背後的資源方、合作伙伴、商家,最後將貨品生成內容推送給客戶。整個過程最大的難點在哪裡?是供應鏈管理嗎?

都斌:傳統OTA供應鏈已經非常成熟,客群訪問網站的目標性非常明確,就是為了購買,但弊端是他們的流量非常後置。馬蜂窩從攻略和遊記起家,是出行決策信息的提供方。但用戶真正產生出行決策,並且演變成出行購買決策又是一道鴻溝。我們前幾年一直在打磨這個鴻溝,到今天為止,這塊已經做得比較順暢了。

在市場上我們是一個追趕的角色,的確是比傳統OTA起步晚,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整個時間上和供應鏈有劣勢。原因是,首先,傳統OTA與遊客的相互認知,決定了他們整個供應鏈供給偏傳統,貨品比較偏大眾化。但我們可以給遊客提供很多小眾的、新穎奇特的產品,可以切中新一代尤其是90後、00後這批群體對於旅行的認知。而傳統OTA想要有這樣的轉型是比較困難的。

其次,線下的旅遊資源方也希望渠道多元化,不願意被一兩個大型OTA深度捆綁,所以傳統OTA可以合作的渠道和平臺,我們也可以合作。我們雖然是一個內容起家的平臺,前期可能會講情懷,但供應鏈是不能講情懷的,你強勢就是強勢,商戶管理水平高就是高、低就是低。我們整個公司對這一點的認知非常清醒。

《21世紀》:你如何評價中國目前的在線旅遊市場?業內有一種說法認為競爭格局固化,攜程系、飛豬、美團三足鼎立;但在線旅遊的滲透率只有20%不到。

都斌:目前市場可能規模最大的就是這三家,這是客觀事實。這幾個平臺通過以往自身的運營,在之前階段,獲取了比較大的份額。我認為各家有各家的優勢,也有各自短時間難解決的問題。決定未來平臺的起伏和成長,還是要看它的定位、客群在什麼地方。對馬蜂窩來說,整個用戶的代際成長和變化,就是我們最大的朋友。我們會隨著整個中國用戶群體的年輕化浪潮,在以後整個獲客方面越來越強勢。目前我們可能規模不如上面三家,但增速一定是最快的。

《21世紀》:在線旅遊市場有一個趨勢是很多OTA都在線下開店,你們未來會不會也探索旅遊新零售?

都斌:現在新零售概念用得比較廣泛,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和用戶最貼近的實際生活場景,去切入用戶的整個場景的購買,然後獲取和線上目前互聯網通過SEO和廣告投放不一樣的流量結構。

OTA線下開店其實還是比較傳統的一門生意,它要計算店鋪的營收、人效、租金、人員成本、水電成本等。對於大型OTA來說,前期去燒燒錢是可以做的,但後期進行正常運營對公司的執行力和當地落實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儘管每個OTA都在開店,但各種各樣問題叢生。

他們的獲客渠道是線上投放,通過廣告的方式進行獲客。但我認為馬蜂窩短時間內還沒有在線上流量上看到他們那樣的瓶頸,因為我們線上的獲客方式不一樣,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反倒沒有必要一定要到線下開店,至少幾年之內不需要做這個事情。

《21世紀》:旅遊行業的在線滲透率只有16.5%,你覺得從行業整體來說如何去做大這個蛋糕?

都斌:首先還是要去打服務牌。在線平臺本身就應該是以信息透明化、服務標準化以及服務可視化這種內核去撬動用戶。在線下門店買一個旅遊產品,可能遊客選擇面很窄,因為對產品背後的服務水平、歷史評價都不知道,這恰恰是在線平臺的一個優勢,但今天有些在線平臺可能為了追尋利益會喪失這種中立性和公平性,那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全行業一起把真正服務用戶本身的價值做出來,才是線上能夠在線下進行長期滲透的核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