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到店核心业务腹背受敌 美团收摩拜只为讲故事?

4月2日,饿了么宣布被阿里全资收购。消息热度未退,外卖战场上饿了么的对手美团就跑到另一战场出招了:3日,市场传言摩拜将卖身美团,对此美团不予置评。

从团购起家,到学饿了么做外卖,学携程做酒店旅行,再到近期高调与滴滴开战,加上收购摩拜的这则传言,美团一如既往地贯彻着其“无边界”扩张的思路。不论美团是否出于上市压力,不断在制造新的估值故事,在这种四处点火的发展策略背后,资源的分散导致其核心业务腹背受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横向看美团这些年来的业务,称得上是遍地播种产出寥寥。除了外卖和到店业务外,还涉及旅游、打车、票务、美业、家政,甚至是共享充电宝、生鲜电商等领域,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虽然“多元化”确实令其在短期内获得了资本的关注,迅速提升了估值,由于每一个业务需要烧钱,所以真正

开花结果的寥寥无几。

去年11月,美团结束了餐饮平台“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试点运营。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坦言,其实美团还有更多业务探索不成功被关掉了,其中包括早餐外卖、排队机、WiFi等近10个业务。

外卖到店核心业务腹背受敌 美团收摩拜只为讲故事?

纵深看美团的几大核心业务:到店、外卖酒旅、出行——这对应的也是其最近一次架构调整后诞生的四个事业部——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2016年时,王兴曾对外表示,由于外卖业务依旧亏损,使得美团点评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但除外卖之外的其他业务已经实现盈亏平衡。现实是:两年过去,在饿了么竞争压力下 的美团外卖主业还在持续亏损,而烧钱期仍将继续。

对于未来中国的外卖市场,张旭豪给出的判断为“将会是一场资源战”。与此同时,刚加入阿里新零售版图的饿了么对上美团,将是“一次降维打击”。而这,似乎已经为

接下来饿了么和美团的战争定好了基调:美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跟上饿了么的节奏,以维持市场份额。

而在到店O2O方面,同是阿里系的口碑在最近一年的发展势头已有超越美团的趋势。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到店O2O市场交易份额中,口碑交易份额达55.5%,美团点评交易份额为35.9%。

酒旅业务这块,美团起步较晚,2015年7月成立酒店旅游事业群才真正涉足酒旅业务。因此面对媒体和公众,美团一直强调自己和行业老大携程的角色定位为“互补”。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虽然美团的流量量级远高于携程,但其酒旅业务目前尚不能对携程造成威胁,增长乏力。

最后,在近期异常高调和滴滴大打口水战的打车业务上,业内一致认为,美团打车的第一战,是在烧钱中开打。美团打车能够在打车市场撕开一个口子,与其对用户和司机的补贴不无关系。但旗下业务甚多的美团,对打车业务的资金支持到底能支撑多久?美团号称今年将投入的10亿元专项资金,恐怕只是杯水车薪。

纵观美团的四大核心业务,外卖业务深陷补贴泥潭,到店业务已被反超,酒旅业务尚未正式入场,打车业务不够烧。无边界的拓展思路,虽貌似为资本市场贡献了不少故事,但由于资源分散,核心业务无一不是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故事难以说圆。

而收购摩拜一事,印证了美团在无边界“烧钱”的路上越走越远,即使这条路显而易见地越来越窄:收购摩拜的背景,是现有股东放弃继续支持,也没有新的资本再愿意入场。收购总价37亿美元中,有10亿美元是债务(用户押金及供应商欠款)。有业内人士直言摩拜目前是个烂资产。美团的“出行业务版图”中多了一块流量的同时,也多了一块烧钱业务来瓜分其本就有限的资源。

关于美团上市,市场上一直流传着对赌协议:美团点评F轮融资的代价是,2018年公司要完成上市,同时保证IPO估值不低于200亿美元。希望美团的结局不要如某个评论所言:在声量上的胜利远远超过其在业务上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