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禁止挖掘帝王陵?

用户66622346753

这一切都归功于大文豪郭沫若,如果不是因为他造成了考古史上最大的遗憾,也不会禁止挖掘帝王墓。

众所周知郭沫若文学造诣非常之高,同时他还是一个历史学家,酷爱考古。他坚信历史一定要从古墓中获取,事实的确如此。

郭沫若当时号召了许多的考古学家,想要挖掘武则天墓以及朱棣的墓。在当时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准备一切事宜。并且不断的向国家联名请求,一直不被通过。

郭沫若并不死心,他又请求挖掘万历皇帝之墓,说白了就是想拿此墓来练手,每天都和一帮考古学家设计方案,请求国家允许。最终国家同意他们挖掘,因为他们打了包票绝对不会出事故。

墓打开之后众人都是非常的兴奋,因为里面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据记载出土文物有四千多件,各种各样的丝织品数不胜数,但是因为技术不达标,考古人员也就是看了一眼,之后瞬间都化为灰飞。此次挖掘造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将总理气坏了,告知郭沫若等人,以后不许再提挖掘帝王墓。

因此严格的说国家并没有禁止挖掘帝王墓,从此之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没人会主动再提挖掘帝王墓,这个代价没人能承担起。如果出现问题便是历史的罪人。

讽刺的是,万历墓里并没多少东西保存下来,因为它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少东西都被破坏,万历皇帝的尸骨都被砸烂。

定陵挖掘报告三十年之后才出来,可见当时挖掘的有多么失败。目前我国考古界有两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不挖帝王墓,二是不许主动考古。


历史杂货铺

有一种痛叫做“定陵之痛”,考古界正是由于这个大事件的发生,才导致了全面禁止挖掘帝王陵的红头文件的诞生,相信很多朋友对这个事件不甚了解,咱今天就揭秘一下这个事儿的来龙去脉吧,让大家重温一下发生在那个荒唐时代的荒唐历史。

那是在55年,以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北京市长吴晗(明代史学家)的组织联名下,向国家政务院提出要更深刻的了解明代历史细节,准备报请开挖明十三陵皇陵的计划《关于发掘明陵的请示报告》,没想到竟然被批准了,于是他们组成了一个考古队开始选择第一个开挖的皇陵,不出意外,作为明十三陵的祖陵同时又是明十三陵中最大最雄伟的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成了他们的目标。(据说郭沫若对长陵中是否保存了永乐大典兴趣极为浓厚)。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考古挖掘计划开始了。

此为吴晗。

此为郭沫若。

他们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但最开始是有反对声音的,这事儿郑振铎和夏鼐等人都有反对意见认为帝王陵不能随便的主动的进行挖掘,但无奈是人轻言微,然并卵。最开始由赵其昌(后来他是首博的馆长)带领了一个考古小组进行前期的实探挖掘,准备用考古铲探出长陵地宫门的位置,结果他们在长陵足足的忙乎了一个星期,竟然一点线索都没有。无奈只能先放弃,委员会开会讨论了一番,得出换个小点的皇陵先练练手,摸清楚明代皇陵的规制积累些经验,在来挖掘长陵的方案,就这样,在明十三陵中踅摸练手的皇陵,他们认为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于是他的定陵中标了,于是考古队进驻了定陵开始挖掘,几经波折快放弃的时候,他们发现了指向地宫大门的“钥匙”一块刻有文字的指路石,中间过程省略一万字,于是定陵的大门被找到,最终被考古队打开了。

然而这对于定陵来讲,确实一个巨大的灾难,对于考古界来讲,同样是一个人为造成的国宝的损失,因为当定陵被盲目打开后,由于当时没有科学的保存技术,没有完备的考古方案,没有恒温系统的考古库房,定陵中大量的书画文物,大量的丝织品文物,都受到氧化和破坏,无数的写满了历史的文物顷刻间灰飞烟灭,最扼腕叹息的是万历帝的巨大的棺椁(金丝楠木打造)竟然被直接扔到了山沟里,当时疯狂的政治环境更是把万历和皇后的尸体绑起来游行,最后一把火烧成了灰,这些人为的因素对这些历史文物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唏嘘不已。

于是在郭沫若又上书准备开挖皇陵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果断的阻止了他,并冷冷的说:十年之内不准在开挖帝王墓,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


老猪的碎碎念

以上解答我也基本看过,大多数也解答了为什么不挖掘帝王陵——根据以上的解答我大至罗列了一下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的变化

帝王陵上千年的时间太长了,陵内温度对文物的质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必定会有不少可研究历史价值的文物,所以如果一旦遭到破坏那损失代价太高。


第二、费时费力不讨好

我国古代帝王陵的修改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开工建设时间长,内部结构复杂在50年代没有更先进的设备做保护容易造成内部结构的破损。另外考古专家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内部物件进行保护。很容将建设结构破坏而且考古需要的各个行业的专家集合起来挖掘。周期更长。


第三、排除危险性

我们知道考古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保护与研究历史的价值,这和一般人所说的盗墓不同,别一听到考古就说合法盗墓。真正的盗墓是比考古更加危险,因为陵墓内有可能会装置各种暗器及有毒质更加危险的还是人性,而专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排除。而盗墓或许简单粗爆所以我们往往会听到有关报道由于盗墓死亡事件。


第四、技术先进性

前面说过陵墓建设的时间、挖掘费时费力、以及危险性等。大多数归结于缺泛先进的技术性支持。很多问题是无法预料的,各种突发的事情恐怕也会对文物造成破坏留下永久遗憾。

好了,以上就本人的罗列如果还有没写到的可以请其他作者进行补充。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禁止挖掘帝王陵?问的是现在。

我们知道挖掘“定陵”过后的损失得到的教训,所以后人提及帝王陵就会触发人们的神经系统这是从人心理的角度出发来认知事件。另外也有所谓不成文的规定在此不心多说。目前国内外也有许多科学家对陵墓进行探测,也让世人多少了解墓内的大体基本构造,以及位置方向等诸多信息,这也证明了当下科技发展的成果,但并不能说明现在挖掘帝王陵就不会出意外及科学未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引用中科院考古专家之言:“对于科学技术而言,我们不知道的太多,我们所能做的太少,不能做的太多,要有这么一个科学的基本估计,我觉得你就应该不要去挖他”。


远近晓历

第一个原因:防止文物遭到破坏。帝王陵内珍贵文物肯定相当丰厚,在地下埋葬了百年千年之久,文物已经适应了地下的环境,如果打开陵墓必然会对文物的环境改变,这样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文物毁坏,留下永久遗憾,所以不如不发掘。


第二个原因:耗时耗力耗钱。帝王陵修建时都会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完成修建,考古时也一样,除去帝王陵内部文物,帝王陵本身就是一个文物,有的可能每块砖每粒泥土都是有价值的,发掘起来一定要谨小慎微,这就造成发掘周期长。考古是要多学科参与的工作,发掘帝王陵更要多学科各行业专家同时进行攻坚战,这就会造成一定的人才浪费吧,毕竟还有很多的事等着专家们去做。还有就是后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更是不能马虎,发掘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保护,但是保护帝王陵内巨大的文物所要耗费的金钱就更无法估量了。


第三个原因:可能存在难以预料的危险。古代为了防止盗墓会设置一些防盗的机关等,虽然定陵发掘中没有遇到机关,但不确定其他的大型帝王陵会不会有机关等造成危险,本是一件考古研究造福世人的工作如果造成人员伤亡就不好了,所以不能发掘。

第四个原因:无法预料的问题。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做什么事,做什么项目等都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其他的事可以,遇到问题可以等等,有时间解决,但是考古不行,遇到问题哪怕耽误几个小时也会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留下永久遗憾,所以绝对不能冒然打开珍贵文物众多的帝王陵。




历史爱好者MY

建国不久的1955年,当时的人大副委员长,历史学家郭沫若;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等一批学者联名上书当时的政务院,请求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被批准后,于1956年至1958年进行了发掘。可以肯定的是有考古方面的成果。但是问题更多,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此次发掘后,国家就基本上停止了对帝王陵的发掘。但是一些勘探,研究工作还在进行。

主要问题是文物保护的难题没有解决。金属器物,瓷器,相对来说保存较为容易,但是,纺织品,纸张,皮革,尸体,木制品,古墓本体等,保护难度太大,墓室一经打开就要面临氧化,有的陪葬品几分钟之内就会因氧化失去原有的面貌,根本无法保护,更说不上研究了。这是一个直到现在,谁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八十年代的兵马俑回填了一部分,汉景帝阳陵也只是把大墓一边的陪葬坑挖掘了一部分。

除了保护之外还有保管,据说定陵发掘出的宝藏,直到前两年才建专门的库室予以保管。这些陪葬品,很多都很脆弱了,需要专门的库室,比如恒温,恒湿,防火,防盗;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的保管人员。帝王陵的陪葬品都是海量的。保管工作如果再像56年那样,估计遗臭万年。

此外,我国用化学方法保护文物的这一学科非常不发达,技术,手段远远不能和文物大国的地位相匹配。这类学科是冷门,社会接触面较窄,社会需求量不大,投入产出比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明显好转。社会关注少了,研究进展就慢了。

最后,就是,挖掘帝王陵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这也是最需要考虑的,留给后人估计最好。


关中拾遗

现在我国考古界有两条不成为的规定,那就是不准挖掘帝陵和不准主动考古。而为什么国家要禁止挖掘帝陵,这还多亏了铁骨铮铮的郭沫若先生,如果不是他执意挖掘定陵导致定陵所有文物飞灰湮灭的话,现在有可能不是这种情况,而郭沫若先生在挖掘完定陵之后竟然还敢提出挖掘乾陵的报告,可见郭沫若多想挖掘帝陵。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个被挖掘的帝陵,明十三陵是所有皇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帝陵群,而从历史上来看明清两代和民国都没有给盗墓贼盗墓的机会,而出了唯一一座定陵被郭沫若挖掘以外,其他的全部保存完好,而且现在明十三陵的安保系统也日益完善,所以定陵是唯一一座被挖掘的帝陵。

当时的郭沫若和吴晗还有一帮历史学家提出了挖掘帝陵的机会,此计划一出考古界震动,他们都以技术不成熟纷纷劝阻郭沫若等人的疯狂举动,但是因为人微言轻并没有让他回头,反而让他更加坚定的挖掘帝陵。本来是打断挖掘长陵也就是朱棣的陵墓,但是因为挖掘难度太大而不得已作废,但是此时定陵突然就送到了门口,他考古队练手。

于是郭沫若在1956年的时候正式开始挖掘定陵,在一切工作都顺利的情况下,考古队顺利的进入了墓室的隧道,被墓室里面的字画珠宝全部都震惊了,不过意外发生了,因为当时这些东西都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没有的到完好的保护,于是很多文物就眼睁睁的化为灰烬,而万历皇帝的棺材竟然被当成垃圾扔掉。

而由于定陵珍贵文物的损坏,这让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痛心疾首,于是万人请命停止对帝陵的挖掘。但是郭沫若先生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又提出了挖掘武则天的乾陵计划,好在被周总理否决了,不然又是一场悲剧。而之后的国家吸取了教训,从此中止了挖掘帝陵的计划。但是就是因为郭沫若先生的做法,成功的保护了皇陵再也伤害,但是也对定陵是场破坏性的挖掘。


书香茗

主要是为了保护文物。因为现在的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保护被发掘文物。这方面我们是有惨痛的教训的。最有名的就是定陵,五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及后来的文革,给文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比如定陵是现在发掘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万历皇帝的尸体做尸检,那么就可以解决很多的历史谜团,现在就是永远的秘密了。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刚出土时,是有颜色的,一出土就褪色。如果是将来发掘,我们有保护技术了,就可以保持两千多年前的样子。

武则天和唐高宗的乾陵,难道以我们现在的技术会挖不出来吗?就是因为他们埋葬是国力强盛,陪葬品丰富,很有可能有(兰亭序)。问题就是我们在挖的时候,损害了怎么办?保护不了怎么办?不是要变成了千古罪人?

同样的道理还有朱棣的长陵,他也是国力强盛,陪葬品丰富,很有可能有(永乐大典)。秦始皇陵也一样。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挖出来看看,问题是怎么保护?我也想看看,我可能这辈子都看不到了。还是留给子孙后代吧。

但是也不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比如发生人为原因,比如盗掘,和自然原因。文物有损毁或可能损毁,那么就要抢救性发掘。这恐怕也不是我们希望的吧。

我经常看到有网友说考古和盗墓的是一样的。我就很愤怒。

首先,看到墓被盗了,就讽刺专家的水平比不上盗墓的。全中国有多少考古专家?盗墓的他的几十倍上百倍吧。考古专家主要工作,是在发掘和保护,又不是像盗墓贼千方百计找墓的。

其次,找墓可能专家比不上盗墓贼,但是发掘和保护呢。专家的技术可能也不是很先进,但比盗墓贼总先进啊。盗墓贼为了盗墓,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用炸药炸的都有。考古专家会这么做吗?

有多少文物被盗墓贼毁去,特别是文字。比如竹简,我们历史上失传了很多书,如果挖出来,那是功德无量。比如本来是六经,(乐)失传了,就剩五经了。就算有些文物,没有被损毁,但是离开了环境,很多的历史信息就没有了。

比如海昏候墓,没被盗掘的部分发现了失传一千多年的齐(论语),盗掘的部分还不知道有什么呢。

第三,考古文物是属于全社会的,那么盗墓贼呢?多少文物,由盗墓贼流向国外。被抢的,我们痛心疾首,这个不痛心吗?

我们不知道因为盗墓贼有多少文物被毁,被流失,有多少我们的历史文化就此消失。


八方铜剑

1挖掘出来,很多东西不能保护,还是不挖好。(如丝绸,祭品)2中国人传统中挖别人的祖坟是罪大恶极的事,有些皇陵没有被盗过,我们不需要抢救性发掘。3大部分皇陵形制我们已经知晓,再挖掘没有什么科研价值。我很崇拜武则天,对乾陵很好奇向往,很想在有生之年见识一下这位女王的风采,很想欣赏一下真正的大唐盛世,但我支持不挖乾陵,在没有能力保存好那些文物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要打扰那对著名的夫妻吧


李贇55

我认为禁止挖掘帝王陵的原因是因为帝王的墓穴里有很多陪葬品都是通过化学以及各种方式保存的。如果我们盲目地仓促打开明神宗的定陵之后由于保护不到位,地宫里原本保存完好的陪葬品瞬间氧化腐朽,这样大大破坏了地宫的所谓“文化价值”,还不如不挖。因此下令禁掘帝王墓来强制保护其他帝王陵不遭此悲剧。


小桃与李杨一一

从阴阳学的角度来讲,阴静阳动,坟墓属阴,考古属阳,若想保护文物,地下室密封,玉盒密封,其次阴冷的水或冰密封,总之阴物不可见阳气,阴静可待阳生阴,阳动可主阴生阳,就像白天和黑夜,如果把四季分为阴阳,春天就少阳老阴,夏天正阳,秋天老阳少阴,冬天就正阴,如果把人种拿入阴阳学,黑色人种属和白色人种,兼顾两种都有就是黄种人,所以说咱们阴阳兼备,其它人种就属六十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