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1076318832

抗战爆发,汤恩伯和李宗仁的首次交集,是蒋介石把汤司令的中央军第20军团划给了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一个地方派系的老大来领导汤恩伯、关麟征这样的中央军嫡系,矛盾是自然而然的,特意标明中央军,是因为汤恩伯并非出身黄埔。

所以台儿庄战役中汤军团是否抗命,成为80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李宗仁指责汤恩伯不遵调遣,迟迟未能完成对矶谷师团的合围 ,否则战果更佳;汤恩伯辨称要先扫荡外围的坂本支队才能放心南下,各执一词。从结果看,没有中央军八万精锐的收官,李宗仁赢不下台儿庄大捷,不过以中央军将领的习性,汤不接蒋亲电不出兵也似有可能。



这并非是刻意延误军机,这是做秀和做态 , 中央军将领都会这一套,以此证明我们只听委员长或校长的,是效忠的另外一个途径,偏偏老蒋就吃这一套,毕竟李宗仁一直是蒋介石的政敌 ,先后三次逼蒋下野。

徐州会战失利后, 第五战区司令部退至老河口,汤恩伯升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河南前线,愈发不听李宗仁这个战区长官的命令,万事只对重庆的蒋介石负责,拥兵自重,渐成“中原王”,中原大地只闻汤司令,不知李司令长官,李宗仁自然恨的不行。



到1942年河南大灾,汤恩伯驻军处置不力,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奏本,满希望将汤司令一脚踢开,结果是蒋介石干脆把河南和汤恩伯所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指挥,没多久汤恩伯还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宗仁也无可奈何,老蒋用人,一向如此,亲疏分明。

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使蒋介石黄埔精锐损失殆尽,桂系乘机第三次逼蒋下野,1949年初李宗仁终于扬眉吐气当上“代总统”,结果老蒋临下台前一纸命令,衢州绥署主任汤恩伯升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整个长江下游包括南京的守备部队统由其指挥。



一半是老蒋可用之人不多了,一半就是成心的,汤恩伯怎么可能听“李代总统”的指挥,完全就是牵制桂系的大将。汤恩伯坚决执行幕后老蒋的命令,不守江防,不守南京,主力全部后缩到上海周边,掩护蒋经国抢运黄金白银美钞和其它重要物资去台湾。

“国防部”军事会议上,李宗仁与何应钦大骂汤恩伯不服从命令,汤司令慢吞吞拿出蒋介石的手谕:我只听总裁的命令,然后居然离席扬长而去。

估计,李宗仁当场枪毙老汤的心都有。


度度狼gg

桂系首脑李宗仁与蒋介石嫡系大将汤恩伯交集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时,汤恩伯部归第五战区指挥,直到汤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手下。

李宗仁与白崇禧在台儿庄

徐州会战爆发后,汤恩伯的20军团调入第五战区,第20军团下辖关麟征的第52军和王仲廉的第81军,兵员充足,装备齐全,是国军中的精华。汤恩伯部到达徐州后,李宗仁计划让汤部与从藤县南下的日军稍作抵抗,即让开正面,退入抱犊崮山区,待台儿庄守军与敌交战时,再出其不意从敌背后出击,南北夹击,包围而歼灭之。

但自1938年3月27日始,我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拉锯战时,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出击,夹击日军。但汤恩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一直按兵不动,李宗仁大怒,训诫汤说,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汤恩伯这才全师南下,但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如果按照李宗仁预先的设计,汤部早一点南下,进攻台儿庄之日军可能会全军覆没。李宗仁对汤恩伯此举非常恼火,后来曾多次提及,此事乃两人交恶之始。

前面提过,汤恩伯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嫡系部队,汤本人又和蒋介石是浙江老乡兼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深受蒋之恩宠。而李宗仁历史上曾多次反蒋,是蒋介石的对手。鉴于这些原因,汤恩伯经常不听从李宗仁的命令,有事直接向蒋介石汇报。而蒋介石对此不但不制止,甚至还怂恿、鼓励,致使将帅不和,他好分化控制。


李宗仁(前右1)与五战区部分将领合影

第五战区移驻湖北、河南一带后,汤恩伯驻军桐柏山,军纪败坏,搅得当地百姓鸡犬不宁。据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透露,当地一位叫石毓灵的专员请李宗仁下令约束,李宗仁苦笑着回答,他无可奈何。


总体来说,李宗仁对汤恩伯评价不高。当然,对李宗仁的话也不可全信,汤恩伯虽然飞扬跋扈,但也并非李宗仁说的那样不堪,并且汤在抗战中的表现也颇为不俗。李宗仁之所以如此评价,与两人分属不同阵营有关。


民国年间那些事

汤恩伯和李宗仁的恩恩怨怨也可以理解为桂系和黄埔系的明争暗斗!

李宗仁晚年的时候有本回忆录,其中把他对黄埔系等等将领的不满说了个遍,无非就表达了一个意思,就算国民政府失去了政权,这最大的原因绝对不是他桂系造成的,而是老蒋的黄埔系亲手葬送了国民党的统治,其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最低,堪称是对其军事能力和治军能力的最大嘲讽,这个人便是汤恩伯。



汤恩伯是何人?他是老蒋和各路军阀争天下时候的得力干将,黄埔系中的骨干精英分子,对老蒋是绝无二心,在抗战初期便担任军团司令长官,手握重兵,而此时的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正好归李宗仁指挥,相比于杂牌云集的第五战区,汤恩伯无疑是个异数。此时的汤恩伯带领的是老蒋的嫡系部队,而这李宗仁和老蒋一向是貌合神离,他对汤恩伯肯定是指挥不动啊,再者老蒋也不可能让其嫡系部队听命于李宗仁,所以李宗仁晚年第一句评价汤恩伯就是这样说的:“汤恩伯为抗战期间所谓中央军中的战将,他事实上并不善战”,这无疑是带着很强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李宗仁就这样和汤恩伯结下了梁子,汤恩伯也经常给老蒋打小报告,颇有一番监视李宗仁的意思。而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几十万人抗击日寇,此战也造就了很多闻名遐迩的国军将领,但就因为晚年李宗仁的一句话,汤恩伯却背负上了徘徊不前的骂名。其实在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并没有执行李宗仁的战略计划,但汤恩伯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虽然没有第一时间执行命令增援守卫台儿庄的孙连仲的西北军,但其侧击迂回敌人却是台儿庄胜利之基础,战后汤恩伯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而几十年后李宗仁评价汤恩伯说:“汤恩伯徘徊不前,妄图保存实力消灭杂牌军”,汤恩伯究竟是没有黑过李宗仁啊!但是这汤恩伯却把李宗仁美美的坑过一次。



在解放战争后期,老蒋已经下野,而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但是老蒋的嫡系却被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牢牢控制,李宗仁是根本指挥不动,后来我军解放南京更是毫不费力,李宗仁仓皇出逃。而汤恩伯却丢弃南京守卫上海,这无疑又给这二人的关系雪上加霜,让李德邻是破口大骂,以至于整整过去了几十年,李德邻依旧不能释怀,更让人意外的是,民间谣传的“水旱蝗汤,河南四害”,李宗仁更是深信不疑的认为,汤恩伯就是那一大害。


风流倜傥张四少

李宗仁是国民党新四大军阀中桂系的首领,一贯是蒋介石的最大政敌。而汤恩伯是浙江金华人,并曾经当过黄埔军校六期步兵第一大队上校大队长和第一总队教育处少将教育长,是典型的蒋介石嫡系。也因此,汤恩伯极受蒋介石重视,他和胡宗南,陈诚都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黄埔系,升官也极为迅速。因此,虽然李宗仁和汤恩伯两个人交集并不多,但必然不会融洽。


徐州会战时李宗仁任战区总司令统一指挥,川军中央军在内的几十万万大军。在李宗仁的回忆录中说道:“三令五申之后,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需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不过这倒也正常,中央军不听杂牌军长官的命令,再正常不过了,包括蒋介石都乐观其成,并视为这是对他效忠的方式。

而在汤恩伯主政河南期间,河南流传着四大害“水旱蝗汤”最后的汤指的就是汤恩伯。虽然现在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汤恩伯主政河南期间,军队军纪极为败坏,扰民严重的问题却是公认的。李宗仁也曾在蒋介石面前趁机弹劾汤恩伯,当然,结果也毫不意外,汤恩伯不会受到任何惩处。



李宗仁与汤恩伯的恩怨,其实也是国民党内派系的斗争的一个缩影。国民党内派系斗争极为激烈,派系也极为众多,如新四大军阀桂系、晋系和中央军的矛盾,中央军与川军、滇军、陕军等杂牌军的矛盾,中央军内部也有黄埔系与非黄埔系的矛盾。正是由于国民党内耗严重,再加上贪污腐败横行,将领官员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才最终导致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崩溃。


鸢飞九天2018


冯杰

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的恩怨始于抗战期间。前后有三。

第一次是台儿庄战役,指挥外线机动兵团的汤恩伯迟迟不发兵台儿庄。因此李宗仁电报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如此严厉的军令使得汤恩伯不得不遵令行事。

但事实上是各在其位各谋其事,手握国军精锐集团的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指挥所部先肃清峄县、枣庄等地的日军之后才救援孙部 ,解除了手中主力陷于被夹击的态势后再出兵台儿庄无疑是正确的。如果直接救援,汤部会被峄县枣庄的日军夹击,怕是台儿庄战役也会变成一场败仗。但是这封电报却使得汤恩伯在历史上背了大半个世纪作战不力的黑锅,也等同于告了汤恩伯一次“黑状”。

第二次是随枣会战,此战前蒋介石命令汤恩伯部为五战区总预备队使用,因为汤部装备相对精良,整体作战能力较强,作为预备队是比较合适的。但此时李宗仁已经判断出岗村宁次的意图,仍然坚持选择最弱的川军22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这个举动引起了汤恩伯的不满,一旦各部被突破造成日军合围,汤部只有撤往山区一途,若如此重装备较多行动不便的汤恩伯部在日军围剿之下,势必遭受惨重损失。

后来的战况不出所料,左右两翼均溃散,汤对两翼溃散尚不知情,也不知道日军此战目的就是要围歼他,就在日军围歼31集团军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的情况下,李宗仁只告诉汤可相机撤退,但把日军合围的目的告诉了李品仙却没告诉汤。汤恩伯回电李宗仁表示:"战况尚且良好,为什么要撤?"李宗仁则直接下令让桂系84军撤退。84军所部直接丢下汤部溃逃,军长与两个师失去联系,异常狼狈。

汤恩伯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向五战区司令部求证,程潜刚好代为指挥,就把情况通报给了汤,汤立即要求北撤,李宗仁竟然不许,却坚持汤撤往山区。汤恩伯干脆拒绝听令下令北撤。幸运的是负责合围的日军骑兵战力不高,碰上了南下支援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最终日军合围失败,汤恩伯部才逃出生天。

战后看即便是扔下汤恩伯掉头就跑的桂系84军也差点没撤出来,时候李宗仁以拒不听令为由再次告了汤恩伯一状,此战后面的反攻作战中,汤恩伯对李宗仁更是恨之入骨,直至多次拒绝听令。汤恩伯后来成为“中原王”后如日中天,手握重庆直辖的机动力量更是不买李宗仁的帐,豫湘桂溃败李宗仁抓住机会又参了一本。互相拆台成为常态。二人矛盾激化不可调和。

第三次是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期,一生官迷的李宗仁得偿所愿出任代总统,再次被启用而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此时手中牢牢控制掌握蒋介石嫡系部队,守卫上海不保南京成了汤恩伯报复李宗仁的两箭之仇是不二选择。南京失守直接导致“划江而治”梦想破灭的李宗仁无奈出走。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凡事有因果,李宗仁无奈之下大骂汤恩伯不顾党国利益。国民政府派系林立,互相拆台这却是无奈中的必然。冤冤相报而已。


杜康不负西江月

李宗仁和汤恩伯是在抗战爆发之后才有所交集的。

1938年,蒋介石将汤恩伯的中央军第20军团划给了第五战区的李宗仁指挥。此时李,汤二人才正式有所交集。



在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声名远播,而汤伯恩作为另外一位主要的指挥官,虽功勋卓著,却也饱受指责。

究其原因,与李宗仁在晚年时期口述的回忆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后在徐州会战失败后,汤伯恩升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驻防在河南前线,对李宗仁就愈发不放在眼里。渐成“中原王”,李宗仁对其也愈发憎恶。



所以,42年河南大灾后,因汤伯恩驻军不利,李宗仁联合白崇禧一起奏汤伯恩,可惜蒋介石用人唯亲,视而不见。


之后,三大战役时期他更是如此。只听命于蒋介石,而不听任于他李宗仁,估计当时李宗仁杀了他的心都有。


吹不响的流氓哨

汤还是有功于国家社稷,至于李与汤恩怨那是个人成见。

台儿庄战场上,汤没有像韩复榘临阵脱逃,而是最终以有生力量给予日军重创,奠定战役最终胜利✌,是有功于党国,无愧领袖栽培。

俱往矣,旌旗猎猎,大将军横刀立马,何惧倭寇?


和言悦色

有这个因素,台儿庄战役时汤恩伯归李宗仁指挥,其直接听命于老蒋不服从战区指挥,后来李宗仁没有办法给老蒋打电话,无奈之下汤恩伯从按李宗仁的命令投入战斗。要是我是战区司令长官非以抗命罪枪毙了他。就是老蒋说也不行,就跟老蒋枪毙韩复渠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