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下葬時場景,人山人海,群眾披麻戴孝,三里路走三小時!

說起焦裕祿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他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中國的好乾部。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于山東省博山縣崮山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1歲時他被迫輟學,在外打工流浪,1939年父親去世,讓本來就很貧窮的家庭雪上加霜,可以說焦裕祿的童年,青少年時代飽受世間疾苦。

焦裕祿下葬時場景,人山人海,群眾披麻戴孝,三里路走三小時!

焦裕祿照片

後來他曾基層一步一步幹起,一直到1962年12月任職蘭考書記。1962年12月至1964在蘭考任職其間,他靠著破自行車,破布鞋走了全縣149個大隊中的120多個,總結出了整治鹽鹼地的具體策略。

焦裕祿下葬時場景,人山人海,群眾披麻戴孝,三里路走三小時!

焦裕祿生前穿過的衣物

後來他親自帶領群眾開始種植泡桐樹,經常帶頭查風口,探流沙。在一次下暴雨時,他站在齊腰的水裡,觀察洪水情況,他在農田地裡辦公,農民的草菴,牛棚裡研究對策,這樣的好乾部,深的百姓愛戴,那時的蘭考人人種樹,泡桐樹蔚然成林。

焦裕祿下葬時場景,人山人海,群眾披麻戴孝,三里路走三小時!

蘭考疏浚河道照片

由於工作日夜操勞,加上伙食跟不上,焦裕祿身患肝癌,但他依舊忍著病痛工作,他多麼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見把蘭考的不毛之地變成耕地良田。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肝癌病逝。臨終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焦裕祿下葬時場景,人山人海,群眾披麻戴孝,三里路走三小時!

焦裕祿墓地

1966年,焦裕祿墓從鄭州烈士陵園遷葬蘭考。那一年,家住蘭考的張大爺才10多歲,他跟著父親一起去為焦裕祿送葬,那時蘭考老火車站廣場上,堆滿了輓聯和花圈,人山人海,黑壓壓一片都是人。

焦裕祿下葬時場景,人山人海,群眾披麻戴孝,三里路走三小時!

焦裕祿遷葬時的場景

從老火車站遷到現在焦裕祿的墓地,總共才三里地的路程,但是很多人走一步叩一個頭,足足走了有三個小時,就連道路兩邊也圍滿了前來送行的群眾。 在廣場上很多人是披麻戴孝去的,有的還從家裡帶饃饃,雞蛋前來祭奠。

焦裕祿下葬時場景,人山人海,群眾披麻戴孝,三里路走三小時!

遷葬時祭奠的群眾

還有一個大媽帶著一條圍巾放在了墓地,那是在疏通河道勞動時,焦裕祿看見她一家人手臉凍的通紅,後來把自己的布票給了大娘,這圍巾就是用布票扯的。

焦裕祿下葬時場景,人山人海,群眾披麻戴孝,三里路走三小時!

焦裕祿種下的泡桐樹

時光荏苒,焦裕祿逝世五十多年了,但是在蘭考,人們依舊懷念他,當年焦裕祿親手種植的泡桐樹,現在已經根深葉茂,這顆泡桐樹就像焦裕祿一樣,一直守護著他熱愛的蘭考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