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将军马援与广西伏波文化

(一)

马援生于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初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后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德将军,继归刘秀,参加了攻灭隗嚣的战争。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马援五十六岁时,南方交趾征侧、征贰起兵叛乱,马援奉诏南征,马援由此在广西历史书写了浓彩重墨的篇章。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境内。“交趾”一名在南越时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苏定出任交趾太守。麓冷县(今越南水富省安朗县夏雷乡)雒将女儿征侧、征贰姊妹不从法规,苏定以汉法绳之。征侧怒,遂于十六年二月,举兵攻苏定。九真、日南、合浦(郡治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等地的越人也起兵响应。各郡守纷纷内避,岭南60余城尽被占领。征侧自立为王,派兵分驻险要,企图称雄岭南。

建武十七年十二月(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诏令长沙、合浦、交趾制造车船,修建道路桥梁,开通山谷险道,储备粮草,操练水军,集结队伍。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夏四月,光武帝加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命其督率扶乐侯刘隆、楼船将军段志征发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桂阳(郡治郴县,今湖南郴州)、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兵2万人,大小船只2000艘南下征讨征侧、征贰。各路至合浦,水陆两路均缘海而进,中间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春(公元42年),抵交趾浪泊(今越南东京州封溪县红河与苏厉江间)。首战告捷,斩首数千级,收降万余人。乘胜将征侧残部逼入禁溪(在麓冷县境)洞穴之中,封锁洞口将其围歼。交趾悉平。

马援将军遂立铜柱以为南极,表功而还。“立铜柱为汉界,一在钦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岭东界;一在凭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铭之曰‘铜柱折,交趾灭。’”

马援将军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九月班师回朝,沿途修建郡县,参照汉律修订法律,治理城廓,凿渠灌溉,推广铁器牛耕,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当地百姓欢迎。马援将军胜利归来后,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为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夷”时,在军中病故。后追谥为忠成侯。

伏波将军马援与广西伏波文化

(广西横县伏波庙。马雄光摄影)

(二)

关于马援征交趾途经广西的行军路线和班师回朝路线有如下研究:

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一文认为马援由苍梧进军交趾的路线,是从苍梧郡溯西江而上,过滕县、平南、桂平,再从桂平溯郁江过横县、南宁、崇左、龙州而进交趾。但徐松石先生又怕与史载不符,于是补充说:“援自将之军实取道龙州,龙州有伏波庙。……马援军虽取道邕龙,而段志的楼船军似确取道容州。”

滕兰花《清代广西伏波庙地理分布与东汉马援征交趾》一文认为马援受命后,率长沙、零陵和桂阳的大军溯湘江南下,从灵渠进入漓江,途经兴安、临桂、荔浦、昭平,到达苍梧、滕县,与苍梧郡的士卒汇合。在此分兵两路,一支由刘隆率领沿浔江西上,路经横县、邕宁,转入左江,沿途经过扶绥、崇左、宁明等地,从凭祥登陆路进入越南。另一支则由马援和段志率领,沿着北流江,进入桂东南地区,经北流进入地区,经北流进入南流江流域,转入博白、陆川境内,在合浦‘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刘隆则分兵沿浔江进入桂东南地区,经北流进入桂西南,作为马援麾下的刘隆部所经之处,民众自然只是会记住主帅马援之名,故许多传说都与马援之名有关。而且建武十八年刘隆‘另于禁溪口破之,获其帅征侧,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也就是说刘隆从凭祥出镇南关后,从北直插麋泠县,建武十八年马援大军在浪泊(今越南河内西北的福安一代)大败征侧,追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马援由钦州入越南,应是从东北方向进入河内,再直逼二征的大本营麋泠县,与刘隆之军合击。”

施铁靖《马援征交趾经广西行军路线考》一文认为马援经广西进军交趾的路线是:由湖南零陵溯湘江经全州而至广西兴安,经灵渠下漓江,顺流直至苍梧。由苍梧溯西江至滕县,从滕县逆北流江至容州,再从容州顺南流江达合浦。然后于合浦整军‘遂缘海而进’交趾。”而徐松石先生的路线,则是马援平定“二征”之后,马援班师回朝的路线。

(三)

马援一生戎马,南征北战,功绩彪炳。他的名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大丈夫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至今为世人耳熟能详。他爱民如子、对人宽容、尊老爱幼、淳厚忠孝、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刚介耿直、精忠报国的精神影响深远。

伏波将军马援不仅为巩固边疆、安定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还为促进中国岭南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马援南征途经的中国岭南广东、广西沿海地域,甚至越南的一些地区,人们以种种方式纪念和缅怀伏波将军,特别是均有供奉马援的伏波庙,进而演绎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伏波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思想道德和民风民俗等。

伏波庙是民间纪念东汉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的祭祀性建筑,在我国华南多省及越南分布上百处之多,主要集中在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等省,其中以横县伏波庙规模及影响最大,入选“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南宁、桂林、玉林、北海、防城港、钦州、崇左地都设有伏波庙,累计超过数十处之多,仅防城港—东兴一带就有20多座伏波庙。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位于防城港东兴市罗浮村金龟岭的东兴罗浮垌伏波庙,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八在此举行伏波庙会,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伏波文化采风研究基地”也在东兴罗浮垌伏波庙挂牌。

据史料记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后留守边疆的将士,开拓了古代广西沿海地区军人与土著民族“同为生聚”的历史新时期。马援班师回朝时,留下大批的将士与当地通婚,繁衍后代,以实现民族融合,发展当地经济,历史典籍称这部分人为“马留人”(也称“马流人”),但“马留人”并不是专指马氏后人,主要是指马援南征后留守定居的将士部属后裔,有多个姓氏。据说在今防城港市东兴一带,一批马援的将士后裔,一直延续“马留人”说法,以禤纯旺和黄万定两人及其后裔禤、黄两姓最为有名。据考证,南宁隆安“马氏始太祖”马良达是马援将军侍从官马良逵的弟弟,也是“马留人”,属入桂最早马氏先祖之一。

近年来,广西掀起了研究伏波文化热潮。2010年10月在防城港举办“马援伏波文化主题研讨会”并出版“伏波文化”研究论文集,2011年9月在广西玉林市举办“广西首届伏波文化研讨会”并出版“伏波文化”研究文集,体现了广西研究伏波文化此起彼伏,成果丰硕。2012年7月,防城港市伏波文化园动工建设,面积约90亩,计划投资1亿元,由伏波文化园景观及伏波雕塑群两部分组成,主广场将建一座高约30米的伏波将军主题雕塑,远景海上小岛还衬托建设大型汉代战船雕塑,计划于2013年国庆节建成开园。可以说,广西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伏波文化成果最为丰富、氛围最为深厚。 (马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